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青鎮

淄青鎮是唐代著名的藩鎮之一,是由原駐守東北的平盧軍南下而建立。 淄青鎮在李正已管轄時達到全盛階段。無論是版圖、兵力還是經濟實力,在唐朝各鎮中都是首屈一指。淄青鎮保持了當時最強大的軍鎮軍力,擁兵10萬餘人,而其他強鎮充其量也不過3萬或5萬人。

淄青鎮是唐代著名的藩鎮之一,是由原駐守東北的平盧軍南下而建立。《新唐書·藩鎮傳》把它列在“河朔三鎮”(即魏博、成德、幽州)之後,列第四位。擁兵十萬餘人,長期轄有淄、青、齊、登、萊、兗、海、沂、密、鄆、曹、濮等十二州,其統治地域大體包括黃河以南的今山東地區。淄青鎮經歷了五位節帥,即侯希逸、李正己、李納、李師古、李師道,共五十七年的統治,最終被唐政府平定。
淄青鎮割據淄青鎮割據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五月,侯希逸以平定安史之亂功封平盧、淄青二鎮節度使,統領青、淄(治今山東淄川)、齊(治今山東濟南市)、沂(治山東臨沂)、密(治今山東諸城)、海(治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海州鎮)之州。 為淄青鎮割據之始。
淄青鎮在李正已管轄時達到全盛階段。無論是版圖、兵力還是經濟實力,在唐朝各鎮中都是首屈一指。淄青鎮保持了當時最強大的軍鎮軍力,擁兵10萬餘人,而其他強鎮充其量也不過3萬或5萬人。在幾次討伐叛亂的軍事行動中,各方軍鎮都以淄青軍的進退為憑據。淄青鎮也長時期維持著繁榮富裕的經濟狀況,並通過各種渠道開展商業貿易活動。同時,淄青節度使還身兼唐朝的海運押新羅渤海兩蕃使,負責山東與遼東和朝鮮的口岸貿易、海道運輸以及國事往來等事務。
淄青鎮的統轄範圍,並非固定不變。侯希逸任節度使,僅轄有青(治今山東青州)、淄(治今山東淄博南)、齊(治今山東濟南)、沂(治今山東臨沂)、密(治今山東諸城)、海(治今江蘇連雲港)等六州。李正己任節度使時,增擴了登(治今山東蓬萊)、萊(治今山東萊州)、德(治今山東陵縣)、棣(治今山東惠民南)四州,達十州之地。大曆十一年(756年),李正己會合諸道平定汴宋留後李靈曜的反叛,又得曹(治今山東曹縣北)、濮(治今山東鄄城北)、兗(治今山東兗州)、鄆(治今山東東平西北)、徐(治今江蘇徐州)五州,轄境擴至最大,達十五州之多。建中年間四鎮之亂中,淄青鎮失去了德、棣、徐三州。此後,直至元和十四年(819年)被朝廷平定,淄青節度使一直控制淄、青、齊、登、萊、兗、海、沂、密、鄆、曹、濮等十二州之地,大致相當於今山東省幾乎全部及江蘇省部分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