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縣文物館

沁源縣文物館

沁源縣文物館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沁河鎮東門街。沁源境內的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太岳烈士紀念廳已成為好多單位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沁源縣城南8公里的閻寨村北500米的土丘台上。原系陣亡將士紀念碑,由太岳軍區、太岳行署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15日立。1981年為保護碑加建紀念亭。紀念亭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占地面積48平方米, 第一塊為碑名,第二塊刻碑文,第三塊刻決死縱隊、抗戰四年陣亡指揮員名錄500餘人名,並記有犧牲烈士4879人,第四塊為陳賡 、牛佩琮 等題詞。

基本信息

館舍介紹

正式成立於1940年6月7日。是根據朱總司令指示,薄一波率決死一縱隊在晉東南開闢抗日根據地,在沁源開展游擊戰,粉碎閆錫山“十二月事變”以後,為了適應新的鬥爭形勢,根據黎城會議整編建立的。由386旅旅長陳賡任司令員,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漢任參謀長,蘇精成任政治部主任。軍區歸屬192師指揮,下設3個軍分區。軍區成立伊始,司令部駐於閆寨崔家大院。1940年11月18日,日軍第41師團,36師團和獨立混戰旅團各部7000餘人對沁源進行了第一次掃蕩後,閆寨成為一片廢墟。太岳區領導號召軍民挖窯洞安居,繼續戰鬥。軍區黨政軍領導親自動手,帶領官兵打土窯洞達170餘孔,舊址現存的土窯就是當年挖成的。1944年秋司政機關南撤。舊址由三孔院落平行布列組成,通面寬60米,通進深22米。建築依山開鑿窯洞10孔,主體8孔,坐北朝南,為薄一波、陳賡、警衛班、參謀部等辦公室和居室。窯洞總占地面積215平方米。該館成立於1984年6月,原館址設在縣晉劇團院內,後又搬遷至縣烈士陵園內,1988年遷入現址。文物館的建築是兩座經過維修復原的磚本結構古建築物,占地面積1643,35平方米,建築面積666,7平方米。

展覽設定

陳列室分2個展廳,一、為革命文物陳列室,革命文物陳列室陳列革命文物540件,主要通過實物、照片、模型展示了太岳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發展和沁源縣人民民眾抗擊日寇的鬥爭歷程。另一為歷史文物陳列室。歷史文物陳列館展示了沁源從原始社會至明清各個歷史時期的展品76件。

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

(第二批省保)

時代:1940—1942年

地址:沁源縣城東南7公里

(圖)沁源縣文物館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

太岳軍區正式成立於1940年6月7日。是根據朱總司令指示,薄一波率決死一縱隊在晉東南開闢抗日根據地,在沁源開展游擊戰,粉碎閆錫山“十二月事變”以後,為了適應新的鬥爭形勢,根據黎城會議整編建立的。由386旅旅長陳賡任司令員,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漢任參謀長,蘇精成任政治部主任。軍區歸屬192師指揮,下設3個軍分區。

軍區成立伊始,司令部駐於閆寨崔家大院。1940年11月18日,日軍第41師團,36師團和獨立混戰旅團各部7000餘人對沁源進行了第一次掃蕩後,閆寨成為一片廢墟。太岳區領導號召軍民挖窯洞安居,繼續戰鬥。軍區黨政軍領導親自動手,帶領官兵打土窯洞達170餘孔,舊址現存的土窯就是當年挖成的。1944年秋司政機關南撤。

舊址由三孔院落平行布列組成,通面寬60米,通進深22米。建築依山開鑿窯洞10孔,主體8孔,坐北朝南,為薄一波、陳賡、警衛班、參謀部等辦公室和居室。窯洞總占地面積215平方米。

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第一批省保)

時代:抗日戰爭時期

地址:沁源縣城南8公里的閻寨村北500米的土丘台上

原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縱隊陣亡將士紀念碑,由太岳軍區、太岳行署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15日立。1981年為保護碑加建紀念亭。紀念亭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占地面積48平方米,由磚石水泥砌成。紀念碑共四塊,存放於碑亭內,背向而立。四塊碑大小等同,高1.3米,寬0.53米,厚0.2米。第一塊為碑名,第二塊刻碑文,第三塊刻決死縱隊、抗戰四年陣亡指揮員名錄500餘人名,並記有犧牲烈士4879人,第四塊為陳賡牛佩琮等題詞。

歷史沿革

靈空山是當地馳名的風景遊覽區。1987年,經縣人政府申報上級批准,該館設立了靈空山聖壽寺文管所。靈空山聖壽寺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45平方米。寺內除保存了元、明、清各個時代的古建築外,並有泥塑、彩繪、碑刻等文物以及書畫、根雕、歷史沿革陳列等供遊人參觀。1992年,沁源縣文物館還分設了閆寨革命舊居管理所,並在各處舊居內進行革命文物陳列。

以紀念“沁源圍困戰”勝利六十周年為重點營造宣傳氛圍。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沁源圍困戰勝利60周年、長治建市60周年,為了搞好紀念活動,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及早部署,從3月份就拉開了帷幕。一是縣委、縣政府於3月份以沁發[2005]6號檔案專門下發了《關於開展紀念抗日戰爭和沁源圍困戰勝利60周年的通知》,安排部署了11項重要活動。4月10日由縣委宣傳部牽頭,邀請參加過沁源圍困戰的抗日老幹部、老黨員、老民兵及他們在我縣遺屬約60餘人,在縣委五樓會議室召開了座談會。4月10日晚由宣傳部、文化中心在縣大禮堂舉辦了沁源縣紀念抗戰勝利和沁源圍困戰勝利60周年文藝晚會;4月11日,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在縣劇場隆重舉行萬人大會,紀念抗戰勝利和沁源圍困戰勝利60周年,期間縣委宣傳部、縣文化中心、縣旅遊局聯合在縣文物館展覽中心舉辦了沁源縣紀念抗戰勝利和沁源圍困戰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發展改革局、城建環保局、財政局、民政局協調配合申報並爭取立項修建了太岳革命紀念館,抗日英雄趙正中、張法中、李學孟紀念亭;由縣政府辦牽頭,民政局、財政局、衛生局開展了對縣內健在的、曾參加過抗日戰爭和沁源圍困戰的老戰士、老民兵的慰問活動;縣史志辦、縣抗戰史研究會完成了《沁源抗戰實錄》、《中共沁源縣歷史記事》等書的編印工作;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新聞中心具體負責,在4月11日在《沁源時訊》上刊發紀念沁源圍困戰專版,一些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圖片與讀者見面。

館藏作品

沁源縣文物館自籌建以來,廣泛開展了文物調查、徵集和考古發掘工作。現有館藏文物3700餘件,其中大多以地方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為主。

曾經出版物有《沁源文物資料》、《文物簡介》等。

相關新聞

2006-7-12 在全縣宣傳思想工作暨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1、以紀念“沁源圍困戰”勝利六十周年為重點營造宣傳氛圍。

去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沁源圍困戰勝利60周年、長治建市60周年,為了搞好紀念活動,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及早部署,從3月份就拉開了帷幕。一是縣委、縣政府於3月份以沁發[2005]6號檔案專門下發了《關於開展紀念抗日戰爭和沁源圍困戰勝利60周年的通知》,安排部署了11項重要活動。4月10日由縣委宣傳部牽頭,邀請參加過沁源圍困戰的抗日老幹部、老黨員、老民兵及他們在我縣遺屬約60餘人,在縣委五樓會議室召開了座談會。4月10日晚由宣傳部、文化中心在縣大禮堂舉辦了沁源縣紀念抗戰勝利和沁源圍困戰勝利60周年文藝晚會;4月11日,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在縣劇場隆重舉行萬人大會,紀念抗戰勝利和沁源圍困戰勝利60周年,期間縣委宣傳部、縣文化中心、縣旅遊局聯合在縣文物館展覽中心舉辦了沁源縣紀念抗戰勝利和沁源圍困戰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發展改革局、城建環保局、財政局、民政局協調配合申報並爭取立項修建了太岳革命紀念館,抗日英雄趙正中、張法中、李學孟紀念亭;由縣政府辦牽頭,民政局、財政局、衛生局開展了對縣內健在的、曾參加過抗日戰爭和沁源圍困戰的老戰士、老民兵的慰問活動;縣史志辦、縣抗戰史研究會完成了《沁源抗戰實錄》、《中共沁源縣歷史記事》等書的編印工作;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新聞中心具體負責,在4月11日在《沁源時訊》上刊發紀念沁源圍困戰專版,一些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圖片與讀者見面。特別是縣裡還投資600多萬元與公安部金盾影視文化中心鑑定了拍攝8-10集電視連續劇《沁源圍困戰》的契約,目前該劇正在緊張的拍攝之中。二是在長治建市60周年之際,縣委縣政府通過不同形式開展紀念活動,如在《長治日報》專版祝賀,選送優秀文藝節目在長治電視台舉辦的晚會上與全市文藝工作者同台獻藝,同台祝賀。三是協助中央電視台、山西電視台等相繼在我縣拍攝錄製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專題片。山西電視台光榮的土地欄目組在我縣進行了專場文藝節目的錄製。四是在市級以上報刊對三個60周年進行了積極的宣傳報導。在4月11日第三版整版刊發了沁源圍困戰的珍貴歷史資料,並於4月13日《長治日報》頭版頭條報導了我縣紀念抗戰勝利暨沁源圍困戰勝利60周年紀念活動,6月9日刊登了縣委書記王玉聖、縣長張聖《人民戰爭的典型篇章》署名文章。五是老黨員自籌資金搞演出。交口鄉尚義村老黨員韓非變買了自己的玉茭和自己的一些財產,自籌資金1.3萬元組織了一支業餘文藝演出隊,在山莊窩鋪安鍋立灶,集中排練。老韓自找攝像和導演,拍攝了《軍民魚水情》等反映沁源圍困戰的秧歌劇,在全縣巡迴演出。六是組織合唱團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在我市的慰問演出,並組織抗戰時期的老八路、老民兵親臨現場,觀看演出。

相關書籍

太岳領導機關在沁源(1939-1942)

(圖)沁源縣文物館沁源縣文物館

作者: 沁源縣文物館編

出版社: 方誌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

地址

地址:山西省沁源縣沁河鎮東門街

郵編:046500

電話:783210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