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龍舞

“海安龍舞”類屬中國南方龍舞,但又以其獨特的藝術個性,在南方龍舞中有“同中見異”處,這就是海安龍舞神奇之所在了。

名稱

中國龍舞

簡介

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個龐大的家族,品種名目多達一千有餘,大致劃分為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黃河流域以北及其東北地區兩大派系。在道具製作、陣圖變化、動作套路等方面各見其長。南方龍舞多荊楚之韻、精巧纖麗;北方龍舞具燕趙之風,古樸剛勁。《海安龍舞》類屬南方龍舞,卻又在南方龍舞中有同中見異之處,除了兼有南方龍舞的"鑽、纏、跳、翻、繞、滾、騰"的套路格局之外,還凸現出《羅漢龍》的"疊",《蒼龍舞》的"游"。
《羅漢龍》是海安鎮北郊新豐村唐家池丁姓人的祖傳龍舞,經過"上八代、下八代"的傳承,於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羅漢龍》以邊舞邊"疊羅漢"稱奇。引龍人、舞龍人在不使用任何器械的情況下,逐個踩肩而上,造成三層相加、四層相疊的"寶塔"。其時,龍頭高昂、龍珠勁抖、龍尾律動、龍身翻騰,造成8米有餘的"寶塔",其動作套路如"單元寶"、"雙元寶"、"仙橋寶塔"、"疊心寶塔"等多達20餘種。使原本無生命的龍具,一時間成為攝神動魄的神奇之物。《羅漢龍》1985年被中央電視台搬上螢屏,1987年參加江蘇省首屆音樂舞蹈節,既作開場,又作壓軸,並捧回表演一等獎、創作二等獎。2001年又應邀參加北京市第十六屆龍潭廟會暨中華優秀民間花會大賽,榮獲了金獎。
《蒼龍舞》源起於雙樓鎮南緣,形成於明末清初。《蒼龍舞》龍具雖小,但色彩鮮艷,曉暢秀美,裝飾性極強,表演者多為女性,人各一龍,手各一柄,以輕捷、靈巧、變幻自如的腕龍動作活躍於群龍會舞的表演區內,伴和著鄉土風味濃烈的民間吹打樂,踏著戲曲旦角的碎步,"旁送胯"走園場,"雙臂甩圓",穿花戲逗,彈跳騰越,雲遊翻飛,如溪水回流,似彩雲遊弋,凸現出一個"游"。大有古人詠舞詩中"枝鳥輕風似舞腰"、"纖腰舞盡春揚柳"的美感和意境。上世紀80年代,《蒼龍舞》曾三次晉京演出,並在中南海為中央領導同志表演,在文化部、雲南省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全國部分省市自治區廣場民族民間舞蹈會演"中獲"金孔雀"大獎,參加文化部組團的中國民間藝術團出訪日本時,贏得觀眾賞嘆,後經南通市歌舞團移植作為出訪"歐洲四國"的壓台節目,1999年又一次應調晉京參加國慶50周年遊園活動,演出於天壇公園。

海安縣

因為龍舞活動普及面廣,龍舞代表節目影響深遠,於2002年被命名為"江蘇省民間藝術(龍舞)之鄉",2003年被命名為"全國民間藝術(龍舞)之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