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鎮[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

沙溪鎮[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

沙溪,隸屬於太倉市,位於太倉市中部,是市區的衛星鎮,接受市區的輻射,距離市區約13公里,市區到沙溪鎮由太沙公路連線。全鎮總面積132.14平方公里。轄20個建制村(行政村)、8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近9萬,常住人口約16萬。沙溪的區位優勢明顯,地處“長三角”經濟圈的中心,東距太倉港13公里,南距上海市中心53公里,西距蘇州市區60公里。沿江高速、蘇崑太高速穿越全境並分別設有出口,204國道、錫太一級公路、滬通鐵路將在沙溪設站,交通極為便利。沙溪在近年來先後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藝術(舞蹈)之鄉、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鎮、蘇州十大魅力旅遊鄉鎮,進入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列,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0年被列為省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沙溪邁入新一輪發展的快車道。

基本信息

簡介

沙溪位於江蘇省太倉市的中部,滬寧高速公路在這裡開闢了出口處,從上海至沙溪只須30分鐘時辰。沙溪鎮始於元末,素有“東南十八鎮,沙溪第一鎮”的美稱。明治年間,市鎮日趨繁榮。監察御史蘇贊的“御史府”,山西道御史曹逵,刑部朗中葉遇春等達官貴人,相繼在這裡建府造第,街景日好,“沙溪八景”遠近聞名。到明清時,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大批商人應運而生。於是,沿戚浦河而建的臨水建築脫穎而出,古樸的石拱橋橫跨戚浦河,“印溪書舍”、“南野齋居”、“連蕊樓”等一批古宅名居拔地而起,形成了枕河人家,水橋流水,小巷深處,“古巷同戶寬,古街三里長,古橋為單孔,古宅均挑梁,戶戶有雕花,家家有長窗,橋在前門進,船在門前盪”,構成了一幅幅精美典雅的水鄉風俗畫。沙溪鎮是引進西方文化較早的江南名鎮之一,明清時就有一批文人出洋留學。沙溪鎮民俗風趣,民風純樸,民間燈會,妙趣橫生。沙溪的香火很旺,尤以普濟寺、長壽寺、延真觀最甚。沙溪的豬油米花糖桃珍糕盤香餅塗松山芋等風味小吃、特產也遠近出名。
沙溪鎮沙溪鎮

沙溪鎮歷史悠久,早在宋、元時已集市成鎮,至明、清時代,更是商市繁華、人文薈萃,成為太倉一大鎮。據志書記載:“鎮地延袤可數里,多富家巨室,其縉紳學士幾當一州之半,為士好文章,習儀觀,濟濟相望,而民之耕於野者,亦勤稼檣謹財用,有蟋蟀代檀之風,人稱樂土。”至民國年間,仍為巨鎮,俗稱“東南十八鄉、沙溪第一鄉。”因此,沙溪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至今,歷史文化遺存十分豐厚:有大片的臨水建築和漫長的古街,有幽深古老的小巷和古樸雄渾的古橋。今天的沙溪鎮小橋流水,枕河人家,街巷深處,古韻猶存,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
古稱沙、印溪(七溪),曾享有“東南十八鎮,沙溪第一鎮”之譽。全鎮總面積132.41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2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8個居委會,全鎮人口9.1萬人。據載:“昔猶瀕海,在唐宋已有村,統稱塗松市。至元時投沙泊所,始有印溪之名。”又以其在枕七浦塘,故又名七溪。

行政區劃

~001121新北社區~002121東市社區~003121西市社區~004122利泰社區~005122直塘社區~006122歸莊社區~007122岳王社區~008122沙東社區~200220塗松村~201122印北村~202220洪涇村~203220半涇村~204122中荷村~205220松南村~206122勝利村~207220泥橋村~208220虹橋村~209220泰西村~211220太星村~212220岳星村~213220新建村~214122岳鎮村~215220塘橋村~216220項橋村~217220莊西村~218220凡山村~219220香塘村~220122渠涇村
原【歸莊鎮】位於太倉市西北部,距市區19千米。直(塘)鹿(河)公路過境。白米涇過境。1949年為帆山鄉,1956年更名歸莊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1992年改鎮。1996年,面積30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新橋、項橋、梅林、雙涇、莊西、高涇、葛橋、米涇、陳涇、帆山、香塘、渠涇、管涇、蘇巷、米東、歸北16個村委會和歸莊居委會。
原【岳王鎮】位於太倉市中部,距市區12千米。茜(涇)沙(溪)公路過境,楊林塘、石頭塘縱橫境內。1949年為岳王鄉,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鄉,1986年改鎮。1996年,面積29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太星、岳星、新建、岳東、岳南、興隆、雙橋、光耀、東街、西街、岳西、塘橋、項門、星月、橫楊、邢巷16個村委會和岳王居委會。
原【直塘鎮】位於太倉市西部,距市區14千米。204國道過境,茜(涇)直(塘)公路起點。鹽鐵塘與七浦在境內交匯。1949年為直塘鎮,1956年改鄉,1957年併入雙鳳鄉,後改公社,1966年析建直塘公社,1983年復改鄉,1993年改鎮。1996年,面積29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張涇、米中、洞星、沙巨、青秧、青鳳、泥橋、直塘、鳳凰、曾灣、虹橋、泰西12個村委會和直塘居委會。

地理位置

沙溪鎮沙溪鎮
沙溪位於沙溪長江南岸,居江蘇省太倉市中部,東瀕太倉港,南鄰上海。交通極為便捷,沿江高速公路蘇崑太高速公路貫穿鎮區,分別設有出入口;204國道和錫太一級公路穿境而過。距上海虹橋機場46公里,浦東國際機場80公里,蘇州60公里,太倉港12公里。

工農業

工業

近年來,沙溪鎮實施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不斷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積極扶持規模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總投資7億元的振輝化纖等民營企業即將建成投產,中國最大的工藝鞋生產基地——中國香塘集團已經成為多元化發展的民營經濟實體,亞洲最大的PVC消防管閥系統生產商環琪塑膠(太倉)工業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外資企業為沙溪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推動力。

為實現經濟社會的高效、協調、持續發展,沙溪鎮以科學的態度定位發展方向,以創新的理念去籌劃未來,明確以加快推進工業化促進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思路。通過三到五年努力,沙溪將成為一個經濟健康發展、環境清新優美、人民安居樂業、富有個性特色的現代文明鎮。

農業

沙溪鎮耕地總面積108300畝,農業總人口56149人,人均耕地1、93畝。農業種植以水稻為主,占可耕地面積的56%,常年蔬菜和綠化苗木占44%;水產養殖面積11750畝,其中溝系養殖6250畝,開塘養殖5499畝;此外,溫氏雞、奶牛、草雞、鵝、生豬等規模養殖戶達360餘戶,僅畜牧養殖總產值達19204萬元。

為推進農業產業標準化建設,沙溪鎮近年來以基地為核心,以品牌為重點,開展基地和品牌的申報工作。2000畝“無公害大西洋馬鈴薯標準化示範基地”、2080畝“太倉白蒜無公害生產出口基地”、5000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以及60畝“無公害草雞生產基地”已經通過認定發證。太倉白蒜、大白菜、大西洋馬鈴薯沙頭草雞、西瓜、馬鈴薯等六種產品獲無公害農產品認定並發證。“綠裕牌”大白菜和馬鈴薯還獲綠色食品認定。

旅遊資源

沙溪鎮沙溪鎮
沙溪鎮民俗風趣,民風純樸,民間燈會,妙趣橫生。沙溪自古香火很旺,著名景點有普濟寺、長壽寺、延真觀等。特產則以豬油米花糖、桃珍糕、盤香餅、塗松山芋等為代表。江南水鄉古鎮是沙溪最顯著的特色。“古巷同戶寬,古街三里長,古橋為單孔,古宅均挑梁,戶戶有雕花,家家有長窗,橋在前門進,船在門前盪”,構成了一幅幅精美典雅的水鄉風俗畫。南京東南大學建築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建築學家朱光亞認為,沙溪臨水建築與同里、周莊各有千秋,戶戶有河棚、水橋、臨河落地長窗可眺望遠景,房屋脊樑、門窗雕刻精美,富
有江南水鄉特色。1999年6月28日,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專家組對沙溪鎮進行考評,十二位專家全票通過,他們一致讚嘆:沙溪三里古街保護得如此完好,在全國實屬罕見。
沙溪鎮經過規劃全面恢復古鎮獨特的商業街和水鄉風貌,以古鎮極品、水鄉絕景展現在世人面前,再現中國第二個“周莊”。沙溪的旅遊觀光業已顯露出無限的商機。
2014年獲評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建制沿革

1949年為印溪鎮,1953年更名沙溪鎮,1958年屬沙溪公社,1963年析置沙溪鎮,1991年沙溪鄉併入。1996年,面積32.3平方千米,人口3.9萬人,轄泰東、沙星、百花、塗松、陶灣、印北、沙北、洪涇、洞涇、半涇、中荷、大通、復橋、樓巷、新河、松南、勝利、印南、楊橋、三倉、岳灣21個村委會和東市街、東門街、中居、西居、蘇棉、工農、新北街、新北街西8個居委會。2003年,沙溪、歸莊、岳王3鎮合併設立沙溪鎮,鎮政府駐沙溪白雲路。2007年,面積132.44平方千米,人口139491人,轄7個社區、20個行政村。2011年11月,江蘇省政府批覆同意將沙溪鎮岳南村劃歸婁東街道管轄。

人口民族

太倉沙溪為漢族聚居地區,少量少數民族散居。2013年末,全市有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傣、黎、傈僳、佤、畲、水、東鄉、納西、達斡爾、仫佬、羌、布朗、仡佬、錫伯、俄羅斯、鄂倫春、赫哲等32個少數民族,527戶、711人(不含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其中以回族、滿族和土家族居多。

歷史文化

沙溪位於江蘇省太倉市中部,距上海虹橋機場50公里,G15瀋海高速在此設有出口,由上海自駕至沙溪只須30分鐘。沙溪歷史悠久,風景獨特,物產豐富,2005年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2年列為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後備名錄。沙溪集鎮始於元末,明弘治年間,市集日趨繁榮。監察御史蘇贊的“御史府”,山西道御史曹逵,刑部朗中葉遇春等達官貴人,相繼在這裡建府造第,街景日好,由文徴明題詩的“沙溪八景”遠近聞名。沿七浦河而建的臨水民居、拱橋、水橋、水弄、河棚、河埠等江南水鄉的特徵,映襯出沙溪獨特的美麗,詩禮傳家、隱逸生活的方式使沙溪成為文化江南的一個特殊符號。

風景名勝

沙溪鎮庵橋
千年古橋

義興橋:又名曾家橋位於鎮東市街高真堂弄南端,跨老戚浦河。橋長15米,寬2米,為單孔拱形石橋。該橋初建於明嘉靖三年,明知州劉世龍因當地鄉紳曾彪好義,令造橋表彰,故得名義興橋(或曾家橋)。當時是石堍木橋,清康熙年間重建易石,此橋南堍拱圈略有下沉,外體石板凹凸不齊。

庵橋:橋長15.3米,寬2米,橫跨老七浦河東市街段,橋身三分之一嵌入北岸民居之中。橋北堍建有形式獨特的橋門洞,既可減輕古民居對橋身的壓力,起到鞏固作用,又可關閉橋門,具備防盜功能,在江南古橋中頗為少見。該橋始建於宋代,當時為木橋。清康熙四十四年重建易石,並於清光緒十年重修,現基本保持清代古橋的風貌,是太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橋:又名利濟橋,位於西市街,橫跨老戚浦河。橋長15.3米,寬2米。該橋建於明代崇禎七年,為單孔石拱橋,清代重建。橋兩側均有橋聯,分別為“婁江映帶問何時潮接唯亭,印水迴環看此地鐘聲古寺”、“有誰題柱乘高車駟馬,何處傳春想黃石赤□□□”,橋身基本保持原貌,橋欄已經修繕,拱圈石板有小範圍風化。

沙溪鎮陸京士故居
名人故居

吳曉邦故居:前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吳曉邦故居,建於民國初年,系歐式雙層建築,可觀看古鎮風貌。即使在上海,這種建築也並不多見。除了建築,園林亦為一景。由一代國畫大師朱屺瞻題寫園名的樂蔭園,園內碧波蕩漾,花木鼎盛,樓亭廊閣掩映其中極盡江南園林之精妙。

陸京士故居陸京士故居位於沙溪鎮橄欖島張家園東側,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房屋面積400平方米,是一座依山傍水、中西結合的民宅。全宅共分為兩體,東側為陸京士祖居,是典型的清末民居,祖居為兩進三開間,中間帶有天井,地面由瓦罐片鋪成金錢形狀,房屋是三進平房,兩邊有廂房,花格落地長窗,木門雕有各種花紋,至今保存完好。西側是三進三開間的民國建築,是陸京士於1946年抗戰勝利後回鄉建造的,第一進建造風格比較西化,第二進為主堂,取名留耕堂,第三進為臥室。兩座建築由一小房間連線,此房間原為電話間,擁有當時沙溪唯一的一台全國直接電話。現在內部開設“江南民俗用品館”,展出以農具、紡織工具、生活用品等為主題的各類藏品2000餘件。

沙溪鎮龔氏雕花

龔氏雕花:龔氏雕花廳位於沙溪鎮中市街,為清乾隆年間富商龔氏所建宅院。該廳開闊三間,滿廳雕樑畫棟,動物、花卉雕刻栩栩如生。梁木四面刻滿了柔軟美麗的纏枝花浮雕,梁架上布滿了形態各異的雲紋仙鶴雕花,有靜立狀,有躍躍欲飛狀,有翩翩起舞狀。四角機下對稱刻有象、獅、虎、豹四獸,既有辟邪之意,又象徵著吉祥。目前,該廳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橄欖島
是一座風景獨特的人工小島,因為它兩頭尖,中間鼓,因此而得名橄欖島。這小島的風情,恐怕在江南古鎮中獨一無二。全島東西長1350米,占地13500平方米,三座明清古橋橫跨島、鎮之間。島的東端為張家園,原國民黨中央委員、台北市市長陸京士的故居就座落於此。島上新建了三個竹亭,一個水榭,種植了桂花雷公竹八角金盤桃葉珊瑚桅子花毛鵑山茶書帶草一萬多株。登上綠樹成蔭,翠竹環繞的小島,頓時覺得盪氣迴腸,有一種讓人回歸大自然的感受。

明清建築

普濟寺

沙溪鎮普濟寺
普濟寺位於沙溪流鎮直塘普濟街南端。北枕七浦塘,東與204國道為鄰。岡身古道貫穿其間。自然景色優美,舊稱直塘十景之一。寺院占地15畝,迄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

據元代《慶元志》所載,武則天於長安三年(公元703年)曾敕建瞿像寶塔於此,初名“武安寺”。肅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高僧簡大師率兩弟子來游武安,遂棲止並插竹成林、擴建寺院,更名為“寶林寺”。至宋初,改為“廣安教寺”,與吳郡(蘇州)的瑞光妙嚴明覺萬壽寺並稱“江左五大名剎”。另據《吳門表隱》《直塘里志》所載,北宋真宗祥符年間,吳中魯國公閔榮助建十八尊羅漢堂於廣安教寺。南宋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長老了悟大師維修廣安,並重新掘池建塔,募建寺前之橋。橋名初為“香化”,亦稱“寺前”,至明代正德年間改為三孔拱形石橋。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奉詔歸併,易名為“叢林寺”。領有屬院三所,即崇恩寺、增福庵、忠義院,俱在今常熟境內。成祖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經拱宸大使修建後復名“廣安寺”。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44年),直塘慘遭倭寇洗劫40餘天,寺院被毀大半。清康熙初年,長老雲疇大師整修殘寺。太倉知州白登明設講院於寺內“雲香閣”,並由里人陳瑚(確庵)撰寫講院碑記(碑文存於《直塘里志》)。嘉慶年重修。道光年間尚有部分殿宇。光緒時遭火災,殿宇所剩無幾。

縱觀寺院千載歷史,屢有興廢。近百年來未有修繕,只剩下廡屋10餘間、山門及宋代石鼓墩2個,古木2株。為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保護歷史古蹟及民眾信仰自由,1995年2月,直塘鎮人民政府決定將古剎修復之事提上議事日程,並申報太倉市人民政府。是年5月,獲市政府正式批准。為紀念清代康熙初年普濟僧協助整修殘寺,命名為“普濟禪寺”,敦請彭城聖柱法師為住持。1997年4月起正式開工。

樂蔭園

沙溪鎮樂蔭園

樂蔭園,又稱樂隱園,原為元代晚期隱士瞿孝禎所築。舊時園址,湮沒無存,僅留湖池一潭。1982年始在舊園原址重建,更名樂蔭園,面積22.5畝,其中水域面積5畝,建築物臨池而建。

全園分中、東、西三部分。池居中部,四周環以假山、長廊、水榭、花廳、六角亭、通津橋。西部入園大門圍牆仿蘇蘇州拙政園門口;北側小花汀室內清明簡潔,配以精工細刻的木格窗,可一覽屋後小院內梅、竹、芭蕉、大竹和假山石構成的精緻秀美的山景。長廊、水榭臨池面作,隔岸北望,楊仰依依。西部為雕花廳,樑上雕花精緻,玻璃長窗,廳高敞爽。廳前平台寬闊,亭後外露台瀕臨水池。

東部茶室,為園中之園,是遊客休的佳地。夏日,依山傍水,斟一杯清茶品茗,望湖石水池,夏荷亭亭,遍園青綠;入秋,金風送爽,聞丹桂飄香,別有樂隱之趣。另外,園中多用細石鋪路,整開雅致,細石小徑曲曲彎彎。荷葉踏步和通津橋溝通東西兩方。

原沙溪水道疏暢、漁業興旺,漁人一到夜晚便將船駛入水面平靜的木杓浜過夜,一到天黑,漁火點點,故有“通津漁火”一說,為沙溪八景之一,歷代名人沈周、文徵明、王世貞、桑悅、陸世儀、吳梅村、朱屺贍等都曾來此賦詩作畫。

著名人物

1、瞿孝楨,字逢節,號月蕉。元末由昆陽遷徙至沙溪,稟性閒曠不羈,善吟誦,兼精琴棋書畫諸藝,因屢試不第,屏跡仕途,築樂隱園於團溪之上,投竿而漁,撫琴而歌,同時代鐵崖體詩人楊維楨贊其“可謂得性情至正憲矣”,著有《月蕉稿》。
2、瞿智,字惠夫一字睿夫,傳為東晉瞿鵲子之後,由嘉定遷至沙溪。喜讀書,敦儒行,風流儒雅,師表一時。歷任郡縣校官,屢辭,蕃府皆有美譽。隱居於沙溪南園,築壽愷堂。其弟瞿信,字實夫,與他齊名,人稱“二瞿先生”。
3、張洪,字宗海,號止庵,明初沙溪人,本姓候,生下五日後母死,父游燕未歸,鄰居張炯撫為子。十歲能誦詩書,十一歲補諸生,十五歲學商賈,二十一歲因坐鄰人累,滴戍雲南。永樂初年,被授行人、副使,出使日本、遼東、緬甸等地。後奉召入修《永樂大典》,任副總裁。仁宗改元,進翰林院修撰。宣德初,預修《太宗仁宗實錄》,書成後乞致仕,卒年八十有四。
4、狄雲漢,字天章,由常熟學諸生入國子監,明成化十年中順天舉人,知沅江縣政,九年秩滿政聲彌者,調任臨清判官,官民夾道相迎,為官清正廉潔,致仕歸後,生活清苦,當時常熟縣令對其十分推崇,曾對他說:“先生心中富藏天下,眼前獨缺四壁矣”。其妻對他說的一句話,竟也流傳至今矣,即:“清官吃麥粥”。
5、陳蒙,字允德。詩宗許渾,溫靚流妥,有《育庵集》、《泛雪稿》等著作。詩文名噪吳中,士大夫往求者絡繹不絕,每一鋪紙,輒成數十篇,談論天下,縱橫捭闔,史載其:“談古今成敗得失,或喜或怒,不知為羸書生也”。晚年嗜習吐吶,自號玉井翁,又號東象生。卒之日,端坐而逝,沈周志其墓。
6、郁震,字鼎文,隨父(郁性,字繼善)學醫,得真傳,應召至京,隨鄭和經略西域諸國共三次,任船隊醫士。後以功授蘇州府醫學正科,賜三品服,卒年八十一歲。
7、桑悅,字民懌,號思玄。明成化乙酉舉人,歸莊穿山人,曾徙居沙溪。桑悅富有才氣,善文賦,不僅是文學家,也是書法家,南戲鑑賞家。1497年太倉建州後的第一部《太倉州志》就是出自他手。另有《桑子庸言》、《思玄集》等著作。史書載其“文詞瑰麗汗漫間,以晉人風度形之篇章,而其議論行正,亦略似之,中歲後頗厭華繪而趨平實,探索理奧,《易》、《春秋》、《周禮》皆有傳,解集凡六十餘卷,遺集二十卷。
8、歸莊(1613—1673年),又名作明,號恆軒,崑山人,乃歸有光曾孫。明亡後,曾隱居沙溪鎮北鄉野中,所謂地以人傳,該處日後便地名為歸莊(今屬沙溪)。歸莊的詩歌充滿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散文則氣勢雄渾筆力酣暢,突出地表現出了緬懷故國之情和憤世嫉俗的思想。他與同學顧炎武志同道合,17歲時便一起參加了復社,明亡後又一起參加抗清鬥爭,有“歸奇顧怪“之曰。
9、曹逵:字殿中,號沙溪,明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後任御史。因糾宰臣汪宏不法而被謫隨州判官,為官期間不畏權貴,不愛錢財,帶領州民抵抗洪水,人稱“絕頂曹”,因政績優而進南京入工部事事,後遷廣州知府,又因其治跡佳而被提升按察副史,治兵臨安。曹逵一生清貧,晚年辭官回鄉後,里人以其名號“沙溪”立為鄉名。
10、程穆衡,字惟惇,號迓亭,祖籍安徽休寧,後遷居沙溪。清乾隆丙辰(1736年)恩科舉人,丁已(1737年)聯捷成進士,授山西榆社縣知縣。學問鴻博,無所不至,著有《據梧齋文集》、《燕程日記》、《州乘備采》、《舄吟集》、《吳梅村詩箋注》等近二十種。年九十二歲卒,是沙溪古代進士中壽命最長的一位。
11、韓吉廷,乳名吉,幼喪父母,由族嫂撫養長大。清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率部占領蘇州。沙溪士紳籌糧犒師,韓自告奮勇領餉,繞道至蘇州城北進行犒師。遂參加太平軍,改名吉廷,轉戰於蘇州、崑山、太倉、常熟等地,因屢建功勳而提升為太平天國監軍。太平天國失敗後,韓剃髮易裝,匿居於沙溪鄉下,後經人密報而被捕入獄,被害於太倉州橋之上,葬於沙溪北橫瀝河東的北道院附近。
12、劉師竹(1874—1934),名鎔經,字師竹,出生於農民家庭。1897年為秀才,1901年考入上海龍門師範學校,畢業返回故里從教。1904年創辦沙溪鎮初等國小堂,1914年創建太倉縣立高等國小堂(校址設在當時的南道院,即今沙溪中學校址),並任第一任校長。1921年調任縣立甲種師範講習所所長。1927年調任縣教育局督學。1934年,因勞累過度病逝,享年六十。
13、胡端行(1888—1946),原名胡殿楷,號粹士,清光緒十四年生。宣統元年(1909)年赴上海健行公學學習,後入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攻讀,受該校監督唐文治器重,於民國二年(1913年)春被部派留學美國,入俄亥俄大學攻讀電機工程,獲碩士學位,成為太倉第一個留美學生。民國二十四年八月,任交通大學教務長,工程院院長。
14、吳曉邦(1906—1995),原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新舞蹈藝術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原名吳祖培,字啟明,1919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學,1929—1935年三赴日本學習音樂、舞蹈。創作演出《遊記隊員之歌》、《義勇軍進行曲》、《丑表功》、《飢火》、《思凡》等一百多個作品。1957年創立天馬舞蹈工作室,1982年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碩士、博士導師,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舞蹈史論專業研究生。主要著作有《舞蹈新論》、《舞蹈論》、《吳曉邦論藝錄》、《舞蹈學研究》等。
15、王淦昌(1907—1998),出生於常熟支塘,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世界雷射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曾參與我國核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我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和首屆何梁何利基金成就獎(優秀獎)等多項重要獎勵。1998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1999年9月18日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6、陸京士(1907—1983)又名陸之鎬,1925年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繼而考入上海郵政管理局為郵務生。後參加國民黨,拜“青幫”大流氓杜月笙為老頭子,出任全國郵務總工會主席,中國勞工協會理事長,上海市總工會籌委會常委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由戴笠、杜月笙組織的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後改稱忠義救國軍),任第一支隊少將司令。抗戰勝利後,任社會部駐京(南京)滬特派員、農工部副部長、解放前夕去台灣,繼續在國民黨中央任職。1983年12月病故於台北。
17、龔樹模(1915—2001):中國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長。1936年畢業於上海私立大同大學物理系,1948年初赴美國加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求學,獲天文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53年秋回國,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從事天體物理研究,多次參加國際天文活動,並獲1990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18、王珏(1930—2007),原名王佩玉,中國音協會員,女音樂活動家,曾任雲南省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發表作品《聲樂民族化問題小議》、《淺談大理白族調》、《白族情歌選》等。
19、吳之非(1929—2005),筆名“史索”、“裘實”,《解放軍報》總編輯,正軍職。1945年8月經地下黨引導進入蘇北解放區參加革命,1955年4月調解放軍報社,歷任編輯、評論處處長、總編室主任,解放軍報社總編輯、黨委書記。1985年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1987年任中國韜奮基金會理事。1990年離職休養。張愛萍將軍曾為其題詞:“勿逐名利自蒙恥,要辨偽真休奴顏。破世俗一塵不染,立高潔兩袖清風。”
20、唐文治(1865-1954年),字穎候,號蔚芝,晚號茹經。六歲入學,十五歲中秀才,十八歲中舉,光緒十八年(1892年)二十歲會試登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外務部主事、商部右丞、左丞、員外郎、郎中、農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書等職。1907年後,他棄官從教,先後任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和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長,從事教育救國實踐。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又出任中國文學院院長之職,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創辦功臣。著有《茹經堂文集》等,是享有盛名的國學大師。

購物美食

特色美食

沙溪鎮盤香餅

沙溪的甜品糕點,豬油米花糖、桃珍糕、盤香餅、塗松山芋等都是當地較有特色的風味小吃。

紀念收藏

沙溪被稱為購物天堂,當地的輕紡業,皮鞋業等在國內都是首屈一指的。

旅遊指南

進出交通

沙溪鎮沙溪鎮

沙溪鎮緊傍204國道,連線太倉港區與204國道的通港公路穿鎮而過,距上海市50公里,上海港35公里,太倉港8公里,滬寧高速公路30餘公里,虹橋國際機場50餘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1、滬寧高速公路中為去沙溪鎮開闢了出口處,從上海至沙溪只須30分鐘車程。

2、沿江高速公路中也為去沙溪鎮開闢了出口處。

3、也可在蘇州汽車北站乘前往太倉的中巴車,再轉車去沙溪。

4、滬嘉瀏高速公路從上海直達太倉市入口,大約需半個小時,從太倉到沙溪乘車半小時,路程為17公里。

氣候與游季

沙溪鎮屬北部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5℃左右,年平均雨量1011毫米。最佳遊覽季節為春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