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德國2008年約根·沃格爾主演電影]

浪潮[德國2008年約根·沃格爾主演電影]

《浪潮》是由丹尼斯·甘塞爾執導,約根·沃格爾、弗雷德里克·勞、馬克思·雷邁特等主演的劇情片。故事發生在今天的德國,中學教師賴納·文格爾(約根·沃格爾飾)在在教授學生“政體”為期一周的課題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加明白“法西斯專政”是如何形成的,突發奇想出一個教學實驗,在課堂上學生們不能再用“你”來稱呼而必須說“您”,發言講話要起立,著裝是統一的白襯衫牛仔褲,這逐漸演變成了一場叫做“浪潮”的青年人的運動,在短時間內產生了浪潮般的效果,激進、亢奮、麻木及獨裁政治下的種種面貌一一呈現,遊戲戛然而止的一刻,令所有人感到的不僅僅是震驚,還有不寒而慄的恐懼。這部電影根據1967年發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所中學裡的真實事件改編。影片於2008年3月13日在德國上映。榮獲2008年德國電影傑出劇情片和最佳男配角獎。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官方劇照官方劇照

在一所德國小鎮的中學校園裡,一位歷史老師(約根·沃格爾飾)在講解獨裁統治的課上提出了一個問題:獨裁統治在當代社會還有沒有可能發生,學生們對此都嗤之以鼻。接下來,這位老師和他們班上的學生們做了一個模擬獨裁政治的實驗,他給這個班級組織取名叫“浪潮”,引導學生們設立統一的口號、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裝。

短短三天之後,這個班級的學生都對自己的組織確立了高度認同,他們團結、亢奮而激進,所有持反對意見的同學被視為異類。在同其他班級的一次群體鬥毆中,歷史老師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於是把全班學生召集到禮堂中,宣布實驗的結束和組織的解散。然而為時已晚,一名狂熱的學生因“信仰”幻滅而精神崩潰,開槍打傷了一名同學後飲彈自盡。

演職員表

演員表

約根·沃格爾飾文格爾 ​弗雷德里克·勞飾蒂姆 馬克思·雷邁特飾馬爾科
​埃利亞斯·穆巴里克飾Sinan 詹妮弗·利奇飾卡羅 ​Christina Do Rego飾Lisa
​Maximilian Vollmar飾Bomber ​馬克思·馬福飾Kevin ​Amelie Kiefer飾Mona
​Odine Johne飾Maja ​Fabian Preger飾Kaschi ​Johanna Gastdorf飾Tims Mutter
​傑拉德·亞歷山大·海德飾Tims Vater ​莫麗·考依曼飾Dr. Kohlhage ​賈米·克斯托飾Bobby
​Liv Lisa Fries飾Laura ​丹尼斯·甘塞爾飾Martin ​Lucas Hardt飾Kulle
​緹諾·麥威斯飾Schädel ​Tim Oliver Schultz飾Jens ​卡洛琳·特斯卡飾Miri
​萊納德·博茨巴赫飾Bommel ​Joseph M'Barek飾Thorben ​Darvin Schmidt飾Leon
​Sophie Kurzke飾Freundin Jens ​Hendrik Holler飾Marktverkäufer ​Hubert Mulzer飾Dieter Wieland
​克里斯蒂安妮·保羅飾Anke Wenger ​雅各布·馬特施恩茨飾Dennis ​Ron Jones飾Coffee bar visitor

職員表

製作人 ChristianBecker/馬丁·莫茲科維茨/PeterSchiller/NinaMüller/AnitaSchneider/DavidGroenewold/FranzKraus

導演丹尼斯·甘塞爾

編劇 丹尼斯·甘塞爾/彼得·圖萬斯/約翰尼·道金斯/羅恩·比恩巴赫/羅恩·瓊斯

官方劇照官方劇照
攝影 TorstenBreuer

選角導演 Franziska/ Aigner-Kuhn/UweBünker

藝術指導 KnutLoewe

美術設計 PetraRingleb

服裝設計 伊萬娜·米洛斯

視覺特效 Abraham Schneider

布景師 TilmanLasch

角色介紹

文格爾
文格爾
演員約根·沃格爾

德國一所中學的老師。他是“獨裁統治”課的教師,也是“浪潮”運動的發起者以及“浪潮”組織的唯一元首。在課程開始時,他計畫營造一個納粹環境來讓學生認識獨裁的面貌。然而隨著課程的進行,他漸漸無法自拔,並且失去了起初的理智。
​蒂姆
​蒂姆
演員弗雷德里克·勞

學生,性格內向、不善交流,缺少成就感。他在學校經常被人欺負,因而被人稱作“軟腳蝦”。他一直希望周圍能有幾個兄弟。為此,他經常給其他男生送些小恩小惠,然而卻沒有人把他當作兄弟。而文格爾的介入與“浪潮”的成立,給一直處於校園底層的蒂姆帶來了轉機。
馬爾科
馬爾科
演員馬克思·雷邁特

學生,卡羅的男朋友。在“浪潮”運動的影響下,文格爾因為情緒失控而掌摑了女友卡羅,並因此後悔不已。他乞求文格爾能中止這一切,並指責這所謂的紀律性不過是法西斯的那一套。
卡羅
卡羅
演員詹妮弗·利奇

學生,馬爾科的女友。由於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浪潮”,甚至連自己的小弟弟也加入進來,卡羅越來越覺得情況不妙,她奉勸文格爾中止這個遊戲,因為局勢已經不受控制了。

音樂原聲

序號 曲目名稱 序號 曲目名稱
01 Intro 11 Homezone
02 Rock'n'Roll High School 12 Move It
03 Rock & Roll Queen 13 Nightlite
04 Execution Song 14 Was dich so verändert hat
05 Fight The Start 15 Arrested
06 Garden Of Growing Hearts 16 Power Control
07 Spending My Time 17 Climbing Up The Tower
08 Short Life Of Margott 18 Sending Out An SMS
09 Everything Is Under Control 19 Swimming
10 Bored 20 White Shirts
21 Dark School

幕後揭秘

影片段預告絮

影片根據陶德·史崔塞ToddStrasser的小說《浪潮》(TheWave,1981)改編而來,其筆名為MortonRhue。小說取材於真實歷史時間,1967年4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師RonJones大膽地進的一場實驗,為了讓學生們理解法西斯主義,利用五天的時間向他的班級灌輸紀律性和集體精神。

工作照工作照
早在1981年的時候,陶德·史崔塞的這部小說就被美國廣播公司製作成了ABC電視台的系列短片《TheWave》(1981),隨後又將首映時間改在了“美國青年人ABC影院專場”中以連續劇的方式播出。

影片中這個實驗的發明者、現實生活中的RonJones,出席了《浪潮》(2008)在聖丹斯電影節上的全球首映儀式。

導演丹尼斯·甘塞爾的客串演出:男孩丹尼斯在酒吧說話的時候,那個正在和他母親抱在一起親熱的男人正是導演本人。

在《浪潮》中扮演高中生的年輕一代德國演員,除了馬克思·雷邁特參演過丹尼斯·甘塞爾的上一部影片《希特勒的男孩》之外,其他孩子都還是初次登上大銀幕,整體的精彩表現令人值得期待,這些德國的未來之星今後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穿幫鏡頭

很顯然這部電影的時代背景是在現代,然而片中的車牌號碼大部分都是以“BE”開頭,意思為Beckum區。這種汽車牌照早在1975年1月1日就已經廢除。莫非是導演有意為之,想喻示這是曾經在德國的某一地區?

雖然故事背景設定的是在德國的西部地區,但片中的所有警察帶的徽章又都是來自柏林市政府的。

幕後製作

製作背景

官方劇照官方劇照
這部翻拍老題材的影片,成為德國國內電影票房冠軍,以五千萬歐元的預算成本,國內上映六周時間就取得1.2億歐元的成績。1967年4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帕羅奧多城,一位名叫榮·瓊斯的高中歷史老師鼓勵自己的學生組織成一個希特勒青年的班級團體,以此來向學生們闡述什麼才是真實的法西斯主義。這項試驗出人意料地引起混亂和嚴重後果,也成為了後來的一部小說、一部舞台劇和一部短片的創作素材。如今有了這部長片電影,即丹尼爾·甘塞爾的《浪潮》。

影片將故事背景調整到了處在當下時期的德國,故事圍繞在年輕睿智而無所畏懼的社會科學老師賴納·文格爾展開。為了改變單調乏味的教學陳規,他決定在為期五天的教學實踐中採用一些法則和紀律來管制學生,逐漸在班裡形成了名為“浪潮”的團體,這項運動的勢頭也在席捲全校,誰知運動竟愈演愈烈以至於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最終以慘劇結束。

導演訪談

工作照工作照

問:榮·瓊斯的試驗目的是為了證明獨裁與法西斯主義的真實性,那么你重述這個故事並將其轉移到德國的目的何在呢?

丹尼斯·甘塞爾:我將原歷史事件作為起點,然而榮·瓊斯的試驗是在40年前發生的,從那以後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我的目的就是想製作一部非常接近真實的關注當下的電影,同時提出問題——為何會在加州重現那樣的事情,是否也會在今天的歐洲中心尤其是德國再次發生?在德國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故事,因為大家在學校都讀過它。如果你去德國的高中,你會聽到孩子們說,‘第三帝國,納粹……堅決反對!’因為我們太了解自己的歷史了,大多數人都認為現在的我們對任何的極權主義都是免疫的。我覺得這完全錯了,也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想法。在獨裁之下的團體意識至今還存在著,所有這些只需要的是一位有魅力的領袖和一些強硬的觀念。無論你知道多少,你有多謹慎,都不能保證能免疫於一個強大的團體精神或者像《浪潮》一樣蠱惑人心的運動。

官方劇照官方劇照
問:影片以暴力的悲劇結尾,與真實歷史事件和小說都不一樣,為何在結局做出這樣的改動呢?

丹尼斯·甘塞爾:我認為《浪潮》是一部年輕人會覺得很酷的電影,特別是在拍攝期間我還看到有的年輕人用波浪的手勢來打招呼。作為一名德國電影人,我有強烈的責任感去澄清一個觀點,表明如果你當法西斯主義為兒戲來玩耍,那么後果將不堪構想。因此,我將結局改動以便更加清楚地警醒觀眾。

至於扮演片中主角“萬人迷”老師萊納·文格爾的約根·沃格爾,正是他在片中誤導孩子們結成團體後才意識到事態發展到失控,沃格爾認為:“當人們沒有自己的想法就很容易隨大流,盲目服從於任何他們所遇到的東西,吸毒、信教或者是激進主義等等。”

獲獎記錄

時間 獎項名稱 獲獎方 獲獎情況
2008年
第21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男演員 約根·沃格爾 提名
第21屆歐洲電影獎觀眾獎最佳影片 《浪潮》 提名
第58屆德國電影獎金質電影獎最佳男配角 弗雷德里克·勞 獲獎
第58屆德國電影獎銅質電影獎傑出故事片 《浪潮》 獲獎
第58屆德國電影獎金質電影獎最佳剪輯 Ueli Christen 提名

製作發行

發行信息

​​製作機構 發行機構​
ConstantinFilmProduktionGmbH
RatPackFilmproduktionGmbH
​Alliance
AtlanticFilm
AurumFilms
康斯坦丁影業公司
SPIInternational
BIMDistribuzione
FilmwareInternational

上映日期

時間 國家 時間 國家
2008年3月13日 德國 2008年9月12日 丹麥
2008年3月14日 奧地利 2008年9月25日 希臘
2008年5月1日 瑞士 2008年9月26日 波蘭
2008年5月9日 土耳其 2008年9月26日 巴西
2008年6月26日 英國 2008年10月15日 匈牙利
2008年9月11日 阿根廷 2008年10月22日 比利時

電影票房

該片在德國上映首周獲得單周票房冠軍;影片上映6天票房達到1.2億歐元 。

影片評價

官方劇照官方劇照
世界離獨裁只有五天。讓我們回到1967年4月克柏萊中學的那場試驗。就在試驗結束之時,羅恩·瓊斯對他的學生說:"和德國人一樣,你們也很難承認,竟然做得如此過分,你們不會願意承認被人操縱,你們不會願意承認,參與了這場鬧劇。" (鳳凰網評 )

《浪潮》中的多彩對應民主,單色對應獨裁;影片通過這種形象的色彩語言表達了抽象理性的政治概念,本真地傳達了對政治話語的情感態度。片中的多彩顏色與白、紅、黑單色的對照營造出一種對民主與獨裁關係的反思之勢。但是,影片的封閉性結尾容易導致民主好、獨裁壞的簡單區分,從而影響到觀眾對於民主與獨裁關係的深層反思。影片的死亡結局顯示了獨裁的血腥與慘敗,但是就這樣定論獨裁的死刑則顯得過於簡單化(《藝苑》評)。

《浪潮》上映後引起了影評人以及眾多學者的強烈反響。該片是一個實驗,更是一曲極權主義的葬歌。影片以一個極具戲劇張力的悲劇結尾告終,並且對於這場鬧劇注入了導演深沉的思考以及深刻的批判。該片給觀眾提供了一副生動的集權主義畫卷,同時也對現實世界中的“烏合之眾”進行了形象的描摹。(《電影評介》評)

官方劇照官方劇照
德國電影《浪潮》講述的故事,導演通過描繪一個小小的學校試驗,向觀眾們闡述了法西斯主義的產生及危害,影片將大眾被集權主義和排外主義蠱惑後的激進、亢奮、麻木一一呈現,影片戛然而止的一刻,令人感到不寒而慄。正如影片所影射的內容,法西斯統治時期的德國是所有德國人不願提及的黑暗歷史,納粹元首希特勒的獨裁統治更是讓全世界人民都深受其害。(光明日報評 )

電影深刻的探討了納粹是什麼,是怎么產生的,一周時間就可以培養一批法西斯主義者!電影告訴我們納粹就在身邊不遠處。(時光網評 )

真實事件

第三浪潮

官方劇照官方劇照
《浪潮》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公元1967年4月,美國加州PaloAltoCubberley高中的一位歷史教師RonJones在講授關於納粹德國的內容時被學生的問題問倒:“為什麼德國人聲稱,對於屠殺猶太人不知情?為什麼無論農民、銀行雇員、教師還是醫生都聲稱,他們並不知道集中營里發生的慘劇?”

下課後,他仍不斷思考著這個問題。為讓學生切實理解法西斯主義,他開始了一項大膽的試驗——成立“第三浪潮(TheThirdWave)”。這就是電影《浪潮》中“浪潮”組織的原型,而他的學生們就是“第三浪潮”的成員。同樣,他要求學生們說話前必須叫他“Jones先生”,設計了組織內統一的手勢,並且以各種形式向學生們強調紀律與團結的重要性。很快,學生們都成為“第三浪潮”的忠實成員,並堅定地以Jones老師為組織的領袖。

官方劇照官方劇照

第三天,Jones暗中委派3名學生作為“督察”,向他報告那些不遵守“第三浪潮”規定的人以及組織的批評者和反對者;但是接下來竟有20餘人毫無保留地向他告發自己的朋友(只是因為他們說了關於“第三浪潮”的笑話),甚至是對“第三浪潮”表示懷疑的父母。這時,Jones感到了事態的嚴重失控。於是第四天,以組織將在全國範圍內被正式宣布成立的名義,他命令學生們次日到禮堂集合。終於在第五天,他在禮堂內設法使學生們從狂熱的“第三浪潮”中醒悟過來,而學生們也最終真正明白了法西斯主義的可怕力量。而這期間,參加“第三浪潮”的學生人數已由30人(一說20人)左右增至200餘人,其中後加入者大都逃掉了自己所本應參加的課程。Jones宣布,“第三浪”是全國性青年運動的一部分,目的在於促進國內政治體制變革。星期五中午12點,將會由總統候選人正式宣布組織的成立。學校里也會有相應的公告。

一個奇異的巧合讓這個聲明更加可信:時代雜誌上整頁刊登了一個名為“第三浪”的木器產品的廣告。學生們被鼓舞了。“當時沒有人對Jones先生表示一絲懷疑”,Neel回憶道。

“我們差一點就成為了優秀的納粹。”

官方劇照官方劇照
星期五中午,學校大禮堂。超過200名學生筆直地端坐在那裡,天花板上掛滿了“第三浪”寬大的橫幅。Jones作了簡短的致辭,200隻手臂對著他舉起,做了“浪潮”問候禮。這場實驗只進行了五天,卻是漫長的五天。

“當然”,Neel說,“我也在場,作為外人很難想像,短短几天內形成了何種團體的壓力。”

禮堂內,RonJones打開一台電視。出現的只有雪花。學生們等待著。螢幕上除了雪花別無他物。學生們仍然等待著。他們已經習慣了紀律和服從。幾分鐘後,終於有人問道:“不存在什麼領袖,對不對?”禮堂里炸開了鍋。Jones開始講話,不再大聲、嚴厲,而是柔和、帶著自責:“沒錯,但我們差一點就成為了優秀的納粹。”

沒有人願意提及這場實驗

Jones給學生們播放了一部關於第三帝國的影片:帝國黨代會、集體、紀律、服從,以及這個集體的所作所為:恐怖、暴力、毒氣室。RonJones看著一張張不知所措的臉。最初的那個問題得到了回答。他說:“和德國人一樣,你們也很難承認,竟然做得如此過分,你們不會願意承認被人操縱,你們不會願意承認,參與了這場鬧劇。”

他說得沒錯。第二天,學校里籠罩的壓抑的氣氛。沒有人願提及這場實驗。“我自己當時陷得不深。所以對我來說,這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但其他人從此對此隻字不提,直到PhilipNeel因為紀錄片和他們聯繫。

官方劇照官方劇照
Neel在收集材料時得知,許多人感到尷尬,居然如此輕易地被“浪潮”席捲。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原本不是Jones班上的,但為了“第三浪”,他們逃了原本該上的課。“那是1967年,他們中許多人當時熱衷政治”,Neel解釋道。“他們參加了學運,甚至黑豹(60年代美國黑人運動)。他們當時都感到無比震驚,如此輕易就放棄了自由。”

“這個實驗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我們中的很多人孤獨、缺乏家庭的溫暖、集體的關心,缺乏對一個群體的歸屬感。即使把這個實驗放在今天,也會得出同樣的結果……去你們當地的學校看看,那裡找得到民主嗎?”——RonJones某次採訪時的回答

“浪潮”所體現的是“強權下的服從性”這一現象。著名的米爾格拉姆實驗(Milgramexperiment)研究的就是這一現象。

原著改編

官方劇照官方劇照
浪潮劇照本片根據德國小說家托德·斯特拉瑟同名作品改編,他常常將兒童題材和現代社會制度的思考聯繫起來,其2000年作品《給孩子一支槍》反映的就是美國中學槍殺事件,《揮手禮》則通過學校這個團體的變故展現現代文明社會離開過去的法西斯主義其實也就不過幾步之遙。

在一個現代文明下的民主社會中創建一個如同法西斯般集獨裁、專制、極權主義於一身的社會組織需要多久?把一群習慣了自由乃至散漫的中學生改造成冷酷而狂熱的新納粹主義者需要多久?答案是——5天。

《浪潮》這部沒有任何厲鬼魔怪的“驚悚片”揭示的就是這樣一個事實。在這部影片中,惟一的神秘之物就是人。

新學期伊始,學校舉辦了一個以“國家體制”為主題的活動周。富有才華而又精力充沛的體育老師賴納·文格爾(RainerWenger,由JürgenVogel飾)本來已經選定了“無政府主義”的課程,沒想到卻被同事捷足先登;他只好無奈接受了“獨裁政治”的教學任務。

官方劇照官方劇照
課堂上,學生們表現出不屑,一致認為納粹德國不可能在現代社會重現。面對著這些大部分只為修學分而出勤的學生們,他心血來潮,決定組織一次活動,讓學生們體驗一下真實的獨裁政治。於是,“浪潮”誕生了。被激發了興趣的學生們商定了統一的標誌(即右圖中的紅色浪頭)、服裝(白襯衫)與手勢(即“揮手禮”,右手在胸前做波濤狀),而文格爾老師則要求學生們必須嚴肅地尊稱自己為“文格爾先生”。當堂,他便令學生們起立集體用力踏步,將樓下的“無政府主義”課堂攪得不得安寧。短暫的磨合後,大家都適應並愛上了它。

於是,興奮的學生們或貼上、或塗鴉,讓“浪潮”的標誌一夜之間出現在全城的每一個角落,一名格外狂熱的學生為此甚至不顧生命危險徒手爬上了一棟尚在建的大樓頂端,在圓形屋頂上噴塗上一個巨大的標誌——次日,這座樓上的標誌便登上了報紙頭條;他還攜帶了手槍,捍衛自己,甚至整夜坐在Wenger的家門外,捍衛自己的領袖文格爾先生……

海報海報

“浪潮”不斷發展壯大,學生們甚至自發占據了學校的某運動場地,不準非“浪潮”成員進入。漸漸地,一些學生,以及Wenger的碩士妻子,感覺到事情有點不太對勁。他們勸他立即停止這場鬧劇,然而此時他也已沉浸在巨大的權力欲與成就感中無法自拔。他曾因自己與妻子間懸殊的學歷差距而自卑,然而在“浪潮”中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那些覺悟的學生們想方設法試圖阻止活動的繼續,卻被同學視為叛徒而遭到孤立甚至報復。

終於,妻子的決然離去以及第五天一場水球比賽上學生們的大打出手,讓文格爾驚覺事態的失控。於是,他在第六天將“浪潮”的所有成員召集到禮堂,點明一周以來他們所作所為之恐怖,意圖就此結束課程。然而晚了,那名狂熱的學生因此幻滅而精神崩潰,開槍打傷了一名同學後飲彈自盡。影片的最後,文格爾被警察帶走,而覺醒的學生們相擁而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