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川[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

汪小川,男,1913年出生於安徽省岳西縣,老紅軍,記者,原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基本信息

簡介

1913年出生於安徽岳西縣,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游擊隊,投入反封建軍閥的鬥爭;1932年2月參加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汪小川先後隨紅四方面軍在鄂豫皖蘇區、川陝根據地等開展革命工作,1935年參加長征,1936年隨西路軍西渡黃河,先後任西路軍政治部宣傳幹事、紅30軍宣傳部部長。1938年受黨的委派,擔任新疆日報社副社長。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汪小川分別擔任延安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教育科科長、晉綏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吉林省委民運部副部長等職務,為民族解放事業,為東北地區的土地改革等做了大量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後,汪小川歷任東北局宣傳部副秘書長,長春市委第二書記,東北地質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貴州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等。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為我國文物、博物館事業作出了貢獻。

2005年1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生平之作

《歷史小故事》這部著作長達27萬字,是老紅軍兼學者汪小川長期讀史治史的心得和成果,寫作於離休之後,原稿自署“1993年3月18日完稿”。

全書分為《春秋故事》、《戰國故事》、《晉和南北朝故事》、《五代十國故事》、《宋與遼、夏、金、蒙故事》5部分,共103篇。作者選擇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與人物,以講故事的形式,深入淺出地進行專題敘述評介。全書以《齊桓重用管仲首霸諸侯》開篇,以《蒙軍攻宋》、《文天祥》結篇。該書很突出的特點是所寫的歷史故事均是我國歷史上戰亂紛繁很難把握的歷史時段,但作者能從大量史籍中歸納爬梳,寫得非常生動,使人讀後感到歷史事件完整,脈絡分明。本書時間跨度長達二千餘年。其中未寫兩漢、隋唐及元明清時期的史事。上述5個部分內容,較多反映我國古代社會從戰亂紛爭走向安定統一,從民族分裂走向融合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歷史進程。通觀全書,既注重歷史細節和人物形象的描寫,尤重視歷史經驗和規律的探索。例如,書中對春秋、戰國時期多頭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寫得比較簡明扼要,頭緒清晰,有利於讀者對總體歷史脈絡的了解與把握。對魏晉南北朝社會積弊,政治腐敗,賣官鬻爵等現象,作了較深刻的分析與批判,增強了故事的啟迪性。在敘述五代十國分裂的歷史中,注意讓人看出中國走向統一的大趨勢。在寫北宋基本國策中,反映朝廷嚴防內部,全面推行分離政策,造成內部矛盾愈陷愈深,導致外力壓迫,政權解體,北方淪陷的沉痛教訓。這些敘述都體現了作者致力研究歷代興衰成敗規律,達到以史為鑑,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的目的。本書故事耐讀有味,而不戲說,不妄說,言必有據,注重史實的準確性,寫作的嚴肅性。文筆平實,客觀,活潑,雅俗共賞,可讀性強,是一部普及性有益讀物。

另外,他歷任黨、政、軍重要職務。1956年起,任中共貴州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文革”後調北京工作。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他勤奮讀書,知識淵博,是一位有深厚學術文化修養的黨的高級幹部。1962年在兼任貴州日報總編輯期間,曾在報上開闢專欄,發表他撰寫的《李世民懷中的死鷂子》、《劉邦倒履迎酈生》等九篇歷史小故事。在此前後,他還創作出版了歌頌西路軍英雄事跡的《衝出絕境》長篇紀實文學一書。他的這些作品深受貴州讀者歡迎,產生廣泛積極的社會影響。“四清”和“文革”中,受到“左”的錯誤批判。這次編輯出版本書,編者特將當年舊作《九篇歷史小故事》作為附錄收入,以便讓老讀者從書中重讀這組舊作;年輕讀者也有機會一睹這批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名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