泇口

泇口是現江蘇徐州邳州所轄泇口鎮(原泇口鄉)中心泇口村所在地,史上因泇河河口得名,為航運碼頭要害。此處層因河運發達自明朝以來供有七十二座船神廟,後在文革中被毀殆盡。更相傳乾隆皇帝所認的民間乾娘就在泇口。

京杭運河在徐州有兩段,一即位於微山湖西側經龍堌、沛縣、藺家壩的不牢河,一即位於微湖東側出韓莊閘東行至台兒莊、在明代泇河基礎上開鑿的韓莊運河。韓莊運河經過台兒莊後南下入邳州,於泇口入中運河。泇口位於今邳州西北約20公里處的邳城鎮,如今僅是一個不起眼的村落。
早自明代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開始,泇口即是運河上一個重要的碼頭,當地人習慣地稱其為“泇口街”。明清兩代避黃行運,漕船多避開徐呂二洪經泇口入運。按當時人的信仰,凡事即問神明,行船是極有風險的事業,當然不能例外,因此,泇口街里有“七十二座船神廟”之說。
當地人津津樂道的一個故事是金兀朮進犯中原,來到泇口,幾十萬大軍駐紮廟裡,居然還綽綽有餘。傳說顯然是誇張的,金兀朮的時代,泇河尚未開出,若換成後金兵也就是清兵,似乎更為可信。但是泇口廟多是勿庸置疑的。在76歲的唐大爺的指點下,我們大概知道曾有過關帝廟、河神廟、龍王廟、大王廟、奶奶廟、青龍廟、火神廟、船神廟等,可惜全部被毀。
如此眾多的廟宇,正反映了當時交通的發達、商業的繁榮。同時,靠運河生活的人們,面對無數的危險和災難,自然要對河神、水神頂禮膜拜。對神的崇拜源於對自然的敬畏,其中首推河神,靠近河的村鎮多建有河神廟,祈求河神扼制洪水濫發,給人民以灌溉之利。沿河村民,多有祭祀活動,船家在行船前要先祭河神,第一次過河坐船之人要給河內投錢,謂之“買路錢”以祈求能平安到達彼岸。
對火神的崇拜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水神崇拜。火神即祝融,曾與水神共工爭帝,共工失敗而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四維裂”,引起洪水泛濫。正因為共工作為洪水之神曾給人類帶來很大的災難,因此對火神祝融的崇拜無疑是人們對洪水的恐懼心理的一種宣洩。
值得一提的是關羽和尉遲恭二人,此二人在別處一為武聖兼財神,一為鬥神,而在徐州卻“兼管水事”,享受水神待遇,受到百姓加倍景仰,原因是“相傳二公治水呂梁。”於是祭祀關公的武廟亦有了鎮水伏洪的特殊功用,徐州關尉神廟就建在呂樑上洪,即前文提到的鳳冠山上,“舟人至此,罔不震懼,日進萬艘,謁廟致祭。”《徐州府志》特別提及邳州有五座,“一在舊城堤上,一在泇口,一在土山……。”
土山的關帝廟是遠近聞名的,它位於土山鎮街北村,是目前江蘇現存最大的關帝廟,據原土山文化站王站長介紹,過年的時候香火極旺,香客達數千人。記者一行到來的時候,這裡正在大修,當地政府正準備將其修葺一新並在此建立一座三國文化旅遊園區,以爭取在農曆九月十三的關帝廟會前開門揖客
在泇口,大人小孩都會講乾隆認乾媽的故事。相傳乾隆下江南來到泇口,微服出行之際路遇一位少女在母親指導下練劍,招式優雅、柔中帶剛,乾隆不禁高聲喝彩,引起母女二人注意。那母親姓白,是個頗有財富與地位的寡婦,看見乾隆相貌堂堂,心生敬佩,延至家中,以貴客相待,臨別時乾隆為不暴露身份,認其為乾媽。
更為有趣的是,在泇口,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運糧河蛤蟆乾鼓肚”,與微山縣的不同之處是白寡婦嫌蛤蟆太吵,乾隆才金口玉言命令蛤蟆從此鼓肚乍腮、不得做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