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剪紙

浙江剪紙

《武林梵志》載五代時“吳越踐王於行吉之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描繪了吳越故地上曾出現的一個宏大剪紙景觀。

基本介紹

浙江剪紙浙江剪紙

民間剪紙傳統在鄉土之中延續傳承經久不衰。至1953年以前,調查者曾記述:“浙江省的窗花剪紙各地都有,以金華地區永康、浦江、磐安,溫州地區的樂清、平陽等地較多,風格各有不同,用途亦各異。”
從所採集的品看來,金華地區多為窗花燈花樂清的細紋刻紙主要用於裝飾龍盤燈,平陽一帶送禮時放在禮物上的“圈盆花”最有特色。其次,各地均有用以衣裙、鞋帽的鄉花樣。
題材常見為花卉瓜果、鳥獸魚多,而戲曲故事則是永康一帶的拿手好活兒。剪花的樣子多是女子做姑娘時攢下的老輩兒花樣;另有一部分是畫佛像的民間匠人所為,再經由手藝高的巧手剪制。有的巧手當然也可以自己出樣自己剪,甚至看完戲之後就能剪出成套的戲文。
浙江戲曲窗花擅取戲中典型的場面情節,充分體現人物的身段之美。有別於戲曲的是,剪紙為之配上了相適應的背景為襯,顯示了特定藝術語言的優勢。浙江剪紙造型講究大的影像輪廊,而影像之中剪出細細的陰線。陰線的恰到好處,能使形象結構與畫面的節奏都增添成色。

分布地域

浙江剪紙主要分布在浦江、縉雲、樂清、永康、桐廬、象山、玉環、平陽、仙居、臨海、瑞安、磐安、東陽、遂昌等地。其中尤以浦江、縉雲、樂清、永康、桐廬等地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
樂清剪紙
浙江剪紙要數樂清剪紙最為著名。樂清地處浙東沿海,是全國著名風景名勝雁盪山所在地,自古手工業生產就很發達,“黃楊木雕”、“繡簾”、“嵌漆器”等聞名於世、暢銷國內外,樂清民間剪紙,歷史悠久,工藝精湛,700多年前,剪紙已很興盛,樂清剪紙與“龍船燈”有著密切的聯繫。“龍船燈”是樂清一中特異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它是節日期間用以祛凶納吉的,每逢新春佳節,雁盪山下方圓數百里內,村村鎮鎮都紮起龍船燈,體長約三米,分日龍夜龍活動首飾龍三種,象徵著生命和力量。龍船燈的造型別致,製作極為精巧,龍船上扎有七層至九層的樓閣亭台,樓閣的欄桿、屏風、門窗、牆壁全部用細紋紙張貼。當地人把這種細紋剪紙稱作“龍船花”。龍船花的圖案千變萬化,玲瓏剔透,瑰麗多姿,刻紙藝人能在四寸見方的白紙上刻出幾十種複雜的圖案,最多可達六、七十種,精微纖巧、細若髮絲,有正字形、人字形、喜字形、壽字形、菊花形、冰梅形、魚鱗形、龜背形、還有“田交田”、“勾之雲”、“空肚十”等等。幾十種圖案交織在一起,層次豐富、主賓分明、疏可走馬、密不容針。樂清剪紙以其挺秀、細緻的風格顯現出江南海濱特有的風神氣韻。與北方剪紙的粗獷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
縉雲剪紙
縉雲剪紙戲曲為題材,精緻工整,在剪紙藝苑中獨樹一幟。《太白回番》、《麒麟送子》、《九世同居》、《雙玉球》、《感恩亭》《搖錢樹》等表現人間的悲喜,傳達樸素的審美。在刻畫人物上,往往只刻七分,注重動勢,脫形取神。衣褶以陰刻法處理,與背景的陽刻法恰成對比。刻畫出人物剪影般的動態。背景中直線與曲線互動穿插,如水紋、格線、盤長、祥雲、串錢、花瓣、藤蔓,它們是畫面的紙筋,戲劇場景中的亭、台、樓、閣因此而不致孤立無依,更有烘托渲染祥和氣氛之功效。主體畫面的兩邊往往飾以邊花,內容大多為民間吉祥圖案。如:琴棋書畫、石榴槤子、拂塵方勝、倒蝠蝴蝶等,不一而足。
浦江剪紙

浦江縣地處浙江中部,氣候溫和、風景秀麗,孕育了別具特色的剪紙藝術。浦江剪紙歷史悠久, 元明之際就有記載,浦江文學家宋濂在明洪武庚戌(1730)寫的《哀王御史》的詩中有“剪紙難招御史魂”之句。可見元明之際鄉間已有剪紙招魂的風俗。浦江剪紙工藝精巧、題材廣泛,生活情趣濃郁,圖案清新大方,多數取花鳥、草蟲、山水、亭榭、仙釋、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為題材。形式上流行最廣泛的是窗花。每當春節,農村的姑娘媳婦便大顯身手,鮮紅的窗花把節日點綴得喜慶而熱烈。除春節外,結婚禮儀、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都要製作大量剪紙,有禮花、燈花、功德花等品類繁多。通過諧音和象徵手法,寄託勞動者的理想和願望。如剪金魚滿塘寓意金玉滿堂,剪棗、笙、桂花蓮子比況早生貴子,剪瓶、鞍、戟、磬象徵平安吉慶,剪蝙蝠、鹿、桃和蜘蛛則喻示福祿壽禧。按地方風俗,婦女出嫁都要製作“龍鳳呈祥”、“並蒂蓮荷”、“鴛鴦荷花”、“蓮生貴子”、“麒麟送子”等大量剪紙覆蓋在嫁妝禮品上帶到男方家中,俗稱“利市”,這一風俗促成浦江婦女從小就開始剪紙藝術的訓練,產生了許多精美的民間剪紙作品。以亂彈為代表的浦江戲劇文化發達,戲劇為剪紙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產生了許多戲劇人物剪紙。如《對課》、《斷橋》、《孫悟空借扇》等,線條古樸,構圖巧妙、背景豐富、人物個性鮮明。浦江剪紙一般取染色土紙5-10張疊好覆以樣稿,用綿紙釘扎住,然後用特製鏤花剪,有里而外依次剪出。創作稿原稿一般要用水貼上在另一張薄紙上,用松枝或油燈煙燻黑,取得黑白分明的復稿,又叫花樣。一張精彩的熏樣,一傳十,十傳百,會迅速流傳開來。解放以後,浦江剪紙注入新生活的內容,具有了新時代的氣息,大量剪紙在報刊上發表,也出版了剪紙作品集,1988年浦江選送75幅作品赴日本展出,展示了浦江剪紙的藝術魅力。《盪湖船》、《聽琴》、《空城記》等收入《中國美術全集》。
永康剪紙
永康剪紙數量之豐,不亞於浦江和縉雲,表現內容也與浦江和縉雲相似。戲曲故事、神話傳說風土人情應有盡有。與浦江和縉雲的細膩、秀麗、抒情、疏朗相比,永康剪紙更顯得淳樸渾厚、大膽粗獷、雍容大度。從形式上看,它更注重外形的刻畫,給人印象強烈而整體。永康民間風俗也是婦女出嫁前要學會剪紙和繡花,新娘子的手藝越高,在夫家就越體面,想剪出一張好作品,首先要有好底稿,於是為了得到一張好的底稿,姑娘們往往托親告友,跑上幾十里路,求得底本後,放在油燈上熏,然後憑藉熏樣進行翻剪,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修改、選擇、淘汰,剪紙藝術日趨完美、生動、活潑、成熟。
桐廬剪紙
位於富春江畔的桐廬,景色秀麗,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桐廬剪紙也烙上江南特有的靈氣,凝練概括、厚中見秀、玲瓏剔透、含蓄華麗。在桐廬鄉間,剪紙藝術早已有之,窗花、燈花、鞋花、衣飾花、喜花廣為流傳。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剪紙的上述功能逐漸削弱,剪紙藝術也漸漸被人疏忽。桐廬文化部門認識到民間剪紙和其他民間藝術一樣,是祖國文化遺產中的一件瑰寶,建立了民間剪紙開發基地,開展藝術指導,培養創作骨幹,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扶持與利用的關係,形成了剪紙創作群體,有創作骨幹50多人,創作隊伍100多人。50餘件作品獲省級獎,多件作品獲全國獎。剪紙藝人還作為民間文化交流的使者,出訪國外。桐廬剪紙汲取了套色木刻、國畫渲染及民間美術的斗色手法,創作出套色剪紙染色剪紙斗色剪紙,豐富了傳統民間剪紙的表現方法,出新、出優、出人才、出作品,出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