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和卓之亂

七和卓之亂,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流亡於浩罕國的白山派和卓後裔入侵中國新疆的事件。 卡塔條勒等人在浩罕伯克胡達雅爾的支持下,帶領浩罕軍隊和布魯特部落入侵新疆西南部,攻占了喀什噶爾回城,並一度包圍喀什噶爾漢城和英吉沙爾。 從卡塔條勒等人侵入邊界到其逃回浩罕,共歷時三個月。

七和卓之亂,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流亡於浩罕國的白山派和卓後裔入侵中國新疆的事件。十九世紀的文獻認為,這次入侵以邁買的明、倭里罕、阿布都拉、塔瓦克爾、薩比爾、阿克恰甘、依山七人為首,七人皆為和卓波羅尼都後裔、邁瑪特玉素普的子侄,故稱“七和卓之亂”。現代研究認為,所謂的“七和卓”實際上只有三人是真正的和卓後裔。[1]
卡塔條勒等人在浩罕伯克胡達雅爾的支持下,帶領浩罕軍隊和布魯特部落入侵新疆西南部,攻占了喀什噶爾回城,並一度包圍喀什噶爾漢城和英吉沙爾。清廷調兵南下後,在英吉沙爾附近擊潰七和卓,隨即收復喀什噶爾回城。卡塔條勒等人逃回浩罕境內。浩罕軍隊撤離時,裹挾喀什噶爾附近居民37000餘人遷往浩罕,並掠走大量財物。胡達雅爾伯克收繳了掠奪的財物後,將卡塔條勒拘押,並遣使向清廷辯解自己與入侵行動無關。從卡塔條勒等人侵入邊界到其逃回浩罕,共歷時三個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