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測深

高精度海洋測深是21世紀海洋測量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目前,海道測量在測量技術方面正經歷著一場重大的變革,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精密測深系統為海道測量提供了高精度定位及水深信
息,同時也拓展了海道測量成果的套用範圍。在這種情況下,國際海道測量組織(IHO)1998年發布了新的海道測量規範,新規範的特點在於:封閉精度指標;開放數據處理。即僅規定嚴格的精度
指標,而將具體的方法實施及數據處理由各國作業機構自行決定。從海道測量的科學本質來看,由於新規範的精度指標比原規範幾乎提高了一倍,而且採用了“改正後水深的精度”的總誤差限差規
定,這就要求各國作業機構必須顧及海洋測深空間的精細結構,從而採用新的數據處理方法。傳統的數據處理方法和系統已不能滿足新規範的需要。例如,傳統的數據處理方法和系統未考慮延時效
應、波束角效應、波浪效應、船速效應和水位改正頻譜匹配等效應的影響。國際海道測量新規範的發布執行,促使世界各沿海國家有關大學的學者和作業機構的專家,重新研究海道測量的精細空間結
構和影響精密測深的各種效應。許多專家學者就此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本書系統地提出了高精度海洋測深的空間結構及其數據處理理論與方法,希望能促進我國海道測量的理
論研究和套用實踐的發展,同時在學科意義上能豐富國際海道測量的理論與方法。
本書是在筆者博士論文基礎上,綜合了大量國內外參考文獻和筆者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而寫成。得到了香港理工大學陳永奇教授、武漢大學陶本藻教授和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梁開龍教授的悉心指導,
同時,武漢大學劉經南院士、李建成教授、徐德寶教授和尹暉教 授,同濟大學劉大傑教授,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歐吉坤研究員,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申憲忠研究員,海軍海洋測
繪研究所管錚教授、翟國君教授和黃謨濤教授,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暴景陽博士和肖付民博士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使筆者開擴了思路。本書的部分實驗是在香港理工大學完成的,得到了香港工程測
量師學會主席陳德祥先生及鄧仕堅測量師的支持和幫助。國家測繪科技專著出版基金委員會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資助,在此一併表示感謝。限於水平,書中難免有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