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寺石塔

治平寺石塔

位於河北省贊皇縣城東南5公里處。治平寺又稱嘉應寺,建於隋開皇三年(583年),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治平寺。抗日戰爭中寺廟被毀,僅存石塔三座、陀羅尼經幢一座,均為唐代建築。中心塔八角形,東、西塔方形。中心塔始建於唐天寶八年(749年),為青石雕砌成的實心仿木結構樓閣式石塔,八角形石砌台基,塔身四層,頂端石雕塔剎,高約16.3米。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治平寺石塔治平寺石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河北省
治平寺石塔IV-81

簡介

治平寺石塔,又名嘉應寺石塔,座落在贊皇縣城東南嘉應寺村北的濟水之濱。治平寺始建於隋代,興盛於唐宋。
..

據《贊皇縣誌》載,在明成化年間,這座寺院尚”殿宇成群”,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者侵華期間,毀於戰火之中,現僅存石塔(經憧)和部分附屬文物。治平寺石塔平面呈八角形,均為青石雕砌,高約12.5米。塔身分四層,各層均出檐。每節塔身及塔檐分別用一整塊大石雕琢而成。各面並浮雕有佛教故事,各層翼角微微翹起,並飾以蹲獸,造型顯的輕盈而莊重。

據該寺現存明碑記載:

“古剎啟自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院心起大浮圖一座”。該石塔也有唐天寶十二年的題刻。
..

治平寺石塔雕工精細,又有明確建造年代,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1982年被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治平寺石塔座落於中國北部河北省贊皇縣城境內嘉應寺村的治平寺內,是一座建於唐代(公元618~907年)的石塔。
治平寺石塔始建於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寺院重修,改嘉應寺為治平寺。治平寺石塔是一座石雕琢的密檐式實心塔,平面呈八角形。塔身通高16.4米,共4級,塔身和塔檐均為仿木結構,以石雕斗拱承托而出。垂脊處雕有佛龕,龕內浮雕有佛像及佛教故事。塔頂部覆以仰蓮座,上冠葫蘆形寶珠。此外,在塔側還有經幢4座、碑刻10通。
治平寺石塔建造精美,雕飾豐富,反映了盛唐時期的藝術風格,是中國石雕佛塔中的瑰寶,對於研究唐代佛塔建築以及雕刻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贊皇縣治平寺石塔坐落在城南4千米的嘉應寺村北側治平寺內。該塔建於唐天寶八年(749年),是一座石砌雕琢的密檐式實心塔,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分四層,高16.4米,佛龕內浮雕天王力士像,台基之上為須彌座,其束腰部分環刻一組樂伎樂人,有的演奏,有的起舞,刻工嫻熟,生動有力。該塔身分四層,在較高的第一層之上施塔檐三層,每層塔身和塔檐分別用整塊石料並按照木結構樓閣形式雕琢。塔的頂部覆以仰蓮座,上冠葫蘆形寶剎寶珠。整座石塔雕飾豐富,石料砌磨精緻,反映了盛唐時期的藝術風格,是中國石雕佛塔中的瑰寶。1982年被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