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安徽肥東縣]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安徽肥東縣]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安徽肥東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位於安徽省肥東縣撮鎮鎮,南臨淮南鐵路和合馬公路,北靠312國道,西鄰合肥,坐落在肥東縣與合肥市的城郊結合處瑤崗村。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均為清末徽派建築,占地面積近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有總前委舊址、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總前委參謀處舊址、總前委機要處舊址、總前委秘書處舊址和總前委後勤處、警衛營、總前委醫院、防空洞、墩塘等遺址。1996年,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屬於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12月,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入選《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

基本信息

簡介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徐向前元帥題詞(國家一級文物)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位安徽省於肥東縣撮鎮瑤崗村,南臨淮南鐵路合蕪公路,北靠312國道

淮海戰役結束後,1949年3月28日,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的渡江戰役總前委,指揮渡江戰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985年,肥東縣政府在此建立了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並對外開放。總前委舊址群占地面積近4萬㎡,對外開放的有總前委舊址、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總前委參謀處舊址、總前委機要處舊址、總前委秘書處舊址、《渡江頌》書畫展廳6處景點,還有總前委後勤處、警衛營、總前委醫院、防空洞、墩塘等多處遺址亟待覆原。

1986年9月,原華東軍區政治部主任、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書法大師舒同題寫了館名。

背景資料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粟裕睡過的床

1949年元旦前後,解放戰爭中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人民解放軍的勝利而結束。為了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粉碎美國國民黨劃江分治的陰謀,黨中央適時提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口號,並決定成立渡江戰役總前委,全面負責指揮渡江戰役。

經中央批准,渡江戰役總前委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鄧小平為總前委書記。經過慎重考慮和反覆比較,總前委接受了時任皖北區黨委書記曾希聖的建議,將總前委指揮部設在合肥肥東的瑤崗。總前委進駐瑤崗後,密切注意敵我鬥爭態勢,統籌渡江戰役的準備工作,指揮和協調各個軍事集團的作戰行動,制訂接管江南新區計畫和人事安排。在瑤崗,總前委起草、審定、上報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草擬了《關於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和《關於江南新區農村工作的指示》等眾多具有歷史意義的檔案、命令、電報。

歷史文物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入口

1949年3月22日,蚌埠以南的彈九小村孫家圩子,顯得異常熱鬧。從清晨起,己有幾十輛吉普車駛進這個默默無聞的小鄉鎮。從戰火硝煙中衝殺出來的解放軍將領們,在解放了大批中等城市後,仍習慣於在沿交通線的鄉村建立指揮部。時至中午,淮海戰役總前委的全體成員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和二野、三野兵團司令員們及參謀人員先後到達這裡。此前,中共中央軍委已決定,以鄧小平為書記的淮海戰役總前委在渡江戰役中“照舊行使領導軍事及作戰的職權”。總前委根據中央軍委意圖,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組成由粟裕、譚震林、劉伯承分別指揮的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分路突破國民黨軍江防。
淮海戰役結束後,由鄧小平、陳毅率總前委機關,進駐於此,統一指揮渡江戰役。同時,饒漱石、張鼎丞、曾山、魏文伯、舒同率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和華東軍區機關,也進駐於此。在此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對渡江作戰作了具體部署。渡江戰役勝利後,4月25日,總前委離開此地向江南進發。原住民房115間,面積2519平方米。後有部分倒塌,現已維修,並在舊址內進行了復原陳列,成立了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
館內現有總前委、華東局等10處革命舊址:有喬石、劉華清、徐向前、聶榮臻等黨政軍領導題詞和舒同、賴少其等名家書畫300多幅:革命文物1000多件;在此掛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單位近百家。

修繕保護

為緬懷、學習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1985年7月,中共肥東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建立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1986年7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把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又將它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在瑤崗的華東局舊址、總前委參謀處、機要處、秘書處、後勤處、警衛營舊址也被納入保護之列。

景點介紹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總前委會議室

來到瑤崗,首先看到的便是“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為當年曾親臨瑤崗的渡江戰役指揮者之一、著名書法大師舒同1986年9月題寫。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共分九個部分:總前委舊址、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總前委參謀處舊址、機要處舊址、秘書處舊址、後勤處舊址、警衛營舊址、醫院舊址和《渡江頌》書畫展廳。紀念館現有實物、圖片(表)700餘件,以及將帥題詞、書畫作品108幅,黨政領導題詞36幅。

總前委舊址

總前委舊址原是清末五品頂戴中書科中書銜太學生王景賢的宅第,三進四廂兩座四合院。房子屏門格扇,地板房間,雕樑畫棟,古樸典雅。一進正屋東房為陳毅臥室,西邊一間是時任華東局常委、宣傳部長、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的臥室,最西邊一間是劉伯承的臥室,兩側廂房是警衛人員的居室。二進正廳是總前委會議室。正面屏風上懸掛毛澤東朱德的畫像。
北側正中的展櫥里展出的是渡江戰役前夕,鄧小平主持召開的一次總前委、華東局聯席擴大會議,部署渡江作戰任務和接管江南新區及支前工作會議的紀要等項文字材料。

總前委書記鄧小平的臥室在二進的東間,室內按原狀陳列著架子床和一套西式辦公桌,還有鄧小平當年用過的一盞煤油燈。這盞燈是鄧小平離開瑤崗時送給房東的。“文革”後,房東的後代捐贈了出來,這盞燈得以重新與遊客見面。

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

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位於總前委舊址的東北部,為兩進兩廂四合院。門上方的“中共中央華東局瑤崗村舊址”匾額是原華東局第三書記魏文伯題寫。一進是時任華東局書記饒漱石、華東局常委、組織部長張鼎丞和財委主任曾山的辦公和住宿處。二進是會議室和工作人員辦公和住宿處。

總前委參謀處舊址

從華東局舊址往西行約200米,便可見到又一座綠樹掩映中的四合院,它青磚小瓦、風火高牆,這便是總前委參謀處舊址。參謀處現在為渡江戰役解放戰爭期間部分珍貴革命文物展廳,這裡收藏並陳列著渡江戰役及解放戰爭期間的各種槍枝、槍套、斧頭、報刊、肩章、被褥和各種生活用品,以及曾經在這裡工作過同志的回憶錄渡江戰役紀念館工作人員對他們的訪談錄。

機要處舊址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譚震林穿過的草鞋(國家一級文物)

緊挨著總前委舊址西邊的是機要處舊址。它是三進四廂,兩座四合院,原是王景賢二弟的宅第,總前委進駐瑤崗後機要處工作人員曾生活、工作這裡。再往西南行50米,便可見到防空洞遺址。總前委在瑤崗那段時期,國民黨經常派飛機空襲這一帶。為防國民黨飛機空襲,開挖了這個防空洞。防空洞深約6米,空間約60平方米,中間留有直圓形土柱。防空洞東南約60米,是墩塘遺址,墩塘水面現已不大,塘中央有一土墩,墩上有一涼亭,飛檐翹角,古樸典雅。遊人可從石板橋走向涼亭。這裡原是王景賢夏季納涼之處,總前委進駐瑤崗後,鄧小平、陳毅等領導人經常在此談兵論政下棋休閒。
在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內,現設有名為“渡江頌”的書畫展廳。“渡江頌”匾額為原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上將親自題寫。展廳共分三個部分,首先看到的是“將帥題詞廳”,內設三室。第一室為元帥、大將、上將廳,你可以看到陳毅、徐向前、聶榮臻、粟裕劉華清李德生、張震、遲浩田等38位將帥的真跡。第二室為中將廳,第三室是少將廳。接著是黨政幹部題詞廳,最後是書畫廳。書畫廳里展有舒同、賴少其、鄒德忠和郭公達等書畫界知名人士的墨寶。
總前委舊址紀念館作為歷史見證、革命聖地,現已成為南京軍區安徽大學合肥炮兵學院等幾十所院校的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物朔源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聶榮臻元帥題詞(國家一級文物)

在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書畫廳”潔白的牆壁上,張掛著十分引人矚目的兩幅題詞:一幅是徐向前的,他的題詞是:“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的勝利為取得全國的解放奠定了基礎,徐向前一九八八年三月”;另一幅是聶榮臻的,他的題詞是:“偉大的渡江戰役的勝利加速了全中國的解放,是值得永遠紀念的!聶榮臻八八·四七”,這兩幅珍貴的題詞均系國家一級文物
徐向前、聶榮臻兩位元帥的題詞的來歷:1984年4月,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正式建館(此館系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縣文化局及紀念館派人至全國各有關地方徵集歷史文物。直至1987年,通過調查了解,獲悉,時任總參謀長的遲浩田參加過渡江戰役,於是,紀念館立即派館內工作人員王萬高與蔣先功兩人前往總參謀部請遲浩田題詞,並在遲浩田的建議下請徐向前和聶榮臻元帥為紀念館題詞。紀念館終於在1988年3月2日接到遲浩田的來信和題詞。遲浩田的題詞是:“英明的決策,偉大的轉折。遲浩田。”不久,遲部長又先後轉寄來了徐向前和聶榮臻兩位老帥的題詞。

文化傳播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女民兵在講解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京軍區、安徽省委、省政府、省軍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是安徽的形象和視窗,紀念館的女民兵則代表著視窗的形象。她們深知肩負的責任重大,工作態度、服務水平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視窗的形象,因此,她們苦練講解基本功,成為紀念館的業務能手。
女講解團隊成功接待了一大批領導人、將軍、各條戰線的專家學者等貴賓。她們因服務周到,講解精湛,滿腔熱忱,受到了廣大幹群的好評。許多人因感激送她們小禮物,她們拱手謝絕。她們在接受電視台、電台、報紙雜誌等媒體採訪時,積極通過媒介向外界宣傳紀念館,是名副其實的紅色文化的傳播者。
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架設共建單位橋樑,傳播當代紅色文化,弘揚渡江精神,2007年5月18日,由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創辦的全國第一張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工作簡報——《愛國主義教育》正式創刊,杜衛華、張卓婭、李燕紅、杜鵑等幾名女民兵擔任編輯。
幾位女同志在編輯報紙的同時還加強學習,不斷投稿,受到領導的好評。她們編輯的報紙發行量不斷增大,已傳向了大江南北,受到中央、省、市、縣領導的多次讚揚。小平夫人卓琳、薄熙來辦公室、李克強辦公室、徐承雲中將、文海英副省長、全國紅辦副主任胡呈軍等領導來電來信給予肯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