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航標的河流

沒有航標的河流

《沒有航標的河流》是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吳天明執導,李緯、唐清明、胡榮華、陶玉玲、宋寶森等主演,1983年上映的劇情片。影片根據葉蔚林同名中篇小說改編,圍繞人民在逆境中抗爭的故事,表現了那個風雲變幻充滿血淚鬥爭的時代,營造出一種自然、淳樸、含蓄、厚重的風格。該片1984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二等獎,美國第四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西方中心獎——伊斯曼柯達獎。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沒有航標的河流沒有航標的河流
影片根據葉蔚林同名中篇小說改編,圍繞人民在逆境中抗爭的故事,表現了那個風雲變幻充滿血淚鬥爭的時代,營造出一種自然、淳樸、含蓄、厚重的風格;影片在藝術上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並注重運用細節描寫來表現影片內涵,既加強了內容的真實感,又突出了深刻的寓意。該片1984年獲文化部1983年優秀影片二等獎,美國第四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西方中心獎——伊斯曼柯達獎。
故事發生在十年動亂時期;在瀟水上,三個放排工同駕著木排緩緩地漂流,為了排解愁苦,發泄怨恨,他們無休止地吵嘴、鬥氣、酗酒,生活很不容易。
盤老五年過半百,尚沒結婚,過著孤獨的生活;三十年前,他曾有過一段愛情,但後來成了痛苦的回憶,他在動亂的歲月里,又無端受到壞人的批鬥和辱罵。
年輕的放排工石牯眼看著自己的未婚妻改秀被區革委會主任李家棟逼迫嫁給別人。
趙良是中年放排工,為了養家餬口,風裡來雨里去幹著放排的艱苦營生,並且省吃儉用,摳下錢留待家用。
然而,這些普通放排工的善良人性沒有泯滅;改秀抗婚不從,逃上木排;盤老五冒著風險把改秀留在排上,成全石牯和改秀。為了營救在勞動監督中奄奄一息的老區長徐鳴鶴,他們獻出了一切,甚至包括盤老五的生命……

故事梗概

沒有航標的河流沒有航標的河流
本片根據葉蔚林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盤老五、石牯和趙良是三個普通的放排人。在十年動亂中,他們帶著浩劫創傷,漂流在蕭水上。煩惱、苦悶與不平纏繞著他們,無法解脫,只好無聊地吵嘴,發泄地毆鬥,苦悶地酗酒。
夜晚,木排停靠在荒野,石牯上岸去找他那被區革委會主任李家棟逼迫出嫁的未婚妻改秀,遇到了被監督勞動、已經奄奄一息的老區長陳鳴鶴,趕來尋找石牯的盤老五毅然決定,把老區長轉移到一個安全的地方。改秀雖然被迫出嫁,但一直是抗婚不從。她聞訊逃出,在河邊等到木排,與石牯團聚。改秀上木排後,膽小怕事的趙良擔心李家棟追查,盤老五又見義勇為,同意承擔起一切後果,這樣,才把改秀留到了木排上,跟他們一起漂流。
石牯和改秀這對年輕人的遭遇,不禁勾起了盤老五對自己年輕時愛情悲劇的回憶:三十多年前,他與純真的少女吳愛花有著一段甜美的愛情。但是,他因為散了排而背上了磨盤債,他不忍讓吳愛花跟著自己受苦,就主動離散了。他與吳愛花的愛情,成為一段幸福而痛苦的記憶,永遠銘刻在盤老五的心中。
木排漂流到雙河街,盤老五為了急救生命垂危的徐區長,要去買人參,但偏偏錢又不夠。平時非常小氣的趙良,竟然慷慨解囊,把給女兒辦嫁妝的錢掏了出來。在面鋪,盤老五突然遇到了吳愛花,誰能想到,這時的吳愛花已經淪為一個討飯婆子!30年的滄桑變遷,在兩個人中間隔起了一道無形的屏障,使他們變得生疏了、冷漠了。
可是,舊時有愛情,今天的苦難,卻又象一根無形的鏈條把他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吳愛花述說了自己的不幸身世,盤老五向她解釋了當年離去的原因,他用誠摯的熱情和力量,喚起了愛花生活的信念。吳愛花接受了盤老五給徐區長送人參的委託,可人參又被李家棟一夥劫去,盤老五冒著生命危險奪回人參。
大雨如注,山洪暴發,木排在洪流中狂奔。盤老五發現洪水中的浮木,他把夥伴們推下木排逃生,自己駕排向前衝去;清晨,石牯、改秀、趙良在河灘上尋找著,呼喊著盤老五……

作者簡介

沒有航標的河流沒有航標的河流
葉蔚林(1935—2006),廣東省惠陽縣人,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文工團員、文化教員、宣傳幹事及團俱樂部主任;在部隊工作期間,開始業餘文學寫作;文化大革命前出版小說、散文集《海濱散記》、《邊疆潛伏哨》等。
1959年轉業到湖南省民間歌舞團專事歌詞創作,曾寫作大量歌詞,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鄉》等。
文化大革命期間創作中斷,長期下入湘南山區勞動、工作。
1979年返回長沙,在湖南省戲曲工作室任創作員,在從事戲劇創作的同時恢復小說創作。先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種,其中《藍藍的木蘭溪》、《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分別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及首屆中篇小說獎。根據《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獲1983年文化部頒發的優秀電影及夏威夷電影節“東西文化中心”獎;葉蔚林還曾任海南省作家協會主席、海南省文聯副主席。葉蔚林同志因病治療無效,於2006年12月5日12時在海口逝世,享年71歲。

主創人員

吳天明

吳天明中國著名導演,祖籍山東,出生在陝西三原。十歲起就非常喜歡文藝表演。1960年考入西影演員培訓班1976年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回廠後,當任助理導演和副導演三年;1979年聯合導演的《生活的顫音》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本人獲青年優秀創作獎。
1982年獨立執導《沒有航標的河流》獲該年度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第四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西方中心電影獎及柯達伊斯曼最佳攝影獎。1983年與滕文驥合作導演《親緣》;1984年執導的《人生》公映後反映強烈,獲第八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及最佳女主角獎;1987年執導的《老井》榮獲第八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等四項獎及十部優秀故事片獎、第1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金麒麟大獎、最佳男演員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特別獎和東京都知事獎、第七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和東西方中心獎提名、1988年第11屆義大利大薩爾索國際電影電視節一等獎、第八屆香港十大華語片獎等;1995年拍攝的描寫川劇藝人生活的《變臉》,獲獲得第九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

陶玉玲

陶玉玲,中國著名女電影演員,建國後在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任演員;1956年,出演影片《柳堡的故事》中二妹子一角,一舉成名;1964年,成功飾演《霓虹燈下的哨兵》中春妮一角,成為當紅影星;“文革”結束後入八一電影製片廠,先後參演《二泉映月》、《歸宿》、《沒有航標的河流》等影片;此外,她還主演了不少有影響的電視劇,如《張培英》等。

李緯

李緯,中國著名電影演員,1938年入中央電影製片廠任演員,主演《中華兒女》;之後,演出舞台劇《長空萬里》、《孔雀膽》、《棠棣之花》、《大地回春》、《風雪夜歸人》等;1945年到上海,除演話劇外,還在《小城之春》、《姊姊妹妹站起來》等片中扮演主要角色;1953年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拍攝的《我這一輩子》獲文化部個人獎;80年代,參加拍攝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和《沒有航標的河流》獲金雞表彰獎;後因在《田野又是青紗帳》中的表演獲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1987年參加影片《菊豆》和電視劇《神禾塬》的拍攝。後者使其獲電視飛天獎表演榮譽獎。
1993年,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授予其特別榮譽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