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九中

江門九中

江門市第九中學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百年老校,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水南學堂,此後曾多次更名辦國小。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外貿部長葉季壯同志曾在水南學堂舊址設立中國共產黨新會支部和工會,領導過江門、新會一帶的土地革命,組織工人、民眾支援省港大罷工。1973年,升格辦國中,為江門市第九中學,屬江門市教育局管理。1996年,被評為江門市一級學校。

基本信息

概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外貿部長葉季壯同志曾在水南學堂舊址設立中國共產黨新會支部和工會,領導過江門新會一帶的土地革命,組織工人、民眾支援省港大罷工。1973年,升格辦國中,為江門市第九中學,屬江門市教育局管理。1996年,被評為江門市一級學校。江門是廣東省中南部的一個地級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江門地區又稱“四邑”、“五邑”。面積9541平方公里,江門約占珠三角地區的1/4,人口412.64萬,其中市區人口達133萬。江門是綠色城市,著名僑鄉,旅外僑胞達280多萬人,分布在世界107國家和地區,是“中國第一僑鄉”,約占全國海外華僑的1/10。
中文名稱:江門所屬地區:廣東省下轄地區:轄蓬江等三區及台山等四個縣級市電話區號:0750郵政區碼:529000地理位置: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4.27萬方言:粵語次方言江門話氣候條件:屬亞熱帶低緯地區,溫暖多雨著名景點:圭峰山國家AAAA級旅遊山景區等行政區劃代碼:440700

師資力量

目前全校有教學班24個,學生1236人。全校在編教職工74人,專任教師64人,學歷達標率100%,其中研究生3人,本科學歷36人,本科學歷達標率60.9%。有中學高級教師職稱7人,中級職稱46人。學校現有用地面積15000 M2,生均占地12M2,建築面積10667 M2,生均面積8.63M2。學校依山而建,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錯落有致;教學區、運動區分開;學校環境優雅美觀,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所授榮譽 他留下的足跡,就是中國音樂發展的五線譜和中國思想文化的履痕。要寫這個老人,就是要寫新中國音樂從激盪、火熱走向光明和進步的征程,就是要寫新生活的熱情、在荒唐歲月里對音樂迷失和對人的尊嚴扼殺的慘痛以及痛定後的反思。“李凌”這個名字,對於新中國音樂來說,已遠遠超出了對一個人的指稱,它是象徵新中國音樂誕生的一塊基石。 1954年,楊蔭瀏、李凌(右二)、李元慶、譚抒真、賀綠汀、呂彌在一起。 1973年在小湯山勞動改造時與夫人陳雲楓及小女兒在一起。 小時候愛唱“雪中行軍” 李凌,原名李樹連,曾用名李綠永,陸泳等,1913年12月28日生於台山市四九鎮永興里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喜歡唱粵曲,而且唱得不錯。農事之餘,常邀幾位愛唱、愛彈粵曲的農民兄弟一起,不論是在村頭還是巷尾,便悠悠然地彈唱起來。學齡前的李凌,便從父輩們的粵聲中,得到了一種美的藝術的薰陶,從而對音樂產生了興趣。 上國小的時期,李凌和小夥伴們一起最愛唱的是《雪中行軍》、《笑和哭》等歌曲,這些歌鏇律優美流暢,節奏活潑輕快,比起當時政府規定學生們要唱的那些艱澀、呆板、缺乏生活趣味的歌曲有趣多了,他們上學時唱,玩的時候唱,走路的時候也在唱。 1925年,年僅12歲的李凌進入高級國小讀書,音樂課教師陳寶珊曾在省城念過中學,是個音樂迷,會唱小曲,會打揚琴,常自彈自唱,《雙飛蝴蝶》、《三寶佛》、《平沙落雁》、《思賢調》他都彈唱自如。他還把粵劇《夜訪白芙蓉》、《夜吊白芙蓉》等當作教材。年幼的李凌,雖然對於“聞聽得佳人,投江身故”之類的唱詞不大理解,但對“二黃慢板”、“二流”這些唱腔卻分外迷戀。下課後,走路時甚至口裡含著飯都依依呀呀的唱個不停。不久居然能把整個折子戲都背下來。 創辦《新音樂》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侵華日急,中華民族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熱潮。在這熱潮中,李凌返回台山,同縣城的國小教師、中學生、店員工人和社會進步知識青年結合起來,成立了台山青年抗日救亡工作團(後改為青年抗敵同志會),開展抗日宣傳工作,李凌被選為該工作團的藝術指導,負責戲劇、曲藝、音樂、圖畫等藝術宣傳的指導,到縣內各區鄉宣傳時,他教民眾唱抗日歌曲,他最拿手的是化裝成老漁民或難民演唱粵曲或民歌,到處受到民眾的歡迎。 1938年7月2日,李凌從家鄉台山到達了革命聖地延安,進魯迅藝術學院學習。李凌參加的第二期學員班,共有四十餘人,其中李煥之、周辛、黃友文、汪鵬、王元方以及粱寒光、李鷹航,甄伯蔚、葉林等一批廣東人,後來大都成了我國新音樂運動的骨幹。 1939年11月,為了壯大新音樂運動的隊伍,培養新生力量,把蔣管區的新音樂骨幹廣泛地團結起來。開闢音樂創作及音樂理論探討的陣地,以便推動整個新音樂運動的開展,根據延安黨組織的決定,李凌來到了國統區重慶籌辦《新音樂》雜誌。發行了二、三萬份。在當時產了生很大的影響,把新音樂運動推向新的高潮。《新音樂》從五卷一期起,還以函授形式創辦了“音樂通訊學校”,學員多達兩千多人。它團結了全國大批新音樂運動的骨幹,培養了藝術人才。 由於《新音樂》的影響日益擴大,周恩來特地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約見了李凌,對他們所做的工作給予了肯定和殷切的勉勵,並對新音樂運動的開展作了具體指示。周恩來說:要加強對新音樂朋友的團結,除了擴大民眾的隊伍以外,還要加強音樂界上層的統戰工作,民眾和專家,是新音樂運動的兩翼,有一個翅膀少了,都是個缺陷。根據周恩來的指示,李凌和他的戰友們一方面緊密團結廣大的民眾,另一方面和馬思聰、方連生、繆天瑞、黎國荃等先生取得了密切的聯繫,並通過辦刊物等方式爭取他們的關心和支持。 1940年冬天,李凌來到了當時設在重慶北碚的育才學校音樂組任教和學習。當時聞名於世的育才學校是陶行知為了使在戰爭中失去雙親的難童學到一定的知識而創辦的。解放後併入上海音樂學院,培養出楊秉遜、熊克炎、杜鳴心、吳菲菲、陳貼鑫、黃曉同、程延安、陶明蘭等優秀畢業生。他們有的擔任了國家樂團的首席、獨奏員,有的也在高等音樂學府加入了園丁行列,有的在歌劇院擔任指揮,還有不少人創作的很多優秀的,較有影響的作品。 成立中華星期音樂院 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李凌開始協助陶行知先生創辦上海夜大學,專門招收社會青年,培養青年運動骨幹,以便配合黨的青運組織開展收復區的青年運動。1946年7月15日,由於陶行知先生不幸病逝,使創辦夜大學的計畫趨於流產。在這種情況下,李凌毅然決定把原籌備的音樂系獨立出來,成立中華星期音樂院,由李凌擔任院長。 中華的學生大部分是大、中、國小的音樂教員及音樂骨幹,還有一部分職工。上課方式是採取星期日上午上視唱練耳、樂理,下午上新音樂講話及合唱、合奏等,主科都在教師家裡上課。 中華星期音樂院的活動一直與當時的革命鬥爭密切相聯,大部分學生回到自己的單位後,堅持以歌詠來配合運動,全體師生員工積極地投入到爭取民主反對內戰的鬥爭中去,學生們創作演出了反對美蔣陰謀反共的活報歌舞《兩相好》,以及《古怪歌》、《唱出一個春天來》、《太陽出來了》等歌曲。1947年元旦,學生又參加了上海文藝界的聯歡演出,有的學生還表演了蕭邦的《革命練習曲以》。由於中華的學生積極參與革命鬥爭,因此也遭到了反動派的禁忌。特務們曾用信封裝了兩顆子彈寄到音樂院來進行恐嚇。但是,在李凌、孫慎等人的領導下,中華星期音樂院堅持了革命鬥爭,培養了一批音樂運動幹部和優秀的藝術人才,如田沛澤、肖黃、谷葉、陳惠清等。 1947年初,郭沫若在上海文藝界作關於反對內戰的報告,新音樂社上海分社的指揮莊楓到會指揮民眾唱反內戰的歌曲,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李凌等被迫轉移到香港。在香港,為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壯大革命力量,為建設新中國而發展新音樂運動的有生力量,李凌和他的戰友們決定要辦好三件事;第一,擴大《新音樂》月刊,並向國內外發行;第二,創辦香港中華音樂學院,培養革命骨幹;第三,充分及擴大香港的歌聯活動。 香港中華音樂學院分作曲、聲樂、器樂三個組。由在廣東藝專當音樂系主任的馬思聰兼任院長並每月一次到香港給學生們教授小提琴,李凌任副校長。第一期的學生有四五十人,第二期猛增到九十多人。學生大多數是香港各工會的音樂骨幹,學校的音樂教師。因此,自然就形成了以學院為香港歌聯的活動中心。1948年春香港歌聯舉行了“千人大合唱”,演出了《黃河大合唱》,為香港歌詠歷史上創出了新記錄,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新中國第一任中央樂團團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文藝界呈現一派生機,周恩來總理指示,要建立一個中國的藝術院校。當時在北京暫時找不到中央音樂學院的合適地址,根據李凌的提議,經周總理的同意並得到新任天津市市長黃鎮的大力支持,就在天津音樂學院的所在地,將北平藝專的音樂系、南京國立音樂學院、上海中華音樂院,以及魯迅藝術學院的音工團合併,成立了中央音樂學院,由馬思聰任院長,呂驥任副院長,李凌任副教務主任。 1956年,中央樂團成立,李凌任團長。這個團的建立,在中華民族的音樂發展史上史無前例。在李凌的努力下,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使中央樂團出現一批優秀人才,至今這些音樂家依然是國內首屈一指的一流人才,對我國音樂生活做出很多很大的貢獻。 從1957年開始,李凌就是“運動員”了,他一邊挨批一邊堅韌地投入工作,堅持寫作,1961年他的《音樂雜談》第一集出版;1964年又出版了《音樂漫談》。 1966年至1976年,李凌與其他文藝界頭面人物一樣,在劫難逃,他被管制了整整十年。這十年當中,他被剝奪了工作權利,關過“黑屋子”,一度曾與中央樂團“黑幫隊”一起被發配到小湯山勞動改造。每星期天騎腳踏車五十公里往返小湯山,什麼苦活、累活、髒活他都乾過。掃馬路、掏廁所、養雞、養鴨、養豬、看果園,挨批時也少不了受拳腳之苦…… 1977年未,李凌在第四屆全國音樂家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國音協副主席及表演藝術委員會主任。1980年,出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 從1979年開始,李凌開始籌建音樂學院。1984年12月,我國第一所公辦社會業餘音樂學院在北京正式成立,命名為星海音樂學院,由李凌任院長。音樂學院的成立為培養新中國的音樂人才開闢了又一條道路。 音樂生涯再攀高峰 1978年到1990年,是李凌音樂生涯的又一高峰期。在這期間李凌全身心地耕耘著,也全面地、富有成效地收穫著。除了做那么多的社會工作外,他還編寫出版了《音樂雜談》第三.四集,《音樂藝術隨談》、《歌唱藝術漫談》、《音樂美學漫筆》、《音樂流花》等十幾本書。這些著作全面、深刻,生動地反映了香凌在音樂戰線上勇敢奮鬥的精神和淵博的學識。 1990年,他入選英國《世界名人錄》,1991年又被國務院授於“有突出貢獻藝術家”的榮譽稱號。 1993年4月,五十餘萬字的《秋蟬餘音》出版,這是李凌的代表性著作,書中將他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代表性文章都收入了進來。反映了一個立體的音樂理論家、音樂評論家、音樂活動家的李凌。 1993年12月28日,他八十壽辰,中國文聯、中國音協、中央樂團、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北京《音樂周報》、中國函授音樂學院、中央樂團社會音樂學院八家單位聯合主辦了“李凌音樂思想討論會暨八十華誕慶祝會”,這是對他生日的最好祝願,也是對他一生對中國音樂事業奉獻全力的最好回報。 近十年來,李凌雖然處於年老體弱,但仍關注中國樂壇,並不斷推出音樂新著。 2003年11月3日,李凌不幸逝世,享年90歲。 《江門日報》2003-11-29日 A5版 【 都市娛樂 】版 ==>發表評論 上一篇: 黑豹樂隊赴英打磨新唱片 (2003-11-29 8:37:00)下一篇: 將防盜版進行到底46部進口片拷貝銷毀 (2003-11-29 8:32:48) >> 相關新聞 五邑文娛前線我市漆畫《老屋》喜獲“群星獎” (2003-11-29 8:31:38) 開平作者張澄漢榮獲三個國家級戲劇獎 (2003-11-29 8:29:28) 五邑文娛前線我市粵劇《再打金枝》傾倒湖南戲迷 (2003-11-26 9:55:50) 五邑文娛前線張文瀾回鄉辦攝影展 (2003-11-24 11:35:04) 五邑文娛前線2003“農信杯”開平市十大歌手誕生 (2003-11-17 8:40:07) 五邑文娛前線旅遊節晚會探營 (2003-11-15 8:48:27) 五邑文娛前線消防安全專題晚會開到校園 (2003-11-13 9:03:35) 五邑文娛前線《大紅燈籠高高掛》倫敦獻演 (2003-11-12 10:55:22) 五邑文娛前線我們身邊的這些“明星”們 (2003-11-1 9:12:13) 五邑文娛前線蓬江區藝術節傾情打造少兒藝術精品專場 (2003-10-27 8:38:56)

主要辦學經驗及辦學特色

(一)最佳化辦學條件,打造一流環境

自2004年投入200多萬元加強學校建設,順利通過江門市一級學校第二次複評後,學校根據評估組提出的整改意見,修訂了學校的《三年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向省一級學校邁進”的目標。我們對照省新頒行的評估標準,逐項自查,針對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扎紮實實進行整改,又投入100多萬元用於改造實驗大樓,添置教育教學儀器。學校教學設施配套,設有教學輔助用室33間,教室與教輔室的比例達到1∶1.3,完全滿足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需要。學校重視教育現代化建設,信息技術教學設備較為先進,擁有電腦255台,其中教師用機70台,達到每人一台的要求;設有多媒體電教平台35個,建有校園信息網路系統,教學、管理和信息傳遞正向數位化邁進。學校圖書館藏書達4萬冊,生均33冊,電子讀物3.5萬冊,報刊81種;各學科常規教學設備及體育衛生器材、醫務室常用藥品均按省標準配齊。校園運動區建有200米環形塑膠跑道運動場,有籃球場4個,羽毛球場2個,桌球台12張,風雨活動場353平方米。
學校還致力於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利用校園環境資源,全面構建,立體布局,進一步最佳化育人環境,努力營造讓牆壁說話,讓花草樹木賦詩,讓文化設施啟智的人文環境。以校風、教風、學風、修身、立志等內容布置校園,催人上進。名人畫像、名言格言、名家書畫、藝術長廊等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以學校辦學理念為主題的大型浮雕和校園中心雕塑激勵著全體師生拼搏奮進。

(二)創新辦學理念,努力追求卓越

我校遵循鄧小平同志的“三個面向”,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樹立向管理要質量、要效益的辦學意識,明確“創一流學校,辦優質教育” 為辦學目標,“以目標管理為導向,以過程管理為基礎,以質量管理為核心”, 立足管理創新,逐步形成嚴謹治校的辦學特點。
學校突出“德育為首,智育創優,面向全體,全面發展” 的辦學理念,以“重德育、促智育、發展人”為核心,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更多優秀學生,為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學校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活校,質量強校,篤行“三個嚴謹”(嚴謹治校、嚴謹治教、嚴謹治學),致力“三大工程”(隊伍建設工程、師德師風建設工程、教學質量管理工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不斷創新,建立了完整科學的管理體系、育人體系和評價體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