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江北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為中國元朝(1206年~1368年)時直屬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級行政區。轄境包括今河南省及湖北、安徽、江蘇三省的長江以北地區。

基本介紹

河南江北行省為中國元朝(1206年~1368年)時直屬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級行政區。元朝至元五年,因攻南宋戰爭需要,立河南行省。十年,分立荊湖、淮西兩行樞密院負責攻宋,罷行省,河南路仍直隸於中書省。二十八年,立河南江北行省,治汴梁(今河南開封),並割江淮行省所領江北州郡隸之。轄境包括今河南省及湖北安徽江蘇三省的長江以北地區。

歷史沿革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嶺北行省所在的內外蒙古是蒙古帝國初期的核心部分。54年之後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遷都大都,後設立行中書省管轄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區(今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部分地區)。
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鎮襄陽,開始了全面侵宋的戰爭。至元五年(1268年),因攻宋戰爭需要,設立河南行省,治汴梁路(今河南開封縣)。至元十年(1273年),分立荊湖、淮西兩行樞密院負責攻宋,撤銷河南行省,河南路直隸於行中書省。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此時的幾乎南宋全境已納入大元國版圖,元朝在南宋的核心地區置江淮等路行中書省,統兩淮(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浙(兩浙西路,兩浙西路)地,又稱淮東行省、揚州行省。省會治於原淮南東路首府揚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徙江淮行省治於杭州,改稱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徙省治還揚州,復稱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再徙江淮行省治於杭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江淮行省劃江而治,‘以河南、江北系要衝之地’。以江淮行省的揚州,泰州天長滁州等江北州縣和 行中書省的河南路復置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江南部分改稱江浙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宜於汴梁立省以控治之,遂署其地,統有河南十二路、七府。’管轄河南府路、汴梁路等十二路,南陽府、汝寧府、歸德府等七府,荊門等三十四州。管轄範圍為今河南黃河以南全境,黃河以北延津原武等縣小部;江蘇、安徽、湖北長江以北大部(今秭歸縣一帶屬於湖廣行省),湖北長江以南石首長陽等縣小部。而今天河南省黃河以北的安陽鶴壁新鄉濮陽焦作濟源三門峽等地大部、以及洛陽的一小部分直屬於 行中書省。
河南江北行省襄陽路是元朝內地畏兀兒族的聚居地之一。高昌王帖睦兒補化於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出鎮襄陽時,本族部民一同南下在襄陽定居,《高昌王世勛之碑》回鶻文碑銘稱:“(帖睦兒補化)又被提升,派到湖廣,派給了他許多那可兒以示鼓勵”。《元史》記載“賑襄(陽)、鄧(州)畏兀民被西兵害者六十三戶,戶給鈔十五錠,米二石;被西兵掠者五百七十七戶,戶給鈔五錠,米二石” (《元史·文宗紀三》)。兩個聚落遭受亂兵侵害的有歷史記載的總計640戶,而該地的色目人居民數量應該要遠遠大過這個數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