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卓後裔叛亂

清代和卓後裔叛亂

清代和卓後裔叛亂,是指中國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間流亡中亞的新疆白山派和卓後裔恢復宗教特權的叛亂活動。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之亂,結束了天山南路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的和卓政權,廢除阿奇木伯克的封建世襲制度,統一了新疆。

叛亂原因

中國清代道光同治年間流亡中亞的新疆白山派和卓後裔恢復宗教特權的叛亂活動。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之亂,結束了天山南路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的和卓政權,廢除阿奇木伯克的封建世襲制度,統一了新疆。清乾、嘉之後,國勢式微,邊陲不靖,中亞浩罕汗國為壟斷東方貿易,庇護與扶植大小和卓後裔,向清廷進行要挾。加之清政府在民族、宗教問題上採取歧視政策,使新疆地區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有所激化,給企圖割據南疆為王的和卓後裔進行叛亂以可乘之機。

叛亂規模

在發生的一系列叛亂中,規模較大的有:道光元年(1826)原和卓木波羅尼都之孫張格爾之亂(1790~1828),道光十年(1830)張格爾之兄邁瑪特·優素福(?~1836)之亂,道光二十七年(1847)張格爾弟巴布頂(1793~1825)之子倭里罕(1821~1865)為首的“七和卓之亂”,鹹豐七年(1857)倭里罕之亂,直至同治四年(1865)張格爾子布素魯克(1824~1869)在浩罕軍官阿古柏挾持下入侵新疆。在近半個世紀中,白山派和卓為實現割據南疆稱王的野心,以“派安拜爾”(即聖者、偉人之意)後裔的神聖地位和身份廠煽惑人心發動暴亂,並以“聖戰”(吉哈德)的名義,勾結浩罕國封建統治者多次入侵新疆,襲擊邊防卡倫,攻占城池,殺戮清軍與商民,搶掠各族人民財產。在其一度占領的局部地區,建立起白山派的封建專制統治,對與之相抗的黑山派以及其它非白山派穆斯林濫施宗教迫害,每當面臨失敗,又擄掠金銀財寶,劫持邊民外逃,使難民凍餓致死。白山派和卓後裔的叛亂,給新疆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災難。各族人民為維護邊疆的安定統一,曾對和卓後裔的倒行逆施展開了英勇頑強的鬥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