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鄭胡莊墓地

胡莊墓地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城關鄉,墓地是東周時期鄭韓故城西面的重要墓地之一,發掘面積12000多平方米。對研究鄭國昭穆制度和埋葬制度意義重大,為研究鄭文化提供了一批重要資料。

時代:春秋時期、戰國晚期
發掘單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發掘領隊:馬俊才

簡介

胡莊墓地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城關鄉,南水北調中線乾渠呈南北向從墓地的中部和西部穿過。墓地是東周時期鄭韓故城西面的重要墓地之一,發掘面積12000多平方米。 春秋墓中小型墓葬36座,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是典型的鄭國家族墓地。這些墓排列有序,對研究鄭國昭穆制度和埋葬制度意義重大,為研究鄭文化提供了一批重要資料。

規模

戰國墓284座,均為中小型,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和空心磚墓兩種。中型土坑墓單棺單槨,形態多樣位置多異的壁龕,是韓墓中的新現象。空心磚墓分為豎穴式和洞室墓兩種,發掘證實了空心磚墓是戰國晚期韓國小型墓流行的葬俗。戰國墓共出土各類陶器200餘件,為研究韓墓分期提供了新材料,以M342的鑲金玉錯金銀鎏銀銅帶鉤最為精美。
墓地為南北向長方形,長910米,寬360米,面積32.76萬平方米,南水北調中線乾渠呈南北向從墓地的中部和西部穿過,占壓面積11.375萬平方米。

考古發現

二座特大型戰國墓的發掘獲得了多項重要發現:
兩墓為南北向近“中”字形豎穴上坑墓,南北總長78米左右,墓室寬36.5米和21米,積石積炭,規模之宏大國內罕見。墓道使用了單面版築技法先行夯築土台的現象,極其罕見。墓道壁、墓室壁上發現大面積塗朱塗白塗萆泥等精裝修跡象,墓道底也經過夯打處理。
兩墓均發現了由整層草泥、椽木、檁木、棚木和夯土組成屋頂形的槨頂結構,證實了《左傳·成公二年》“槨有四阿,棺有翰檜”的記載,意義重大。兩墓葬具均為木質“工”字形雙槨雙棺,是韓國王侯級大墓棺槨完整形態的首次發現。
墓葬內的文物是韓國文物的一次重要發現。式樣繁多的構件體現了韓國高超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和機械設計水平。已在90件銅器上發現刻銘,其中有多組“王后”、“王后官”和“太后”刻銘,與“少府”、“左庫”等韓國官署名稱,可以確定這是一組戰國晚期韓國王陵,填補了韓國王陵的發現空白。此外,發現了由3道近長方形環壕、1座曲尺形墓旁建築、中字形墓冢和冢上建築組成的陵園形態,填補了韓國陵園空白。

專家點評:

河南新鄭胡莊東周墓地,迄今已發掘春秋時期鄭國、戰國時期韓國中、小型墓葬三四百座,而最重要的則是對一組戰國晚期韓王及王后陵墓的完整揭露,從而再現了當時王陵從選址、挖掘墓穴、置棺、構建槨室、積石積炭:夯築封土、興建墓上建築到開挖環壕規制陵園的全過程。兩面坡屋形槨室、中字形封土及墓上建築、三重環壕等均為戰國王陵考古首次發現。王陵雖被多次盜掘,但餘下的青銅構件、青銅兵器、金器、銀器、琉璃器、玉器以及一些嶄刻文字仍是研究該墓墓主身份、戰國晚期金屬工藝等課題的第一手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