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禪武醫

少林禪武醫簡介

少林寺禪、武、醫三位一體的特色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在中外交流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林藥局以歷代禪醫遺留下來的寶貴醫藥文化財產為基礎,結合少林禪學及武術,總結出了一套少林特色修心、療病、養生的方法及理念。

佛教 禪宗“禪那”的簡稱,巴利語 Jhāna 的音譯。梵語是 Dhyāna。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是佛教禪宗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虛靈寧靜,把外緣(外在事物)都摒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非肉身)即是“禪”。

武從止從戈,止是人的腳掌或腳印形狀,上邊是三個腳指形狀,下邊的腳掌肉省,古文「止」與「趾」是相同的,都是指腳,是常見的部件。武本是止戈即持戈步武。而隨著認識的加深,武的意義是為了止武,故右下的一撇去掉,而上邊加一橫,表示停止暴戰、維護正義之意,於是武字有文化精神。《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

少林寺自古便以禪醫武文明於世。少林禪、武、醫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代表之一,已成為具有真實性、獨特性和唯一性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強的國際號召力。禪醫學是佛教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東方醫學史上具有極高地位,是真正標本兼治的醫學。少林醫藥學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歷史上一度被尊為少林醫宗。少林藥局始建於公元1217年,早在明代就已設立健全的醫療機構和完備的醫事制度,並以多年行醫治病經驗為基礎,在歷代高僧不斷的專研和努力下,配製出禪醫秘傳古方,千年傳承。元氏稱少林藥局的難能可貴之處,不止於其不傳之秘方,更在於其醫德傳承:“時節州土無不適其當,炮炙生熟無不極其性,德與俠固亦盡其技矣”悲天憫人的道德情懷、精益求精的技術追求,使少林禪武和禪醫最終贏得了世人的崇敬,並成為少林寺代代相傳、千年不衰的寶貴精神財富。少林藥局的總綱是:活血化瘀抗衰老,疏經通絡抗百病。它以通為補,補為用。這個古老的主張正符合現代醫學界的共識。《少林武功醫宗秘笈》珍藏本歷時三年終於問世,其中包涵了少林寺29代方丈行正大和尚臨終前流傳下的少林醫宗秘方。目前,該書已被國家歷史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瑞典國王作永久收藏。
2004年,少林寺重新恢復少林藥局建制,並公布千餘方少林醫宗秘方,隨後推出了部分產品,均以“少林藥局”為註冊商標,產品有:少林活絡膏、少林藥局靈芝茶、少林保將酒、少林祛痛油、少林跌打噴劑、少林藥局甘草桔梗含片、少林藥局佛手昆布膠囊、少林藥局木瓜葛根丸、少林藥局元神藥酒方、少林瘡瘍膏等。

少林禪武醫精要

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去體悟,每走一步皆是功夫。坐著可以練、站著也可以練、躺在床上也可以練。打好這一基礎,就能融會貫通。因為“一即是多”掌握了“一”也就明白了“多”。
例如:平時走路上台階,可以向兩側走十字步,將壓力減輕,而不宜直上。為了建造禪院,我們背負一百多斤的重物上山,有水泥有沙子,此時就可以走十字步。上山後,拿著鐵桿,開始鏟土挖地,接著推刨子,這都是功夫。推刨子時,可以順著身體,練腰胯的勁道和腳底的步法。
劈柴打磚之時。一拾、一拿、一扔、一接皆要準。種菜刨地之時,手舉鋤、用腳蹬。練身體協調,胯、腹往前送,再下壓。割麥之時,左手抓麥,右手順勢一割。挑水之時,兩腳一蹬、兩肩一翻,然後調息、閉氣、出氣、回氣、再呼氣。就可以很好的協調身體。在城市中生活的人,長期坐辦公室,肩椎易酸痛。此時可以練習晃肩,這很有益處。開車久了,可以手把方向盤,練吐納,收腹吐氣,然後自然放鬆,這對腰椎間盤很有好處。平時,我們可以在講話的時候嘗試放慢語速,將兩手置於丹田,開始導引,從而保持心平氣和。
當身體很疲憊的時候,可以使用自然牽引法。頭向上引,身體跟著起,腳跟自然提起,落地之時,先落腳,腳跟緩慢著地,然後再屈膝降身。當需要長時間站著講話的時候,可以使用丹田呼吸法,促使生津化痰,避免口乾舌燥。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練功修行。都是參禪的一種表現。練功修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練氣,氣從何來,來源於丹田。如果僅使用胸腔呼吸,氣就不能達到丹田,無法歸根。
氣若不能歸根,就易造成胸悶、氣短、頭暈、疲勞、氣若能歸根,練功的時候。身體就能自然自在。自然牽引起身體的時候,鼓肚凸腰,氣就能回到丹田。“行”平日裡許多人走路非常快,似乎是為了不耽誤時間。事實上,疾走傷筋,若行得太快會給大腦和心臟帶來很大壓力。所以走路也要講究方法。
要慢慢走。走路轉身時都是以胯為軸,轉身先轉胯,胯是一個人身體的樞紐,如同汽車的方向盤,有中心軸。腳即是輪胎、方向盤一轉。輪胎走,胯一轉,腳也跟著走。轉身要由胯帶腳牽動上體。同時,行走時腰要伸直大腿向內合,就會感覺很有力量,這樣對腰椎也有好處。走的時候先抬大胯,退的時候也是如此。
若走內八字或外八字,要糾正成直線行走。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轉身、轉胯以及走路是腳內側先著地。不是腳外沿著地。腳的內側是最有力的,練功時也是腳內側先著地。如果是腳外側先著地,就易產生分家不合的現象。扎馬步時也是用腳內側,膝蓋外展,兩胯一緊,如同騎在馬背上。姿勢就十分靈活。上樓梯不宜直走,應斜走,這叫橫行式。走路的時候主要不是靠腳的力量,而是靠腰胯,利用鏇勁,晃著走。如同風擺柳。方法雖易,但要注意“慢”慢才能自然。練得太快,身體就不能自然自在。
平時上山,用的就是此方法。向左轉時,左腿一用力,右腿就放鬆,向右轉時,右腿一用力,左腿就放鬆。腳是根,胯是軸,由腰胯來帶動身體。雙腿和膝蓋都是靈活配合的,依法練習,對膝關節和踝關節皆有益處。“站”站立的時候,宜採用陰陽虛實的方法,右腳微微向後,右膝彎曲。右腳七分力,左腳三分力。即有虛實。然後,左腳也可與右腳互換,就形成了陰陽虛實。當一個人在安靜空閒的時候,可以練一下虛樁。雙手置於丹田,自然站立,待呼吸均勻之後,口內若生津,可以咽下。兩腳分開站立。兩膝彎曲。然後,雙手自然下垂,如同猿猴一樣。
做虛樁之時,可根據自身情況,調整膝蓋彎曲的程度,以求自然自在。之所以稱為“虛樁”就是要做到似有力又無力,講求一個“無”字,從無到有,萬法皆由虛中生。站樁的時候三五分鐘、十分鐘、半小時甚至一個小時都可以關鍵在於用心去調整自己的身體。當身體不斷的被調整,就意味著身體在不斷地覺悟,每時每刻都能增進對自身生命的了解,這就是“行意禪”。禪是一種智慧,談禪不提禪,而是精心感悟生命,把持自己。禪其實離我們不遠,就在我們的身心之中。

“坐”坐的方式也有很多種。但都離不開“起”和“坐”兩個最簡單的動作。坐的時候,應先觀察坐的位置,不宜坐空。坐下時、先屈膝、鼓腹塌腰、氣就能沉于丹田。然後慢慢落座。坐著的時候,可以進行丹田呼吸、提肛、收腹、合嘴、出氣、調身體,坐得直,這對腰椎、肩、背和頸椎都有好處。坐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鍛鍊,通過練功來調身順氣。起身的時候,不宜起得太快,也不能彎腰起身。頭為一身之主,起身先起頭。
兩手按腿出力,膝蓋伸直,腰椎挺直,利用腰胯的力量,慢慢起身。既可以正面直著起身,也可以左右擰腰起身。但一定不能快,否則容易傷到腰椎。現在許多人練太極,練瑜伽其實練任何一門養生功,都是同一個道理,不能求快、過猶不及、欲速不達、快易傷身。
有人坐禪,一坐就是七天,且不吃不喝,這樣的禪不坐也罷。坐禪不拘泥於坐法,單盤可以,雙盤也可以。日常生活中,都不應拘泥於坐法,自然自在坐行意禪即可。“臥”久坐傷血、久走傷筋、久站傷骨、久睡傷神。關於臥睡,有些人以為前一晚若沒睡好,第二天就要睡很長時間,把覺補回來。這是一個誤解。
睡前坐在床邊,先靜一會。不宜看電視,也不要看書,身心休息放鬆。接著,坐著練一會兒丹田呼吸,自身感覺練的差不多的時候,就可以兩手扶床,慢慢躺下。睡的時候,也是兩手抱丹田,因為生命就在呼吸間,出氣入氣,都源於丹田。躺著進行自然呼吸,心平氣和、身心愉悅。
若習慣於側睡翻身之時則要利用胯。向左側睡就應將右手過胸放在頭部的左邊左手環抱腰腹。反之右側睡則左右過胸置於頭部右邊右手環腰。這一睡姿來源於佛祖參悟的姿勢。行、站、坐、臥都是禪武醫修行的法門其中都蘊含著智慧。禪學、武學、醫學是歷經千年的智慧結晶。禪武醫的重點是在醫學修習少林醫學就要修禪、練武。
學醫能知陰陽五行,練武能知經絡章象。而禪武和禪醫都是禪修的體現。禪通、武達、醫理明。修行自身,眾生平等、誠心自度、濟世為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