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水土壤

淹水土壤是指處於間歇性或長期被水層覆蓋下的土壤。濕地土壤和一些非濕地土壤通常在洪澇、灌水或強降雨條件下處於淹水狀態。淹水土壤具有一些特殊性質,尤其是滯水性和潛育性。土壤學中,淹水土壤主要指人為水稻土。水稻土的形成過程就是水耕熟化過程。土壤種稻以後進行季節性淹水,改變了土壤的水熱狀況,出現土壤氧化還原交替過程和相應的物質轉移,又由於施用肥料,導致土壤的復鹽基作用。

因此,水稻土與原有土壤(不包括沼澤土)相比,其有機質含量增加,表層尤為明顯,形成鬆軟的耕作熟化層;土壤中交換性鹽基將重新分布,在飽和的土壤中鹽基淋溶,而在非飽和的土壤中發生復鹽基作用;在淹水條件下,游離的氧化鐵、氧化錳被還原為低價鐵、錳化合物,這些低價鐵、錳化合物淋溶下移,使耕作層的鐵錳含量不斷減少,並氧化澱積於土壤下層。於是耕作層土色逐漸脫離母質的影響,而向灰色、淺灰色甚至灰白色發展;而澱積於下層的鐵錳氧化物.出現黃棕、紅棕色銹斑銹紋或暗棕、黑棕色鐵錳斑塊和結核;水稻土中的黏粒、細粉砂粒等物質在水的重力作用下,沿著土壤孔隙做垂直運動,造成水稻土黏粒下移,心土層比較黏重,特別是形成一層比旱作土更加明顯的犁底層。這些物質還會向表面或側面移動,導致水稻土出現淀漿板結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