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農業大學軟體學院

江西農業大學軟體學院

軟體學院是2003年7月經江西省教育廳批准創辦,辦學層次為二本。按照國家教育部關於軟體工程專業要與軟體企業合作辦學的指示精神,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道路,目前在北京、上海兩地與IT企業合作建立了軟體專業實習基地,現正準備在IT業發展的其它地方發展軟體專業實習基地。學院在全國近三十多個省市和地區招收學生,現有在校學生一千九百餘人。學院現有軟體工程專業和物聯網工程專業,在軟體工程專業框架下開設了軟體開發與項目管理方向、移動互聯技術方向、數字媒體技術方向、嵌入式軟體技術方向和軟體工程+英語(複合型專業)五個方向。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江西農業大學軟體學院江西農業大學軟體學院
江西農業大學軟體學院是2003年7月經江西省教育廳批准創辦,招生為國家統招本科第二批次錄取。按照國江西農業大學軟體學院地址家教育部關於軟體工程專業要與軟體企業合作辦學的指示精神,該院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道路。
學院在北京、上海兩地與IT企業合作建立了軟體專業實習基地,在IT行業發展的其它地方發展軟體專業實習基地。學院在全國近三十多個省市和地區招收學生,在校學生一千九百餘人(2011年6月資料顯示)。
該院按照企業和行業領域需求確定培養方向,根據產業需求不斷調整專業方向,系統地培養學生較好地掌握計算機軟體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向學生開展軟體設計方法、開發方法和工程管理方法等工程師的基本訓練,使其具有軟體系統研究和開發的基本能力,獲得套用研究與開發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踐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通過全面的人文社科、外語等方面的訓練,讓學生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和較高的外語水平,使學院成為高素質、創造性軟體人才培養,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重要基地。重點培養規範的計算機高級程式設計師IT系統分析員及設計開發人員、軟體項目管理人員等套用型和工程型軟體人才。學生畢業後能夠在政府部門、信息產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工作。
2008年該院軟體工程專業被江西省教育廳批准為“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江西省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面向產業需求的工程型軟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是江西省和江西農業大學重點建設專業。

辦學規模

教學設施截至2010年,該院有軟體開發實驗室、網路實驗室,電子商務實驗室、嵌入式系統實驗室、數字媒體實驗室,硬體微機原理實驗室、模擬電子實驗室、數字邏輯實驗室,計算機示範教學中心一個。此外,學校還有多媒體教室、視聽室、語音室、電子閱覽室等現代教學設施。
實習基地截至2010年,該院有上海、北京兩個軟體實習基地,其中北京實習基地位於北京中關村附近,周邊IT公司林立,實習教學內容都是主流技術或新技術;由於地域優勢,實習基地在完成三個月的技術集訓後,有足夠的IT公司安排畢業生進行頂崗實習(試就業),不但可以提高畢業生的工作能力,也為畢業生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培養方式

軟體學院院慶十周年晚會軟體學院院慶十周年晚會
該院實行“3+1”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創造高等院校與軟體企業共同合作培養軟體人才的良好環境與條件。
“3+1”培養模式:前三年在校學習理論,第四學年在軟體企業進行專業實訓與畢業實習。在校學習期間,按照學校規定的教學計畫進行教學,使學生具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具備基本的操作技能和較高的綜合素質。在軟體企業實習基地學習期間,由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工程師對學生實行3個月的職業技能強化訓練,然後,讓學生到軟體企業或研究所的工作崗位上,在工程師或研究員的指導下,結合軟體開發項目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生設計。使畢業生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就業競爭力得到進一步的增強。

師資力量

該校師資隊伍由專職教師、兼職教師、企業工程師(含高級工程師)和研究員等構成。
根據江西農業大學軟體學院網站資料顯示:該院教職工36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5人,有碩士研究生導師9人。教師隊伍中具有碩士學位以上者占100%。

其中專職教授4人,兼職教授2人(博士生導師),榮譽教授1人(院士),副教授12人,講師1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5人,碩士學位的教師16人。北京實訓基地有正副研究員5人,工程師以上職稱12人。此外,學院每學期都要聘請國內外知名教授、專家為學生授課和做學術講座。北京實習基地工程師和研究員共有固定人員26人,其中,正副研究員5人,工程師以上職稱13人;實訓基地實訓教師有13人。
部分教師名單如下:

教 授 何火嬌、趙應丁戴仕明王映龍
導 師 何火嬌、趙應丁、戴仕明、王映龍、張少平、楊珺、劉珊慧、彭軍
副教授 張少平、 楊珺、劉珊慧、彭軍、彭瑩瓊、艾施榮、張年如、 王興宇、王厚淳
兼職教授 張嗣忠, 陳文偉, 段江

專業介紹

開發與項目管理

培養目標:本專業是適應國家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要求和軟體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設立的。本專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面向軟體工程領域的國際前沿,充分發揮軟體學院的自身優勢,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實用型、複合型、工程型軟體人才。本專業主要學習軟體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軟體設計與分析的方法和技能,學生將受到良好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基本訓練,具備軟體系統開發和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接受到良好的軟體工程訓練,具有較強的軟體工程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熟悉軟體套用和各種工具,能套用先進的工程化方法、技術和工具,能勝任某一套用領域軟體分析、設計、開發、測試、維護和項目管理等工作。另外,要求學生掌握所必需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並具有學習與套用這些知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套用研究、技術開發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畢業後適合在計算機、通信、網路及相關技術與產業領域的企、事業單位、高科技部門、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門、金融和經濟管理部門等從事軟體工程或相關套用系統研究、開發、管理、維護等工作;也可以繼續攻讀計算機科學、軟體工程以及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關的高新技術學科、交叉學科的碩士學位。主要專業課程:高級程式設計、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原理與系統結構、軟體工程、作業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計算機網路、計算機接口技術、面向對象技術、可視化建模與UML、算法分析與設計、軟體項目管理、軟體測試技術和綜合實訓等。實訓基地:最後一年在北京實訓。

計算機網路技術

培養目標:網路套用方向注重於培養學生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網路工程的基本理論、知識、技能與方法,獲得網路設計方法、開發方法和工程管理方法的基本訓練,具有網路系統研究和開發的基本能力;授予工學學士學位。主要專業課程:高級程式設計、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原理與系統結構、軟體工程、作業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計算機網路、網路作業系統、網路作業系統、區域網路組建與管理技術、計算機網路安全、TCP/IP原理及網路通訊編程技術、網路規劃與設計、計算機網路管理、信息安全技術、網路規劃與設計、計算機網路管理、信息安全技術和綜合實訓等多門課程。實訓基地:最後一年在北京實訓。

數字媒體技術

培養目標:數字媒體技術方向注重於培養從事數字媒體技術、網路多媒體技術以及數字媒體產品研究與開發的高層次交叉型技術人才。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數字媒體技術基本理論及專業知識,接受數字媒體的軟體開發與設計製作的基本訓練,掌握數字媒體核心技術,具有面向網路的、新型的數字媒體開發的綜合知識和技能。主要專業課程:高級程式設計、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原理與系統結構、軟體工程、作業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圖形學、圖像處理、三維動畫設計、遊戲編程、媒體設計與製作、WEB開發技術、流媒體技術和綜合實訓等多門課程。實訓基地:最後一年在北京實訓。

嵌入式軟體技術

培養目標:嵌入式軟體與系統方向學生注重於培養掌握嵌入式軟體與系統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技能,並具備嵌入式系統軟體、中間件和套用軟體的開發和套用能力;深入的嵌入式通信終端、家庭網路和信息家電領域的產品開發能力,能夠按照計算機軟、硬體工程規範要求,對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套用和計算機控制系統項目需求、軟硬體工作環境進行分析、編程寫入、測試、維護和管理;能從事嵌入式軟體設計與開發和管理的複合型人才。主要專業課程:高級程式設計、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原理與系統結構、軟體工程、作業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計算機網路、計算機接口技術、嵌入式作業系統及其編程、嵌入式軟體開發與套用、移動軟體系統開發、設備驅動程式開發、WEB開發技術、嵌入式系統設計、單片機原理及套用開發、手持設備軟體開發綜合實訓等多門課程。實踐課程:課程實驗與課程設計、暑期實訓、專業認證實訓、軟體工程實踐、畢業實習。實訓基地:最後一年在北京實訓。

軟體工程+英語專業

培養目標:該專業以跨學科、雙專業培養模式實現了軟體工程與英語專業專業的知識複合,畢業後可取得雙學士學位證書;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畢業後主要在外交、經濟、文化、新聞出版、教育、科研、IT產業等領域從事翻譯、研究、教學、軟體開發、研製、管理等工作。
主幹課程:英語口語、英語聽力、英語閱讀、綜合英語、專業課:高級英語、英國文學作品選讀、英語視聽、英語閱讀、翻譯理論與實踐、高級英語散文寫作、科技英語、高級英語口語、美國政治與經濟、商務英語、英語國家概況、英語語法修辭、C++程式設計語言、數據結構、作業系統、計算機網路、資料庫原理與套用、軟體工程、JAVA程式設計、WEB開發技術。實踐課程:基礎英語實踐、英語專業實踐、暑期實訓、專業認證實訓、軟體工程實踐、畢業實習。實訓安排:最後一年在學校實訓。

物聯網工程

培養目標:物聯網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是針對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需要,面向物聯網產業界對物聯網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多層次工程型實用人才。主幹課程:物聯網導論、電路分析基礎,感測器原理及套用、射頻識別技術、計算機網路、Zigbee協定及套用、模擬電路、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數位訊號處理、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作業系統、無線通信原理、無線感測器網路、信息安全基礎、數據結構、資料庫原理及套用,C語言。
本專業培養能夠系統地掌握物聯網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能,具備通信技術、網路技術、感測技術、計算機技術等信息領域寬廣的專業知識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實訓基地:最後一年聘請企業軟體工程師在校內實訓基地實訓。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後適合在國內外IT企業,政府及事業單位物聯網套用軟體的開發、測試和資料庫系統維護、物聯網系統集成、物聯網設備維護、運營服務,從事無線感測網路技術的套用,計算機自動識別等相關產品的系統集成,智慧型識別、檢測及過程控制等物聯網領域技術人員。

領導簡介

桂華菊,女,1963年出生,中共黨員,江西德安人,副教授,1986年畢業於江西農業大學林學專業。現軟體學院黨委書記。主要從事高校教學、思想政治管理及研究工作以及擔任《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工作。主編出版《現代青年交際禮儀》一書,在《高等農業教育》、《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等期刊上發表有關教學管理、思想政治及學生工作研究、黨建等論文18餘篇。1994年獲江西省優秀教務工作者稱號,2009年獲江西省優秀黨務工作者和江西省高校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從1988到2011年,先後19次獲省、校各種榮譽稱號。王映龍,男,1970年8月生,工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江西農業大學軟體學院院長。主講大型資料庫技術,資料庫原理,數據挖掘等多門課程,2005年獲江西農業大學“優秀教師”稱號;參與多關係頻繁模式挖掘模型、放大與一般架構的研究及基於大規模複雜結構知識庫的知識發現機理、模型與算法研究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集成化組合構件式知識發現軟體(ICCKDSS)九五國家重點推廣項目等縱向項目的理論研究與技術方法的實現;主持水稻病蟲害診斷專家系統、基於圖的多關係數據挖掘系統方法研究、主機安全信息採集與智慧型分析系統三項省級課題,主編教材七部,在核心以上期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

校園大賽

從2006年開始,該院承辦了江西農業大學大學生軟體創新設計大賽,並在2006年舉辦了第一屆創新大賽,比賽的目的是為了推動江西農業大學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蓬勃發展,增強大學生學習、運用軟體技術的熱情和興趣,加快軟體後備人才培養,促進軟體產品成果轉化,更好地服務青年學生成長成才。部分獎項
2010年5月23日,“泛珠三角安利杯”大學生計算機作品賽(江西賽區)決賽中,該院的四個參賽作品,分別獲得了一個特等獎,一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一個三等獎、一個最佳實用獎、一個最佳答辯獎,同時還獲得了優秀組織單位獎績。
2012年4月,該院派出學生代表098班尚海華和1009班唐雨琦二位同學參加第二屆“利爾達杯“全國物聯網套用設計大賽大賽,獲得第六名和“創意獎”,並應邀參加第六屆中國杭州電子信息博覽會物聯網館舉辦頒獎典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