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清江中上游,介東經109°4'48\"—109°58'42\",北緯29°50'33\"—30°39'30\"。東鄰建始、鶴峰,西界利川、鹹豐,南連宣恩,北接重慶奉節。東西寬86.5公里,南北長90.2公里,全市國土總面積3972平方公里,占全州總面積的16.6%。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建制沿革

古代,恩施是廩君的領地。春秋,地屬巴國戰國,屬楚巫郡;進入封建社會後,恩施市境秦屬南郡,三國吳及晉屬建平郡,名沙渠縣;南北朝,後周置施州及清江郡;隋改庸州;唐為施州,後改清江郡、清化郡,又復為施州;宋、元均為施州;明為施州衛;清初因之。雍正六年(1728年)設恩施縣,雍正十三年(1736年改土歸流,為施南府附郭縣。中華民國初年,府存縣,直隸湖北省;旋先後隸湖北荊南道、荊宜道、施鶴道和鄂西行政區。1949年成立恩施縣人民政府。1982年實行縣市分治。1984年1月,撤銷恩施縣,將其行政區域全部併入恩施市。

行政區劃與人口民族 恩施市現轄3個街道辦事處、10個鄉、3個鎮,2002年末全市總人口76.84萬人。全市擁有25個民族,是一個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特點的少數民族地區,土家、侗、苗、白、壯、回、滿、蒙古、彝、黎、朝鮮、畲、土、藏、納西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8.7%以上。
從人口分布上看:土家族遍布四鄉。漢族分布在以城鎮為中心,沿交通要道的坪壩,河谷地區。苗族分布在石窯、富爾山、白果和金子壩等鄉;侗族分布在黃泥塘、芭蕉、白果和盛家壩鄉;白族居住在太陽河的李巴溝;蒙古族居住在石窯鄉;回族多數居住在城內。其他各族則雜居在城鎮。我市少數民族除土家族和苗族外,只有侗族人口較多,分布也較集中,其他少數民族人口較少。

氣候資源

恩施市屬中緯度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境內山河交錯,高低懸殊,引起光、熱、水的再分配,構成了錯綜複雜的氣候和豐富多彩的氣候資源,呈現出垂直氣候的分帶性和局地氣候的特殊性。主要特徵是溫度隨地勢的增高逐漸降低,濕度逐漸增大,氣候與地勢具有立體相關性。全市年平均氣溫16.4℃,無霜期282天,日照時數1297.8小時,相對濕度82%。年降雨量1525毫米,其中66%以上集中於五至八月,日降雨量極值達227.5毫米,七月中旬至八月上旬常出現伏旱。全市低山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多風小,無霜期長;二高山夏季溫和,冬季較冷,春遲秋早,潮濕多雨;高山無霜期短,冷涼濕潤,特別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地帶,冬長無夏,春秋相連,多霧寒冷。高低冷暖懸殊,差異明顯,每年春季,在一些地方可見“山下桃花山上雪”的自然景象。

土地資源

全市總面積3967平方公里,595萬畝,人均7.9畝,現有耕地79.4萬畝,草地3.12萬畝,林地327.08萬畝。共有9個土類,19個亞類,53個土屬,136個土種。從低山到高山,土壤分布逐漸由黃壤向黃棕壤,棕壤演變。

水能資源

恩施市雨量充沛,河谷縱橫,水位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是全省水能資源富集縣(市)之一。境內5公里以上河流58條,地表水資源量42億立方米,入境水量41億立方米,出境水量70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42億立方米,天然落差38—685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68萬千瓦,經濟可開發量57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量55萬千瓦,開發潛力極大。目前,市內已建成水電站71座,裝機126台,總容量8.1萬千瓦。清江在境內流程達127公里,可作10級開發。馬尾溝,車壩河,太陽河,雲龍洞,帶水河也可作梯級開發。

森林資源

恩施市歷史上素有“恩施林海”之稱。全市共完成造林222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88萬畝(包括飛播造林34.34萬畝),封山育林(封山管護為主)259.33萬畝次,中幼林撫育25萬畝,低產林改造13萬畝。
截止2005年,全市擁有林業用地395.63萬畝;森林面積372萬畝; 森林活立木蓄積量496萬立方米,其中:生態公益林活立木儲備量占41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已達62.5%, 全市森林資源各種效益為19.8億元/年,其中:用材林、經濟林多種產品及加工增值等直接效益為0.3億元/年,生態林活立木儲備效益為8.3億元,森林涵養水源、保土保肥、增產糧食等間接效益達到11.2億元。

動植物資源

恩施市是華中植物薈萃地之一,有“天然植物園”之稱。植物種類繁多,共有50科,163屬,396種,其中喬木92種,灌木157種,木質藤本26種,草本121種。用材林樹種主要有杉木、馬尾松、日本落葉松、柳杉、黃山松、水杉、鵝掌楸、義大利白楊、楓香、櫟類;經濟林樹種主要有杜仲、厚朴、茶葉、板栗、柑桔、柚子、核桃、漆樹、銀杏等;另有珙桐、三尖杉、鵝掌楸、紅豆杉、雲杉、鐵尖杉、銀鵲樹、金錢松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粗齒紅山茶為恩 施特有樹種,植被的分布受地勢的變化呈明顯的垂直差異性,海撥800米以下的低山區,是次生常綠——針闊混交林;海撥800—1200米地帶,是次生常綠——落葉混交林;海撥1200—1700米地帶,以落葉闊葉林為主;海撥1700米以上地區開始向灌木叢、草甸植被類型過渡。全市林業用地382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64.1%。森林面積242萬畝,其中針葉林171萬畝,闊葉林42萬畝,針闊混交林23萬畝,竹林0.3萬畝,農林間作林5.5萬畝。疏林地6萬畝,灌木林地108萬畝,無立木林地26萬畝,苗圃地0.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全市現有活立木蓄積378.5萬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種352萬立方米。近年來,成功引進栽培了柳杉、歐洲雲杉、日本落葉松、珊瑚樹、銀樺、國外松、雪松、川西榿木、落羽松、水松、雜種鵝掌楸、意楊等12種樹種,對南洋杉、毛葉丁香紅背桂小葉榕樹、大葉榕樹、黃花槐、扶桑、紅花、檵木、對節白臘等9種樹種進行了引進栽培試驗。

恩施市是湖北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富集地之一,種類繁多。1999年調查顯示,全市各類陸生野生動物僅存51種,廣布種占10%左右,其中獸類3目13種,鳥類8目22種,爬行類2目10種,兩棲類1目6種。常見的陸生野生動物有野豬、赤腹松鼠、豬獾、青麂、山兔、果子狸、獐等;鳥類以紅腹錦雞、山鷹、白冠長尾雉、珠頸斑鳩、畫眉、八哥、家燕、雲雀、杜鵑、白鷺、紅嘴相思鳥、紅嘴藍鵲為主;爬行類以蛇類居多,全市共有蛇類2科9種,最常見的有王錦蛇、烏梢蛇、竹葉青、黑眉錦蛇、玉斑錦蛇、銀環蛇等,其中王錦蛇、玉斑錦蛇最多;晰蜴類在我市有大量分布;兩棲類以蛙類、蟾蜍為主,其中大鯢(娃娃魚)和石雞(棘胸蛙)為山區特產;魚類主要有草魚、鯉魚、鯽魚、鰱魚、鱔魚及各類山溪性魚種。全市現有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14種,分別為獼猴、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鬣羚、斑羚、紅腹角雉、林麝、紅腹錦雞、蒼鷹、鴛鴦、雀鷹、鵲鷂、大鯢。省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43種,其中獸類11種,鳥類16種,爬行類9種,兩棲類7種。

礦產資源

恩施市位於多種構造體系聯合複合部位,地層尚全,構造複雜,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43種,占全省已發現礦產109種的39.8%,占全州已發現礦產60種的70.16%。已探明具有D級以上儲量的礦產10種,產地18處,占全州已探明儲量礦產17種的58.8%,其中,硒資源蘊藏量位居全國首位。

地方特產 州內主要有銀杏,中華童子李,雞爪黃連,茶葉(富硒茶),沙地油栗,優質菸葉,紫油厚朴,大集珍米,生漆,生漆,魔芋,當歸等特色產品。

名勝古蹟

恩施名勝——文昌祠

恩施古城寺廟多,素有“24宮”、“48廟”及“二祠十宮十八廟”之說,但隨著歲月流逝,時過境遷,大多成為遺蹟,有的甚至難以查考。文昌祠是恩施歷史文化名城現存較少的寺廟中保存較好,並具有重要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而被列入重點文物搶救維修項目的古代寺廟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