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坦金戰艦

波坦金戰艦

這部默片經典作品是電影史上劃時代的巨獻,最能表現前蘇聯電影大師謝爾蓋·愛森斯坦的蒙太奇藝術精義。

基本信息

波坦金戰艦波坦金戰艦

波坦金戰艦

Bronenosets Potyomkin

其它譯名

波特蘭戰艦(港)
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
Battleship Potemkin
類 型戰爭
導 演謝爾蓋.愛森斯坦 Sergei M Eisenstein
Grigori Aleksandrov
編 劇: Nina Agadzhanova
Nikolai Aseyev
謝爾蓋·M.·愛森斯坦 Sergei M. Eisenstein
Sergei Tretyakov
主要演員: Aleksandr Antonov
Vladimir Barsky
Grigori Aleksandrov
Ivan Bobrov
Mikhail Gomorov
Aleksandr Levshin
N. Poltavseva
Konstantin Feldman
上映日期: 1925-4-28
國家地區: 蘇聯
劇情介紹:
◎簡介 
這部默片經典作品是電影史上劃時代的巨獻,最能表現前蘇聯電影大師謝爾蓋·愛森斯坦的蒙太奇藝術精義。內容描述在1905年發生於波坦金號戰艦上的一次譁變,該艦原是帝俄海軍的驕傲,但一連數月一伙食太差,肉都長滿了蛆,水兵因抱怨一伙食而遭軍官擊斃,由此引發叛變。軍艦開到奧德薩石階接受人民的食物補給,但步兵趕到鎮壓,發生了階梯上的大屠殺。這段高潮是影史上最著名的場面之一,鏡頭剪接精準,母親眼看嬰兒車滾下石階的一段尤為代表作。後《鐵面無私》的火車站槍戰場面就是模仿本段而來。
謝爾蓋·愛森斯坦這部為紀念1905年革命20周年而拍攝的獻禮影片由五大部分組成。一、“人與蛆”描寫戰艦上水兵的艱苦生活和所受的非人待遇。生蛆的牛肉使士兵群情激憤,成為起義的導火索。二、“後甲板上的悲劇”,表現起義的水兵受到軍官的鎮壓。指揮官下令槍殺叛亂者,神甫來祈禱。行刑隊拒絕開槍。起義者拿起武器,把軍官和軍醫丟入大海。起義帶頭人,中士華庫林楚克被大副打傷,墜海犧牲。三、“以血還血”,表現敖德薩革命民眾看到用汽艇載到岸上的華庫林楚克的屍體,義憤填膺,紛紛聲援起義水兵。四、“敖德薩階梯”,表現人群在石階上向水兵致意,沙皇軍隊趕來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射擊,血肉橫飛,艦上水兵向總參謀部開炮,轟毀正門。連門前的石獅也似乎騰越而起。五、“戰鬥準備”,表現遠處駛來海軍艦隊水兵們作好戰鬥準備。沙皇海軍艦隊的士兵拒絕向自己的兄弟開炮,波將金號戰艦上紅旗飄揚,駛向大海……
影片評論:
一部問世以來一直被奉為經典之作的影片。本片曾在美國電影評論會評選,自1909年以來的4部最偉大的影片中名列第三,比利時評選的電影誕生以來12部最佳影片中名列第一。影史經典鉅作。不像其他俗氣的戰爭電影,本片雖然是默片且已經七十多年了,但再度觀看仍然深深震撼每個觀眾的心!Edmund Meisel 和 Nikolai Kryukov 所譜寫的配樂相當了不起!奧德薩石階的片段,已成為電影最有名的片段、電影系學生必研究的電影手法。
直到今天,愛森斯坦的《波坦金戰艦》仍被視為蘇聯蒙太奇理論的經典代表,在影像和聲音的衝擊辯證中,《戰艦波將金號》更成為探索愛森斯坦形式美學的重要指標。
蒙太奇(Montage),字面解釋為“剪接”之意,然而就本質而言,蒙太奇是指電影創作過程中處理時間和空間的藝術手法。1920年代以維爾托夫(Dziga Vertov)、庫列雪夫(Lev Kuleshov)、普多夫金(Vserolod Pudovkin)、愛森斯坦等蘇聯導演掀起的蒙太奇藝術風潮,即是針對電影剪接的一系列影像實驗,也從此讓電影脫離固定的、線性的敘事,開展了純粹影像藝術的形式探索。其中,愛森斯坦所提出的“撞擊理論”——將電影視為一個有機體,透過每個單一、無意義的鏡頭組合,自然撞擊、彼此衝擊而形成新的意義——更被視為蒙太奇理論的精髓。
1925年完成的《波坦金戰艦》是愛森斯坦的第二部作品,拍攝之初,原本是為了再現並宣揚1905年蘇維埃工人革命的始末及理念,但愛森斯坦卻將影片濃縮為波將金戰艦的反叛及與沙皇軍隊的對抗上,奠基於五幕劇的古典戲劇結構之上,成就了這部蒙太奇美學的經典之作。
《波坦金戰艦》的成功不僅在於愛森斯坦蒙太奇理念的完整呈現,片中豐富的影像元素、隱喻、母題串聯、純粹音樂性的形式建構、以及形式概念的辯證思考,即使百年後的今天,本片仍具有無法超越的藝術價值,或許就像片中那隻運用蒙太奇手法而站起的石獅,影史地位永遠屹立不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