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山東省汶上縣]

汶上[山東省汶上縣]

汶上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轄屬濟寧市,汶上古稱中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縣城西北隅的太子靈蹤塔始建於宋化,氣勢雄偉。

基本信息

汶上簡介

汶wèn上縣地處山東省西南部,轄屬濟寧市,東臨古城曲阜,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東嶽泰山日東高速橫穿東西,105國道縱貫南北。距京滬線兗州站、京九線梁山站及京福、京滬
汶上汶上
高速公路、京杭運河杭運碼頭均40公里。下轄汶上鎮南站鎮、康驛鎮、南旺鎮、劉樓鄉、次丘鎮、寅寺鎮、郭樓鎮、郭倉鄉、楊店鄉、軍屯鄉、白石鄉、苑莊鎮、義橋鄉等十四處鄉鎮。
汶上古稱中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縣城西北隅的太子靈蹤塔始建於宋化,氣勢雄偉。1994年3月,在塔內發現了141件佛教聖物。公元前501年,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初仕中都宰。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汶上相繼有四人出任尚書之職。汶上現存眾多名勝古蹟,發掘的北辛文化遺址和細石器化距今約1—1.5萬年。文廟建築群始建於唐代,堪與曲阜的孔廟相媲美。
汶上縣工業門類齊全,現已形成紡織服裝、機械製造、煤炭、建材、食品加工等工業門類,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已達到75%。棉紗、坯布、礱穀機、發電機組、服裝等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
汶上地處平原,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具有發展現代農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盛產小麥、大豆、玉米和棉花、蔬菜等經濟作物,已形成了草莓、韭菜、大蒜、銀杏、辣椒、洋香瓜、中藥材、花卉等優良品種生產基地。

自然地理
氣候:汶上縣屬北帶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降水年季變化大,春季多南風,少雨乾旱,由於氣溫回升快,季末高溫,常出現乾熱風,夏季多東南風,天氣炎熱,降雨集中,日照時間長,濕度大,有利於作物生長;秋季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降水量30年平均628毫米,
因東南風和西北風頻繁互易,常出現秋旱和連陰雨;冬季多西北風,乾旱少雪。
地貌:汶上地處魯中低山丘陵與魯西平原交接地帶,東北屬古老泰山隆起的殘丘低嶺,西南部屬古大野澤,梁山泊東畔,整個地勢由東北緩頃西南,至高點為曇山頂峰,海拔171.7米最低點在蜀山湖底,海拔36.5米,中部地勢平坦,為黃河衝擊平原,土層厚、土質好、地下水較豐富,為糧棉高產區。
歷史上有山、有水、有湖泉。
山脈:境內山丘屬泰沂山系,多為東南西北走向,純山面積31平方公里,主要曇山、太白山(水牛山)、臥佛山、彩山、九峰山等。太白山醉似臥牛,亦叫水牛山,有摩崖石刻,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到此觀賞,因此得名。
河流:境內屬淮河流域京杭大運河水系。內河主要有小汶河、泉河、小新河、因勢由東北向西南注入京杭大運河,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經汶上西南邊境12公里,大汶河流經北部邊境15.3公里。
湖泉:縣境西南部有南旺、蜀山、馬踏三湖、水岸相接,面積約65平方公里。明編《汶上縣誌》記載:“湖多魚鱉荻蔬蒲,居人賴焉。夏秋之間,菱荷錦張,燦若曉霞,游者似睹江南之勝”。東北部較著名山泉11個,龍斗泉、薛家溝泉、老源頭泉、雞爪泉、趙家橋泉、濼 當泉、馬莊泉等。上世紀60年代裡乾涸。
資源:⑴土地資源:全縣版圖面積8.77萬公頃,其中耕地5.65萬公頃,占64%,傳統農業大縣,物產豐富。
⑵水資:總量平水年為3.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0.9億立方米,地下水2.9億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3.2億立方米,占總量的84%。
⑶礦產資源:共發現礦產17種,主要有煤、水晶高嶺土脈石英花崗石石灰石粗石沙、礦泉水等。

汶上汶上
煤:分布在東南和西北部,含煤地層面積600平方公里,預測儲量14億噸。
金:分布在東北部曇山周邊地帶,包括砂金和岩金,已確定金礦體有兩個,含金品位在5克噸以上。
鐵:分布在北部郭倉鄉李官集地段,總儲量5200萬噸以上。
鉛:分布在白石、軍屯兩鄉,D級儲量5275.9噸,水晶分布在白石鄉孟莊一帶。
花崗石:分布在白石鄉臥佛山一帶,總儲量2000萬立方米以上,其中現實資源量937萬立方米,潛在
資源量1070萬立方米。
礦泉水:分部較廣,經國家鑑定為優質天然礦泉水。
高嶺土:是最近發現的具有一定規模、潛力巨大的環保型礦種,主要分布在白石鄉一帶。
⑷生物資源:主要有香附、蔓荊子、枸杞子、桔梗等藥材資源104科259種,葦、藕、荸薺 等水生植物,鯉、鯽、鰱、草魚、鮎魚等水生動物,兔,獾、狸、刺蝟等獸類動物,貓頭鷹、麻雀、喜鵲等飛禽。

歷史沿革

今汶上縣境內約在15000年前,即有華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位於城東3千米的東賈柏遺址,是濟寧境內已發現的最早的新時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距今約7000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屬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的發展階段。
至商代,境內置厥國。周代,先後置郕國,中都邑、闞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於郕,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戰國時,齊置平陸邑。
秦統一中國,行郡縣制,縣境內約分屬薛郡的張縣(治邑在今東平縣霍莊)、無鹽縣(治邑在今東平縣無鹽村)。
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後,境內始置東平陸縣,隸屬兗州東平國。此為汶上建縣之始。
三國魏晉,今縣境統屬兗州東平國(郡)東平陸縣。南朝時改稱平陸縣、樂平縣。隨初仍稱平陸縣。
唐天寶元年(742)三月,改稱中都縣,移縣城於今治。
金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陽縣。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縣,此為“汶上”專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疆域:
萬曆年間,汶上境域,北至東平界沙河站村,東至寧陽縣界西梳村,南至濟寧州界康莊驛,西至鄆城縣界肖皮口,西北至安山西面的張博士集(今屬梁山縣),西南至孟姑集以西申家海(今屬嘉祥縣),東南至南唐陽,東北至琵琶山。最大橫距75公里,最大縱距35公里。此縣界明清時穩定時間較長,境域也較大,約為今縣境的2.5倍。
民國時期,全縣面積1380平方公里,為山東省較大縣之一,曾有“一滕二曹三汶上"之說。
現在,全且面積877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縱距58公里,東西最大橫距35公里,東臨兗州寧陽,西連梁山嘉祥,南與濟寧市任城區接壤,北枕大運河,與肥城東平相望。

儒家文化 與 佛教文化

儒家文化:汶上歷史上素以孔孟之鄉、禮儀之邦聞名遐邇。公元前501年孔子初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則之。今有孔廟、孔子講堂、孔子溝、中都故邑碑、夫子履、平陸祠等建築遺址。
孔子宰中都遺址:在汶上縣次丘鎮湖口、朱莊一帶。公元前501年即魯定公九年,定公以孔子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則之,政暇之餘設教、講學、釣魚,據史載,這裡有孔子講堂、釣魚台,孔廟大成殿等,此地朱氏以居孔子所宰之地為榮,故朱氏族譜中,有孔子講堂、釣魚台等畫圖。

佛教文化:佛教於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傳入中國,至東漢末年三國曹魏南北朝時期漸傳入汶上。唐宋時期已成為北方佛教聖地,及至明清,縣境內寺院尼庵林立。據《汶上縣誌》記載,縣內較大寺院數十處,至今尚有十餘個以寺命名的村莊。
寶相寺:坐落於汶上縣城西北隅。始建於盛唐,始稱昭空寺,宋鹹平五年重建易名為寶相寺。明清代有葺修拓廣,其建築宏偉,獨具東方民族風格。寺內“群僧萃處,暮鼓晨鐘,亦精蘭之勝境也”,歷千餘年而不衰。寺之後院有寶相寺塔,塔宮瘞藏佛牙舍利,石匣銘文曰太子靈蹤塔。該寺毀於抗戰時期戰火中,1995年春恢復寺院,並建供奉殿,以供佛祖影骨。
寶相寺塔:(太子靈蹤塔),始建於北宋,塔宮中珍藏佛祖影骨舍利並百餘件佛聖物、文物。明清代數次葺修。1994年春葺修一新,葺修時佛牙、舍利等聖物面世,震驚于海內外。是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為佛教最高規格之塔,自塔底層北面塔門拾級而上,螺璇式台階可達塔頂眺望,古城新貌,車水馬龍,一覽無餘,頗有心曠神怡之感,昔日南旺湖水盛時,還可看到湖光山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