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王譜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由滿族貴族建立。

介紹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由滿族貴族建立。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統治,明崇禎帝自殺。清軍乘機入關打敗農民軍,同年,多爾袞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清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
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雍乾盛世」。於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後期,已達到三億左右。康熙年間,統一了台灣,並與俄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中葉,平定準噶爾、回部,統一了新疆。這不僅一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衝突,而具採取了一系列政策,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清朝版圖最大時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爾喀什湖和蔥嶺,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東至海,包括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南起南海諸島,西南到廣西、雲南、西藏,包括達拉克,北至漠北和外興安嶺。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清朝儘管取得了這些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它的發展並未逾越中國傳統封建專制主義體制的軌道。經濟上,仍然以農立國;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綱常禮教,屢興文字獄;對外關係上長期閉關自守,盲目自大。因此,與同一時期西方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形勢相比,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所取得的這些成就則相形見絀,中國已落後於世界發展的先進潮流,並且正在拉開越來越大的距離。
清中葉以後,由於承平日久,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暴露,反清鬥爭接連不斷,其中歷時九載的白蓮教起義結束了清朝的全盛時期。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此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滿族失去了早期那種積極進取、富有朝氣的精神,政治腐敗,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蹣跚地進入了它的衰落時期。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由此而爆發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等。為挽救自身命運,統治階級內部亦進行了一些改革活動,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變革,使中國走上富強獨立的道路,但皆以失敗而告終。無數的仁人志士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奮戰,前仆後繼。愛國主義的浪潮,在中國近代史上洶湧澎湃,空前高漲。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篇章。清代自入關後,共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清帝王譜

公元1616年登基
公元1626年去位
太祖(努爾哈赤)
出生:公元1559年--去世:公元1626年(在位10年)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自中稱王”。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
公元1627年登基
公元1643年去位
太宗(皇太極)
出生:公元1592年--去世:公元1643年(在位16年)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公元1643年登基
公元1661年去位
世祖(福臨)
出生:公元1638年--去世:公元1661年(在位18年)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瀋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公元1661年登基
公元1722年去位
聖祖(玄燁)
出生:公元1654年--去世:公元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公元1722年登基
公元1735年去位
世宗(胤禛)
出生:公元1678年--去世:公元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帝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禛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公元1735年登基
公元1795年去位
高宗(弘曆)
出生:公元1711年--去世:公元1799年(在位60年)
乾隆帝弘曆,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公元1796年登基
公元1820年去位
仁宗(顒琰)
出生:公元1760年--去世:公元1820年(在位24年)
嘉慶帝顒琰,清高宗弘曆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公元1821年登基
公元1850年去位
宣宗(旻寧)
出生:公元1782年--去世:公元1850年(在位29年)
道光帝旻寧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
公元1850年登基
公元1861年去位
文宗(奕詝)
出生:公元1831年--去世:公元1861年(在位11年)
鹹豐帝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鹹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太平天國運動,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辛酉政變,
公元1861年登基
公元1875年去位
穆宗(載淳)
出生:公元1856年--去世:公元1875年(在位14年)
同治帝載淳是鹹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鹹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辛酉政變,垂簾聽政,
公元1874年登基
公元1908年去位
德宗(載湉)
出生:公元1871年--去世:公元1908年(在位34年)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
公元1908年登基
公元1911年去位
宣統帝(溥儀)
出生:公元1906年--去世:公元1967年(在位3年)
愛新覺羅。溥儀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 辛亥革命,
登基時間:不詳
去位時間:不詳
慈禧(葉赫那拉)
出生:公元1835年--去世:公元1908年在位時間不詳
慈禧並不是皇帝,但是她掌權48年,所以在這裡列出.慈禧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