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慧寺記

游大慧寺記

《游大慧寺記》,清代文學家劉大櫆的散文代表作。這篇文章主旨不在記游,而在諷世。大慧寺:即大佛寺,1513年(明朝正德八年)建,位於北京西直門外魏公村。其大悲殿內原有五丈高的大銅佛一尊,日偽時期被日軍毀掉,現有大佛系木胎礪粉描彩,為解放後補制。現大悲殿內仍保存著原來的二十八諸天(佛之護法)及彩色工筆連環畫等。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大慧寺大慧寺
游大慧寺記⑴

余客居京師無事,間從友人薄游京城之外⑵,而環城之四野,往往有佛寺,宏闊壯麗,奇偉不可勝計。詢之,皆閹人之葬地出。閹人既卜葬開此⑶,乃更創立大寺於其旁,使浮屠者居之⑷,以為其守冢之人。而其內又必請於中朝之貴人,自公輔以上有名當世者為文⑸,而刻石以記之。

出西直門過高粱之橋⑹,西北行三里許,其地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⑺,有寺曰大慧。自遠瞻之,高出松栝之表⑻,其中堂有大佛,長五丈余,土人亦呼為“大佛寺”雲,蓋明正德中,司禮太監張雄之所建也⑼。寺後積土成阜⑽,累石為山,山阜之峻,下視平地殆數仞。其石皆自吳之震澤舟載而輿致焉⑾。山石嵌空玲瓏,登其石罅以望遠,內見外,外不知有內。寺左建佑聖觀,而於土阜高平之處建真武祠,大學士李東陽為文⑿,立石祠門之外。蓋當是時,世宗方尚道術⒀,閹人懼其寺之一旦毀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於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寺之西,墳壤累累,而石人石獸,巍然夾待於前,大抵雄族親之冢也。

夫被其使中朝之貴人為文,固若挾之以不得不作之勢;而彼貴人者,亦逆俯首下氣,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挾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貴人與宦寺有相知之舊。夫以中朝之貴人而與宦寺有相知之舊,則彼其所以為貴人者,未必不出於宦寺之推引。其不出於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彼推引不出於宦寺而甚良宦寺,則是惟恐宦寺之能為禍福於我,此孔子之所謂患得而患失也⒁。

為人臣而患得患失,則其歸且將無所不至。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無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權,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為我,而何必交歡於宦寺?此余之三復碑文,不能不為之長嘆者也。

作品注釋

⑴大慧寺:即大佛寺,1513年(明朝正德八年)建,位於北京西直門外魏公村。其大悲殿內原有五丈高的大銅佛一尊,日偽時期被日軍毀掉,現有大佛系木胎礪粉描彩,為解放後補制。現大悲殿內仍保存著原來的二十八諸天(佛之護法)及彩色工筆連環畫等。

⑵薄:迫近。

⑶卜葬:選擇葬地。卜:選擇。

⑷浮屠:這裡指僧人。“浮居”亦作“浮圖”。

⑸公輔:指朝中大臣。

⑹西直門:舊北京城西北城門。高梁:即高梁河。《清一統志》:“高梁河在西直門外半里,自昌平州沙澗東東南流,經高梁店,又東南流入都城積水潭。……上有高梁橋。”

⑺宛平:舊縣名,為明、清順天府治所在地,轄區在京城以西,1952年併入北京市。

⑻恬(tiàn):即檜樹,一種柏葉松身樹。表:樹梢。

⑼正德:明武宗年號,1506—1521年。張雄:司禮監太監,受到明武宗寵愛,與張忠、張銳恣肆用事,號稱“三張”。

⑽阜:小山。

⑾震澤:江蘇省吳江縣舊名震澤。輿致:車載而至。

李東陽:明朝詩人,字賓之,號西涯,茶陵(今湖南茶陵縣)人,官至吏部尚書。宦官劉謹專權時,李依附周鏇,頗為時人所不滿。

⒀世宗:即朱厚熜,明嘉靖皇帝。

⒁患得患失:《論語·陽貨》:“鄙夫可與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患:憂慮。

作品簡析

這篇文章主旨不在記游,而在諷世。文章借大慧寺之興建,明大學士李東陽竟為太監所挾為其撰寫碑文一事,譏剌官場患得患失,阿附權勢之風,雖托諷於古,並未明指時事,也還是切中時弊的。此文後半純系議論,筆力遒勁,推理嚴密,極有說服力。

作者簡介

劉大櫆(1698—1780)清代文學家,“桐城派”三祖之一。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出身於耕讀世家,祖、父均為秀才,塾師兼事農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側,薄田十畝余。”幼年,從父讀書,雍正(清世宗年號,1723—1735年)時兩舉副貢生。乾隆(清高宗年號,1736—1795年)時應博學鴻詞科,未就。終身以授徒為業,晚年任黟縣教諭,不久去官歸桐城,著書立說,不復出仕。他性格豪放,善言談,喜飲酒,好吟詩。雖蹇於仕途,但不以為意。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詩集》6卷、《論文偶記》1卷、編《古文約選》48卷、《歷朝詩約選》93卷,纂修《歙縣誌》2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