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始於1938建立的國立師範學院史地系。現設有歷史學專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百科名片

湖南師範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始於1938建立的國立師範學院史地系。現設有歷史學專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院擁有國家歷史學文科基地、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近現代史、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湖湘文化研究、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會;具有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點、中國近現代史博士後流動站;設有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湖湘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歷史沿革

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悠久,始於1938建立的國立師範學

湖南師範大學

院史地系。1949年底,國立師範學院併入湖南大學。1953年院系調整,建立湖南師範學院(1984年更名為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1996年,歷史系與中文系合併為文學院。2003年11月,從文學院分離出來,正式成立歷史文化學院。

70多年來,先後有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楊樹達先生;中國政治史研究專家李劍農先生;著名歷史學家、我國近代史學科開創者之一林增平先生;世界史大家皮名舉先生、著名西方史學家、翻譯家謝德風先生,西方史學史專家孫秉瑩先生、著名古代史專家陶懋炳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歷史學家在此執教,並且培養出了李劍鳴歐陽哲生郭世佑梁景和李育民鄭大華等眾多傑出歷史學專家,以及何清漣鄭佳明賀夢凡等社會各界著名人士。

學院概況

學生培養

學院現有中國史一級博士授予權,中國近現代史博士後流動站;設有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湖湘文化研究所、歷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熊希齡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擁有湖南省文科最早的博士授予專業中國近現代史專業,以及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專門史、歷史文獻學、課程與教學論等6個碩士點。本科教育包括歷史學、文化產業管理。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有專職教師40多人,其中教授15人,博導6人,芙蓉學者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6人。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30餘項,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歷史》等重點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獲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獎20餘項。(以上師資數據為2008年狀況,目前已有發展)

人才培養方面,學院每年都有大批學生被免試保送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廈門大學等著名高校攻讀研究生,多人獲全國“史學新秀”獎。

學院有研究生20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500多人。學院科研、教學實力雄厚,設施齊全,建有多媒體網路機房,多媒體教室,多功能學術報告廳;設有重點學科資料室、歷史資料室、文化產業管理資料室、古籍資料室、過刊資料室、現刊資料室以及基地學生閱覽室。

學院領導

首任院長:李育民

現任院長:莫志斌

黨委書記:李正益

副書記 :王 雲

教學副院長:鐘聲

行政副院長:吳躍飛

中國近現代史

學科發展

湖南師範大學中國近現史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由已故著名歷史學家、我國近代史學科開創者之一林增平先生在50年代創建的。近50年來,該學科獲得了重要發展。

建國之初, 林增平、王永康石振綱等先生開始講授中國近代史。1958年,林增平先生出版了《中國近代史》一書,是“新中國第一部完整的中國近代史大學教材”,為國內眾多高校所採用,影響甚大。1981年,林增平先生與章開沅先生合作主編了《辛亥革命史》,蜚聲海內外。同年,本學科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85年被列為湖南省重點學科,1990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是湖南省第一個文科博士點。1995年,歷史學科成為國家文科基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998年,“湖湘文化研究”被正式立項為“211”重點建設項目。2001年再次被評為湖南省重點學科。2002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成為全國僅有的四個中國近現代史國家級重點學科之一。同年,由李育民教授帶頭建立了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2007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建設學科,同年獲準設立博士後流動站。

本學科現已形成四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即中國近現代政治與中外關係(含辛亥革命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湖湘文化、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涵蓋了除經濟史以外的政治史、中外關係史、思想史、文化史、社會史,具有鮮明的特色。其中中國近現代思想史、辛亥革命史、湖湘文化是本學科的傳統優勢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政治與中外關係、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是在傳統研究的基礎新發展起來的研究方向。本學科作為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重要基地之一,目前各方向在不少領域的研究水平均居國內外先進水平或領先地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近年來,本學科先後聘請了山本學、小島涉男、趙軍、耿雲志、何一民、張海鵬、朱佳木、曾業英、鄭師渠、嚴昌洪、吳景平、王建朗、李世安、沈志華、陳其泰、陳紅民等國內外知名學者舉辦學術講座。

教師簡介

李育民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近現代史學科負責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另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孫中山研究會理事,湖南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湖南省史學會副會長等職。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政治史、中外關係史研究,在國內開創了條約制度研究,目前中外條約研究在海內外具有重要影響。至今主持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出版專著專著近10部,發表論文60餘篇,2009年獲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鄭大華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土畢業,現湖南省人民政府“芙蓉學者計畫”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近代史研究所思想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併兼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韓國漢城國立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目前在梁漱溟研究、張君勱研究、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後(1918—1927)中國思想界研究、民國時期的思想文化研究等多個領域處於國內外領先水平。

莫志斌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院長。曾擔任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等職務。長期以來從事中國現代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研究工作,特別是研究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毛澤東的生平與思想,以及湖南近現代歷史與人物的活動與思想。先後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湖南教育史”、教育部人文社科專項“湖湘文化與當代湖南發展”,曾獲全國第八屆圖書“金鑰匙”獎一等獎。

周秋光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學術兼職有: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湖南省委員會副主委、中國民主促進會長沙市委員會主委、中國人民政協湖南省委員會常委、中國人民政協湖南省文史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政協長沙市委員會副主席等。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學科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其中2011年獲批的《中國慈善通史》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饒懷民教授、博士生導師。196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1981年獲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兼任中國會黨史研究會常務理事、辛亥革命史研究會副理事長、湖南省歷史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會理事長等職。長期以來,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與研究,重點是辛亥革命史和湖湘文化研究。先後參與《湖湘文化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主持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楊毓麟文集>整理與研究》。

鄭焱教授,博士生導師。1987年獲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1997年評為教授,2000年評為博士生導師。任社會職務有:省譚嗣同研究會付秘書長、省旅遊教育研究會會長等。研究方向:湖湘文化研究、中國旅遊史研究。出版專著《中國旅遊發展史》、《湖湘文化之都》、《近代湖湘文化概論》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