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源鄉

浙源鄉

浙源鄉,以浙源山(浙嶺)而名,《婺源縣誌》載:婺諸水俱入鄱湖,惟此山水東流入休達浙,故名浙源。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故里、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祖籍地。浙源鄉地處江西省婺源縣北部,與安徽省黃山市交界,鄉域面積98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一條36公里二級公路直達江西省婺源縣城,另一條80公里三級公路穿境而過越浙嶺至休寧直達黃山。早在春秋時期,便是吳、楚劃疆之地,徽饒古驛道穿境而過,被譽為“吳楚鎖鑰無雙地,徽饒古道第一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浙源鄉境內山巒起伏,森林面積12.55萬畝,木竹、油茶資源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耕地9800畝,茶葉面積8813.9畝,其中:有機茶基地5892畝;地下礦產資源有金、銅、瓷土、石英石等。浙源,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鍾靈毓秀,是著名的“僑鄉”“書鄉”“茶鄉”,也是文化生態旅遊的勝地。浙源的旅遊景點有:吳楚分源、堆婆冢、一線泉、虹關古樟、詹黃隱墓、龍天寶塔查文徽墓孝義祠什堡彩虹橋、周家山文明村等,還有許多明清古民居、古井、古橋、古廟、山間瀑布、村中島嶼等。

歷史沿革

浙源鄉浙源鄉
浙源,由浙水之源而得名。在這不足百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美麗的自然風光,是鑲嵌在贛皖邊界上一顆璀燦的明珠。浙嶺,是春秋時吳楚分疆之地,也是一條通往安徽的古驛道清康熙年代書法家詹奎書寫了“吳楚分源”四個剛勁大字,刻在一塊1.7米高的石碑上,挺立浙嶺之巔。浙嶺南麓虹關村,是“吳楚鎖鑰無雙地,徽饒古道第一關”。前幾年,愛國僑胞汪松亮出資建了一條三級公路,代替了古驛道的石板路。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撤休寧縣回玉鄉和樂平縣懷金鄉,在清華始建婺源縣,隸屬安徽歙州(1121年改稱徽州)。第一任婺源縣令郎敬,便是浙源鳳山安頭村人(後遷沱口嶺下)。郎姓人還在安頭開鑿一口“郎家井”,此井至今尚存。據說原定在沱口城村建縣,當時“洪真謀反”,社會不安,而城村三面環水,便於防守。後來可能因範圍太小,地域過窄而改建在清華,但“城村”之名一直流傳至今。南北朝時,南朝第四朝陳東陽郡贊治大夫詹初,字元載。陳亡不仕,隱居歙州篁墩。因慕黃石公之風,自號黃隱。一日,有異人與人說“聞鳳而止”。他於隋大業二年(606年)經過古驛道來到鳳凰嶺,忽悟異人語,故定居今浙源廬坑村。廬坑村是婺源詹氏發祥地,台灣現有詹姓二十萬人,都是黃隱公後裔。明吏部尚書詹同詹徽父子,學者詹洲,詹軫光;清初學者詹養沉,晚清名宦詹應甲,清末鐵路之父詹天佑,近代學者詹建峰等,均是浙源詹姓賢勛。虹關、嶺腳詹氏還是名揚中外的徽州墨商世家。五代十國時,南唐宣歙觀察使查文徵,於宋乾德癸亥(963年)自歙州隱居婺源城西查公山其子查元修,任宋太常寺太祝(相當中央最高法院院長職務)。一日,夢中神人指教:見鳳而止,遇凰而住。宋乾德甲子(964年),查元修來到浙源鳳山雙路口,問里人土名,人們告訴他是鳳凰山。既有鳳又有凰,故定居於此地鑄爐坦,後改名查村。查村便成了婺源查姓發祥地。查元修有二子,長查甄系宋大理寺評事,次查陶官至工部尚書。是宋代婺源最早的京官。近代教育家查景環(省督學),雕刻藝術家查子圭,都是名垂青史、榜上有名。元朝末年,反元鬥爭風起雲湧,鎮守婺源的元將恩寧普在縣知州汪同的追隨下,與朱元璋農民軍在縣境反覆爭奪。為避兵亂,婺源查氏十八世查瑜,於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偕妻兒由鳳山遷居浙江海寧袁花鎮,至今已650年之久。查氏在那裡明代進士及第者六人,舉人十七人。清代科甲尤盛,進士十四人,舉人五十九人。其中有太醫院正史,順天府尹等三品官。“一朝十進士,兄弟三翰林”為當時人所稱頌。現代企業家查濟民,武俠小說大師查良鏞等都出自海寧。

教育事業

浙源鄉浙源鄉
改革開放後,浙源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民眾的辦學熱情高漲。嶺腳國小虹關國小廬坑國小都先後進行了維修擴建。愛國僑胞詹沛霖等捐資浙源中學建教學樓和師生宿舍,香港僑胞捐資浙源國小進行整體搬遷。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金庸祖籍地,桃李滿園春”。

浙源的文化藝術也有很深的歷史底蘊。徽派篆刻家查子圭父子繼承了何震的藝術思想和技巧,在清末享有盛名(《中國藝術家名人大辭典》中有記載)。浙源鄉民對戲劇特別嗜好,上世紀前期的木連戲曾煊赫一時,民謠:山坑人家做木連(山坑即鳳山),哪裡看?石墳前,不顧腳底爛糊田。婺源徽劇的創始人是浙源的李茂才俞灶喜吳根煥等老人。道光年間,浙源鄉在安慶、石牌搭班習藝,將徽調傳入婺源。新中國成立後,浙源人汪徽有等組建縣徽劇團,把徽劇唱進了北京城。1952年,鳳山農民業餘劇團在全縣文藝會演中喜摘桂冠,一出徽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唱紅了整個婺源縣。

城鎮建設

浙源鄉浙源鄉
為改善僑鄉民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提供僑鄉民眾開展公共活動和休閒的場所。在市外僑辦、縣委、縣政府,縣新村辦和有關單位的支持下,2007年浙源鄉黨委、政府著手規劃,拆除了原鳳山燈泡廠,投資30多萬元,占地面積3.3畝的浙源僑鄉文化廣場依河而建,給龍天寶塔增添了新的秀色。廣場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行設計,分演出區(兼停車場)、觀眾區、健身區、休閒區四個區,著重體現人文關懷、僑鄉文化,廣場的視野開闊,場內水泥硬化,並安放體育健身器材,廣場中心為建於明清的龍天寶塔,邊上新建文化宣傳欄,宣傳黨的農村政策,四周櫻花紫薇桂花等名貴樹種進行綠化,將是浙源鄉“花開百村”的一亮點,是“打造僑鄉品牌、建設花海浙源”一重要組成部分,是僑鄉浙源人民休閒娛樂、文化活動的中心和好去處。

浙源僑鄉國小座落在浙源鄉鳳山村,占地25畝,建築面積達1300m2。總投資230萬人民幣,由港胞查錫我先生熱心幫助家鄉引進香港友愛教育基金有限公司捐款60萬元港幣、港胞查懋成先生捐資22.2萬人民幣、香港義善堂查菊香女士資助2萬港幣等各方捐資。主體工程已全面完工,在九月份開學使用。

所轄村屯

浙源鄉浙源鄉
虹關,地處贛東北的婺源北部浙源鄉境內,距縣城43公里,現有住戶830戶,人口3000人,15個自然村,水田2810畝,茶地1120畝,山林2890畝,森林覆蓋率87%。於南宋建炎年間詹姓遷居始建,因是古代饒州通往徽州的必經之路。據載:建村遷居落戶時“仰虹瑞紫氣聚於闕里”,故取名“虹關”,又名“虹瑞關”。虹關座落於春秋時期的吳(國)、楚(國)兩國劃疆之地的浙嶺南麓,故有“吳楚鎖鑰天雙地,徽饒古道第一關”之譽。婺源古屬徽州,明、清時期是徽墨的主要產地之一,據清代《名墨談叢》一書記載:婺源墨鋪有百餘家以上,僅虹關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虹關詹姓墨鋪之多,墨之著名,聲譽之廣為海內外所共知,在當時國內制墨業實屬罕見,故又有“徽墨名村”之美譽。歷史上出了不少名宦之家,有詹同、詹徽父子明洪武年間先後出任吏部尚書,詹應甲清嘉慶年間出任直隸州知州。飽讀經書的文人墨客也不少,留下傳世著作就有30多部。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虹關”。
浙源鄉浙源鄉
浙源鳳山村屬鄉政府所在地,建村歷史悠久,有1030餘年,全村2000餘人,大部分為查姓。自查喻(查氏十七世)遷居海寧後,海寧查氏“以儒為業”,“耕讀為榮”、“詩禮傳家”,後裔十分興旺發達,科甲鼎盛,頗負時望,以“名臣”著稱,以“文苑”稱譽。均在海內外卓有成就並產生深遠的影響,一直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自查喻遷居後,婺源查氏發展緩慢,後裔大部分聚居在鳳山村,官至不超過縣令,在仕途有所建樹很少,故此,婺源查氏一直默默無聞,不受外界所知。但其後裔崇尚文風,多數從商,在商界十分活躍,一直是徽商中一支重要勁旅,故此查氏後裔旅居海外僑胞眾多。因從商多,鳳山村歷來富庶,多數在家鄉大興土木,修建房屋。全村房屋多數為明清時期,氣派輝煌,磚雕木雕細膩,古樸典雅,保存完好。村內古弄小巷星羅棋布,清一色石板路。

婺源縣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