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風格

波普風格

波普風格是一種流行風格,它以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誕生於英國,又稱“新寫實主義”和“新達達主義”,它反對一切虛無主義思想,通過塑造那些誇張的、視覺感強的、比現實生活更典型的形象來表達一種實實在在的寫實主義。波普藝術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圖形。

基本信息

簡介

波普風格又稱流行風格,它代表著20世紀60年代工業設計追求形式上的異化及娛樂化的表現主義傾向。從設計上來說,波普風格並不是一種單純的一致性的風格,而是多種風格的混雜。它追求大眾化的、通俗的趣味,反對現代主義自命不凡的清高。在設計中強調新奇與奇特,並大膽採用艷俗的色彩,給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覺。

含義

波普風格波普風格
追求大眾化的、通俗的趣味,反對現代主義自命不凡的清高。在設計中強調新奇與奇特,並大膽採用艷俗的色彩,給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覺。“波普”是一場廣泛的藝術運動,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圖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因此波普風格主要體現於與年輕人有關的生活用品與活動方面,如古怪的家具迷你裙流行音樂會等。波普設計在20世紀60年代的設計界引起了強烈震動。並對後來的後現代主義產生了重要影響。 宗旨:追求新穎、追求古怪、追求希奇,“波譜”設計風格的特徵變化無常難於確定統一的風格,可以說是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折中主義的特點,它被認為是一個形式主義的設計風格。

設計歷史

波普風格的中心在英國。早在戰後初期,倫敦當代藝術學院的一些理論家就開始分析大眾文化,這種文化強調消費品的象徵意義而不是其形式上和美學上的質量。這些理論家認為,“優良設計”之類的概念太注重自我意識,而應該根據消費者的愛好和趣味進行設計,以適合於流行的象徵性要求。對這些理論家而言,消費產品與廣告通俗小說及科幻電影一樣,都是大眾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可以用同樣的標準來衡量。他們的文化定義是“生活方式的總和”,並把這一概念套用到了批量生產物品的設計之中。在尋求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產品的過程中,他們將目光轉向了美國,對20世紀50年代美國商業性設計,特別是汽車設計中體現出來的權利、性別、速度等象徵性特徵大加推崇。到20世紀60年代初,一些英國企業和設計師開始對公眾的需求直接作出反應,生產出了一些與新興的大眾價值觀相呼應的消費產品,以探索設計中的象徵性與趣味性,並開拓在年

波普風格手型沙發
輕人中的市場。這些產品專注於形式的表現和純粹的表面裝飾,功能合理的生產一類現代主義的觀念被冷落了。波普設計十分強調靈活性與消費性,就是產品的壽命應該是短暫的,以適應多變的社會文化條件,就像此起彼伏不斷變化的流行歌曲一樣。1964年英國設計師穆多會(PeterMurdoth)設計了一種“用後即棄”的兒童椅,它是用紙板摺疊而成的,表面飾以圖案,十分新奇。與此同時,紙制的耳環手鐲甚至紙制的衣服都風行一時。克拉克(PaulClark)在同一年設計了一系列一時性的波普消費品,包括、杯盤、手套及小飾物等。克拉克將大英國協的米字旗圖案用到了所有的產品之上,而不管其功能如何。設計的重點是表面圖案,並強調暫時感和幽默感。這一系列產品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成了倫敦搖滾樂隊的標誌,並在一些商店裡出售。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英國波普設計走向了形式主義的極端,如瓊斯(AllenJones)在1969年設計了一張桌子,它由一個極為逼真的半裸女塑像跪著背負玻璃桌面。
波普風格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形式。如在美國電話公司就採用了美國最流行的米老鼠形象來設計電話機。義大利的波普設計則體現出軟雕塑的特點,家具的設計在體型上含糊不清,並通過視覺上與別的物品聯想來強調其非功能。如把沙發設計成嘴唇壯,或者作成一隻大手。波普基本上是一場自發運動,它沒有系統的理論來指導設計,也沒有找到一種有效的手段來填平個性與批量生產之間的鴻溝。許多波普設計出自年輕人之手,也只有追求新奇的年輕人樂意一試。但新奇一過,他們也就被拋棄了。這也許正是波普設計的目標之一。波普設計的本質是形式主義的,它違背了工業生產中的經濟法則人機工程學原理等工業設計的基本原則,因而曇花一現變銷聲匿跡了。但是波普設計的影響是廣泛的,特別是在利用色彩和表現形式方面為設計領域吹進了一股新鮮空氣,由此刺激了這方面的探索。 宗旨:追求新穎、追求古怪、追求希奇,“波普”設計風格的特徵變化無常難於確定統一的風格,可以說是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折中主義的特點,它被認為是一個形式主義的設計風格。

代表人物

安迪·沃荷

安迪·沃荷(AndrewWarhola),被譽為“波普藝術之父”,1930年出身於美國匹茲堡的一個斯洛伐克移民家庭。《瑪麗蓮·夢露》是安迪·沃霍爾在1962年最典型的代表作。
在狂熱的1960年代,安迪-沃荷開始用波普藝術征服紐約。可口可樂、香蕉、米老鼠、Campbell湯罐頭,甚至毛澤東和夢露。一切日常生活中稀鬆平常的物品,在他手中都變成了藝術。1962年,安迪創立了他註明的“工廠”工作室(TheFactory)。在那裡,他的“藝術工人”們可以自由的創作藝術。
1975年,安迪出版了他的非正式自傳《安迪-沃荷和他的普普人生》(ThePhilosophyofAndyWarhol),書中他詮釋了自己對藝術的理解:掙錢是一種藝術,工作也是藝術,把生意做好就是最好的藝術!
輝煌過後,晚年的安迪-沃荷遭遇的是冷落和非議,人們不但不再歡迎這位大師,反而會攻擊他。1987年2月22日,他意外死亡於一個簡單的膀胱手術後的併發症。安迪死的時候,紐約甚至沒有一個地方專門展示他的作品。他的珍貴是人們回憶他時才被發現。

理察·漢密爾頓

理察·漢密爾頓(RichardHamilton)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波普藝術的領軍人物,杜尚的學生,英國最具有影響藝術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到底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

凱斯·哈林

凱斯·哈林(KeithHaring,1958年5月4日-1990年2月16日)是1980年代,美國街頭繪畫藝術家和社會運動者。
他最早期的作品是在1980年創作的,當時他在紐約捷運的車站中,尋找黑色的海報待貼處,使用白色粉筆塗鴉,多為粗輪廓線,單色、空心的抽象人、動物等圖案,他的作品經常猶如某種複雜花紋,各種圖案充滿了整個構圖,往往沒有透視,也沒有肌理,但具有許多象徵性的感情,如吠叫的狗,跪趴著的小人等。

大衛·霍克尼

大衛·霍克尼(DavidHockney),1932年生於英國。1953年進入布雷德福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兩年,爾後進入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學習,並獲該院金勒斯獎,1966年在克斯明畫廊舉辦個人畫展。
霍克尼早年追隨漢密爾頓發展波普藝術(Popart),60年代波普藝術在美國為全盛時期,代表人物有R·利希滕斯坦和A·沃霍爾。他們的特點是以人們衣食住行的日用品為繪畫對象,採用實物拼貼、環境設計的方法,物象是精細的、變形的,具有廣告設計的性質,畫面顯示為冷漠超然的風格。數十年中霍克尼繪畫都吸取這種波普藝術的特點,又創造性地融入他的繪畫之中。他的畫寫實中略帶變形,既有精細的照相寫實,又有變形誇張的拼合,那種人與存在,人與社會細微奧妙的變化深藏在他的作品之中。

羅伯特·文丘里

羅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1925年6月25日生於費城,被譽為波普建築之父。
1961年美國費城有一個老婦人瓦納(VannaVentur)決定幫助她36歲卻仍無建樹的建築師兒子,辦法是自己出錢請兒子蓋一座便宜的小住宅。沒想到這座當時專業觀點看是怪異醜陋的住宅,日後卻成為建築史上赫赫有名的“栗樹山母親住宅”。而這個建築師兒子羅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也籍之成為波普建築之父。
“母親住宅”也許還不能稱之為完全意義上波普建築(也許它還顯得不夠蠢),但是它已經在觀念上清晰地呈現了波普的基本要義:擯棄高雅,擁抱世俗,玩弄符號,追求混亂,這些觀點基本上是針對造型的,說穿了波普建築是一種抵制理性,譁眾取寵,追求豐富怪異造型的建築。
1966年文丘里出版了《建築的矛盾性與複雜性》,更從理論上向當時主流的現代主義刻板單調的火柴盒建築開炮。他將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的名言“lessismore”(少就是多)調侃為“lessisabore”(少就是悶)。
文丘里說“建築師再也不能被正統現代主義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說教嚇住。我喜歡建築要素的混雜,而不要純淨;寧要歪歪扭扭,而不要直截了當;寧要自相矛盾,也不要直率和一目了然"。
1972年文丘里出版了《向拉斯維加斯學習》,他認為現代主義建築是精英文化,而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是平凡、活潑,裝飾性強的建築。他認為賭城拉斯維加斯的霓虹燈、廣告牌、快餐館等商業而誇張的造型正是民眾的價值標尺,建築師要同民眾打成一片,就要向拉斯維加斯學習。之前是職業建築師以高雅的現代主義建築教化民眾,文丘里卻要他們俯首向混合著低級趣味與過度刺激的市井文化取經。因為文丘里看來,現代主義完全是壓抑個性,扼制享樂的非人性的建築風格,建築師應該放下臭架子向人民民眾的審美學習,走波普建築之路。
從這個意義上看,蓋里、哈迪德、馬岩松都應該算作是骨子裡的波普建築師。

米諾儒·雅馬薩奇

米諾儒·雅馬薩奇(MinoruYamasaki),1912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1986年2月因癌症逝世,美國籍日本裔建築師。
1949年他建立了自己的事務所,他與米斯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設計上深受米斯的影響。30年代口袋裡僅有40美元的山琦實從華盛頓移居紐約,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差事,那就是與施里夫、蘭姆和哈蒙等一起承擔帝國大廈的設計工作。在1973年世貿中心雙子樓落成之前,帝國大廈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樓。
他1958年設計完工的底特律市威恩州立大學的會議樓,既體現了西方古典傳統,又有西方現代風格,還融進了東方園林的手法,有一種典雅、細緻的個人品味。這一風格在他後來的諸多建築作品中得到了發揚和提升,並獨樹一幟。
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在1977年的《後現代建築語言》一書中聲稱:“現代建築於1972年7月15日下午3時32分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城死去,許多人不曾注意到這一事件,也無人為之出喪,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突然死亡的說法失實”。這一歷史事件其實是指聖路易斯的房屋管理局將當地一處治安混亂、無可救藥的黑人高層住宅區(Pruitt-Igoe)的爆破拆除。設計這些大樓的建築師正是史上最倒霉的建築師山崎實。

評價

波譜風格代表20世紀60年代工業設計追求形式上的異化及娛樂化的表現主義傾向,“波普”是一場廣泛的藝術運動,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圖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
“波普”設計運動是一個形式主義的設計風潮,由於違背了工業生產的經濟法則、人體工學原理等,很快就衰退了,但是它在形式上的探索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