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枕石

江枕石(1909~1943),江蘇常州人,幼年曾在私塾讀書,後轉入冠英國小(今常州市覓渡橋國小)就讀,讀到舊制高小一年級時,恰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進行大肆侵略,劃分勢力範圍,中國變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成了他們傾銷商品的市場,民族工商業舉步維艱。其父與人合夥經營的廣新紗廠,雖具一定的規模,但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破產的厄運。家遭此禍,江枕石未再讀書,邀約其他有志青年一起赴滬謀生,結果謀業未成,只好返回故里,繼續進校求學。進入中學後,他很快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一心嚮往革命,思想上已接受了馬列主義。1926年夏,江枕石經中共常州市特支書記徐永亭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舉世震驚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江枕石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轉入地下鬥爭,後到上海華南大學社會系讀書。1929年,華南、大陸、建華三所學校被蔣介石勾結英租界工部局查封。面對氣勢洶洶的敵人和惡劣的環境,江枕石毫無懼色,與徐永亭一起聯絡華南大學的一些進步學生,組織起來,積極反抗,先後啟封了華南、大陸、建華學校。後因巡捕驅趕,回到常州繼續堅持地下鬥爭。

歷史事件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常州淪陷前夕,江枕石與地下黨的幾位同志離開故土,以做生意為掩護,在長沙、漢口、重慶、昆明一帶進行抗日救亡活動。

江枕石勤奮學習,博覽群書,以深刻的思想,辛辣的諷刺,抨擊社會的弊端,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罪惡。1939年5月,中央醫院、中央高級護士學校從長沙遷到貴陽,與湘雅醫院聯合公演了曹禺的話劇《日出》。由於其鮮明的進步性,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國民黨、“三青團”雇用的反動文人的無恥攻擊和辱罵,文章發表在國民黨的機關報《中央日報》上。江枕石對反動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惡毒攻擊義憤填膺,他當機立斷,立即派人去找《貴陽日報》社的副刊編輯金慎夫聯繫,希望他能將駁斥《中央日報》的文章和觀後感儘快登載見報。得到他的允諾後,江枕石親自動手,連夜撰寫批駁《中央日報》社的文章,同時動員黨員和進步人士積極撰寫。文章見報後,報紙馬上被廣大市民搶購一空,這一有組織、有計畫的反擊行動,將國民黨御用文人的反動氣焰打了下去,有力地支持了貴陽進步文化活動的開展。

1942年春,江枕石毅然接受黨組織的派遣,到瀾滄開闢抗日根據地。接受任務後,江枕石扮作小商販,一路上風餐露宿,跋山涉水,由貴陽輾轉進入雲南昆明,再和其他商人經普洱到瀾滄。他以出色的社會活動能力,很快結識了與黨組織失去聯繫的共產黨員李曉村和進步青年尹溯濤。江枕石剛到瀾滄不久,恰遇瀾滄縣政府準備派遣到西盟阿佤山區的宣慰專員張石庵,張到西盟及中緬未定界阿佤山做廣大佤族民眾的安撫工作,李曉村、尹溯濤帶著江枕石跟隨張石庵一起前往阿佤山,到十七王地的敢色、英列、南抗武、中弄等部落地區開展社會調查,為在阿佤山區建立抗日根據地作準備。考察回來後,江枕石將寫給黨組織的聯繫信件拿到縣郵寄代辦所投遞,被郵寄代辦所所長查獲後向縣警察局告密,警察局長又將信送到國民黨縣長聶晶品的手中。1943年2月5日,江枕石不幸被捕。面對兇惡的敵人,他毫無懼色,大義凜然,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在敵人的酷刑面前,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嚴守黨的機密,始終保持了一個共產黨員堅貞不屈的高尚情操。

1943年2月19日,國民黨反動派由於在江枕石身上一無所獲,於是惱羞成怒,凶相畢露,終於揮起罪惡的屠刀,向激烈抗爭、憤怒吶喊的江枕石下了毒手。江枕石光榮犧牲後,瀾滄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繼續沿著烈士的足跡前進,1944年,終於在阿佤山區建立了抗日根據地,在偉大祖國的南疆樹起了抗日的大旗,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勝利地保衛了祖國的南疆大門,捍衛了祖國的領土完整。1948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瀾滄各族人民,高舉反蔣武裝起義的大旗,打垮了國民黨的軍隊,推翻了國民黨在瀾滄的統治,創建了人民政權,江枕石的遺願終於實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