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論

池子論

池子論是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的一項金融管理論點。該論點引起各方的廣泛猜測。

簡介

周小川於2010年12月15日晚間首次正面解讀了“池子”,他同時指出,近兩年來貨幣供應量明顯加大,衡量貨幣供應量的標準是核心CPI。周小川於2010年12月15日晚間首次正面解讀了“池子”,他同時指出,近兩年來貨幣供應量明顯加大,衡量貨幣供應量的標準是核心CPI。

“池子論”首度由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用於應對國內過多的熱錢。“熱錢”流入,不僅在於短期內吹大房地產、股市等資產價格甚至商品價格泡沫,更在於一旦短期資本對中國經濟以及利率、匯率預期產生變化,又可能迅速撤離,泡沫破滅必引發市場動盪。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採取措施控制熱錢,周小川提出的“池子論”為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池子說”一經提出便引發了大量的猜測和評論,有人認為是房地產,有人認為是股市,還有很多其他猜測,但央行副行長馬德倫表示,池子指的是一個系列地組合政策措施。
“池子”既包括流入外匯的管理、外匯結匯的管理、結匯之後的人民幣用途管理,也包括央行針對國際投資的狀況,針對外匯流入的狀況所可以使用的各項貨幣政策工具,公開市場的對沖操作,甚至存款準備金比率的調整也屬於“池子”的一部分,而不要狹義地理解為“一個水壩”。

所蘊含的主要措施

加固防洪堤
中國目前的外匯體制還是對資本項目有管理的體制,不正常的資本項目的流入,要么進不來,要么必須繞道而行。在其繞道時,終究會有一些管理的措施,可以儘可能地來防止這種行為。
築好蓄水池
對於已經進入國內的資本,要在總量上實行對沖。短期的投機性資金要進來的話,希望把它放在一個池子裡,而不讓它泛濫到整箇中國的實體經濟中去。那么,等到它需要撤退的時候,把它從池子裡放出去,讓它走。這樣的話,在很大程度上,在巨觀上能夠減少資本異常流動對中國經濟的衝擊。

主要表現

池子論池子論

第一,存款準備金。通過提高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來回收市場多餘的流通性,減輕過剩流動性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同時降低通貨膨脹的風險。但存款準備金的上調並不能達到升息所能做到的作用,於是,價格干預作為輔助作用一併出台了。今天國務院出台16項措施穩定物價也就是對提高存款準備金而預期不能達到所想達到的目標而作出的輔助措施。升息預期和升值預期一樣,都會加重熱錢流入的壓力,是以管理層非常慎用升息這措施,如果使用也是小步慢走,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會使用。
第二,資本市場擴容。資本市場的擴容能夠很大起到收縮流動性的作用。現在大陸的資本市場主要表現在股市里,這應該會利好股市。但我們預期也不要太強烈,因為一旦股市存在嚴重的金融泡沫的時候,那排著隊的IPO將加速,國有企業資本定向增發等等,讓股市不致於波動太大。
第三,扶持重點行業的發展。十二五規劃中的現代製造業,如高端機械製造業,汽車造船,大飛機製造業,高科技電子行業,綠色環保行業等將會得到資金的扶持。這不僅僅是央企才有的待遇,如果這企業在行業內有自己的優勢,也將會得到扶持。如吉利收購沃爾沃一案可見一斑。
第四,加快海外併購或合作。海外併購與合作重點如資源,土地,有科技含量的企業等等。現在對外多不使用海外併購這詞了,這很容易引起他們的牴觸情緒,也加重他們對我們的防備心理。現在我們還在韜光養晦的時候,時間越長,對我們越有利。是以我們被告知,要多使用海外合作這詞。其實效果一樣的,在於控股股份問題上,我們能控股了,董事會拍板的事當然是我們說了算。加上現在人民幣對外大幅升值,持有外幣資產是最合算的時候,加上我們有那么多的外匯儲備,還有虎視眈眈的熱錢要進來,這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市場的影響

池子論池子論

池子理論對於國內植物油市場的影響
面對美聯儲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引發的“熱錢”流入問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5日在財新峰會上表示:將通過總量調控對沖熱錢,把短期投機性資金放進一個“池子”,等撤退時將其從池裡放出,從而避免衝擊實體經濟。這就是近期市場熱議的“池子”理論。那么該池子理論對於國內植物油市場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本網現將相關資訊匯總分析如下:
一、構築“池子”應對熱錢,央行著力保護國內實體經濟
對於央行行長周小川的“池子”理論,央行副行長馬德倫近期予以解讀:“周行長所說的“池子”其實是個政策的組合.這個政策組合包括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對外匯結匯的管理、公開市場操作等調控工具。”
央行的態度很明確,面對國內日益加劇的通脹風險,收縮國內的貨幣流動性勢在必行,但是在全球貨幣泛濫的背景下,央行的緊縮貨幣政策將毫無疑問吸引國外熱錢湧入。那么該如何應對呢,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了“池子”解決方案:即通過巨觀調控等一攬子政策以及將熱錢朝虛擬經濟等方向疏導,將熱錢與國內的實體經濟隔離開來,避免國內實體經濟受到衝擊。這個池子包括利率、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以及股市等虛擬經濟體。
二、央行收緊國內“錢袋”,我國植物油市場將回歸基本面
通過“池子”方案以及國內逐步實施貨幣緊縮政策,央行正在逐步從源頭上化解造成國內商品價格全面普漲的元兇。而對於國內植物油來說,通脹儘管造成了近期國內植物油價格飆升的局面,但後期卻難以進一步推動國內油脂行情走強。
因此,後期國內植物油市場將在一定程度上回歸基本面(國內貨幣流動性泛濫問題仍需時間來解決)。目前國內豆油商業庫存偏高(約83萬噸左右)左右,供應充裕,因此在階段性調整行情中其波動幅度可能較為劇烈;而棕櫚油方面則由於商業庫存偏低、供應偏緊而相對抗跌;菜油方面則同樣由於成本支撐以及貨源有限而走勢偏強。因此,雖然後市國內植物油市場跟盤上行態勢仍然不改,但在目前的橫盤整理階段,國家植物油調控(包括拍賣以及限制庫存等)以及外盤走勢的不確定性可能帶來的市場波動風險需要各方密切關注.

從其論看貨幣政策趨勢

池子論池子論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多次表示要運用某個“池子”來應對熱錢的衝擊,由此引發了各界的廣泛討論。
其中,央行副行長馬德倫的解釋可能更貼近央行貨幣政策的意圖,也代表了未來政策走勢可能發生的微妙變化。他指出:周行長所說的“池子”其實是個政策的組合,這個“政策組合”包括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對外匯結匯的管理、公開市場操作等調控工具等。
由此可見,所謂“池子論”的背後,表達了中國央行開始考慮通過綜合運用各類政策手段和管理工具,來應對熱錢和國際金融衝擊問題。
首先,對待熱錢的態度有所轉變。一方面表明要強調加強“堵”的藝術,表達當局強化監管的信心與決心,另一方面則是要發展“疏”的途徑,防止難以迴避的熱錢流入對國內金融穩定產生過大影響。
其次,表明近期熱錢流入的壓力有所增加。對於將來是通過加息以應對通脹風險和負利率,還是在充分考慮熱錢衝擊及外部需求不穩定的基礎上採取其他措施,當前央行也面臨著難以抉擇的困境。
再者,表明將創新對熱錢的調控工具,進行有效的總量對沖。面對新的挑戰,貨幣當局更傾向於主動進行對沖管理。
第四,預示會著手弱化資產價格泡沫,減少熱錢可投機的對象。為了減少其對熱錢的吸引力,估計貨幣當局會持續加強相關調控。

效應猜想

池子論池子論

池子為股市或期市不靠譜
在“池子論”誕生初期,市場普遍認為這個“池子”就是股市。“相對於房地產和農產品市場,目前將熱錢圈在股市中的安全性係數比較高。”國元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康洪濤日前接受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由於目前樓市正遭遇二次調控,不允許熱錢大規模進駐,而農產品價格已經衝上了天,通脹壓力非同一般。”
然而,市場對此隨即便提出質疑,“海外熱錢的性質,一定是投機的,來得快去得也快,境內市場能經得起這樣的衝擊嗎?”申銀萬國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桂浩明如此表示,“股市的大幅度波動,同樣對實體經濟會帶來衝擊,而且這個衝擊還不小。”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孫立堅在接受商報記者採訪時直言,“把池子比作股市根本不靠譜,熱錢撤退後必然留下滿目瘡痍。”
東方證券報告也指出,我國的股票市場與中國的實體經濟是相通的,大規模的外來資本進出A股,本身就會對中國的巨觀調控政策產生顯著的干擾,並影響中國巨觀經濟的穩定運行。
該券商同時指出,特別是熱錢集中撤出A股時,股市的暴跌可能會極大地傷害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造成大量的民間財富毀滅,這與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保護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擴大內需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所以A股不太可能是央行所選定的池子,因為它不具備風平浪靜的特徵,不太會成為一個理性、有倫理的政策選項。”
中國會通過總量調控對沖熱錢
為有效化解熱錢衝擊,央行行長周小川2010年12月5日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會通過總量調控對沖熱錢。如果能將流入的短期資本放入“一個池子”而阻止其進入實體經濟,當其撤退時使其從池中流出,在巨觀上就可以減少資本異動對中國經濟的衝擊。
有市場人士對周小川的此番表態,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這個“池子”不可能是房地產等實體經濟,只能是與之相對的虛擬市場———股票期貨等市場,讓熱錢在這裡相互較量。
看到這個報導,我想假如管理層真採取這樣的方法管理熱錢,那么就意味著對於熱錢管理層並沒有採取一味堵的做法,而是有效疏導。對於資本市場來說,無疑就是打開甚至加大了熱錢流入資本市場的閥門,從而將進一步推高資產價格。
無獨有偶,可以和上述報導相呼應的是,上周末訊息有顯示,截至今年10月份新增4家QFII,QFII總家數過百。管理層正在引導海外資金合理化進入A股資本市場。
因此,對於市場大的趨勢而言,應該沒有什麼可擔心的。畢竟從大的環境來看,市場進入資金推動階段,在資金供應大於股票供應階段,市場還會水漲船高。而需要留意的則是管理層什麼時候擰緊資金進入的閥門。
不過就短期而言,由於11日將公布10月份經濟數據,CPI超4%已成業內共識。加上滬指逼近3200點的整數關口,屆時市場可能會再度燃起對加息等調控措施的擔憂,從而引發市場的震盪。對此應該做到心中有數,免得不小心就被主力趁機洗出局了。
人民幣匯率理財產品望入選
相比較“池子”為股市的不靠譜,市場則認為,“池子”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猜測或有些準頭。“銀行業還有一張牌,那就是設計出以人民幣利率為基準的金融衍生品,時間可為一兩個月。”國元證券分析師康洪濤對商報記者表示,“熱錢主要是為了博取人民幣升值和利差,只要產品設計能滿足這兩個要求,不排除能將大部分熱錢圈住。”
據業內專家測算,人民幣兌美元一年升值預期為3%-5%,與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2.5%相加,如果再算上明年有可能繼續加息50個基點,預期的無風險收益可達5.5%-8%,這對於熱錢而言已是相當不錯的收益。
康洪濤進一步分析指出,由於人民幣匯率理財產品具有期限,“到期後熱錢就讓其兌換成美元離開,從這個角度看,人民幣匯率理財產品顯然符合了周小川池子論中對熱錢的可控性。”
東方證券研究報告也指出,“池子”應該是類似於中國的商業銀行向海外投資者發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類的理財計畫或信託類產品,可以投資於存款類產品,也可以投資於國債、企業債或者是商業票據類的產品。實際上,央行今年上半年已經在香港等市場發行過類似的理財產品。
東方證券報告還指出,“池子”的提法可能預示著中國在不久的將來會有限度地開放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預示著中國的外匯管理政策可能逐步由堵向疏轉變。”

相關分析

池子論池子論

“池子論”或僅為亮明監管態度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孫立堅日前對商報記者表示,“周小川的蓄水池論不一定是可操作的做法,或許僅是亮明一個態度,即外管局加強監管的代名詞。”在孫立堅看來,中國管理層目前的態度是,熱錢進來是可以的,但外管局肯定要知道來龍去脈,“異常交易資金外管局早就在監控之中了”。
“池子論似乎在告誡熱錢的主人,來吧,我們已做好監管的準備。”一位不願公開身份的業內人士對商報記者表示,“從這個角度上理解,周小川所謂的‘造一個池子套住熱錢’或並非真的指一個池子,而是一個比喻。”
東方證券報告也指出,由於“池子”的說法是周小川在中國重啟加息後的講話,市場也可以理解為周小川行長在暗示中國未來將會有連續加息,熱錢可能會有比較可觀的套利空間,央行需要為可能的跨境資本套利未雨綢繆。
“央行希望將熱錢流入和流出的條款和時間進行約定,進而達到專款專用的目的。”國元證券分析師康洪濤對商報記者表示,“但熱錢的特點之一就是它是國際貨幣,是儲備貨幣,即便設定了池子,那么熱錢是否會到池子裡來呢?”
這也是個現實的問題。即便央行設定的池子再完美,熱錢的趨利性是否會促使其繞道而行,轉而投身於股市乃至期市以謀取更大的利益?“這個是必然的,熱錢又沒有貼上標籤,雖然央行、外管局多重齊下堵截熱錢,但仍不排除有相當一部分熱錢披著華麗的外衣最終逃避監管。”一位券商人士對商報記者表示,“因此要想完全堵截住熱錢根本是不可能的。”
更有一位業內分析人士對商報記者直言,“周小川僅是表個態而已,市場不要當真,或許連周小川自己也不太清楚池子是一項措施還是一組措施。”

相關解讀

池子論池子論

正確解讀“池子”理論緊縮預期逐步兌現
央行年內已五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達到18%的歷史新高。被執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大型銀行,甚至達到18.5%。種種跡象表明,一輪超預期的緊縮周期已經來臨。
事實上,央行10月20日的加息,就已傳遞了緊縮信號。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現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據此相應調整。加息原因眾說紛紜,但核心目標還是通脹。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6%,環比上漲0.6%。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9%,已接近全年CPI漲幅3%的控制目標。央行選擇加息,明顯有針對通脹的意圖。
10月份數據顯示,通脹形勢更為嚴峻。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4.4%,環比上漲0.7%。1-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0%。於是,我們看到在加息之後,央行決定從2010年11月16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無論是緊縮的頻度還是力度,都遠超市場預期。目前看來,央行對於加息還是十分謹慎。此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雖然並不代表年內不會再加息,但在傳遞出緊縮信號的同時,卻把對實體經濟的關注放在了首位。
之前,央行曾提出了“池子”理論。即“如果短期的投機性資金進來,我們希望把它放在一個池子裡,並通過對沖不讓它泛濫到中國的實體經濟中去。等到它需要撤退的時候,我們再把它從池子裡放出去。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對衝掉資本異常流動對中國巨觀經濟的衝擊”。市場對於“池子”理論的理解,最初樂觀地認為是樓市或者股市。於是,上證綜指去年10月份從2600點起步,一舉上漲至今年4月份的高點3100點附近。隨後,11月份A股市場出現突如其來的暴跌,兩周之內最大跌幅為380點。市場開始慢慢醒悟過來,“池子”理論並非指樓市或者股市,而是央行的貨幣政策管理工具。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有必要把11月份的暴跌,與4月份的情況區別開來。A股市場4月份開始的下跌,我們認為是對於巨觀經濟基本面的悲觀預期所致。彼時,歐元區普遍爆發主權債務危機,歐元一度大幅貶值。而歐元區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市場擔心出口會受到影響。加上房地產調控的“國十條”出台,市場憂慮房地產開發投資會加速回落。在“三駕馬車”中,出口和投資均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市場焉有不跌之理。
而10月份加息以來,貨幣政策緊縮的預期十分強烈。為對沖熱錢流入的影響,央行提出了“池子”理論,及時對投機性資金進行疏導。管理層對於通脹的態度也十分堅決,國務院適時出台了16項措施穩定物價。從管理通脹預期,到實實在在的抑制通脹,貨幣政策怎能不緊縮呢?於是,我們聽到了有關信貸收緊的傳言。前十月信貸投放約6.88萬億元,如果按照全年7.5萬億元的控制目標,那么最後兩個月的信貸投放將只有6200億元,緊縮預期自然很強烈。對於明年的信貸投放目標,市場普遍認為只有6萬億元。那么從去年的10萬億元,兩年之內降幅達到40%,力度又怎么不驚人呢?
因此,11月份A股市場的下跌,並非基本面因素,而是緊縮預期逐步兌現的提前反應。特別是“池子”理論被市場正確解讀之後,不管是樓市還是股市,資產價格泡沫終將伴隨適度寬鬆的流動性的終結而破滅。對於流動性緊縮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我們不得不防。

相關新聞

池子論池子論

“池子論”隨時面臨擴容
中國央行在19日晚公布,決定11月29日起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9天內兩次宣布上調準備金率,但央行並沒有公布調整後的準備金率是多少。顯然,央行決意加快回收銀行系統的流動性,彰顯了央行反通脹的決心。在此之前,市場已有預期20日是貨幣政策調整的視窗,因為10月CPI同比上漲4.4%,使得多數市場人士認為,央行有必要對加息舉措快馬加鞭,但央行當前還是選擇了上調準備金率。
國有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究竟有多高,各有各的說法。央視權威節目新聞聯播中指出,19日的上調是年內為止的第六次上調,但央行正式發布通告的只有五次,除非央行的非公開上調舉措僅向某些媒體進行了私下的披露。
而據路透社和21世紀經濟報導等媒體援引訊息人士的話稱,央行在公開宣布調高銀行體系的準備金率的同時,還在不斷對個別銀行上調定向準備金率,或者說是所謂的差別準備金率。至此,這個舉措有隨時在調的意味,這不禁讓外界猜測起人民幣先生周小川拋出的所謂的“池子論”的雛形,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
所謂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簡單地說就是央行要求銀行把一部分錢凍結起來,通過控制貨幣總量,防止流動性過剩,以避免出現高通脹以及資產價格泡沫的滋生。央行在此時加速上調準備金率,控制貨幣投放總量,以回收流動性的決心可謂堅決。不過,如此“築池”擋的是哪裡來的“水”,美聯儲放的“水”,又或是對沖基金轉趨活躍帶來的“水”。搞清“水”從何處來,是貨幣政策調整所需要去關注的,儘量控制貨幣發行總量是必要的。
據測算,央行兩次上調準備率名義上將約束僅6000億的資金,不過,央行此前公布的金融數據顯示,10月居民戶新增存款為-7003億元。國內的銀行體系特殊之處就是,存款會隨時搬家,雖然國內沒有對沖基金。存款搬家意味這實體經濟流動的資金也會增加。換言之,如果存款繼續搬家,準備金率就得被動的上調。創造流動性的還不至於次,外商直接投資和貿易盈餘,以及海外投資利潤的回流等就是固定的一個貨幣投放。
央行當前所做的,是對去年超寬鬆貨幣政策作出修正,只不過這個過程較為糾結。去年創紀錄的發放貸款接近10萬億,同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淨增13.5萬億。非常之舉幫助挽救了經濟的頹勢,但也埋下了通脹的種子。其實,央行在今年上半年上調了三次存款準備金率,分別是1月18日,2月25日與5月10日。隨後,貨幣政策陷入僵化,直到11月份才凸顯急劇的變化。
央行貨幣政策調整在5月到11月的停滯,有錯判下半年經濟形勢的嫌疑,這種遲滯是有意而為還是錯誤判斷,尚無資料可以查證。但有一種聲音說是,最高決策層擔心看不到穩固的復甦,決意要推遲收緊貨幣政策的安排。還有一種說法是相對通脹,決策層更為擔心通縮,因為去年為應多國際金融危機的,所做的組合拳出聲勢浩大,聲嘶力竭,而要控制通脹,國務院比央行有經驗。
不過,“貨幣池子大了,什麼魚都可能有”。被動的投放貨幣越來越像是一種賭博,而我們的央行則像是個莊家,但這個莊家也不好當,因為賭徒的名單及如何下注不是莊家說了算的。各路資本何謂各顯神通,被侵蝕的是各種定價權的喪失,通脹只不過是個調味菜。
當我們可以花大把的錢去買美國國債,時不時的還要擔心美元貶值,但國內眾多的中小企業卻要面臨貸款難,繼續上調準備金率,勢必會令部分中小企業更難獲得貸款。這就好比我們花大價錢養了一隻不受控制的大鱷,卻天天要為自己的舉措膽戰心驚,同時又可能迫不得已要餓死自家耕地的老黃牛,這種悖論還在還持續!
一項工具如此的被重用,是說明工具本身很有作用還是備選工具貧乏呢?被動的投放流動性和主動的回收似乎是個圈。伴隨著外匯儲備規模只增減,國內銀行體系的準備金率水漲船高,歷史最低出現在1999年的6%,當時是為應對亞洲經濟危機後所需,此後,準備金率一路走高,至2008年6年升至17.5%的高點。
可以斷定的是,“池子論”面臨隨時擴容,此前所謂的歷史高點已被刷新。究其原因是當前的貨幣體系格局不變,防通脹就可能隨時成為上調準備金率的藉口。而如此大規模資金被鎖在央行畫的“池子”中,資金運用效率也就被人為的降低,這個問題還不被重視或者說暫時無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