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頭群島

洞頭群島

洞頭縣是全國12個海島縣之一,位處甌江口外東南方向,距離溫州33海里,陸路50公里,由103個島嶼和259座礁石組成。這些島礁像一串璀璨的珍珠,鑲嵌在碧波萬頃的東海岸邊,為溫州這座海濱城市增添了靚姿,所以洞頭有“百島之縣”“東海明珠”的美稱。全縣總面積892.3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100.3平方公里;總人口12.6萬,分布在14個住人島嶼上,全縣轄3鎮3鄉。

基本信息

洞頭群島

洞頭群島

洞頭是全國12個海島縣之一,位處甌江口外東南方向,距離溫州33海里,陸路50公里,由103個島嶼和259座礁石組成。這些島礁像一串璀璨的珍珠,鑲嵌在碧波萬頃的東海岸邊,為溫州這座海濱城市增添了靚姿,所以洞頭有“百島之縣”“東海明珠”的美稱。全縣總面積892.3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100.3平方公里;總人口12.6萬,分布在14個住人島嶼上,全縣轄3鎮3鄉。
洞頭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冬春少嚴寒,夏秋無酷暑,常年平均氣溫17.4攝氏度,盛夏時節內陸城市熱浪滾滾,我們這裡卻涼風習習,所以最適宜休閒避暑。

概況

洞頭群島有長達331公里的海岸線,所在的洞頭洋總面積4810平方公里,是浙江第二大漁場,常年可捕魚蝦類多達300多種。還盛產品種眾多的貝類、藻類。洞頭海岸線蜿蜒曲折,海域地貌的發育十分完善。1991年,洞頭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是全縣唯一以縣域命名的名勝區,她與雁盪山、南溪江構成了溫州山——江——海旅遊金三角。洞頭列島早在4000年前即有人類活動,據相關志書記載,古時洞頭島被稱為“中界山”,南北朝的劉宋時,洞頭隸屬永嘉郡的永嘉縣,公元423年,永嘉太守謝靈運卸任後由顏延之接替,他乘船巡查到過大門島,並在島上築“望海亭”以觀海景。這事離現在有1580多年了,顏延之可以說是發現洞頭旅遊資源的第一人。唐元明清洞頭均屬溫州府樂成縣。其間,明初為抵禦倭寇擾邊,清初為防備沿海的反清鬥爭,先後兩次實行“海禁”。
有遊客會問:為什麼稱洞頭?洞在哪裡?這裡有一個小故事。清代年間,一艘福建漁船到洞頭洋一帶生產。在仙疊岩附近用吊桶打水刷甲板時,桶繩斷了,吊桶隨即被浪卷沒。待到漁船繞到島東北端的一個岙口時,意外發現海上漂著他們船的吊桶。他們猜測,當時吊桶一定被捲入海洞裡,海洞一直通到這個岙口。於是把吊桶掉下來的地方叫洞頭,吊桶浮上來的岙叫洞尾(也即現在的桐橋尾)。
南宋以來各個朝代都在洞頭諸島設兵寨,建在幾個山頭的烽火墩遺址至今尚存。明末鄭成功從廈門率師北上抗清,曾在洞頭的大、小門個大瞿島備戰休整7個多月。1952年1月5日,由鐵道游擊隊組建的團隊攻占勝利岙的觀潮山,是洞頭解放的最後一仗。此後,島上軍民聯防共守海疆蔚然成風,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聞名全國的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以該連的成長為原型創作的小說《海島女民兵》、電影《海霞》風靡全國。同時,由於不同地域移民共住,洞頭成了閩南文化和東甌文化的交匯地,長期的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近些年,以弘揚海洋特色文化,促進百島旅遊發展為主旨,創辦了“漁家樂”民俗風情旅遊節,已舉辦四屆。
溫州(洞頭)半島工程,涵蓋水利、圍墾、交通、港口等建設項目,主要以橋樑、海堤及促淤造地等形式,把洞頭本島和溫州市區陸路相連。既是溫州從海濱城市邁向海濱山水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設,也是旅遊觀光的風景帶。溫州(洞頭)半島工程由靈崑大橋、靈崑連線公路、淺灘工程、洞頭五島相連工程狀元岙深水港區五大“構件”組成。五島相連指的是在洞頭本島以及三盤、花港、狀元岙、霓嶼五個住人大島和三個無人小島之間建設7座橋,(實際上是七橋連八島),實現縣境內的島島相連。進而與溫州相接,使洞頭成為半島。五島相連工程從1996年12月開始動工,2002年5月全部建成,歷時六年半,總投資3億元。這一工程的建成,不僅使洞頭島的面積增加了一倍多。全縣的73%的人口直接受益,從根本上解決了島際交通的困難,促進了海島資源的綜合開發。五島相連體現了“小縣辦大事”的洞頭精神。1996年動工造橋時,全縣當年的財政收入僅3660萬元,這點收入,對於造橋所需的投資,也僅是杯水車薪。但是海島人不等不靠,縣委定決策,人大作決議,政府巧運籌,政協出主意,民眾踴躍捐資,省市大力支持,那幾年,全縣捐資造橋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機關幹部連續三年每年捐獻一個月工資;有的老人捐出了珍藏多年的結婚金戒指;洞頭籍的青年企業家,夫妻雙雙千里返鄉,獻上30萬元;一個參加過解放洞頭的外地老戰友捐款寄了信,寫的是:“錢比大海一滴水,不要為我查姓名,只等島陸早連成,帶我兒孫汽車直達,再次回島賞美景。”眾人同心合力,終於使這一工程得以建成。五島相連不僅是交通工程,它還是海上橋梁的露天展覽館,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七座大橋的結構、橋型各有特色,無論是遠望還是近觀,都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建成以後,連橋沿線很快成了遊人觀光的熱線。
三盤大橋:從洞頭往溫州方向走,這是五島相連工程的第一座大橋。三盤大橋連線洞頭本島和三盤島,橋長762米,寬9.5米(七座橋的寬度是一樣的,下面經過另六座橋,不再介紹寬度了)。橋樑主跨為連續梁,引橋為簡支梁橋。大橋橋墩鑽孔深達87米,鑽孔灌注樁採用衝擊成孔施工成功,全國尚屬首例。值得介紹的還有:三盤大橋橋墩鑽孔施工時,需要優質黏土泥漿護壁,為了保證質量,工程指揮部和施工單位用不同的黏土經多次試驗,都不理想。最後通過反覆比較,不遠萬里從江西景德鎮運來黏土,保證了施工的成功,從中可看出工程指揮部對於這個“勒緊褲腰帶,造福下一代”的德政工程,抱著高度負責的態度。
三盤大橋的兩側,是網箱養殖區,搭建在網箱上的彩色本屋是養民們生產生活的臨時性住所。船過浪翻,屋隨浪動,別有一番情調。海洋是養民們的藍色土地,耕海牧漁,是海洋經濟的一個亮點。
洞頭大橋:現在我們的車馳騁在七橋中最長的洞頭大橋,它連線三盤島與花崗島,全長1500米。橋樑主跨為連續鋼構,引橋為簡支橋樑。這座大橋為五島相連控制性工程,施工難度最大,它的主墩樁基深超100米。為國內跨海大橋之最;它的主跨連續鋼構跨徑居浙江省第二。施工中精益求精,主橋128米跨徑連續鋼構合龍時,合龍段兩端高差僅為1毫米,精確度為規定的20倍。這座大橋於1998年10月6日開工,直至2002年4月竣工,歷時三年半,總投資為1億多元。
狀元大橋、花崗大橋:遊客朋友,現在車停在花崗大橋橋頭。往前看,是狀元大橋,它連線了狀元岙島和中嶼島,採用的是現澆連續梁橋結構型,長160米。而花崗大橋,則連線中嶼島與花崗島,長150米,結構為中承式鋼管拱型,住跨達141米,是浙江省同類型跨海橋樑跨徑最大的。別看它橋不長,但施工難度大,前後工期達一年半。
鋼管拱型形似彩虹,所以許多遊客朋友親切地稱花崗大橋為彩虹橋,是遊客留影、新婚拍照的好地方。花崗島的花崗村,有保存較好的漁家村落。大家一定注意到:漁村老的房子,多為石牆到頂,灰瓦覆蓋,瓦片上壘著小石塊。這是因為海島風大,為防止瓦片飛走而採取的辦法,是漁村老建築的特色之一。
狀元岙深水港區:我們已經觀賞了四座大橋,下面還有三座將在經過時陸續介紹。半島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狀元岙深水港區就在狀元岙島,目前正在建設中,所以在這裡作一下介紹。洞頭列島具有良好建港條件的岸線約27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有15公里,可布置1—20萬噸泊位碼頭90個左右,而狀元岙深水港則為主要港區,可用岸線10公里,進港航道自然水嬸10米以上,距國際航道僅30公里,15萬噸級巨輪可全天候通航靠泊,20萬噸級以上可候潮進港。整個港建成後,年吞吐量可達400多萬標箱,成為溫州以外貿遠洋貨櫃和國際大宗散貨運輸為主的大港區。現在,兩個5萬噸級(兼靠10萬噸級)的貨櫃泊位碼頭已與2004年12月28日動工建設。工程總投資9.6億元,年設計吞吐能力70萬標箱。滿足第五代、第六代貨櫃船舶全天候進港。這個工程的建成,將改變溫州港無大型貨櫃專用泊位的歷史。
深門大橋:請遊客朋友下車,我們先漫步在深門大橋上。這座橋連線狀元島和深門山山島。狀元岙島是鄉建制,叫元覺鄉。深門大橋長213米,屬鋼筋混凝土箱型拱橋,橋主跨160米,是目前國內同類橋樑中跨徑最大的海上大橋,七節段懸索安裝單榀重量為全國第一。這座橋是七橋中最早開工的,費時一年半。
深門是洞頭從海路通往溫州的主航道,站在橋上可見到高速快艇由遠及近從橋下疾馳而過,激起的白色浪花與碧海藍天綠樹相映,十分秀美。
窄門大橋:現在經過的這座橋是窄門大橋,連線剛才經過的深門山島和前面的淺門山島,這兩個都是無人居住的小島。窄門橋長126米,窄門橋和淺門的橋型是一樣的,長度也差不多。
淺門大橋:這是七橋中的最後一座橋——淺門大橋,它連線淺門山島和霓嶼島,橋長130米,採用簡支梁橋結構形式。橋頭豎有仿古牌坊,牌額橋名“淺門”二字為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所題。將軍書法,虎虎有生氣。
淺灘工程:現在即將進入淺灘工程工地。淺灘工程是半島工程的控制性項目,以兩條圍海大堤,把靈崑島和洞頭縣的霓嶼島連成一片,兩堤之間可圍塗造地11萬多畝。陸島相連後新增加的面積。可使溫州城市“長大”兩倍。第一期工程建造的北堤即靈霓海堤,長14.5公里,是目前全國最長的跨海連島大堤,投資約7億元,於2003年4月正式動工,2006年3月竣工,用了三年的時間。但此前對工程可行性的論證及試驗堤建造,卻整整用了10年。從1992年開始。洞頭縣把這一宏偉計畫作為洞頭經濟發展的“希望工程”,不少媒體以“溫州的三峽工程”、“東方大港之夢”為主題,開始介紹這一構想。淺灘工程的靈霓海堤按50年一遇風浪設計,堤高51.3米,交通路面淨寬10.5米,它的堤基最大寬度達到210米。從這些數字中可見工程的浩大和艱難。但是我們僅僅用了三年,就使千百年的願望得以實現,我們一定會大發感慨:這重新安排山河的大手筆,是“敢為天下先”的溫州人精神的又一佐證。
珍珠礁:各位,這一帶就是珍珠礁了。大家注意四周的岩石,這裡的礁石十分獨特,其顏色分別是赤紅、銀青、灰黑色。同樣一個地方,岩礁的顏色為什麼會不一樣呢?這裡有個 傳說故事。
傳說土地公是掌管金銀財富的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他都要把寶庫里的金銀拿出來曬一曬。有一次他選在珍珠礁翻曬金銀,被兩個撿海螺的漁家女阿柳嫂和阿花遇見了。土地公說:“我曬了三千年的金銀,從沒有讓人碰上過。今天你們算是有緣分,願意拿多少,就拿吧。“阿柳嫂高興啊,拿了銀子拿金子,裝了籃子裝衣兜,還嫌不夠,急匆匆回家去拿籮筐。阿花幫土地公清點金銀,最後只拿了一小錠銀子。等到阿柳嫂挑著大籮筐過來,土地公和金銀早不見了。她回到家,原先拿的一大包金銀,也變成了石頭,石頭中間夾著一張字條:“為人心太貪,黃金變石蛋。”從那以後,珍珠礁曬過金子的地方,卵石就變成赤紅色;曬過銀子的地方就變成銀青色;沒曬過金銀的,保持原先的灰黑色。
傳說總歸是傳說。珍珠礁的海卵石都含有石英,風浪沖刷,石英裸露,在特定情況下會折射出珍珠般的光澤;同時礁上過去盛產珠螺,珠螺的螺蓋形似珍珠,所以就有了“珍珠礁”這個美稱。
珍珠礁的礁石形態各具特色,也形成了如觀音訓獅、獅抱繡球、靈龜聽經、青蛙出水、駱駝涉灘、土地公岩、小象出世等景點。其中“觀音訓獅”是珍珠礁上最突出的景觀。這裡面還有一個傳說,傳說當年觀音大士得道之後,遵照如來指點,從南海北上,挑選傳經講法的淨土。首先到了洞頭,那時洞頭荒蕪人煙,猛獸出沒,所以觀音不中意,點化了百獸中為首的雄師,從仙疊岩一腳踏過去,到了大瞿島,以後再從大瞿島到了普陀。現在,仙疊岩上還留有她的足印。大瞿島也有她的足印,還留有石佛觀海、千佛崖等景觀。
仙疊岩:下面我們遊覽仙疊岩。
從山下遠遠望去,這仙疊岩並不高,可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大家看它的岩石,層層疊疊,奇怪的是,小的石頭竟然頂著大的石頭,卻穩穩噹噹的。海盜颱風多,千百年來,再大的颱風對它也毫無影響。這種疊法當然不是凡人能辦到的,只有仙人有這本事,所以才叫“仙疊岩”。那么,是哪路神仙疊的呢?
傳說很久以前,東岙大山有一個深洞窟,藏著一條修煉千年的烏魚鰻精。這精怪經常興風作浪,殘害百姓。這事驚動了天上巨靈和鳳仙兩位大仙,他們要在岙口造一座鳳凰門來收伏鰻精,為民除害。他們找到女媧娘娘,要來幾塊她當年補天剩下的靈石,來到東岙港口。烏魚鰻精不甘束手被伏,趁鳳凰門還沒造好,和兩位大仙鬥起法來。經過無數個回合的較量,烏魚鰻精被鎮伏在鳳凰門下。幾千年過去了,兩位大仙早返回天庭,鳳凰門卻長留人間。它在哪裡呢?我想遊客們都已經猜到了,就是現在的仙疊岩。仙疊岩的靈石吸收了千萬年的日月精華,有仙氣,傳說只要心誠志堅機遇好,可以從這裡一步登天。因而這仙疊岩又有登天岩之稱。
仙疊岩的景點有很多,如海天獨徑、鼓音洞谷、雄鷹獨立、蛤蟆欲仙、仙人戴帽、十二生肖、西天取經、鐵釘嶼、十六羅漢等等。聽到這裡大家肯定覺得奇怪,常聽說十八羅漢,為什麼這裡只有十六羅漢?十六羅漢像是五代名僧貫休所作。貫休是浙江蘭溪人,生活的年代距今1100多年,七歲出家,是著名畫家、詩人。他精心繪畫的十六羅漢像,骨像奇特,姿態各異,十分傳神,為明清皇 宮看重並收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海濱浴場:海濱浴場又名大沙岙浴場,坐東朝南,方向極佳。浴場沙灘落潮時總長為450米,寬400米,平坦開闊。沙質屬鐵板沙,細柔而不鬆軟,走在上面猶如踏在地毯上,只留下淡淡印痕,舒適愜意。
南炮台山:現在我們沿著盤山公路上南炮台山。南炮台山是仙疊岩景區四大組塊之一。此山位處洞頭本島東南部,是從海上進島的登入點之一,歷代築有炮台以防侵犯,所以叫南炮台山。因地處險要,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裡駐有人民解放軍的雷達連和炮兵連,如今哨位、炮座、坑道猶存。除了這些,南炮台山上還有演兵亭、海上瀘定橋、戚繼光塑像,釣魚台等景點。(釣魚台因為平整如台,人可坐上垂釣,所以得名“釣魚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