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鳥

清明鳥

每年三月前後,會由南洋陸續飛臨台灣,一路由恆春沿中央山脈北上到八卦山、大肚山附近休息 ,隔日再起鷹飛回棲息地,尤其在春分(三月二十二或三月二十三)前後數量最多。“八卦鷹揚”已是本縣一年一度的盛事,每年總是吸引成千成萬的人前往八卦山上的“賞鷹”平台欣賞群鷹飛翔的“鷹姿”。 灰面鵟鷹有灰面鷲、國慶鳥、南路鷹和清明鳥等稱呼。灰面鵟鷹的頭部側面有十分顯目的灰色斑紋,所以稱為灰面鵟鷹或灰面鷲。每年秋天,會由中國大陸東北、日本、朝鮮半島等繁殖區飛往南洋地區渡冬,在十月十日前後大量經過台灣,好像是前來參加雙十節慶祝大會似的,所以又稱為“國慶鳥”。 彰化地區的人士把灰面鵟鷹稱為“南路鷹”,主要是因為每年三月返回繁殖區時,它們是從恆春由南而北飛行而來的,在每年的春分(三月二十一或三月二十二)前後,常有大批的鷹群飛抵八卦山,有的呼嘯而過,有的在天空中盤旋,十分壯觀。也因這個時候,正是清明節,人們掃墓時常可在樹梢見到它們的蹤影,所以又稱為“清明鳥”。

基本信息

名稱

中名為灰面鵟鷹,也稱灰面鷲,還有南路鷹、掃墓鳥、清明鳥、國慶鳥以及山後鳥等稱呼。

清明鳥 清明鳥

英名為Gray-faced Buzzard Hawk,另有Gray-faced Buzzard-Eagle、Gray-faced Buzzard和俗稱FrogHawk;

學名為Butastur indicus(Gmelin);

在中國大陸稱作灰臉鵟鷹;

在日本稱作差羽、刺羽、鷞鳩(鶆鳩為誤字,但卻被使用較多)。德名為Kiefernteesa;

法名為Busautour a joues grises;

西班牙名為Busardo Carigris。

灰面鵟鷹會有這麼多中文名稱,每個都是有典故的喔!早先我們都將灰面鵟鷹稱為灰面鷲,但最近改為灰面鵟鷹,主要是因為灰面鵟鷹其體型乃是界於鵟和鷹的中間,所以就依其特徵,改其名為灰面鵟鷹了!。而每年三月它們會從南方經過台灣到北方繁殖,彰化八卦山則是他們北返的重要驛站之之一,它們從南風飛來,因此彰化人稱它為「南路鷹」(要用台語發音喔),又因剛好接近清明節,所以又稱「掃墓鳥」或「清明鳥」。台灣通史有一記載:「每年清明有鷹成群,自南而北,至大甲溪畔鐵占山聚哭極哀,彰人稱為南路鷹」。而國慶鳥稱呼本源則是每年十月,約是國慶日的時候,灰面鵟鷹則會從北方經過台灣到南方過冬,主要在屏東滿州鄉附近,因此又稱為國慶鳥了。

外觀

在分類上屬於鷲鷹目(Falconiformes)鷲鷹科(Aciipitridae)。

外型測量值:屬於中型猛禽。

測量項目 雄鳥 雌鳥
嘴長 18-23公分
身長 41-46公分 44-49公分
翼長 31.3-32.5公分 32.2-34.7公分
翼展 102.5-115公分
尾長 18.2公分 20公分
跗蹠骨長 54-65公分
體重 375-433公克 500公克

形態特徵

全身大致呈棕褐色

外形 雄鳥 雌鳥 幼鳥
體型 較小 較大  
頭部 灰褐色 暗褐色 白色羽斑較多
眉斑 白色,較粗 白色,較窄 黃白色,較粗
灰褐色   “月劦”部有橫斑
胸部 赤褐色有白色斑點 褐色雜有白斑 白色,
有粗大縱斑
腹部 底色白色,有赤褐色橫斑 有赤褐色橫斑,色澤較深 有黑褐色縱斑
背部 褐色 暗褐色 褐色
翼上覆羽 赤褐色 褐色  
眼睛虹膜 黃色 黃色 褐色
喉部 乳白色,中央有黑色縱線
尾部 灰褐色有3-4橫斑
翅膀 暗赤褐色,有4-6條黑色橫紋
蠟膜 橙黃色
嘴喙 黑色
黃色

另有暗色形,全身暗褐色,翼上覆羽、尾上為灰色且有橫斑。

食物種類:遷移前以捕食大型昆蟲為主,但繁殖期也會捕捉鼠類、蜥蜴等。過境台灣期間,很少發現有覓食行為。

叫聲:「幾-幾---」前短後長的嘶聲。

繁殖區:灰面鵟鷹繁殖的地方在比較寒冷的西伯利亞之阿姆河及烏蘇里江流域,中國大陸東北到河北省,日本本州北部以南,較少繁殖於朝鮮半島。

渡冬區:琉球、中國大陸南部、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印尼諸島、紐幾內亞西部。

生殖情形:每年約3月底至4月初返回生殖地,大部分會在針葉樹上築巢,距離地面4-14公尺,成鳥利用樹皮、綠葉和草做為巢的內襯,並且在生育期間持續地加入巢中,通常會重複使用鳥巢許多年,鳥巢位置距離地面上;抱卵日約31天,大多是雌鳥在孵卵,約在4月底至5月初產卵,每次約產下2-4個卵(大多為3個),大約34-36天后,幼鳥就可以離巢。

由來

清明鳥 清明鳥

當年諸葛亮屯兵定軍山下時,常常抽空閱讀兵書,一個晴朗的早晨,他正在定軍山下草坪的營帳中展卷細讀,忽然,一股風將案上攤開的書頁吹亂。孔明正詫異吃驚時,隨著風聲,一隻鳥兒落在書案前,只見那鳥羽毛不整,渾身顫抖不停,尤其是它的尾巴,已幾乎沒有羽毛了。

它圍著書案,跳個不停,還不住地發出悽慘的咽鳴聲,那一雙黑寶石般的小眼睛飽噙著怨憤的淚水,孔明見狀,急忙放下兵書,俯身把鳥兒輕輕捧了起來。那鳥在孔明掌中,不住地啄手、拍翅,搖尾、悲嗚。

孔明把鳥兒的頭輕揚起,見它口中噙著只小蟲,知道它是一隻正在哺育幼兒的雌鳥,可能是覓食途中遇上了鹰鵰,雖死裡逃生,傷成這樣,怎么回巢呢?看它急躁悲哀的樣子,一定是惦念它正在窩中嗷嗷待哺的幼子呢!想到這兒,孔明把鳥兒身上零亂的羽毛理了理,低頭思索起來。

猛地,他看到書案上的羽扇,不禁喜上眉稍,便將它放在書案上,拿起羽扇,從上邊扯下一根羽毛,插進它尾上毛已脫落的羽管里,用寬大的袖拂了兩拂,將鳥托在掌上,說聲“去吧,可憐的東西”!頓時鳥尾羽毛齊生,容光照人,只見那鳥兒低下頭來,用咀在孔明手心啄了啄,又把新生的羽尾啄了啄,撲騰騰飛了起來,圍著孔明繞了三圈,才戀戀不捨地飛進茂密的樹林中去了。

後來,孔明鞠躬盡瘁,長眠定軍山下。從此,每年清明,那鳥兒便嗚咽飛鳴於漢江河畔,軍山四周。人們都說:“清明鳥是義鳥,不然,它怎會不忘孔明先生添羽補尾之恩,年年都在招呼人們去趕清明會,悼念孔明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