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古建築群

秀山古建築群

位於雲南省通海縣城南秀山。秀山曾名青山,宋代大理國(938-1254年)時名為秀山。從山下毓秀坊上山,鬱鬱蔥蔥的山林中廟、塔、亭、橋等錯落有致,擁有古建築二十多座。主建築有五組,山下部為明代創建的三元宮。再上為大理時期始建的普光寺,元代紀念治水神僧畔富的石塔和廟堂。山腰大理時期創建的啟梓宮,明萬曆初改建為顥穹宮,今名玉皇閣。

秀山古建築群

通海秀山位於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城南。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譽。相傳漢之田勾町王毋波始在此辟山林、
建築群建築群
建古剎、立亭園。千百年來,經通海節度使、大理國王段思平等歷代的擴建修繕,文人學士、百姓官宦的愛護與完善,遂成為林木豐茂、文采斐然、遐邇聞名的遊覽勝地。

地理位置

秀山,位於雲南玉溪通海縣城南隅,峰頂海拔2060米,垂直高度近200米,轄區面積7.6平方公里,遊覽面積15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餘平方米。

氣候、交通條件

秀山,屬中亞熱帶半濕潤高原涼冬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四季如春。交通極其便利。

歷史

東漢(公元25―56年間),通海的人行道路西可達於玉溪、晉城、昆明方向,東可抵於建水等地,
..
自古就是交通的樞紐。現在,4車道的高等級公路橫貫通海,西接玉元高速公路、東連通建(通海至建水)高速公路,由縣城至秀山景區也可乘坐大型旅遊客車,行2公里就可到達。歷史沿革 秀山,始於西漢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時名青山,唐謂秀山,宋名普光山,元、明稱玉隱山,清代又恢復了秀山之名,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始名秀山公園。漢元鼎元年,漢武帝封莊蹺的後裔毋波為田勾町王,始在秀山辟園林,建古剎。歷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今尚存田勾町王廟、三元宮、普光寺、玉皇閣、清涼台、涌金寺、白龍寺七大古建築群體。 秀山,自西漢元鼎元年始1949年新中國成立已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滄桑,歷史悠久,多元文化積澱豐厚。據《大明一統志》載,秀山是雲南四大名山之一,與昆明金馬山、碧雞山、大理點蒼山齊名。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游秀山時留下了讚美秀山的詩名,清康熙時,雲南按察使許弘勛在《通海邑去序》中稱譽秀山“秀甲南滇”。建國後1949年至1979年,秀山公園為滇南的遊覽勝地,由通海縣秀山鎮代管,
..
1979年10月至今隸屬通海縣人民政府文化旅遊局下屬的一個單位。登秀山,近觀翠林芳草,聆聽清泉幽韻,遠眺南山北湖峙對,萬壑千峰笏立,雲山煙霞嵐繞,真乃仙韻無窮。秀山寺院構建有致,古色古香。不但有道家(三元宮、顥穹宮)、佛家(清涼台、涌金寺等)、儒家(海月樓、酌花樓等)的和諧融洽,更有各朝代風格獨異的樓台亭閣掩映其間。秀山古建築群已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區。它在明朝時曾與昆明金馬山、碧雞山,大理的蒼山共稱雲南四大名山,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譽。漢代在此辟山林,建古剎,立亭園,元、明、清進為佛教勝地,民國時期置為公園。經千百年來的擴建修繕,逐步成為名聞遐邇的遊覽勝地;1987年12月被列為雲南省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 秀山公園位於通海縣城南,與城相連。出城步行數百步即可登山。山中禪院森森,曲徑通幽。秀山公 園經歷代修建,構成了三元宮、普光寺、玉皇閣、清涼台、萬壽宮、斗天閣、涌金寺等古建築群。

景點:

普光寺現存殿宇建於元代,正殿屋架為斗拱式結構,呈典型蒙古建築形式。寺內有元代為紀念神僧李畔富所建佛塔2座,古樸莊重。東院內就山岩鑿有洗缽池,池上方岩縫中泉水浸冒而出,滴注於池中,叮咚不息。
..
清涼台原名清涼寺,元時高僧鐵牛禪師所建,經歷代增修,具現在規模。由魯賢祠、桂香殿、海雲樓、藥王殿、蓬萊閣、武侯祠等連成一個四院三通的建築整體。寺院地勢高峻,四圍綠樹掩映,背山面湖,涼風不斷。的確是一個無暑的清涼世界。涌金寺俗稱大頂寺,是秀山位置最高的建築,因山勢如“地涌金蓮”而得名。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寺分三進,殿宇宏偉,寺門雄踞於半圓形石階之上,“涌金寺”3個貼金大字雄渾莊重。正中為秀山古柏閣,此閣全部木結構,奇巧無比。大雄寶殿塑三世佛像,慈顏善目,體態勻稱。殿前“白馬”、“黃龍”、“法海圓明”3座坊立於東、西、北三方。大院中翠柏蒼勁,茶花吐艷,元杉噴香。宋柏、元杉、明玉蘭被稱為“秀山三絕”。涌金寺左廂是一套院,門上有一別致的小匾,上書“這裡來”,進門更是清靜的一院,東為曇花軒,西有酌花樓,北面另為一小院,可謂院中之院。“這裡來”院內有明玉蘭、牡丹、芍藥等名花奇草,進門就讓人感到滿院芬芳。”白龍寺坐落在秀山南面的茂林之中,是後山的唯一建築,寺院古樸典雅,與周圍環境十分協調。近年來擴建了部分亭閣遊廊及服務設施,引水上山,鑿池培植荷花及各種花卉草木,成為秀山公園又一新的遊覽點。秀山之秀在於綠,茂密的林木把整座山掩蓋得嚴嚴實實。山北麓翠竹萬桿,青翠欲滴;山西密林間灌木叢生,野花點點;山東面奇松參天,杉栗蔥翠;山南松林似海,濤聲如吼。種類繁多的花草樹木,一年四季爭奇鬥豔,各寺院中也是花木扶疏,松柏森森,綠杉撐天。秀山不僅有山川之秀麗,更有歷代墨客騷人、學者名宦之吟詠,使秀山成了“匾山聯海”和碑林。至今保留在秀山的匾聯碑刻有200餘副(塊),這些匾聯碑刻,洋溢著詩情畫意,書法均屬上乘之作,使詩、書、畫、景和精美的建築珠聯璧合。

建築群

普光寺現存殿宇建於元代,正殿屋架為斗拱式結構,呈典型蒙古建築形式。寺內有元代 為紀念神僧李畔富所建佛塔2座,古樸莊重。 東院內就山岩鑿有洗缽池,池上方岩縫中泉水 浸冒而出,滴注於池中,叮咚不息。
..

清涼台原名清涼寺,元時高僧鐵牛禪師所建,經歷代增修,具現在規模。由魯賢祠、桂香殿、海雲樓、藥王殿、蓬萊閣、武侯祠等連成一個四院三通的建築整體。寺院地勢高峻,四圍綠樹掩映,背山面湖,涼風不斷。的確是一個無暑的清涼世界。 涌金寺俗稱大頂寺,是秀山位置最高的建築,因山勢如“地涌金蓮”而得名。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寺分三進,殿宇宏偉,寺門雄踞於半圓形石階之上,“涌金寺”3個貼金大字雄渾莊重。正中為秀山古柏閣,此閣全部木結構,奇巧無比。大雄寶殿塑三世佛像,慈 顏善目,體態勻稱。殿前“白馬”、“黃龍”、 “法海圓明”3座坊立於東、西、北三方。大院中翠柏蒼勁,茶花吐艷,元杉噴香。宋柏、元 杉、明玉蘭被稱為“秀山三絕”。涌金寺左廂是一套院,門上有一別致的小匾,上書“這裡來”,進門更是清靜的一院,東為曇花軒,西有酌花樓,北面另為一小院,可謂院中之院。“這裡來”院內有明玉蘭、牡丹、芍藥等名花奇草,進門就讓人感到滿院芬芳。” 白龍寺坐落在秀山南面的茂林之中,是後山的唯一建築,寺院古樸典雅,與周圍環境十分協調。近年來擴建了部分亭閣遊廊及服務設 施,引水上山,鑿池培植荷花及各種花卉草木,成為秀山公園又一新的遊覽點。秀山之秀在於綠,茂密的林木把整座山掩蓋得嚴嚴實實。山北麓翠竹萬桿,青翠欲滴;山西密林間灌木叢生,野花點點;山東面奇松參天,杉栗蔥翠;山南松林似海,濤聲如吼。種類繁多的花草樹木,一年四季爭奇鬥豔,各寺院中也是花木扶疏,松柏森森,綠杉撐天。 秀山不僅有山川之秀麗,更有歷代墨客騷人、 學者名宦之吟詠,使秀山成了“匾山聯海”和碑林。至今保留在秀山的匾聯碑刻有200餘副(塊),這些匾聯碑刻,洋溢著詩情畫意,書法均屬上乘之作,使詩、書、畫、景和精美的建築珠聯璧合。
2006年05月25日,秀山古建築群作為元至民國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保護秀山

秀山古建築群的種種劫難是通海歷史文化的不幸,但種種劫難過程中又始終交織著通海傳統文化人
..
對秀山的憐惜與關愛。通海民間有一批文化人,他們文憑不高,或沒有文憑,但對傳統文化研究得很深,特別是對秀山的歷史文化。以下做一個簡單的介紹:許秋山——年輕時就上秀山拓印了許多碑、聯、匾內容,秀山恢復重建時,他把所存的匾聯資料全部貢獻了出來。闞三——一個傳說中的人物,秀山的守山人,一個“文盲”卻為保存秀山的歷史文化立下了汗馬功勞。據說,現在還懸掛在秀山公園的古匾古聯都是他在“掃四舊”中冒著極大的風險收藏起來的,包括朱熹的“松竹陋春”匾。而據一些知情人考證,傳說中的闞三就是原縣文化館職員闞華堂。姚光恆——家中收藏有乾隆年間的《秀山匾聯備忘錄》手抄本,是記錄秀山匾聯最早的一本書。1982年,老人把這本書貢獻出來。後來,秀山恢復一些珍貴對聯,都是根據這本書的記載。張仕昌——“文革”中,他冒著風險用“興無滅資”的標語牌遮蓋了“秀甲南滇”匾,用一幅名為《大批判》的木刻畫遮住了“毓秀坊”匾,從而保住了這兩塊匾額。

重點保護

2006年05月25日,秀山古建築群作為元至民國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