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工學院

沙洲工學院

沙洲職業工學院創建於1984年7月,是全國第一所縣辦大學,曾被稱為“破天荒的創舉”享譽全國。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學家錢偉長任名譽院長。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為沙工題寫“勤奮、求實、開拓、進取”的校訓。辦學25年來,沙工連年被評為張家港市文明單位,兩次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學校,連續7次14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沙洲工學院沙洲工學院

沙洲職業工學院創建於1984年7月,是全國第一所縣辦大學,曾被稱為“破天荒的創舉”享譽全國。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學家錢偉長任名譽院長。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為沙工題寫“勤奮、求實、開拓、進取”的校訓。辦學25年來,沙工連年被評為張家港市文明單位,兩次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學校,連續7次14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2007年10月,沙工通過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獲高職類國家級優秀等級。評估專家對沙工“根植張家港、融合張家港、服務張家港”的辦學特色給予高度評價。

2006年7月,張家港市委、市政府投資建設沙工新校區。2007年9月,新校區交付使用。新校區占地面積856畝,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綠化面積28.3萬平方米,建設總投資為10億元。目前,沙洲職業工學院和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共用一個校園,既相對獨立,又融為一體,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產物和全國第一所縣辦大學,沙工不僅被寫入中國高等教育史,而且被載入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會、新華通訊社、中央檔案館共同編輯出版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大型歷史畫冊中。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為沙工題詞:沙工有如揚子水,不盡人才滾滾來。先後有500多名省部級以上領導蒞臨視察。2007年12月3日,名譽院長錢偉長第19次來院;去年5月7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教育部部長周濟,省委書記梁保華,省長羅志軍,省教育廳廳長沈健等領導蒞臨學院,視察辦學情況,肯定學院成績。中央黨校多次來院調研,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雜誌、科技日報、新華日報等重要媒體刊登我院辦學情況。

25年來,經過市委市政府的精心培育和沙工人的共同努力,沙工已成為張家港人民“以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歷史見證。

師資力量

教職工315人,其中專任教師218人,教授、副教授94名,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86人,在讀碩士、博士學位的57人。有江蘇省教學名師1名,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1名;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培養人5名。“雙師”素質的教師占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的70%。

專業建設

學院以張家港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為依據,進行專業課程建設。根據我市“三大升級”( 主導產業升級、城市功能升級和人文素質升級)的重大任務,重點發展與張家港產業結構相匹配的機電、紡織、建築、外貿類專業。設有建築工程、紡織工程電子信息工程、機電工程、機械動力工程、經濟管理和基礎科學7個系20個專業。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專業為國家級教改示範專業。“機電一體化”專業為江蘇省品牌專業。“現代紡織技術”、“數控技術”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機電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為“省級示範性實訓基地建設點”。 我院的機電、紡織類專業實力已在全省同類高校中名列前茅。有國家級規劃教材1門,省級精品課程4門,院優秀課程66門。目前,學院對現有專業進一步整合,強化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啟動新一輪精品課程建設工作,遴選出14個院級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點,重點加以建設,努力構建院級、省級、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梯隊;全面修改09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實施“2+1”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科研創新

張家港市科技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辦公室;與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控股的珠海華冠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科技研發中心。建有省級光機電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江蘇省張家港光機電一體化科技服務中心,與本地的機械裝備業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規劃建設現代紡織技術公共服務平台和電子信息技術公共服務平台。近兩年,學院參與國家級科研課題11項,承擔省部級以上的科研課題18項,授權或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4項,實用型專利28項,有科技合作項目72項;主持國家級、省級高教研究課題15項,1項科研成果獲江蘇省科技進步獎,累計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13項;教師發表學術論文近500篇,其中進入SCI、EI的論文8篇。

人才培養

沙工現有在校生4100多名,畢業學生14481名,89%高密度分布在張家港市各企事業單位。在張家港市的各行各業,特別是在張家港市機電、冶金、紡織、建築等行業,雲集了一大批沙工的畢業生。在江蘇沙鋼集團,沙工畢業生有300多名。在江蘇國泰國際集團有沙工畢業生100多名。在華芳集團,有沙工畢業生400多名,196名擔任中層管理人員,22人擔任分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有1人擔任集團總公司副總經理。沙工畢業生自強不息,勇於創新,先後湧現出自主創業、業有所成的民營企業家500多人。

在進行學歷教育的同時,學院根據本市需要開辦各類專業培訓班、企業冠名班,開展“訂單式”教育,為企事業培養急需人才。每年成人教育培訓學員數超過5000人次。迄今共開展各類教育培訓7萬人次。

招生就業

沙工的辦學質量和辦學特色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和考生的青睞,報考沙工的考生相當踴躍,生源質量逐步提高。招生錄取分數線連續3年超本三20分以上,位居全省同類高校前列,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據最近兩次的畢業生跟蹤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總體滿意度為96.9%,對學院辦學總體評價的滿意度為93.7%。近年來,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在95%以上。08屆畢業生總就業率為96.64%。今年,雖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我院學生的就業仍呈良好勢頭。截止到7月1日,2009屆畢業生簽約率為89.8%,總就業率已達95.5%。

合作辦學

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選派教師赴國外學習。目前已與美國荷晶學院(Herzing College)開展合作辦學,利用中外合作辦學的有利條件,有計畫地分期分批選派專業教師和管理人員出國學習、考察和交流,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擴大學院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學院還與江蘇卓越國際交流教育基金會組織合作,參與其開發的海外本科直通車項目。江蘇卓越國際交流教育基金會已分別與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學院、勞倫斯科技大學、加拿大百年理工學院、聖力嘉理工學院等四所大學簽訂了項目合作協定。

當前,沙工正在開展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通過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沙工的辦學指導思想更加明確,辦學定位更加清晰。這就是“圍繞一個目標”,根植張家港、融合張家港、服務張家港,把沙工“做精、做優、做出特色”。“打造二個平台”,一是把沙工打造成張家港市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平台,二是把沙工打造成張家港市產學研合作的平台。充分發揮沙工作為縣辦大學對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直接服務的優勢和特色,把畢業生100%的訂單率和直接為企業服務的科研貢獻率,作為衡量辦學質量和回報張家港人民的最根本的考核指標。

歷史沿革

這是一方古老的的土地,在太湖流域和長江下游的江頭海尾,繁衍和傳承著8 000年郁郁文明;這是一座年輕的城市,踏著長江文化的巍巍經脈,續寫著燦爛的情懷。沙洲職業工學院地處的張家港市,其前身為沙洲縣,是由鄰近兩個縣各劃出的一部分“邊角料”組建而成,基礎差、底子薄、區位優勢不明顯,經濟發展較為緩慢。

自古以來,張家港民間重教興學、讀書上進之風,代代相傳,從未斷絕。清代學者翁同龢有詩讚張家港金村“馬隊文人集,牛行舊德多,笘畢家家墨,機絲處處梭。”五六十年代,這裡的普通農民生活水平僅在溫飽線上徘徊,但這裡的百姓篤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寧願“住草房,吃麥糠,喝醃菜湯”,也要千方百計供子女讀書。

80年代,改革發展的機遇又降臨到這塊古老而文明的土地,張家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84年全縣一千多家鄉鎮企業已擁有輕工、紡織、建築、電子等十大行業,國外的先進設備和技術也不斷引進。而與經濟發展相矛盾的是,縣20萬鄉鎮企業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只占0.09%,比例極低,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突出。經濟要發展,人才成了燃眉之急。

1984年初,前來沙洲縣考察的遼寧省海城縣委書記李鐵映(兼)、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科學家錢偉長等有識之士指出,發展經濟必須要有自己的科技隊伍,並建議縣委、縣政府自力更生創辦高等學府,為鄉鎮企業和本縣經濟建設培養人才。

沙洲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從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誰執教育之牛耳,誰就能捷足先登,邁上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台階。

審時度勢,沙洲縣委、縣政府在廣泛調查、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果斷作出決定:不花國家一分錢,自力更生辦大學。並確定了發展沙洲高等教育,創造人才高地,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獻身地方建設的較高層次的人才的辦學思路。從動議到正式開辦,只用了短短五個月零十天的時間,全國第一所縣辦大學在上級的關心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在全縣上下的努力下,1984年7月3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誕生了。

1985年,為了學校的百年大計,縣委縣政府決定投資興建沙工新校舍。縣長親任工程總指揮,全縣緊縮開支,“花血本”一次性投資850萬元,徵用了150畝土地,動用了全縣6個建築工程隊,全縣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先後七個多月時間,一批擁有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園林式的建築群拔地而起。

二十載篳路藍縷,辛勤耕耘,全體師生員工團結一心,以志存高遠、頑強拼搏的堅韌品格,以艱苦創業、甘於奉獻的優秀品質,以“我與學院同呼吸、共命運”的真摯情感,通過一代代人的傳承,內化為學院的文化理念,外化為學院建設與發展的豐碩果實和美好明天,成為推動學院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沙工走過了艱辛的創業階段,步入了鞏固和發展時期。辦學規模從初創時的3個專業120名學生,發展到今天的7個系、28個專業以及4000多名在校生;教職工由原先的33名發展到如今的358名;招生層次從專科第二批次發展到專科第一批次;招生範圍也由張家港市發展到蘇州大市,進而面向全省。迄今共為地方特別是為張家港市培養和輸送了1萬多名的畢業生,沙工學子活躍在張家港市的各行各業,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為”的特質,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歡迎,已經或正在成為用人單位的棟樑,沙工為張家港市經濟騰飛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昔日被稱為“蘇南的蘇北”的沙洲縣,如今,也已成為“長三角”經濟主力軍的張家港市。這裡商賈雲集、百業興旺,有全國最大的電爐鋼生產基地;有全國第二大棉紡生產基地;有全球第二、亞洲最大的綜合性糧油加工基地。形成了冶金、機電、糧油、化工、紡織、建材六大板塊經濟。名列全國縣域經濟百強前茅,榮膺國際花園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稱號,並成為全國唯一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的縣(市)和江蘇省首批全面小康達標的縣(市)之一。沙洲職業工學院——這座張家港人自己創辦的大學,成為了張家港人民“知識改變命運”的歷史見證。

黨和國家領導人胡耀邦、喬石、費孝通等先後來院視察,並分別題詞,對“沙工”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名譽院長錢偉長教授先後18次來院指導辦學工作,為學院的發展指明方向。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視察我院時親筆題詞:“沙工有如揚子水,不盡人才滾滾來”。

學院自成立以來連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高校校風建設先進單位、蘇州市“五五工程”文明示範學校、江蘇省文明學校……。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與國家檔案局合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巨型畫冊中,沙洲職業工學院,以“農民辦的大學”為題,被載入黨的史冊。

2006年張家港市政府在市區一乾河和華昌路之間投資12億人民幣易地興建新沙工校園,2007年9月交付使用。新的沙工校園與江蘇科技大學為一體,占地800多畝,以江南水鄉特色文化為底蘊,以長三角現代工業經濟發展為依託,大力發展張家港高等教育事業,為區域經濟騰飛提供有力的人才綠色通道。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郭炳榮同志:負責全面工作,分管辦公室、人事方面的工作。

黨委副書記、院長伍建國同志: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教學、教育督導、財務、審計、招生、體制改革、外事、科研、設備、綜合檔案方面的工作。

黨委委員、副院長王春林同志:分管教務、成人教育、圖書館、工會、離退休人員方面的工作。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許平同志:分管組織、紀檢監察、宣傳、統戰、思想政治、精神文明建設、關心下一代、信訪、民事調解、學生、計畫生育、團委、婦委方面的工作,協助分管人事工作。

專業介紹

建築工程技術專業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建築工程的項目規劃、設計、施工及技術管理、監理、質量控制與檢測的高級套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2、知識和能力

畢業生具備進行一般建築工程設計的能力;建築工程施工、技術管理的能力;工程測量與試驗、工程監理及建築工程概預算編制及計算機套用等能力。

3、主要課程

計算機套用、建築工程測量、工程材料與檢測、建築設計與構造、建築力學、建築結構、建築施工技術、建築施工組織設計、建築工程概預算、建築設備、工程建設監理、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建築工程項目管理、建築工程檔案管理及相關實訓課程等。

4、就業方向

主要在建築施工企業作為土建專業技術負責人或從事工程項目組織、現場施工管理、質量驗收、施工安全、材料檢測、技術資料及工程造價等方面的技術工作,也可以在建設單位、建設行業管理部門、監理、設計和物業房管單位從事一般的技術及管理工作。主要工作崗位有:施工員、質檢員、安全員、資料員、材料員,相關工作崗位有:監理員、造價員、測量員。

藝術設計專業

1、培養目標:

藝術設計專業是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與計算機套用技術相結合的專業.主要培養適應現代藝術設計需要,具有較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具有一定的創意,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的高等技術套用型人才。

2、知識和能力

畢業生職業素質優良,專業技術水平高,實踐能力突出,能在藝術設計領域面向廣告設計、平面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裝飾設計、展示設計、網頁設計等多個不同方向發展,能在生產第一線從事藝術設計及相關行業

本專業還是國際商業美術設計師、高級室內設計員(師)等資格技能證書的認證、培訓點。學生在完成自己學歷基礎上,根據自身條件還可以取得以上資格證書。

3、主要課程:

本專業主要開設設計素描與速寫、設計色彩、三大構成、CADPhotoshop、商業攝影、藝術設計史、建築裝飾製圖、三維設計軟體、建築裝飾材料、裝飾構造、住宅設計、商業與辦公空間設計、效果圖表現技法、企業形象設計、裝飾工程預算、園林景觀設計等理論課程。結合校內和校外實訓基地開設職業技能認識實習、崗位職業技能綜合實訓、藝術設計頂崗實習等專項實踐環節。

4、就業方向:

本專業就業可進入廣告設計製作單位、商業攝影機構、建築裝飾設計施工單位、園林景觀設計施工單位等從事設計、工程管理及相關工作。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從事電子產品生產、套用與維護的高級套用技術人才。

掌握套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從事電子產品生產所需的基本操作技能,能進行電子產品整機的焊接、裝配、測量、調試、維修等技術操作,熟悉電子產品的初級設計和工藝,具有藉助工具書閱讀、翻譯電子產品英文說明書和技術資料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和套用能力。

2、知識和能力

(1)德、智、體全面發展;英語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

(2)電路的基本原理及套用;常用元器件的識別、挑選和使用;常用工具和檢測儀器的挑選和使用;電子產品的焊接、裝配等基本技能。

(3)電子產品生產工藝及調試技術;電子產品的測量技術;電子產品的套用與維護技能。

(4)計算機操作技能;計算機套用能力(軟體編程和計算機輔助電路分析與設計)。

(5)科技資料的翻譯、閱讀能力。

3、主要課程

電工基礎、模擬電路、高頻電子線路、數字電子技術、電子工藝與PCB技術、電子測量、電子整機裝配與維修、檢測技術、DSP技術、C語言、EDA技術、單片機原理及套用、電視技術、通訊技術、工廠電器與可程式控制器等。

4、就業方向

(1)使用、維護、管理國內外先進的儀器儀表、電子設備等。

(2)吸收、消化、生產音視電子產品和智慧型儀器儀表。

(3)實用電子產品的計算機輔助分析、設計及生產。

(4)從事電子信息設備開發和生產管理等工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