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山少林寺俗家弟子培訓基地

河南嵩山少林寺俗家弟子培訓基地

河南嵩山少林寺俗家弟子培訓基地,簡稱為少林寺弟子培訓基地,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後山。這是一個集文化武術佛法於一體的大型武術培訓基地。

簡 介

中文名稱:河南嵩山少林寺俗家弟子培訓基地文簡稱:少林寺弟子培訓基地 英文名:shaolin temple disciples training base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後山少林寺弟子培訓基地
郵編:452491
河南嵩山少林寺俗家弟子培訓基地是由第三十三正宗弟子少林俗家弟子教頭李連河大師父親身執教,集文化武術佛法於一體的大型武術培訓基地。河南嵩山少林寺俗家弟子培訓基地肩負著傳承少林寺對外武術教學,武術交流,出國表演,影視拍攝等任務的巨大重任。隨著少林寺的聲譽日益提高,武術人才的極缺,為宏揚少林禪武醫文化,讓更多的武術愛好者學到真正的少林功夫,嵩山少林寺現首次對外定額招收少林寺俗家弟子。軍事化的管理,全封閉式教學,正宗的少林功夫一定能夠滿足渴望成才的您。嵩山少林寺乃屬佛門聖地,禪宗祖庭,出家人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不以經濟為目的,旨在宏揚少林功夫為己任。

少林弟子習武約戒

一、擁護政府,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凡吾習武之門徒,概從健身壯體為標,效國興業和益助民眾為本;
三、凡吾沙門弟子都必須嚴守寺規、保持宗風、參禪念佛、恆習書文、兼考醫史、苦練武功、堅持不懈出新創奇、使少林武術打出中國,走向世界,為國爭光,為少林爭輝;
四、凡吾習武之徒必須認賢為師,謙虛好學,尊敬師長,崇揚武德;
五、尊重別門別派,取長補短,嚴禁排斥別派言行,團結同道,互助互幫,共同提高技術水平 ;
六、孝敬父母,尊老攜幼,團結民眾 ;
七、嚴禁持技行兇,欺負殘弱和作劫行盜及欺詐他人;
八、 凡吾習武徒眾,嚴禁酗酒吸菸,非格作色和調戲婦女;
九、嚴禁把武技輕易授人,更不能授給無德之徒;
十、凡吾習武弟子,必應國召,為民除害,為國拒賊,保衛國家建設和民眾利益,為發揚少林武術和振興中華做出貢獻。
凡我少林弟子,謹守此習武約戒,不準違反,否則將永久除名。

對外交流

中國少林武術發祥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它以歷史悠久和風格獨特,在武林中獨樹一幟,自成一派,享譽中外,堪稱中華武術之奇葩。少林寺位居中原嵩山腹地,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僧俗得以聚集一堂,切磋技藝,已成為重要的會武場所。今日少林武功,再創輝煌,舉世崇仰,少林武僧以其神秘玄奧、深不可測的超群技藝,譽播四海,少林功夫不僅在少林地區受到遊客的讚揚,而且少林弟子還將少林武術傳播到國外,少林弟子先後出訪過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希臘、卡達、肯亞、以色列、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並經常選派優秀隊員到國外進行武術教學。中央電視台藝苑風景線欄目、登封電視台藝苑採風欄目、河南電視台武林風、河南電視台梨園春、長春電視台東北風、無錫電視台、太湖明珠網、瑞士報、法國時報等新聞媒體先後採訪報導併合作演出。至今少林弟子已在國內外演出5000餘場少林功夫的專場演出,觀眾達10萬人次。中外賓客表演數千場次,少林武僧並應邀出訪歐美、東南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接受了國內外數十家權威媒體和電視台的採訪和拍攝,為少林武術的對外交流和傳播作出了重大貢獻。
少林武術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是少林文化的奇葩。它不僅為千千萬萬國內民眾所喜愛,也受到無數國外愛好者的青睞。改革開放以來,眾多國內外武術愛好者來到他們心目中的武術聖地少林,欲領略內容博大精神,卻又神秘莫測的少林功夫真諦。

少林功夫修習方法

少林功夫傳習方式以口訣為媒介,又往往與少林寺傳統的宗法門頭制度結合在一起。在傳習少林功夫過程中,離不開師父的言傳身教和弟子的勤奮苦練。而高水平的少林功夫傳習,則完全取決於師父的點撥和弟子的悟性。少林功夫高水平的傳習和繼承,除了師父的點撥和徒弟的悟性,還需要日常的學佛修禪等宗教生活來保證。禪宗講究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實現學佛目標。少林功夫作為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亦被納入到學佛修禪的程式中。修習少林功夫一般要遵循九個步驟:
一、結緣:通過各種原由,知道了少林寺,認識了少林功夫;
二、仰慕:被少林功夫所包含的精神、品質所感動,於是產生仰慕嚮往之心;
三、抱負:有了仰慕嚮往之心,於是就會在內心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計畫,立志學習少林功夫,有了具體目標後,形成了人生的抱負;
四、痴迷:這是個體對自己所選擇的目標的自我肯定狀態,從熱愛以至於著迷;
五、行動: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化為具體行動,進入習武階段,直接接觸到少林功夫本身,這是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
六、認識:通過一段時間習武,開始對少林功夫有了理性認識,認識到少林功夫豐富的文化內涵;
七、信仰:少林功夫是學佛修禪的法門之一,又稱“武術禪”,學習少林功夫,時刻感受到少林寺內的佛教氣氛,對少林功夫的理性認識轉化為佛教信仰;
八、感悟:在自覺信仰的基礎上習武,習武不再是目的,而成了學佛的有效途徑;
九、見性:通過習武,徹底明白了佛教智慧里的真諦,體悟到人生宇宙的真實本性。
禪宗的基本教義是般若性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追求心靈解脫,當少林寺僧人將這種般若性空精神貫徹到少林功夫演練過程中,少林功夫便獲得一種中國武術其他流派難以企及的境界,從而形成少林功夫特有的有益於提升人類精神境界的宗教神韻。

少林武術的起源與發展

少林武術博採眾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特點突出、風格獨特,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因技術體系完整精湛,社會用途廣泛,而享譽中外。少林武術是在廣泛吸納中華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技術流派。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少林寺創建後,少林武術便隨之產生,並成為寺僧經常參與的一種業餘健體活動。
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時,許多身懷武技者入寺為僧,跋陀的弟子慧光、僧稠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據南北朝梁初慧皎編著的《高僧傳》載:跋陀在洛陽時,看見年僅12歲的慧光在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連踢500下,跋陀及圍觀者皆“異而觀之”。在此危險的地方反踢毽子,可見慧光有高超的技藝,這其中當含有武術的成分。跋陀看到慧光人小藝高,覺得是個奇才,於是把他剃度為弟子,並帶回少林寺。
跋陀在少林寺傳法時所收的另一個弟子僧稠更是一位武功超群的僧人。相傳,僧稠在王屋山見兩虎爭鬥,竟用錫杖將二虎趕跑。僧稠、慧光等一批懂武術者聚集於少林寺,說明寺院創立之後,中華傳統武術已落跡少林寺。這為少林武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少林寺創立之後,寺僧開始習武,除了展示本領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適應自然環境。地處嵩山深處的少林寺,山勢險峻,自然條件惡劣。為了生存,寺僧就必須有強健的體魄,因而習武健身成為寺僧必不可少的活動。同時,少林地區,林木茂密,猛獸出沒無常,這對少林僧眾也構成了極大威脅。為了抵禦猛獸的攻擊,寺僧不得不通過習武來增強抗禦猛獸的能力。當然,在跋陀之後,隨著禪宗僧徒在少林寺的打坐參禪,時間長了身體睏倦,起來活動筋骨或習武以強身,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寺僧習武活動的開展。
僧眾的習武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走向深入。到隋末唐初,特定的歷史條件,使少林寺僧以武著稱於世。
隋末唐初,原隋大將軍王世充擁兵洛陽稱帝,派其侄王仁則率重兵駐守少林寺地域柏谷莊,並侵占了少林寺大量田地。駐守在那裡的少林武僧志操、曇宗、惠瑒等13武僧因不滿王仁則霸占其田地,於是率眾一舉生擒王仁則而獻之於唐軍,為唐王朝平定王世充立下了赫赫戰功。戰後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對少林寺13名武僧大加封賞,不僅使少林寺獲得了很大的榮耀,同時也使少林武僧的武功名揚天下。正如明傅梅詩云:“地從梁魏標靈異,僧自隋唐好武名。”武僧助唐受嘉獎的行動是對慈悲為懷的僧人以武來捍衛國家利益的充分肯定,這為寺僧習武之風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隨著大乘禪法“禁人為惡”主張的盛行,又為寺僧習武提供了理論依據。
據《宋史·范致虛傳》載,徽宗時,河南尹范致虛以僧趙宗印充任宣撫司參議官,並節度軍馬,宗印把武僧組成一支軍隊去抗擊金兵,僧兵名“尊勝隊”。而范致虛在徽宗時任河南尹,少林寺就在范的領地之內。范素與少林寺關係密切,曾立《面壁之塔》碑於少林寺,故范所組織的僧兵隊伍當是以少林武僧為骨幹。實際上,宗印統領的僧兵乃是唐代少林僧兵的延續。
元朝建立後,少林寺得到了元廷的大力推崇,使之成為擁有至高無上地位的佛教寺院,少林寺由此也極力維護元朝的統治,並成為其忠實的衛士。元朝曾下令民間禁止鑄造兵器,不準民間習武。但少林寺作為元朝統治者的忠實衛士,並不禁止少林寺習武用以自衛。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元朝護衛者少林寺與反元者的衝突已不可避免。在少林寺與農民起義軍的對抗中,少林寺曾組織僧兵反擊紅巾軍,但最終還是被強大的農民軍打敗,少林寺也被攻陷。關於元末少林武僧與農民軍進行的戰爭,後來演化成了“緊那羅王御紅巾”的神話。傳說,紅巾軍進攻少林寺時,燒火僧緊那羅王手持燒火棍,站於太室、少室兩山之間,嚇退了紅巾軍。然而事實與傳說恰相反,不是少林棍僧緊那羅王打敗了紅巾軍,而是紅巾軍擊敗了少林武僧,並攻占了少林寺。後來少林寺還把緊那羅王奉為棍術大師,武僧則把唐代的大將軍僧曇宗稱為頭輩武僧師爺,把緊那羅王稱為二輩師爺。
少林寺僧在經歷了北魏至元代長期的習武之後,到了明代,經過武僧不斷演練、綜合、傳承、提高,形成了完整的少林武術體系。從武術門派角度來說,明代是少林武術流派的形成時期,也是少林武術的定名之時,即明代少林武僧所演練的武功才被正式定為“少林”之名。
明朝建立後,寺僧習武活動開始向縱深發展。明代少林武術是一個內容相當廣泛的武術體系。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文翔鳳在其《嵩遊記》中寫道:“歸觀六十僧,以掌搏者、劍者、鞭者、戟者……”從此記述看,明代少林武術不僅有拳有棍,而且有劍、鞭、戟,等等。明代少林武術的發展和技法的提高,尤其是棍術的提高,與武僧參戰和相互交流關係密切。正德時少林武僧周友曾率僧兵鎮守山陝邊關並征討雲南。嘉靖時少林武僧也曾大規模參與抗倭戰爭。由於戰爭的洗禮,使少林武術得到了長足發展。少林武術自明代揚名之後,即開始在國內廣泛傳播。明末,明王朝將領還多次聘少林武僧為之訓練軍隊,傳授少林武功。明朝少林僧兵在東南沿海的參戰,使少林武術開始在南方流傳。
明代是少林武術發展史上的一個輝煌時期。這期間不僅少林寺繁榮,寺僧練武、演武、傳武也很興盛,甚至僧兵的參戰也多受朝廷的調遣。
清朝,由於朝廷禁教少林武術而遭到壓制和禁止,武僧練武由公開變為隱蔽,演武活動銷聲匿跡,直到清末。但在社會上,少林武術聲譽更加卓著,流傳更加廣泛。少林武術在社會上流傳的加快,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民間秘密結社性質的反清教會、幫會,利用少林武術、宣傳少林武術。在康熙後期,少林武術在社會上的傳播已相當廣泛,不僅天地會說武藝出在少林寺,民間習武者也沿習教會、幫會的說法,說自己的武藝出自知名的少林寺。清康熙時長洲人褚人矱《堅瓠集》:“今人談武藝,輒曰:‘從少林寺出來’。”這句話實際上就是後來所說的“天下功夫出少林”的早期表述。
民國時期雖然少林寺已沒落,但少林寺僧仍保持習武的傳統。民國初年,少林寺最具影響力的兩位武術大師是恆林和妙興。恆林精通少林各種功法,曾任少林寺武僧教頭和住持,武術弟子眾多。民國初年,匪患嚴重,精於武功的恆林出任少林寺保衛團團總,曾率少林僧兵與土匪進行了大小數十次戰鬥,皆獲勝。民國時,少林武術弟子中走出許世友、錢鈞兩位將軍,他們在戰場上大顯身手,屢立戰功。1955年許世友被授予上將軍銜,錢鈞被授予中將軍銜。
1928年,國民軍北伐,建國豫軍樊鍾秀以少林寺為司令部,襲其後方,旋被國民軍石友三部擊敗。後石友三攻入少林寺,一把大火將重要殿堂焚毀,寺內所存少林武術資料被焚殆盡,寺內武僧四處逃散,少林寺走入歷史低谷。被焚後,鑒於少林武術奄奄一息的狀況,當家武僧貞緒與素典、德禪等重振少林武術,並召回著名還俗武僧寂勤,俗子吳三林大師,訓練少林武僧,培養了德根、行章等40餘名武僧。同時還在少林寺創辦的少林中學中開設少林武術課,廣為傳播。貞緒、德根等武僧的演武、傳武活動維繫了民國時期少林寺武術的傳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少林武術被列為寶貴的文化遺產而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少林武術的功能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過去的用於格鬥、搏擊為主轉變為強身健體的體育運動,並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和推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