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寺[山西]

清涼寺[山西]

清涼寺位於榆社縣城東30公里處的清涼山中。清涼寺內,現存殿宇建築有正殿、東西配殿各三間,這些殿宇,均為明、清所建。現在,清涼寺被列為榆社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清涼寺 目錄
山西五台山清涼寺簡介
現今的清涼寺
張家口市清涼寺簡介
建造
建國後
臥龍松
肉身佛
佛經
遼代壁畫
修行洞
韓國清涼寺
安徽清涼寺簡介
歷史故事
西安清涼寺概況
清涼寺與連戰
交通路線
山西芮城清涼寺
商丘清涼寺
南京清涼寺
山東省惠民縣淄角鎮清涼寺簡介
傳說
四川東坡區清涼寺
河南南陽潦河清涼寺村
河南平頂山寶豐清涼寺
河南商丘梁園區清涼寺簡介
從“清泠”到“清涼”
從相思樹談到清白
清淨滄桑耐追尋
廣東湛江清涼寺
福州市清涼寺
山西省太原市北下溫清涼寺
山西省榆社縣清涼寺
福建省永泰縣清涼寺山西孝義清涼寺
山西五台山清涼寺 簡介
現今的清涼寺
張家口市清涼寺 簡介
建造
建國後
臥龍松
肉身佛
佛經
遼代壁畫
修行洞
韓國清涼寺
安徽清涼寺 簡介
歷史故事
西安清涼寺 概況
清涼寺與連戰
交通路線
山西芮城清涼寺
商丘清涼寺
南京清涼寺
山東省惠民縣淄角鎮清涼寺
簡介 傳說四川東坡區清涼寺河南南陽潦河清涼寺村河南平頂山寶豐清涼寺河南商丘梁園區清涼寺
簡介 從“清泠”到“清涼” 從相思樹談到清白 清淨滄桑耐追尋廣東湛江清涼寺福州市清涼寺山西省太原市北下溫清涼寺山西省榆社縣清涼寺福建省永泰縣清涼寺
山西孝義清涼寺展開 五台山清涼寺
編輯本段山西五台山清涼寺
(傳說中的清朝順治皇帝出家的地方)
簡介
清涼寺,位於中台南瓦廠村東北的清涼谷,距台懷鎮約15千米,寺內因有著名的文殊聖跡“清涼石”而得名。 據“清涼山志”載,此寺肇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間(472-493)。唐代時,它是替國行道的鎮國道場。唐代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場。清乾隆年間,寺宇建築整齊一新,規模宏大。民國年間,再度擴建,可惜“文革”時期,整座寺廟被毀,惟清涼石尚存。 清涼石是清涼寺的象徵,佛教宣傳說,文殊菩薩曾於清涼石上講經說法,因此也稱“曼殊床”
現今的清涼寺
現今的清涼寺,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由香港黃惠卿女士等籌資、山西省文物局工藝美術大師胡銀玉設計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 清涼寺坐東朝西,按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格局布置,中軸線上有五層大殿,禪堂、配殿左右對稱,清涼古置於寺中,布局嚴謹,主次分明。
編輯本段張家口市清涼寺
簡介
清涼寺,位於張家口市涿鹿縣城西北五公里處,黃羊山群峰環抱之中。古剎廟宇樓塔,在海拔1500米處,四周群峰環抱,古松翠柏成雙成對,密集參天,花木花草連片,四季常青。每年五至十月各種山花爭奇鬥豔,野山果掛滿枝頭。這裡冬暖夏涼,天空常呈湛藍顏色,微風習習、松濤陣陣,與相似蓮花瓣的山峰相融合,與晨鐘暮鼓,佛聲佛號融合,正如遊人讚嘆的:“這裡是人間仙境”。
建造
清涼寺,據歷史記載,始建於距今二千多年的西漢,擴建於唐朝,明末清初達到鼎盛階段,明朝成化年間,弘賜令大興土木,建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藏經殿”,鐘樓、鼓樓等,諸殿皆為琉璃瓦頂,雕梁畫柱,金碧輝煌。由於清涼寺歷史悠久,且建築宏偉,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康熙、乾隆、鹹豐等歷代皇帝都來該寺敬香拜佛。也吸引了許多歷代文人墨客光臨寺院,留下真跡碑文和詩詞60多篇。對研究歷史和書法,都有極其珍貴的價值。
建國後
建國後,在市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對寺院建築進行了維修,時值常住僧人已達50多人,殿堂齊全,香火潦繞、鐘聲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此時的清涼寺,即有“中國北方名寺”的著稱。 1966年文革開始後,寺廟被砸,佛像被毀。 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加強對宗教工作的領導,積極落實宗教政策,平反了冤假借案,恢復了傳統的寺廟管理體制,開始了正常的宗教生活。但此時寺院仍是殘垣斷壁,碎瓦亂石,雜草叢生的破亂景象。 1995年果鈞法師,悲願深切,發心來到清涼寺主持工作,擔起了重建寺院、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大任。在市縣政府的深切關懷下,經過八年的努力,舊廟遺址上的建設基本完成。幾年來,重建擴建了“大雄寶殿”、“地藏殿”、“天王殿”、“三聖殿”、“肉身殿”、“舍利塔”、“山神廟”,修復了“伽蘭殿”。配套設施建了禪房、寮房齋堂、流息處、庫房等30間,400平米,建了山門、大院牆600多米。正在動工建設的有“二僧廟”、“藏經閣”。設計籌建的有“龍王堂”、“鐘樓”、“鼓樓”、大牌坊和寮房數十間,並且,為寺內通了水、電,寺內環境及生活條件有了極大改觀。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先生題寫了“清涼寺”橫匾。中國佛協在紀念中國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時,印製了全國著名寺院影集,清涼寺全景及果鈞法師像被收入其中,而且榮獲一冊,成為鎮寺寶典。 清涼寺風景秀麗,名勝眾多。
臥龍松
臥龍松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因枝幹盤曲,形似臥龍。相傳康熙皇帝駕臨本寺,曾在此樹下小憩,“臥龍松”由此得名。還因拉拽一枝,全樹抖動,又稱“活動松”。此樹集北京戒台寺“活動松”、“臥龍松”,二者妙於一體,勘稱一絕。
肉身佛
能禪大師即愣和尚,原籍四川黃縣人,自幼歸依佛門,雲遊此地後住寺修行。平時寒暑不避,表面看如痴如果,傳說他燒大腿、煮石頭,修成正果。時值正德元年四月十八日,雙手合十,自西方微笑而去。身體姿態不變,就勢塑成泥像,文革時砸像幾屍,重塑金身。和九華人幾例肉身一樣,同屬全國佛界奇觀,成為清涼寺稀世之寶。
佛經
該寺珍藏著數萬卷佛經。我國眾多寺院,保存較完善的佛經只有兩處,一處是名山山西五台山寺院,絕經保存完整。《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從印度傳入我國的梵文經書,文革期間,登果潔師把此經繪成繩,才將繩經經得以保存完整,成為珍貴文物。
遼代壁畫
伽蘭殿是清涼寺保存完好的唯一原始建築,因而殿內東西兩壁遼代壁畫也得以保存。壁畫反映“三國演義”中關羽生平事跡,“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等壁畫,色彩斑斕,人物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遼代文化遺存,壁畫之精品。
修行洞
環寺院周圍山腰叢林中,分布著有名稱的修行洞、福天洞、小西天洞、觀音洞、普照法師閉關洞向佛洞。小西天洞即是傳說能禪大師修行的地方。這五年洞都有高僧大德在此修成正果,為後人所感悟。 除了修行洞,還有塔林、碑林、尼姑墳,塔下洞穴等53處景點,都默默地記載著清涼寺的古老歷史,以及千年古剎誘人的神奇之處。 從山門入,沿崎嶇路而上,可見到許多自然景觀:觀音指路、螞蟻石、龍鳳石、二佛論禪、靈興護法鷹察秋毫等上百個精美巨石,都被當地百姓賦予美麗的傳說。 現代的清涼寺可以說是現代化的傳教叢林道場,每年吸引數以萬計全國各地,包括香港、台灣及日本的信眾和遊客。特別是每逢佛界盛事時,朝山拜佛者絡繹不絕,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 為了給遊客一個更好的旅遊環境,2004年,涿鹿縣委、縣政府重新將小盤的山路進行整修,砌台階、修山路,同時栽樹近萬株,大大改善了周圍環境。現在的清涼寺正以雄巍峨的殿樓建築和妙決莊嚴的佛菩薩像,迎接著起來越多的海內外信眾和遊客的光臨。
編輯本段韓國清涼寺
清涼寺位於清涼山道立公園內的蓮花峰山腳下,是新羅(BC57-AC935)文武王(661-681年在位)3年(663年)元曉大師(617-686.3.30)所建。 現在看來,清涼寺是一座很小的寺廟,但原來卻規模宏大。受李朝(1392-1910)時期全國寺廟合併政策的影響,清涼寺僅存琉璃寶殿(地方有形文化遺產47號)和應真殿。法堂內還保存著高麗恭愍王(1351-1374年在位)親手所書的匾額。
編輯本段安徽清涼寺
簡介
清涼寺位於潁上城南17.5公里, 安徽清涼寺
邱家湖北坡半崗鎮南,寺廟占地5000平方米,周圍清溪圍繞,院內綠蔭掩映,鼎盛時建於盤龍臥虎之地、丹鳳朝陽之澤,有玉塔龍井,磚砌花牆,台階高築,院落深邃,現存泥金顏體楹聯一副,桐邱鳴鶴、淮渚潛龍立於主殿二旁。
歷史故事
清涼寺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傳說朱元璋即位前,一年盛夏路經此寺,在偏殿小憩,嫌其酷熱難當,蚊蠅擾人,於是自言自語“可清涼否?”言訖,頓覺清風習習,蚊蠅絕跡,乃大喜,即隨口贊日:“真清涼寺也”!寺因此而得名。太祖即位,即傳旨重修清涼寺。憲宗又降旨令廖輔赴清涼寺重修,銘刻碑文以記之。大明成化年間,西蜀富順名僧祖雲祥師,游抵清涼寺,見寺頹廢,慨然以興廢為己任,建大雄寶殿5間,天王殿山門,如來金碧爭輝,然師疾駕鶴西歸,清同治七年主持們茂林祥師又募資重修。清涼寺數百年來,高們雲集,罄聲幽幽,香菸裊裊,長淮上下,聲名遠播,距西南二里原有的“桐邱古木”,為潁上縣明代所稱的八景之一。[1]
編輯本段西安清涼寺
概況
西安清涼寺乃隋唐古剎,古籍記載云:始建於隋開皇元年(西元五八一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曾名真寂寺、崇福寺、化度寺等,金大定二年(西元一一六二年)法演法師擴建,敕封為清涼寺。 一九四四年,長安縣對土地村莊進行測繪,檔案記載,清涼寺原有土地八十餘畝,其中建築面積十五畝,分南北兩院。南院有僧房三間及大雄寶殿,殿內有彌勒玉佛一尊,隋代風 西安清涼寺連戰祖母墓園
格,造型精美,現保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寺內現存民國甲戌年住持僧智朗建立的「古清涼寺」石碑一通。 解放後,長安縣法院搬遷至清涼寺南院辦公,一九六三年縣黨校、上塔坡國小分別設在此處,一九七一年國小遷校改建。一九九七年九月,長安縣政府下發了《關於為恢復清涼寺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批覆》,同年十二月清涼寺獲得十六.五六七畝土地的使用證,一九九八年和二○○一年兩次建成僧房二十間,灶房三間,飲水井一眼。
清涼寺與連戰
2009年4月3日上午,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攜夫人連方瑀及參訪團成員,前往位於西安市南郊的清涼寺祭拜祖母。這是連戰自二00五年訪問大陸以來,第三次回到出生地西安。 連戰一行抵達西安清涼寺,首先在祖母沈太夫人的墓前上香祭拜。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常務副會長李炳才亦分別向連戰祖母敬獻花籃。祭拜後連戰一行走進清涼寺,在新落成的大雄寶殿內,清涼寺主持傳恆法師表示再次見到連戰感到很親切,連戰不遠千里到大陸祭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孝道和美德,她說清涼寺會精心照顧沈太夫人的墓園,並請連戰放心。 一九三七年,連戰的祖母沈太夫人隨兒子連震東一家來到西安,四年後因病去世葬於清涼寺外。二00五年四月三十日,連戰在闊別出生地六十一年後重回陝西,並攜家人按照中國傳統禮儀祭奠祖母,以了卻六十多年來連家沒有子孫回來掃墓的遺憾。二00七年九月五日,連戰攜夫人再度前往清涼寺墓園祭拜祖母,當時在西安停留的時間不足二十四小時。 連戰稱,此次來清涼寺看到大殿氣勢壯觀,多年來祖母長眠在此,有勞高僧大德照料,心中無比感恩。連戰對陝西方面對清涼寺所作的遠景規劃十分贊同,他認為通過整修和綠化,清涼寺的環境將會更好。此後,連戰執筆寫下“璞真納清涼,福地有聖澤”的題詞贈予清涼寺,並向寺院捐贈一萬元人民幣善款。而寺院方面則向連戰贈送了一套白玉寶瓶,寓意基業永盛;向連方瑀贈送了一套正紅茶具,祝願她永葆青春,闔家安康。
交通路線
在西安市和長安區交匯處,東姜村正南;但是做車沒有直達車,你可以具體位置很好找,長安路華美十字西3站路,或者做408到東姜村下車,向南步行1站路,建議選第二個路線,沿路走到清涼寺,很有感覺,還能表達虔誠!
編輯本段山西芮城清涼寺
提起芮城,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永樂宮。其實,芮城是山西的文物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 48 處之多,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五處,清涼寺就是其中之一。它像是一位深閨待嫁的少女,鮮為人知的麗質有待人們慕名而來,一旦走上時代的 T 型台, 便會像華清池出浴的美人楊玉環一樣,頓使“六宮粉黛無顏色”。 清涼寺是一座元代名剎,坐落在美麗的甘棗山下寺里村,著名的恭水潺潺而來,從 寺後一分為二,環繞寺周到山門前又二水合一。走下山門,茂林修竹,綠陰蔽天,鳥語呢喃;放眼望去,寺周圍院落參差窯洞錯落;再往遠看,甘棗山奇峰峭立輕嵐繚繞,梯 田層疊果林如帶,整個寺廟與山村相互輝映融為一體,遠離鬧市塵囂,保持著古樸而恬靜、幽雅而適意的田園風光 最是一個休閒的好去處。倘若此處的空氣能拿出去賣美元,怕也價格不菲呢。 清涼寺除了保存有元、明、清各代價值頗高的數十幢石碑外,現存的大雄寶殿也歷經歲月滄桑,仍是原汁原味的元代建築,殿宇設計氣勢磅 礴,造型巍峨壯觀,斗拱古樸壯美,梁架粗狂豪放。為擴大殿內實用面積而使用“減柱造”手法,大爬梁自前檐斗拱後尾直接挑承在平梁以下, 減輕了橫樑淨跨負荷,是元代建築結構上的重大創舉,為研究元代建築的形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史載元戊申年( 1368 年),有一位軍馬使騷擾寺院,搶拿財物,被一個叫了悟的僧人狀告到朝廷,皇帝下旨予以處置,可見當時皇家對它 的重視。從碑文中可以看出,元、明、清歷代各有修繕,才使這座精美的殿堂保存至今。那些鐘磬聲聲香火繚繞的歲月畢竟太遙遠了,只說近的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這裡都要舉行廟會,大殿里香火繚繞,木魚陣陣,從四鄉八村潮水般湧來的人們擠在廟前的戲台下,賣涼粉、麻花等各種 小吃的擔子擺滿了路邊,燒醪糟的風箱噼里啪啦地響,台上的演員咿咿呀呀地唱,鑼鼓絲弦聲響徹十鄉八里,寺里村像過年一樣熱鬧。青山如黛 良田似錦,人歡馬叫其樂融融,多么優美和諧的一幅太平年景圖。 走出寺門,望著遠山近水,擁抱著滿眼的綠,呼吸著清甜的空氣,突然在心裡描畫出這樣的一幅圖景:殿閣巍巍 鐘聲悠悠,竹林鬱郁溪水潺潺,一座座農家院落幽靜恬然,天南海北的遊人紛紛來這裡度假。吃著無公害無污染的蔬 菜水果,喝著天然的泉水,品嘗著晉南風味的農家飯,孩子們在山坡上玩耍,情侶們在竹林里漫步,老人們享受著博 大精深的佛家文化,儼然是一處田園風光十足的度假村。
編輯本段商丘清涼寺
千年古剎商丘清涼寺是一座皇家寺院,坐落在商丘市梁園區王樓鄉清涼台上,清涼台古稱清泠台,台下有池名清泠池。是西漢梁孝王之行宮,為昔日梁園七台八景之一。 作為梁園勝景的清涼台,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傳世佳作。唐天寶3年(公元744年)大詩人李白從長安來到梁園,留下“一朝去京都,十載客梁園”的千古名句(見李白《書情贈蔡舍人雄》),李白還與杜甫、高適等著名詩人在商丘清涼台開懷暢飲。
編輯本段南京清涼寺
坐落於南京城西清涼山公園內,始建於唐僖宗中和四年(八八四),原名興教寺。明初稱清涼寺,沿用至今。寺原有規模較大。後主李煜常留宿寺內。寺內德慶堂,相傳為後主題額。寺後一口古井開掘於南唐保大三年(九四五),因名保大泉,又名義井。井水豐沛,水質清冽。一九八二年,公園管理處在泉上建一井亭,井亭北牆上鑲一石碑,南面刻還陽泉三字,為書法家蕭嫻所書;北面為書法家莊希祖所書還陽泉簡介。寺內建築屢毀屢復,現存佛殿為清末所建。抗戰期間,殿宇基本毀圯。南唐時,清涼寺住持文益禪師在此創立法眼宗,為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文益禪師圓寂後,南唐中主李璟謚為大法眼禪師。後有高麗僧三十六人來清涼寺,從文益禪師再傳弟子延壽學法。法眼宗由此傳至國外,而清涼寺則成為佛教界法眼宗祖庭。近十多年來,常有韓國佛教界人士來清涼山尋訪、拜謁祖庭。二零零九年六月二十日,有關方面將原清涼寺一座佛殿及五間禪房交給佛教界作為宗教活動場所恢復開放。清涼寺恢復後,清涼山還將重建一座標誌性的弘法建築。自清涼寺公園南大門進入後,左右兩邊有山,中間為一條狹長地帶,為清涼寺的總體發展規劃預留了很大空間。
編輯本段山東省惠民縣淄角鎮清涼寺
簡介
位於山東省惠民縣淄角鎮東郊,是縣內最古老的寺院,修建年代不詳。據傳由四殿三院組成,氣勢宏偉。後屢遭水患,淹沒傾圮。四殿為金剛殿、天齊廟、清涼寺和元化閣,三院為四大殿堂相連形成的三大院落。它氣勢宏偉,造型優美,堪稱古建築一絕。據傳,修建清涼寺時,整個淄角鎮石料、木料堆積如山,四方名匠聚集如雲,呼號之聲響徹雲霄,令世人嘆為觀止。
傳說
某日,從鎮南來了一位衣衫襤褸的乞丐,手提破布兜闖入工地,對眾木匠乞求說:“諸位師傅請了?聽說淄角鎮大興土木,我來混碗飯吃,望師傅們指教。”說完便拿出一個破墨斗子準備幹活。大夥一看,多有不願與其為伍之意。木工頭見狀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咱們修廟是行善,給他碗飯吃不也是行好嗎?”便留下乞丐讓他砍木楔子。有的木匠有意刁難乞丐,挑了一根又粗又硬的斜紋木頭給乞丐,冷眼瞧他怎么辦。只見乞丐往墨斗子裡吐了口唾沫,對著那根木頭橫七豎八地打了很多墨線?看著數不清縱橫交錯的墨線,眾木匠暗中發笑,看乞丐怎么下鋸。 人們圍觀乞丐打墨線,只見乞丐把墨斗子收起來,挽起袖子,亮出又髒又瘦的右掌,聽得掌風一響,巨木應聲而碎。木匠們驚愕地朝碎木看去,碎木全成沿墨線而開的大小不等的木楔子。再找乞丐,蹤影皆無。眾木匠方知是祖師爺魯班顯聖助修清涼寺。 人們小心翼翼地把那堆木楔子收拾好備用。說來奇怪,在修寺過程中所用的千萬塊木楔子,都是木匠們隨手抓來而無不正好合適。全寺竣工,木楔用完,一塊不差。 明朝建文年間,齊魯大地久旱成災。人們望著日漸枯萎的禾苗心急如焚。因多日來各處寺廟求雨無效,四面八方的人們紛紛托人到淄角鎮向清涼寺的靈碧法師求助。 靈碧法師是當時聞名遐邇的高僧。他才華橫溢,德高望重,被人們稱為“神和尚”。為救災,他定於當年六月十九日設壇施法祈雨。不久,鎮東南便建起了一座祈雨壇場。開壇祈雨這天,淄角鎮附近的萬餘民眾,赤足裸臂密排於祈雨壇場。按靈碧法師的安排,每個祈雨人手捧盛有火藥的升或碗,裡面插香。壇場北面?有百尺法台。近午時,靈碧法師披袈裟,擎玉缽,跣足登台。他頌經念咒、施法祈雨。禮畢,鐘鼓三響,他和眾人分別點燃引香,捧在手中?全神貫注,目視蒼天。靈碧法師念念有詞,祈求天神行雨普救眾生,如祈雨不成,誓與眾生葬於火崩之中。看著引香燃燒過半,人們心急火燎。忽然陰雲湧起,暴雨驟至,點燃的引香全被雨水澆滅,人們在瓢潑大雨中歡呼跳躍。 魯班化身助建清涼寺與神和尚設壇祈雨的故事,從此在清涼寺一帶流傳下來,直到今日。
編輯本段四川東坡區清涼寺
位於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松江鎮清涼村。眉青路往張坎鎮變電站方向前行約1000米,路邊就是清涼寺,這是一座非常簡陋的寺廟,全寺就是一座平房,平房堂屋是三聖殿,供奉著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 四川東坡區清涼寺
大勢至菩薩三聖,整個寺廟一覽無餘。 寺門上懸掛著“盂蘭勝會”的標語。盂蘭勝會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又名傅羅卜、大目犍連)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也稱鬼節、“施孤”、盂蘭勝會,據說在潮汕地區更是一種廣泛的民俗活動。在傳統戲劇中,還有一種“目連戲”,就是因扮演目連救母的故事而得名。 清涼寺旁的一個小巧別致的土地廟,裡面供奉著憨態可掬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還有對聯一幅:佛門廣大難度不善之人,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2]
編輯本段河南南陽潦河清涼寺村
位於南陽市西部地區,以燒制花盆而出名,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南陽市多數企業所用的綠化用盆都產生該村。目前,仍有少數家庭保持著這種原始的生產方式,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每年的農曆4月初8,村委會會叫來戲班,七里八鄉的小商小販們也會從四面八方趕來做生意。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清涼寺未破壞之時,農曆4月初8的廟會,哪才是真正的廟會,人山人海,河邊的沙灘里都是趕會的民眾。 清涼寺,這是說的寺廟,過去分前殿/中殿/後殿,寺廟僧人多的時候上百人,占地面積8000餘平方米。
編輯本段河南平頂山寶豐清涼寺
位於平頂山西部地區,以汝瓷的故鄉,汝瓷造型古樸大方,其釉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汝瓷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
傳”的讚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北宋時汝瓷器表常刻“奉華”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榮記。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1987年考古試掘,就發現了窯爐、作坊、灰坑等遺蹟。在一個小窯藏坑內,一次出土較完整的各類瓷器20餘件,其中汝窯天青釉盤口折肩瓶、天藍釉刻花鵝頸瓶天青釉汝瓷盤,粉青釉刻蓮花茶盞等,均為汝瓷傳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潤澤似玉,細碎的冰裂紋薄如蟬翼,晶瑩剔透,被認定為汝瓷傳世珍品。此次開掘揭開了汝官窯口之謎研究的序幕,被國內外專 發倔現場-現是文物館
家稱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現被評定為汝官窯遺址,文物保護區。 發掘現場圖---現是文物館
編輯本段河南商丘梁園區清涼寺
簡介
清涼寺位於商丘市梁園區王樓鄉清涼寺村。初次尋訪清涼寺,她可不是那么好尋找到的,你得問路邊閒聊的村人或者街上玩耍的孩童,他們會熱情地給你指路,左拐,再右拐,再左拐……順著他們所指的方向尋去,驀然到了。就這么空曠的一塊地,有一小小的門樓,上書“清涼寺”三字。 “清涼寺”三字竟是趙朴初大師的墨寶,蒼勁樸拙中透出非凡功力。這樣小小的寺院,這樣聞名國際的大師,在相映成趣中默默印證著“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道理。
從“清泠”到“清涼”
從“台”到“寺”,一字之變,就歷經了從漢至宋幾百年的滄桑,也印證了自佛教在中國的深遠影響。 從“清泠”到“清涼”,兩字之變,變化的不僅僅是傳說,還有對文人雅士的敬重到對皇家的無上敬仰。 說到清泠台,有人還稱之為清涼台,但以我妄斷,清涼台這個名字是經不起揣摩的。試想,西漢梁孝王劉武築“梁園”,此台作為行宮,有奇花異草、茂林修竹,亭台樓閣相接,四周碧水環繞,楊柳垂岸,芳草染地,蝶飛蜂舞,可謂美不勝收。況且梁孝王廣攬天下文人雅士相約於此,有司馬相如、枚乘等,或聚於華美的宮中比賦,或到遼闊的曠野中打獵,看花枝堆錦繡,聽鳥語弄笙簧,留下千古文壇佳話。此等勝地,用“清涼”二字豈不太俗?“清泠”的響亮與雅、美才能與此等文人相屬。 那么“清涼”從何而來呢?這源於與趙匡胤有關的婦孺皆知的傳說。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時,盛夏時節常到台上乘涼避暑。一天夜裡有幾個蚊子嗡嗡作響,吵得他很心煩,他就喊道:“不能讓人清涼清涼嗎?”於是蚊子盡去,此後這裡再沒有蚊子。 作為一個高台建築,蚊子自然要比歸德府城內的蚊子少,在城內他都能忍受蚊子的騷擾,反而到了這么一個清涼之地,他竟忍受不了,似乎於情理不通。站在他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細究下去,他渴求的清涼,絕非僅僅與蚊子有關,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於他渴求內心世界的清涼,他要在這樣一個絕少人煙的地方,一個人在不被任何人、任何物打擾的情境下細細地考慮一些家國大事、宏圖大業。 趙匡胤任歸德節度使時,後周政權已經風雨飄搖。周世宗病死後,年僅7歲的周恭帝加授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檢校太尉,仍兼殿前都點檢。時年34歲的趙匡胤一躍成為後周禁軍的最高統帥。“身懷利器,必起殺心”,深藏不露的趙匡胤看到幼主年少,朝政凋敝,常和手下的將領們在清涼寺縱論天下大事,研討軍事機密,終於成功策動兵變而“黃袍加身”,推翻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 有著這樣的野心,考慮著“易幟”的大事,誰能不慎之又慎!一旦事成,即可榮登龍位,威加海內,一旦事敗,即要被誅滅九族。他言語間所渴望的清涼,背後的玄機恐怕就在於此。 能佐證這種考慮的,最過硬的證據就在於藏兵洞。所謂藏,就是不能見天日。作為手握重權的將軍,皇家軍隊可任意調遣,幹嗎還要修十餘華里長的藏兵洞呢?兵變時供將士出入?抑或是為兵變不成留下一條後路?恐怕兩者兼有之。進有路,退有步,“黃袍加身”就這樣在一群無後顧之憂的將士們的推動下熱熱鬧鬧上演了。 趙匡胤做了皇帝後,御賜敕封清涼寺,清涼寺也因此成為宋時的皇家寺院。與當時的武台山、西京洛陽、福建莆田清涼寺並稱為全國四大清涼寺。一時間寺院香火旺盛,僧侶最多時達千餘人,清涼寺步入其歷史上最輝煌鼎盛時期。
從相思樹談到清白
在我的記憶中,留下傳說的樹無外乎兩種,一是皂角樹,一是相思樹。皂角樹年久了,便有了傳說,漸漸成了神樹,仿佛能看病,能救人,似乎還有其他的功能,不一而足。而相思樹的傳說卻要單純而悽美得多,也是最不走板的。千年來流傳的傳說很多,但能不以訛傳訛、能不走板變樣的不多,相思樹就是個例外。這為什麼呢?我們很難不將此歸結於人們對美好愛情的祝福和嚮往。 商丘有皂角樹、相思樹好幾棵。可是能共生於一處的,僅清涼寺而已。在清涼寺的後院,有棵千年皂角樹,見證著寺院的歷史,這棵樹的前面,兩棵相思樹緊緊挨著。站在樹下,撫摸著這皸裂的樹皮,不由讓人想起傷感的傳說—— 宋國人韓憑娶了個美貌傾城的妻子何氏,宋康王便要韓憑把何氏獻給他,韓憑不從。為了讓何氏轉變心念,宋康王將韓憑處死,然後帶何氏登清涼台遊覽,意圖讓何氏體驗君王的榮華,沒想到何氏卻縱身跳入清涼河自盡。韓憑和何氏的墳旁生出了兩棵根部相互盤繞、枝葉相覆相接的樹,猶如一對相擁而泣的情侶。 不羨慕榮華富貴而對愛情忠貞不渝,何氏以自己的死來保全自己的清白和貞操。其人其節,可嘉可嘆。因愛情的自由和自由的愛情的緣故,貞操觀固然已經過時,可是清白還是要提的。如果在政界,就要清清白白做官,造福一方,如果在商界,就要清白做事。總之,為人處事以清白為道德底線還是很重要的。可是當下,現實總讓人很尷尬,有些人唯恐自己清白,唯恐自己不夠黑、不夠壞,於是自己搞自己的緋聞,自己曝自己的艷照,於是乎,網上一炒,大家一關注,人氣就來了,不管人家罵聲一片,我自洋洋得意。可笑?可氣?可悲?
清淨滄桑耐追尋
黃塵古道煙雲散盡,清涼禪寺寂寂長存。 眼前的清涼寺已遠遠小於宋時,如今只是明清時留下的一處不大的佛教建築群。斑駁的院牆,雖略顯破舊,可是所陳留的滄桑古韻別有情致。逶迤的巷道,寂寂無聲,雖然逼仄,但一路上去,總會使人感到別樣的清幽。如果有佛鐘相伴、佛號相送,這塵世的煩惱便會脫去幾分。當你再看到釋淨空大師的神來之筆“真誠清靜平等正覺,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法書聯語,冥冥之中,會使人有所感悟。 寺院的門外是高高的台階,兩邊各有一個大土坑,坑裡各有一仿古涼亭的雛形,據說這台下之池,便是史書中記載的 “淥地”,又名“清冷池”。今日的清冷池依稀還有舊時的模樣,但卻再也不見那清澈的流水、悠遊的魚群、寂寞的老樹,不免讓人生出一絲蒼涼之感,也許這就是“繁華落盡,滄海桑田”吧。 其實說來,作為佛門淨地,需要的就是這種氛圍,如果熱熱鬧鬧的如遊樂場,誰還來這裡幹嗎呢?留有佛門的本真,這應是禪院存在的一種意義。可是當禪院與旅遊收入掛起鉤來,情景也許便不再有了。少林寺整天亂鬨鬨的,花紅柳綠的男女整天扭來扭去,和尚念經的心思便會淡了許多。現在,清涼寺也一直在擴建,擴建對寺院的發展是好事,可是清靜之地越發難尋了。
編輯本段廣東湛江清涼寺
清涼寺,又名清涼禪院,創建於一九二九年。 寺原面積約三千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大雄厚寶殿、天王殿、藏經樓、禪堂、客堂、齋堂、僧寮等。四周有果園、花園,樹木環繞;寺前有一棵百年菩提樹,點綴庭院落,環境幽雅。本以收藏名家收畫真跡而聞名,現有鐵禪法師(曾為廣州六榕寺住持)題書的「清涼禪院」,惠賢法師(俗名周烈亞,原北京大學文科學士)撰寫的碑文,前清遂溪縣拔貢戴慶元?題書的寺聯∶「清淨水無波,遙想匝地香花悉周法界;涼炎風不動,任他熏天氣焰不到空門」;天台山興慈法師撰書的木刻殿聯∶「寶殿永莊嚴,香花供養菩提道;翠微常掩映,眾善同歸般若門」等等,皆是藝術珍品。 清涼寺是湛江市能開壇傳戒發牒的寺院之一,到一九四九年止已先後七次開壇傳戒,受戒僧尼二眾遍及國內外。清涼寺又以名僧講經說法和培育僧才而聞名;抗戰期間,香港「楞嚴王」海仁法師駐錫清涼寺,曾在寺講授《金剛經》。一九八九年十月,湛江市佛教協會創辦佛學培訓班,現已舉辦兩期,培訓尼師六十多人。 清涼寺曾在一九六六年停止佛事活動,文物散失,寺院改作他用。一九八五年恢復佛事活動,一九九零年動工重建二進寺院,其中大雄寶殿於一九九二年竣工,建築面積五百一十平方米,殿內面積三百平方米;混合結構,具唐代宮殿式特點,重檐青色琉璃瓦,殿脊水泥鑄造雙龍吐珠,檐角八飛檐翹起,各拋出一點二米;檐角八個風鈴飾襯,精巧雅致;殿高十七點八米,杉木大梁,殿內六根大圓柱支承斗拱二檐和瓦面;四周走廊,十八根八米多高大圓柱鼎立,鋼筋水泥橫樑,建築巍峨雄偉。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四十八手觀世音菩薩和十八羅漢,全部金裝重彩。天王殿一九九三年竣工,紅牆綠瓦,磚木結構,建築面積一百三十平方米,高八點五米,中設韋陀閣,兩邊塑四大天王,庭院花草點綴,環境幽靜。 現任住持法壽法師,五十九歲,原籍廣東省雷州市,一九七四年出家,師從高明法師,兼任湛江市佛協會副秘書長;監院清持法師,四十二歲,原籍廣東省雷州市,一九八五年出家,師從法壽法師。已故住持清和法師,原籍廣東省茂名市,一九九三年出家,師從能真法師,曾任廣東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湛江市佛教協會會長。 赤坎區開埠之初,遷移到此聚籍而居的村民,供奉的多是某一傳統的神祠,各村習慣不一,如康王、白馬、水仙、媽祖等,與主流的佛教有著顯著的區別。到了民國初年,赤坎已成法國殖民租界,隨著港口商貿日漸繁榮,佛教也就日益興盛起來,大大小小的寺庵相繼興建。 湛江市原名廣州灣,法國殖民時期,西方文化融入湛江,使其成為中西文化合璧的城市,同時也是宗教文化積澱的地方。湛江市區現有的宗教寺庵較多,而且基本都集中在赤坎。赤坎的寺庵有一明顯的特點,就是較為密集。他處的佛寺一般選擇在較為僻靜的郊野,而赤坎的寺院在修建之初,都是圍繞在舊城區的邊緣,隨著城市的擴展,現在的寺院原址都變成了中心城區,這也是赤坎庵堂寺院的一大特色。 地址∶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南方路27號
編輯本段福州市清涼寺
明永樂年間,由浙船木商公會在泛船浦所建,分祀佛與海神天后(即媽祖),定名浙船禪院,禪院占地面積6400平方米,延鼓山曹洞正宗超然和尚為首任主持。屬曹洞鼓山派下的一支,清朝中葉,該禪院進入鼎盛時期,下屬有龍馨寺、長興寺、安瀾禪室以及南嶼石松寺、連江寶林寺等5所寺院。1949年改名清涼寺。1958年對私房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寺產僅留佛殿,而天后殿及所有附屬房屋均劃為公產。此時,寺面積僅剩300多平方米。“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寺址改為菜園居民委員會的辦公地點和骨骼加工場,僧眾及齋公均解散,寺內只剩志堅、志宏兩僧,兩殿佛像及文物均遭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落實宗教政策,1985年正式歸還殿堂重新開放。
編輯本段山西省太原市北下溫清涼寺
“性情溫和民朴純,低凹炎熱遂起名。南北下溫中下溫,清涼寺碑看銘文。”尖草坪區北下溫村位於陽興河北岸,新蘭路西側。從北宮或勝利橋東,乘2路公車北下溫站即到。南、北、中下溫三個村,唯北下溫存留古蹟“清涼寺”。寺座落在村西北,據該寺介紹,清涼寺初建於唐朝前,原址在里彎。明正德二年六月十八日重修於現址。寺院現占地1048平米,門前廣場1557平米,總占地4014平米。 清涼寺歷史悠久,傳說很多。據資料載,隋朝末年李世民途經該村時曾在清涼寺游訪、歇息,女皇武則天亦曾在此停留,吃素齋,並即興題詩:“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清涼寺舊曾失火、毀損,甚至到了“不蔽風雨”的地步。近年來隨著村興逐漸復興。公元2007年該村集資修建了山門。2009年,由寺僧釋悲孝及眾善男信女籌資,村委會支助水泥等建築材料,重修了正殿、左右偏殿,整修了左右廂房。我們採訪時,正值金秋十月,寺廟剛竣工不久,正準備開光。 大雄寶殿新塑主奉為南無大悲觀世音,左為南無大智文殊菩薩,右為南無大行普賢菩薩。左偏殿為準提菩薩,右偏殿為地藏菩薩。整個寺內氣派莊嚴、金壁輝煌,一片恢宏氣象。[3]
編輯本段山西省榆社縣清涼寺
清涼寺,位於榆社縣城東30公里處的清涼山中 榆社清涼寺
[4]。 榆社清涼寺
清涼寺內,現存殿宇建築有正殿、東西配殿各三間,這些殿宇,均為明、清所建。現在,清涼寺被列為榆社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福建省永泰縣清涼寺
位於福建省永泰縣清涼鄉橋頭,現鄉人民政府處。梁乾化三年(913年)建寺。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修,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再重修。四山圍抱,溪流環繞,寺如浮船。以前住僧近百人,至清末漸少。寺內有大小佛像幾十尊,寺為土木結構,總面積1836平方米,現除大殿外全毀。
山西孝義清涼寺
清涼寺位於孝義市西辛莊鎮下馬寬村,距離市中心西南35公里。該寺始建於北宋,元、明、清各代都曾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擴建和維修。現保存基本完整,2004年8月孝義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呂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涼寺南北長175米,東西長54米,占地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44平方米。寺院整體建築布局嚴謹宏大,左右對稱,中軸線排列有:山門(樂樓)、正殿、東西偏殿、送子觀音殿、登板樓(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地藏王殿與十八羅漢殿、七佛殿與五王殿、禪堂院、藏經樓共五進庭院,計有殿堂房舍108間,全部殿堂均為磚券拱成的無梁殿。 山門面闊五間,長30米,進深10.7米,上築有樂樓。一進庭院為正殿院,深29.3米。北為正殿,面闊五間,寬22.6米,重檐進深8.6米,其中出檐1.6米,內奉佛像五尊;正殿外前方有佛閣,寬5.6米,進深3.1米,內奉彌勒佛塑像,朱柱彩梁,上繪有山水畫,佛閣立柱旁鑲有雙龍戲珠及松鶴等木刻;正殿下方有地洞入口高2.7米,寬1.61米,磚券拱成;地洞兩側各有行龍壁龕一個,綠邊蘭底鑲金龍;正殿前方有東西偏殿各7間,每間偏殿寬3.5米,通高4.2米,進深7.9米,其中出檐1.6米,拱高3.4米。正殿與偏殿出檐上都鋪有琉璃瓦及吻獸。 二進庭院為送子觀音殿,面闊三間,寬15.3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進深8米;送子觀音殿東西各有偏殿三間(15.3*8)平方米,地洞由正殿後鑽上地面,再由送子觀音殿中進入地下到達四大天王殿。 三進庭院為大雄寶殿院,進深36米,寬27米。北為大雄寶殿,面闊三間,寬12.1米,通高4.7米,進深7.6米,拱高3.6米;大雄寶殿西為地藏王殿,面闊三間,寬12.1米,進深7.5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大雄寶殿東為十八羅漢殿,面闊三間,寬12.1米,進深7.5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大雄寶殿院東側為十八羅漢殿和五王殿共10間(7.2*36)平方米,大雄寶殿院西側為七佛殿和送子觀音殿共10間(7.2*36)平方米,南為登板樓即樂樓(24*6.7)平方米,樂樓東側為鐘樓(9*7.5)平方米,西側為鼓樓(9*7.5)平方米。登板樓地面下為由地洞進入的四大天王殿,四大天王殿東西各有兩間(6.5*8)平方米。 四進庭院為禪堂院,共有3所院子,分別8間、9間、11間,禪堂院之間有門洞相連。 五進庭院為藏經殿,共兩層。下面一層面闊五間,寬21.3米,進深6米,拱高3.4米,由西側台階經門洞到上面一層,面闊三間,寬12米,立柱6根,斗拱出檐,進深9.5米,其中出檐2.7米,通高4.6米,拱高3.4米。 寺內曾藏有石碑三十多枚,但在“破四舊”及“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村民搗碎,現僅餘碑的bixi底座一對,現保存完整,石龜長1.5米,寬0.87米,高0.45米,做工精巧,神態生動,為石刻中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