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寺塔

海清寺塔

海清寺塔,又名“阿育王塔”,始建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為供養“釋迎真身舍利”和“阿育王靈牙”而建,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雲台區花果山街道。 海清寺塔建於山門前、中軸線上。塔後為前山門3間,額名“海清寺”。正殿3間,左右翼以配殿各3間,塔置於正殿前。海清寺塔為仿閣樓式,九級八面,相對高度為40.58米,整個建築,結構嚴密合理,線條明快秀逸,作風雄渾古樸。 1978年,國家地震局和文物局將海清寺塔列為具有抗震能力的古建築。 2006年5月25日,海清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海清寺塔始建。

天聖九年(1031年),海清寺建成。

海清寺塔在金(南宋)、明、民國期間都曾進行過程度不同的修繕。

1974-1975年,海清寺除第九級和塔剎參照河北定縣料敵塔復修,余皆保持原樣。其後又完成塔散水坡。

海清寺塔 海清寺塔

1987—1990年,江蘇省又先後撥維修費8萬元,建護塔圍欄、道路等多項工程。

建築特點

結構

塔建於山門前、中軸線上。塔後為前山門3間,額名“海清寺”。正殿3間,左右翼以配殿各3間,塔置於正殿前。海清寺塔為仿閣樓式,九級八面,相對高度為40.58米,塔身、心柱、內廊梯級、腰沿、卷剎為磚砌而成。塔門南向。東、西、南、北面各闢券門,外壁內繞以走廊,中央有八邊形磚柱,內沒梯級。

第一層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層在正南首,第三層在西北首,第四層在西北首,再加上各層梯級則形成十字交叉形狀。第九層無磚柱,無走廊,易為八邊形磚室,上為八角藻井。東首有梯級,折南可攀至塔頂。

海清寺塔 海清寺塔

海清寺塔從外觀看,第一層較高,額名“根深固蒂”,塔的底層為迭澀式腰沿,二至九層均為平座迭澀式腰沿。一層平座斗拱用五鋪作雙抄偷心造。在轉角處櫨斗復置角神來承托。腰檐結構以疊澀磚向外挑出,斷面成凹線。至第九層高度增大,塔下施斗拱,手法為四鋪作。三至八層東西南北四面壁券門,其餘四面隱出直根窗。第四、第六兩層南面門兩側東西與西南的直根窗置碑石。第九層南北有門。

特點

海清寺塔 海清寺塔

海清寺塔每層高度與直徑的比例,合理、勻當。塔的外觀,穩實健倔。底層有上下疊澀腰檐,二至九層為平座疊澀腰檐,連線斷面兩側挑出腰檐各點的弧線,為數學上很規則的拋物線。整個建築,結構嚴密合理,線條明快秀逸,作風雄渾古樸。

文物遺存

佛牙 佛牙

1975年,拆補海清寺塔第一層踏步時,發現一方形磚室,從中出土的文物,有精雕的硯石函、銀匣、銀槨、銀精舍、鎏金銀棺、汝窯瓷瓶,以及舍利若干,佛牙兩隻。經鑑定,有一隻佛牙。系馬的上頷第三臼齒。

•鎏金銀棺

銀棺長20.5厘米,寬8.8—5.6厘米,高10.5厘米。前寬後窄,放置鐵匣內,用銀絲纏扎。棺內放一鎏金棺。銀棺首刻有二執兵器的天王力士像,一執劍,一執斧。邊坡四周繞以蓮花紋,蓋上為佛的涅檠像。底部為模壓的纏枝如意紋,下連須彌座,四周鏤空雲紋。

研究價值

海清寺塔 海清寺塔

海清寺塔為蘇北最早、也是最高的一座古塔。海清寺塔歷經千年不倒,從選址到地基、塔身的設計施工,都採用了許多至今仍然可以借鑑的科學方法。

保護措施

1978年,國家地震局和文物局將海清寺塔列為具有抗震能力的古建築。

2006年5月25日,海清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海清寺塔是為供養“釋迎真身舍利”和“阿育王靈牙”而建,故又名“阿育王塔”。據塔的第五層東南面嵌的碑文記載,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起塔至天聖九年鐫名於阿育王塔第五級內安放佛像,天聖九年二月三日完工,已近千年的歷史。

旅遊信息

地址:海清寺塔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雲台區花果山街道大村水庫旁。

交通:連雲港市內有去花果山的班車,3元/位,也可乘坐10路公車前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