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五月風暴

在法國過往的歷史中,革命總是會讓人想起那些滾動在巴黎街頭的濕漉漉的人頭。然而,今天人們知道,革命者的勇敢在於赴死而不在於殺戮,因劍得到的,必將因劍而失去。儘管人們習慣於將發生於這一年的這場社會運動稱為“五月風暴”或者“五月革命”,然而,今日法國,人們更傾向於用“Mai68”(1968年5月)這一中性的時間刻度來標刻這段歷史。的確,和以往的“風暴”或者“革命”相比,它已經脫胎換骨。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表現,即是從政府到社會,無論是參與運動、反對運動者還是維護秩序者,都保持著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拒絕暴力和流血是“五月革命”各方的共同底線。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如果法蘭西要繼承其“革命”傳統,那么1968年5月可被視為法國革命的新起點。或者說,“六八底線”才是1968年5月運動留給世界的最珍貴的遺產。換一個角度說,這種表面激烈,實際平和的社會運動,也是一種“告別革命”的方式。

簡介

戴高樂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後,推行了一系列內政外交政策,使法國經濟發展,國際地位獲得提高。但獨立發展核力量耗資巨大,遭到左翼和右翼的反對,總統的獨斷專行引起人們的不滿,政府反對罷工的立法導致工人的反抗,削減小農戶的政策也激起農民的抗爭。由於經濟情況不好,失業人數多達50萬,青年學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威脅。1968年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以青年學生為前導,法國掀起了五月風暴。

歷史發展過程

3月,巴黎大學農泰爾分院出現了學生運動,要求改革學校的教育制度。5月3日,為抗議大學當局開除學生運動領導人,巴黎大學學生罷課並占領了大學校舍。警察封閉了農泰爾分院,驅散了巴黎大學的民眾集會。為抗議警察的暴行,全國各地學生紛紛罷課遊行。在巴黎,學生築起街壘同警察對峙。5月中旬鬥爭進入高潮。 5月12日,工人舉行罷工,聲援學生的鬥爭,要求每周40小時工作制,保證每月200美元的工資。5月13日,學生、工人聯合舉行總罷工總罷課,巴黎20 多萬人湧上街頭,高呼反政府的口號,進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5月14日至18日戴高樂訪問羅馬尼亞期間局勢大大惡化,學生占領學校,工人占領工廠,水陸空交通停頓,工廠停工,商店關門,整個巴黎陷於癱瘓。罷課罷工還席捲了法國90多個省,農民也要求提高農產品收購價和降低稅收。
戴高樂匆匆回國,以軍隊為後盾,同工會和企業主代表談判,於5月25日達成協定。政府基本上滿足了工人和職員提高工資的要求,要求工人復工。政府允諾改組,國民教育部長辭職,實行教育改革。5月30日,戴高樂宣布解散議會進行新的選舉。此日,幾十萬人在巴黎街頭遊行示威支持總統的政策。次日,戴高樂改組了政府。6月12日,政府宣布禁止遊行示威。6月16日,警察進駐巴黎大學,拘捕了學生運動的骨幹分子。五月風暴逐漸平息。6月舉行議會選舉,戴高樂派獲勝。戴高樂為了避免“五月危機”的重演而進行了改革。國民議會於10月10日通過了建立大學自治和安排大學生參與高等教學方面的法律。局面逐漸恢復正常。

5月歷史事件相關詞條補遺(1)

羅馬神話中的女神瑪雅,專門司管春天和生命。為了紀念這位女神,羅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5月,英文5月May便由這位女神的名字演變而來。5月中發生了很多的重要歷史事件,如:毛澤東與朱德在井岡山會師、五四運動爆發、汶川大地震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