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恩寺塔[蘇州]

報恩寺塔[蘇州]

位於江蘇省永豐縣縣城西郊的恩江河畔,人民路香花橋北。始建於南朝梁時,幾經興廢。今存之塔為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重建的。八面九級磚木結構,樓閣式,高26米。基座占地900平方米,體量之高大為江南古塔之首。塔身結構由外廊、外壁、內廊、塔心、方室組成。每層面闊三間,當心間辟壺門。

基本信息

簡介

蘇州報恩寺塔重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八角九層,磚身木檐,是南宋平江(即今蘇州)城內重要一景,在《平江圖》碑中已經刻出,現稱北寺塔,仍是蘇州城主要大街的重要對景。報恩寺塔內部為雙層套筒,八角塔心內各層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設在雙層套筒之間的迴廊中;各層有平座欄桿,底層有副階(圍繞塔身的一圈廊道)。這些,都與山西釋迦塔相仿。但副階屋檐與第一層塔身的屋檐是一坡而下,沒有重檐。與釋迦塔不同。磚砌塔身每面分三間,正中一間設門。木結構部分曾經清光緒年間重修,檐角高聳,又在平座上加了許多擎檐柱,已部分改變了原樣。副階柱間連線有牆,平面直徑30米,與釋迦塔相近;塔全高達76米,比釋迦塔高出將近9米。全塔雖尺度巨大,但層數比釋迦塔多出4層,比例也比釋迦塔高細,加上檐角高舉,在宏偉中也蘊含著秀逸的風韻,仍體現了江南建築藝術風格。
2006年05月25日,報恩寺塔作為宋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淵源

江西省永豐縣報恩寺塔江西省永豐縣報恩寺塔
追溯歷史,報恩寺塔的起始時間應該在陳宣帝的建德六年(577年)。請參看如下資料:慧聞者,齊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苦修《大智度論》、《中論》,樹“一心三觀”,啟天台之源。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又以憫寺所得櫬施,買海曲溪石樑為放生池,佛法廣播於江北。
建德六年,齊地佛門遭劫。聞率僧眾四十餘循海路奔健康。輒遇大風波,楫折船沉。忽現巨龜,負眾僧出水,須臾抵健康。聞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龜對曰:師父曾記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龜也。聞恍然大悟。奏聞宣帝,帝大悅,敕建報恩寺,香火祀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