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朗白族鄉

沙朗白族鄉

沙朗白族鄉位於昆明市西北部,東接盤龍區及紅雲街道辦事處,南接普吉街道辦事處,西接團結鄉,北鄰廠口鄉。沙朗為彝語,意為沙多的壩子。明代至清代屬沙浪里。清末為沙浪堡、頭村堡轄地。

基本信息

鄉村簡介

沙朗白族鄉隸屬雲南昆明市五華區,位於昆
沙朗白族鄉遠景沙朗白族鄉遠景
明市西北部,距離昆明市中心16公里。全鄉總面積138.99平方公里,東接盤龍區,南接普吉街道辦事處,西接團結鎮、北接富民縣。全鄉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地勢東高西低。據有關資料顯示,沙朗白族鄉下轄6個村民委員會,62個村民小組。村級定員38人,小組組長62人,副組長52人,村小組支部書記54人。
據有關資料顯示,全鄉常用耕地面積10091.24畝,其中水田面積5659.91畝,旱地面積4431.33畝;水田主要分布在水利條件好,地勢相對平緩的小盆地內,旱地分布較廣,80%的旱地分布在平緩的山坡上。全鄉林地面積有16553.25畝,森林覆蓋率達79.4%;境內海拔在1680—2460米之間,平均海拔1900米,相對高差為780米,屬低緯度高原氣候特徵,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在13.5℃-15℃之間,降雨量900mm—1100mm。土壤有紅壤、水稻土、紫色土、粘土等土壤類型,性狀多呈弱酸性。年平均日照數約為2150小時,霜期約為145天,有利於烤菸、蔬菜、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生長。全鄉有小一型水庫3座,小二型水庫6座,大小壩塘57個,總庫容為1080萬立方米。

經濟建設

沙朗白族鄉2008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24079.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53.1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62.70萬元,占總收入的8.15%;畜牧業收入2188.75萬元,占總收入的9.09%(出欄肉豬58652頭,肉牛330頭,肉羊1486頭);林業收入42.12萬元,占總收入的0.17%;第二、三產業收入16546.24萬元,占總收入的68.71%;工資性收入1861.42萬元,占總收入的7.73%。農民人均純收3953.1元,農民收入以外出務工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1242萬元,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77人(占勞動力的11.2%),在省內務工949人,到省外務工330人。

人口衛生

沙朗鄉黨委、政府切實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和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建設,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在全鄉範圍內大力開展健康教育知識宣傳,廣泛動員全鄉人民民眾積極投入愛國衛生運動,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建旅遊小鎮
沙朗鄉醫院沙朗鄉醫院
,極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衛生習慣;落實農村計畫生育“獎優免補”政策,大力宣傳“獨生子女光榮”政策,加強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促進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實現人口與環境資源協調發展。
截至2008年末,全鄉共有農戶4204戶,總人口18712人。其中農業人口18023人,勞動力11395人。白族6763人,漢族9689人,其他民族144人。
據有關資料顯示,全鄉有衛生院一所,村衛生所六所,村民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全鄉共有鄉村醫生12人,衛生院醫護人員8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422人,參合率84%;享受低保486人。全鄉共建有公廁11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坑)683個。

人文地理

沙朗白族鄉有沙朗、桃園兩個壩子。境內山清水秀,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白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36.14%,因此沙朗被稱為昆明城邊的“金花之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的主要特徵。位於沙朗大村的白族一條街長約300米,街兩旁是清一色青瓦白牆的白族民居。院內牆上繪有生動的中國傳統書畫和白族特色書畫。沙朗人有趕晚集的習慣。每逢1和6的日子(即每月1日、6日、11日、16日、21日、26日)是趕集日,寶泉路商品雲集。沙朗自古出溫泉,境內僅每分鐘出水量近1立方米的泉眼就有7處,水溫多在34℃-37℃之間。位於西翥田莊的
沙朗民族中學(宿舍樓)沙朗民族中學(宿舍樓)
官塘乃泉中名門。官塘系前“雲南王”龍雲所修建的溫泉泡池,民間有傳說,泡官塘可升官發財。此泉水溫常年保持37℃,富含鍶、偏矽酸等礦物質,對人體有多種保健作用。塘前仍保留有龍雲“健體清心”的題字。沙朗有豐富的水資源。地處桃園的西北沙河,徑流區山川秀麗、婀娜多姿,是觀景和垂釣的好去處。沙朗河沿岸瓜果飄香,風情萬種,呈現出一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位於昆祿公路沿線的天然溶洞是沙朗的一大奇觀。洞內鐘乳石林立,形態各異,泉水叮咚。已開發的有觀音洞、水簾洞和西遊洞。觀音洞以洞內8米高天然觀音石像而著稱;水簾洞因沙朗河從洞中穿過而得名;西遊洞猶如人間仙境,徐霞客遊歷時曾讚不絕口,題字“仙洞可觀”,這裡還曾是中央電視台拍攝《西遊記》和《南尼王》的外景地。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的火把節,是沙朗白族人民傳統的節日,白族民眾匯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歡慶美好的生活,祈求來年的豐收;白族村民仍保留著跳霸王鞭的傳統習俗,歌舞剛毅矯健,婀娜多姿;白族民眾還有殺年豬的習俗,每年春節臨近家家戶戶殺豬宰羊,殺豬飯中的肝生、血灌腸、涼白肉是到沙朗必嘗的白族三道菜。沙朗桃園紅石岩調子會於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十七日、十八日舉行,昆明、富民、安寧、晉寧、呈貢等地的對歌愛好者都前來赴會。

基礎設施

2008年全鄉6個村委會已實施村村通工程,行政村通達率為100%,除一個自然村未通路外,其餘48個自然村已經實現通電、通路、通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五通。全鄉有4648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分占農戶總數的100%和0%)。擁有電視機農戶4056戶,安裝有線電視的農戶有3971戶(分別占總農戶數的87.26%和85.43%);安裝有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28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478戶(分別占農戶數的70.65%和74.83%)。
據有關資料顯示,沙朗白族鄉有3個集貿市場。共有汽車464輛,農用運輸車68輛,拖拉機160輛,機車264輛。耕地有效灌溉面積6901.41畝,其中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103.9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2畝。建有沼氣池農戶5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553戶;建有小水窖353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67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磚(鋼)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2153戶居住磚(鋼)混結構住房;150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47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其他結構住房的農戶68戶。

新農村建設

沙朗鄉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目標,以基礎設施建設
鄉村民居鄉村民居
和基層組織建設為主線,以產業結構調整和村容村貌整治為切入點,全面深入開展了新農村建設。
村容村貌明顯改觀。隨著全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的不斷深入,村容村貌發生了根本性的好轉,髒、亂、差現象明顯改觀,村民的衛生習慣有所改變。各村均設立了垃圾集中堆放點,形成了垃圾“定點放、定人管、定期運”的長效機制。村莊綠化、美化、亮化工程的實施使民眾的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公共設施進一步完善。全鄉硬化村內道路,整治河道,新建、改建多功能活動室,設立健身活動場所,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民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隨著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深入推進,村民的素質有了較大提升,團結協作,致富奔小康的願望迫切,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休閒娛樂文明適度,呈現出一派社會穩定和諧的新景象,廣大民眾更加堅定了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信心和決心。
基層組織得到加強。充分發揮各級組織的作用,在宣傳發動、組織實施、場所建設等方面,黨員幹部爭做表率,衝鋒在前,在民眾中樹立了榜樣,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升。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幹群關係更加融洽,黨群關係更加穩固。

特色產業

沙朗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全鄉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按照“旅遊強鄉、農業穩鄉、科技興鄉”的發展戰略,以生產發展為抓手,生活富裕為目標,積極挖掘整理白族文化和旅遊資源,已形成了休閒、娛樂、度假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用調整產業結構的方法改變傳統的種植方式,已形成蔬菜、水果、觀光農業等一批優勢產業;進一步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初步形成二產、三產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在農民收入當中,二、三產業所創造的價值占了較大比重,城鄉差距逐年縮小,初步形成以旅遊為龍頭、新型產業為輔助、服務業為基礎的特色產業格局。

旅遊資源

沙朗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山清水秀,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根據五華區“十一五”規劃,鄉黨委、政府在調研和充分聽取多方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把沙朗壩子建設成為特色民族旅遊小鎮的思路。沙朗境內旅遊資源深厚,人文景觀眾多,“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沙朗白族鄉火把節沙朗白族鄉火把節
”是沙朗白族民居的主要特徵,西翥田莊的官塘乃係“雲南王”龍雲所修建的泡池,民間有傳說,泡官塘可升官發財,官塘前至今仍保留有“健體清心”的題字。西遊洞猶如人間仙境,徐霞客遊歷時曾讚不絕口,題字“仙洞可觀”這裡還是中央電視台拍攝《西遊記》和《南尼王》的外景地。火把節是沙朗白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霸王鞭是沙朗白族的傳統歌舞,肝生、血灌腸、涼白肉是到沙朗必嘗的白族三道菜。此外還有西翥田莊、電力科技園、智水漁村、福泉園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極樂宮,鳳凰古寺是燒香拜佛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