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陳樹屏手書對聯

清代陳樹屏手書對聯清代陳樹屏手書對聯
此幅清代武昌知府陳樹屏手書對聯具有“物以人名、書以藝精、文以意深”特徵,特別是作為一種地方性文物來收藏,顯得尤為珍貴。經國家文物專家鑑定,此幅對聯為國家二級文物。
此對聯質地為宣紙,長125厘米,寬28厘米。上聯為“勤儉黃金本”,下聯為“詩書丹桂根”。題款為“介庵”。在題款兩字中間及下邊各鈐有一方紅色印章(如圖)。從此聯書法藝術看,老練蒼勁,古樸典雅,富有“清代書家第一人”美譽的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書藝之韻味。其筆意既縱慾超邁,又醇厚充實;既樸厚沉雄,又空靈遒勁,已臻爐火純青的地步。特別是其聯語的文化內涵,深入淺出,寓意深刻,表現了作者在當時現實生活中對“勤儉”和“詩書”的崇尚、理解和賦予,同時也反映了作者淡泊名利、勤儉節約、清廉為政、一心為民的價值觀、人生觀。這在清末民初社會動盪不安、政治腐敗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一個赫赫有名的武昌知府的陳樹屏來說,能有如此高風亮節,勤政為民,實屬難能可貴。

作者

陳樹屏(1862-1923年),號介庵,字建侯,安徽望江涼泉鄉人。少時聰慧,善詩文,亦工書法,光緒十七年(1891年)中舉,第二年登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土,名揚一時。歷任廣西融縣、湖北羅田縣、江夏等知縣,隋州知州、武昌知府等職。在羅田任內,羅田人稱之為“陳青天”,並編演《羅裙記》以頌其事跡(此劇現仍被晥鄂贛許多地方列為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目)。在江夏(今湖北武昌縣)任內,遇有一假冒光緒皇帝的棘手大案,總督張之洞親審此案也不敢決斷,惹得民謠四起,後經陳樹屏的審訊,結果真相大白,他即名聲大振。
最可貴的是在湖廣督署參事文案任上,遇清廷在武漢大肆捕殺害革命黨人,湖廣總督瑞澄在對被捕的劉復基、彭楚藩等人進行審判時,命陳樹屏也參加會審。在會審中,陳樹屏毅然大膽地提出自己的主見,“主寬緩,銷毀黨人名冊,以安眾心”。可見他不畏權貴、傾向革命的思想已在心中悄然升起。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多次以官職聘他出任,他拒而不就。暮年定居上海致力興辦慈善事業,可見他的坦蕩心境,至民國十二年病逝於上海。
總之,從這幅“勤儉黃金本,詩書丹桂根”對聯來看,就足以說明他不僅是清代一位勤政愛民的好官,同時還是一位造詣深厚的文學家、書法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