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樹影

河邊樹影

陳建中在這樣陌生的文化環境中,開始了他的藝術之旅。 而他的畫面的整一,又是以生氣灌注其中的無邊靜穆為特徵的。 他的風景畫的詩是故鄉,自然美神的化身。

簡介

靈魂的碰撞,是藝術達到深層境界的表征。藝術所內涵的深厚人文關懷,達到高境界時,就進入了形而上層面,引發哲學的思考和關於人生、命運與冥冥終極的探究。

基本資料

【名稱】河邊樹影
【類別】油畫
【年代】作於2007年
【作者】陳建中
【規格】50×60厘米
【屬地】中國 廣州
【估價】RMB 400000.00-500000.00

藝術風格

從美學、哲學的角度,以中西文化交流與繪畫發展史的視野,從具體到巨觀考察了陳建中繪畫創作的價值和意義……其內涵的襲人的清新與幽深的寧靜,一洗現代人的浮躁與火氣,藝術的
魅力催你去叩問靈魂。靈魂的碰撞,是藝術達到深層境界的表征。藝術所內涵的深厚人文關懷,達到高境界時,就進入了形而上層面,引發哲學的思考和關於人生、命運與冥冥終極的探究。如果說趙無極、朱德群是到西方研究藝術並取得大成的第二代海外華人藝術家的話,那麼,陳建中可說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做出貢獻的第三代海外華人藝術家的代表者之一。他的創造才華表現在,他把超級寫實主義和抽象主義這本來對立的兩級,奇妙地結合起來。陳建中以西方繪畫的形式、語言,以高度個性化的方式,表現人類所共有的普通感情……——夏碩琦《文化心靈的映照—陳建中繪畫創作解讀》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我以觀復。” 這是道家哲學對於自然的一種觀察與歸納。陳建中的風景繪畫體現的正是這樣的一種自然觀。如果我們相信,藝術家的創作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藝術家個人的心靈寫照或自畫像,那麼,回顧陳建中40餘年來的繪畫創作,無論《構圖》系列也好,或是風景系列也好,我們似乎有充足的理由可以相信:“靜篤觀復”應當也早已是陳建中數十年來如一日,用以實踐藝術,用以凝視世界,用以觀照自然的人生哲學。——王嘉驥《繪畫與哲學的交融—兼論陳建中的藝術與“中西調和”論述的歷中脈絡關係》陳建中的具象畫受到抽象的緊身衣的壓力而產生了反撥作用,以至迸發出加倍的真實。他特意選擇最樸素、最沒看頭的題材,避開所有的“效果”,他的畫卻具有一種特異的魅力。也許值得指出的是,他在表現空間的次元里常常滲進時間的次元。而陳建中能用極難捉摸的色彩,高明地把這變成矚目的東西。探索陳建中的藝術演變歷程,將是一件極有意思的事。自今而後,依我之見,在他同輩的畫家中,他是那些最有機會進入繪畫史中的一個。——(法)虞利安·葛勒(Julien Clay)《陳建中的想像力》

創作解讀

法國華裔畫家陳建中,自20世紀70年代在法國畫壇嶄露頭角,30年來,他不斷推出新作,好評如潮。
國際藝術評論家協會主席雅克·萊那特指出,陳建中的藝術創作“有助於我們理解80年代美學轉變的重要性”(見1995年《陳建中—視象詩情》)。法國藝評家虞利安·葛勒在評論中寫道:“在他同輩的畫家裡,陳建中是那些最有機會進入繪畫史中的一個。”(見1978年《二十世紀》xxe siecle)
評論家們從美學、哲學的角度,以中西文化交流與繪畫發展史的視野,從具體到巨觀考察了陳建中繪畫創作的價值和意義。
我閱讀了有關陳建中的評論、學術座談會紀實、展覽、收藏目錄、藝術活動年表、出版的畫集,訪問了他的畫室,在澳門、珠海、深圳、北京等地和他進行過長時間的對談,以我所看到的他那不斷進取的藝術探索和創造精神,以我對他藝術的理解,草成此文。
陳建中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就開始在文化館習畫。1955年考入中南美專附中,1959年升入廣州美術學院。1962年移居香港,1970年入法國巴黎美術學院。在中國的科班學習,使他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基本功。
20世紀70年代的法國,多種藝術流派逐鹿畫壇,前衛派畫家已逐漸疏離繪畫專業。陳建中在這樣陌生的文化環境中,開始了他的藝術之旅。他拚命學習、鑽研。巴黎美院令他大失所望,博物館歷代大師的傑作成了他最好的學校和老師。來自東方文化環境的他,對現代畫不懂也不理解。他開始研究並畫抽象畫。陳建中發現抽象繪畫的結構、空間處理、色彩等問題和寫實繪畫是殊途同歸的。
巴黎畫壇的五光十色,使他不知所措。他曾陷入深刻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他不知畫什麼,更不知道應該怎么畫了。經過實踐和深思,他在摸索中終於做出了抉擇:發揮自己的優勢,根基於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藝術個性,畫自己真實的所感所思,走自己的創作之路。
他一邊找工,一邊進行藝術探索。巴黎街巷的門、窗、敗壁、扶梯、路邊小草、透出圍牆的綠蔭、孤獨的背影、攀援的長春藤……這些熟視無睹、最平凡、最不惹眼的景物成為他的創作題材。他像魔術師一樣,化平淡為神奇,在平凡的題材中開掘出深意。他的作品撩發你的思緒,牽動你的心,讓你不由自主地駐足去琢磨、品味、思考。像謎,誘惑你去破解謎底;如詩,引你去低吟把玩,但又“欲辨已忘言”。其內涵的襲人的清新與幽深的寧靜,一洗現代人的浮躁與火氣,藝術的魅力催你去叩問靈魂。
靈魂的碰撞,是藝術達到深層境界的表征。藝術所內涵的深厚人文關懷,達到高境界時,就進入了形而上層面,引發哲學的思考和關於人生、命運與冥冥終極的探究。
陳建中這位藝術法師,擅長在他的創作中組織“喚情結構”,埋伏“誘發機緣”,調動你的感情,激發你去索解、揣度。你心靈的琴弦被他撥動了,但又不能自醒其所由來,他刺激你去尋覓答案,但又如注釋家所言:“詩無達沽。”主題的模糊性、多義性、朦朧性,使你欲罷不能。
從創作心理學的視角來分析,是因為畫家作畫時全身心投入,直覺與潛意識活躍,物我交融,進入坐忘狀態,如莊子所云:“解衣磐礴”。創作心態會直接影響繪畫意境的創造。是以物的物質性再現為依歸,或是以性靈與精神的表達為主旨,這已接觸到中西繪畫創作學的核心問題了。正是在這層面上,雅克·萊那特對陳建中“求諸象外”以“繪畫曲言法”追求精神性的繪畫給予充分肯定,並指出:在70年代最後一批前衛派畫家終於“脫離繪畫專業”之時,陳建中重新探索的意義和“所引發的無數美學問題”。(均見1995年《陳建中—視象詩情》)
美術史首先是一部精神境界的創造史。這就要求藝術家能與時代同步,能以身心去感悟時代、人生、文化,創造出深涵人文精神的藝術境界,誰能開闢新境,把人類帶進新的精神審美領域,誰就會被美術史記住。美術史又有自己的特徵,又是藝術形態的創造史。藝術形態的創造,究其內,以意境為靈魂;觀其外,以藝術的技法、形式、語言為軀體。凡具有革新精神勇於首開其宗,創造了前人未有的新藝術形態的藝術家,定會受到美術史的青睞。
文藝復興的大師們以巨人的氣派,藉助透視學、解剖學原理與新技法的支持,以人文主義精神為靈魂,創造出一批史無前例的新內涵、新形態的藝術,形成了美術史上的高峰。印象派依憑近代科學對光的研究,打開了自然美的新領域,創造了空氣顫動、光彩斑斕的印象派形態的繪畫。超現實主義的繪畫又以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為內容,創造了以精神、潛意識為對象的夢幻般的藝術形態。他們都進入了美術史。
在中國,古代大師創造了輝煌的古典形態的繪畫。進入近現代,中國有一批現代藝術的先行者,負笈越洋求藝,走中西結合之路,創造出新意境、新形態的作品,推進繪畫由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變。現代美術的革新家李鐵夫、徐悲鴻、林風眠都進入了現代中國美術史。
如果說趙無極、朱德群是到西方研究藝術並取得大成的第二代海外華人藝術家的話,那么,陳建中可說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做出貢獻的第三代海外華人藝術家的代表者之一。
陳建中的藝術創作,既繼承了中華文化傳統,又吸納了西方現代藝術成果,他曾受過美籍俄裔畫家羅斯科的影響,構圖單純簡潔;他很推崇現代繪畫之父塞尚,在混亂中建立結構秩序的思想;他曾採用超級寫實主義的手法,但從繪畫主旨和觀念上又與其有本質性的區別。他的創造才華表現在,他把超級寫實主義和抽象主義這本來對立的兩級,奇妙地結合起來。他的繪畫高度概括,單純、含蓄,在構圖結構上往往只有兩三塊對比鮮明又強烈的大色塊,給人以高強度的視覺衝擊力。這得益於冷抽象繪畫的啟示。他又在高度概括中,以超級寫實的手法,描繪物象的質感、肌理,如敗牆的斑駁,鐵門的鏽蝕,木板的劃痕,樹身的斧跡,漆皮的剝落,門鎖的老態……以一種聚焦特寫式的、逼人的真實,直搗你的心靈。他讓你拂去歷史的塵封,開啟記憶的閘門,漂迫人生如夢,心有靈犀一點通。共鳴—如投石擊水,使感情的波瀾擴散蕩漾。往事的滄桑感,命運的茫然感,人生百味交集,在惆悵與無奈中低回、涵詠。
陳建中是一位決不只滿足於色彩關係、形式結構的畫家,也不以物的酷肖再現為依歸,他把西方繪畫的悠長與中國繪畫重靈性、求詩境的本質特徵結合起來。與生命科學有點相似,他在創作中進行了“中西藝術基因改組”。
他既汲取了抽象繪畫的有用核心,又揚棄了其與公眾情感溝通的疏離;他吸納了超級寫實主義的狀物逼真效果,又徹底拋棄了其繁冗、細碎、視亂真為目的、難覓主題的雜陳。
他為人質樸平易,性格內向而沉靜。他的畫境空靈、寧靜。中國詩學講“靜極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靜極而生動,空極更為觀者提供了浮想聯翩的空間。在極“靜”和極“空”中,充盈中國的文化心靈,創造中國繪畫美學中最核心的靈魂意境。他在各具特點的畫面中,追求情調、氛圍、內涵各不相同的“意境”,有孤寂、惆悵、悲涼、冷漠,更有頑強、崛犟、燦爛的希望和蓬勃的生命。不同“意境”的營構與創造,形成他城市題材繪畫的基本美學特徵。
真正的藝術家是不肯停止探索的腳步的。80年代中期,陳建中決心突破使他獲得成功的城市一隅題材,走向大自然,開始了風景畫創作。
陳建中曾給我講過,在國外改變風格很危險:會失去收藏家和公眾,會餓飯。但來自農村熱愛大自然的情結,使他毅然決然投向大自然的懷抱。
其實,在這之前,在城市題材的創作中,那頑強生長於道旁的小草,那越過門縫挺身而出的長春藤,那圍欄關不住的盎然春色,都透露出他對綠色的摯愛,對其生命的禮讚,以及萬物有靈的博愛情愫。
樹有根,水有源。他由孤獨的小生命,被圍深院的綠叢,到大自然的景觀:里察谷風景、碧素蒙公園、海濱、河岸、粵東、蕉嶺,都納入他的視野。
靜穆、婉約、幽深、神秘,是他的一貫風格。他的風景畫也一如既往,表現出他獨特的氣質和美學品格。
他風景畫的表現方法仍以寫實為主,但已不再沿用超級寫實的精雕細刻,而出現了闊筆觸、團塊結構、垂直豎點法。他筆下的林木注意整體大結構。中國山水畫論講:“遠觀其勢,近取其質”。他的風景,遠觀層層疊疊,鬱鬱蔥蔥,一派蓊鬱氣象。近觀樹的枝葉結構,好像由陽光這把鬼斧神工的雕刻刀雕造出來的,明暗、塊面分明;又仿佛是由畫家提煉出來的樹木的符號組構起來的,象徵、概括而不做細碎的描畫。若分離其局部是抽象的塊面或紛披遊走的筆觸,但由局部組成整體又是不同光照條件下樹的完整意象。
就樹的個體而言是概括的,而眾樹成林,畫家又常常抓取樹梢因地勢高低形成的運動曲線,做輪廓性描繪。樹的前後空間層次,則由不同的色調、飽和度、明暗度區別開來。最有趣味的是陳建中總是把他的山林處理成交響樂,有低音部、中音部、高音部,還有由高光、亮彩組成的跳躍、醒目的花腔女高音,給畫面增添了美麗又神秘的氣氛。而高光、亮彩在他的畫中所占的比重總是最小的,但又往往是最惹人矚目的。這種手法在前面提到的城市題材的作品中也經常被使用。他往往在大面積的包圍中,突出描寫一個精簡的物象,如兩扇大木門中間一把神秘的老鎖,大牆包圍中的一扇如謎一樣的小窗,非常抓人。這在中國畫中稱之“畫眼”。陳建中非常擅長營構“畫眼”,比量雖少卻有畫龍“點睛”之妙。
中國畫有“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畫理。在畫面中“空”並不是“真空”,而是畫面的組成部分—“虛”。“虛”是靈氣往來的空間。中國古代素樸的自然觀認為,虛實是相生互化的,無生有,有生無。宇宙即是生滅互化的永恆的運動。一幅畫並不孤立,它應是宇宙整體的有機的組成部分。因而,畫面空間(空白處)並不空,它包涵著宇宙不息的運動,是氣韻生動充盈其間的。陳建中深諳此理,但他又反其道而用之。他不是“計白當黑”,而是“以黑當白”,他的風景畫中常用大面積的“黑色”(多由墨綠、藍綠或深暗色組成),這“黑”色占的空間相當大。但這空間決不是死寂的、空洞的,而是充盈著林木的生機,大地的生氣,似有靈氣往來,又深藏著莫測的神秘。這是東方自然哲學意識在他的畫中自覺或不自覺的潛意識表現。在藝術處理上,這大面積的深暗區域又起到歸納、提純作用,使畫面避免細碎、雜蕪,而趨向整一。而他的畫面的整一,又是以生氣灌注其中的無邊靜穆為特徵的。
人類對大自然無盡無休的掠奪和戕害,遭到了自然辯證法的嚴厲懲罰。陳建中的風景畫表現了對大自然的摯愛和敬慕,也表現了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與“天人合一”的理想。也表達了人類的覺醒—現代環境意識。他的風景不像西方宗教題材中的自然,那是神的居所。他的風景畫的詩是故鄉,自然美神的化身。
《布列塔尼的晚照》取全景式構圖,開闊宏遠的空間被天邊綿長的地平線表達出來,空氣透明、清新,由中、近、遠景的可見度變化微妙地表現出來。幽深的暗部使畫面單純神秘,同時又反襯出亮部光色的強烈、鮮明,讓人想起倫勃朗。看那林木蔥蘢“綠暗”,落日夕輝“紅酣”的詩化美景,不禁讓人流連忘返,“停車坐愛”。畫家在“暗綠”中深藏著豐富的夢幻,在“紅酣”中涌動著對自然的縱情高歌。
在環境意識與日俱增的時代,陳建中以他深含東方自然哲學觀念和文化心靈的風景畫創作,獻給追求返璞歸真、逃避城市喧囂與污染的人們,給瀕於荒漠化的精神家園注入清冽的甘泉,從而使他的藝術與時代相共振,具有前衛性。
陳建中以西方繪畫的形式、語言,以高度個性化的方式,表現人類所共有的普通感情,他是用母語來思維的,他的詩情、詩心、詩景是有東方特色的。他在城市題材中所表現的孤立感、滄桑感、悲涼感,恰是東方遊子旅居異鄉的文化境遇、文化心理的流露。他的繪畫氣質審美格調是東方的,但他用以傳達這種文化心靈的繪畫語言是無國界的,他的“中西藝術基因改組”的新形態的繪畫,為不同文化背景的觀者所理解、共鳴。他的繪畫又是具有國際性的。
陳建中開創性的藝術成果,預示了新世紀藝術發展的一個可能性趨勢。經濟全球化趨勢和文化多極化格局,為藝術家提供了挑戰和機遇。天地廣闊,道路坎坷。堅定地走自己的路,決不隨波逐流,是陳建中藝術實踐給國內同行們的最珍貴的啟示。

畫家簡介

1939年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龍川縣
1955年至1961年在廣州美學院附中及學院油畫系就讀
1962年移居香港
1969年抵達巴黎並定居至今
1970至1974年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深造
1974年贏得法國文化部主辦的”國家贊助第一次個展“評審比賽。於1975年3月在法國文化部贊助下在巴黎舉辦首次個展。這是第一位獲得此項贊助的亞洲畫家。巴黎現代藝術館秘書長、藝術評論家蘇珊●德●可寧為其展覽畫冊作序。文中指出陳建中的畫:“蘊含著宋代名畫的哲理......這位青年畫家繼承了中國畫的本質價值,以他們先祖那些善於描繪人跡淡杳的山水畫大師的敏銳,把他周圍的有限世界,用現代語言演繹出來。”此次展覽非常成功。巴黎現代藝術館、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基金、巴黎國立圖書館、蓬托瓦塞美術館等國家機構均在此展覽中購藏了陳建中的作品。
從此,陳建中進入專業畫家的行列。每年展出活動不斷,尤以1978年和1979年的“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中,法國讀賣畫廊連續兩年推出的陳建中個展最為矚目。藝術雜誌《眼》在評論中寫道:‘’所有的大皇宮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的當代畫家中,年青的中國畫家陳建中無疑是最能激發巴黎觀眾和外國畫廊興趣的一個,他畫那些關閉的百葉窗,陳年的木板,充滿神秘的走廊和攀附著常春藤葉子的牆壁,都能果斷的選擇那些赤裸而毫不媚人的題材而達到至極。“1980年再次代表讀賣畫廊在瑞士把薩爾的國際藝術博覽會中舉辦個展。其作品在歐美廣被收藏並獲得傳媒的好評。使他很快成為20世紀70年代知名的寫實畫家。
從80年代開始,他的創作題材由城市的局部微觀構圖轉向大自然風景,同時也接受國內藝術學校和藝術館的邀請回國講學和展覽。陳建中堅信具象繪畫是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造型藝術,他遠離潮流,全神投入寫實畫中追求他的形而上境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