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古建築群

江村古建築群

位於安徽省旌德縣城西南15公裏白地鎮。江村枕山環水(因東有金鱉山,別名金鱉村),布局形似一把敞開的太師椅,村前水口兩邊的獅山、象山如兩扶手。江村為江姓聚居地古村落,始建於隋唐,明清時達鼎盛。村中曾有宗祠八座。現存總祠“江氏宗祠”,始建於明初,四進三天井,一進僅存防火用明塘拱橋,祠內門樓磚木石雕精美。其他有明孝子祠、溥公祠等。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江村古建築群江村古建築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安徽省
江村古建築群VI-571

基本概況

江村始建於隋末唐初,有1300餘年的歷史。據記載,鹹豐初年(1851年)江村人丁達8萬餘口,號稱“小杭州”。全村共有書屋9所,“重詩書,勤課誦,多延名師以訓子弟”明清時期,江氏族人考取進士、文、武舉人,明經126人,發國初十年又出博士、學士17人,這在中國的古村落中,極屬罕見。
江村古建築群江村古建築群

1938年,寧國府屬六縣聯中師生員工兩千餘人由宣城遷址旌德江村,八年間,在江村求學就讀的學生竟達八千餘人,在海內外頗有聲譽。發達的文化蘊育了江村英才輩出:革命烈士江上青(江澤民主席之父);清代醫學家“人痘接種法”發明者江希舜;清代翰林院編修、書法家江志伊;中國社會黨領袖江紹銓;《語絲》發起人、民俗學家江紹原;著名數學家江澤涵;胡適夫人江冬秀等都是江村的驕傲。民國代總理江朝宗;民國安徽省長江紹傑;民國海軍將領江澤澍等也出自江村。“父子進士”、“兄弟博士”更是世代傳誦。明清時代,江村漸入鼎盛,村中最多時建有八座宗祠,巍峨壯觀;老街牌坊接踵林立,巋然雄踞;二十四天井古民居布局嚴謹,氣勢恢宏;數十畝之廣的聚秀湖匯聚金鰲山飛流直下的雙溪之秀。歷經千年滄桑,現在江村境內牌坊、老街、宗祠、民居風韻依舊。周圍“黃峰曉日”、“天都聳翠”、“箸嶺晴雪”、“獅山著雨”、“羊岡夕照”,景色旖旎,如詩如畫。進村有故事,入目皆文章。

歷史淵源

..
江村江村建村近1400年。據江氏宗譜記載,夏禹國相伯益子玄仲,被禹的兒子啟封於江國,是為江氏始祖。江玄仲第八十六世孫文學家江淹是南北朝梁時考城人,任宣城太守。
江淹五世孫江韶性愛山水,是位著名的風水學家,他遍游黃山、白岳,發現旌德金螯山渾然淳厚,有蓬勃不可遏之勢,是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於是舉家遷徙卜居旌西金螯建村族居,始稱江村。江村,枕山環水,阡陌縱橫,山川靈秀,前有山峰聳然侍立,後有幽谷深藏,金螯雄居其中,獅山、象山臥居江村村口左右。村中龍溪、鳳溪環繞,匯鎖村口聚秀湖。村口聚秀湖周旁古廟寶塔,詩碑堤欄,垂柳秀荷,相映成畫。有詩云:“日照古廟生紫煙,湖中聚秀獅山影。龍恩浩蕩今猶在,夜空荷香江村情”。徽商及仕官的積年造化,使江村一度享有“小杭州”美名。江村人曾用詩讚美村口的水口文化及蘊含的詩情畫意:“金螯古蹟八朝留,村容美景似杭州。三潭印月儕聚秀,文昌寶塔若雷峰。”據史查,清鹹豐年間(1855年-1860年),江村連年遭受嚴重的旱澇蟲災,加之太平天國殘兵劫掠,江村“十室九空,遺子之民至於相食,所存者不及嘉道盛時百分之一。”村民背景離鄉,流落四方,難民大多從蕪湖順江而下,及至南京、揚州落戶。江澤民主席的尊祖,就是這個時候遷居揚州的。村中曾有宗祠9座,牌坊18座,書舍9所,藏書萬冊,以及育子弟8000餘人的抗戰時期六縣聯中。明清時期,江村造就了進士18人(其中授翰林院編修4人),文舉人42人,武舉6人,另有明經40人,辟舉4人。民國初十年出學士、博士18人。這在中國古村落中實屬罕見,同時,也為徽州許多古村落望塵莫及。

發展狀況

江村飽經千年世事滄桑的江村,境內牌坊、祠堂、老街、名人故居基本保存完好,千年古韻依舊,並已逐步對外開放。近年來,省、地、
..
縣主要領導對江村的保護開發十分關注支持,僅省級就有:原安徽省省長傅錫壽、省人大主任孟富林、省政協主席方兆祥、副省長蔣作君、副省長盧家豐等領導親臨江村觀光調研,題字紀念。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科教文衛委員會副主任范敬宜也先後到江村觀賞。江氏後裔江澤恩、江春澤、以及江澤涵之子江丕桓等先後到江村尋根問祖。二00二年接待海內外遊客逾十萬人次。地方黨委政府對江村特有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極為重視,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已行文公布江村為“旌德歷史文化保護區”。其中父子進士坊、溥公祠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00二年,江村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並著手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及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的工作。江村,面向二十一世紀的規劃藍圖已經省政府原則同意。省企業家余春明董事長已傾資五千萬元人民幣對江村歷史文化遺蹟展開保護維修工作及旅遊開發工作,江村參與安徽“兩山一湖”旅遊開發的基本骨架已構築,一年來已恢復一座被毀的獅山古廟、村口文昌塔、聚秀湖世科牌坊、筆架牌坊、總祠門前漢白玉牌坊等重點古建築,現存三座大祠堂的搶救維修工作已完全竣工,經國際有關專家評定,達到了如舊的復古水平。

獨特的江村古建築群

江村古建築群位於旌德縣白地鎮江村,村莊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為群山環抱,村內有玉龍溪穿村而過,鳳溪繞村南,兩溪會合於村西南隅,形成江村獨特的水文格局。村內每條老街巷的一側各設有一條條水圳,涓涓細水均匯入村西南的“聚秀湖”。隋唐開始,江氏家族就在這裡生活,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建造。村中至今尚存老街、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橋、古水圳、人工湖等近200處古蹟。江氏宗祠是江村江氏家族的總祠。始建於明,曾兩度毀於大火,兩度重建,1937年再度重修,是旌德縣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大型祠堂。坐西北朝東南,面闊七間,三進二天井,總建築面積1236平方米,由祠前廣場、泮池、門廳、天井、享堂、廊廡、寢樓組成。該祠匯集磚、木、石三雕工藝,技藝精湛,是典型的徽派古祠堂之一。溥公祠,原名“六分祠”。始建於明,清代幾經修繕。坐東朝西,面闊五間,前、中、後三進,兩天井,總建築面積892平方米。由門樓、廊廡、享堂、寢樓組成。雕刻精妙,具有很高的觀賞、研究價值。
..

孝子祠,“全稱明孝子江文昌公祠”,坐北朝南,在老街的西側,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成祠。因原為民宅,故祠的建築布局呈民宅風格,面闊三開間,前、中、後三進,總建築面積503平方米。祠由石庫大門、門廳、廊廡、正廳、寢樓組成。父子進士坊,南北朝向,均為二柱單間三樓式石構建築,通高8米,寬3.8米。江漢坊(父坊)居南,建於明弘治初年(1488年);江文敏坊(子坊)居北,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兩坊相隔50米,占地22平方米。牌坊用清一色的細花崗岩石雕鑿而成。兩根立柱、兩根額坊、一塊花板、一根定磐枋、四大靠背石及斗拱撐起的三樓頂,雕刻技藝精妙絕倫。茂承堂,始建於明,為江村現存古民居規模最大者。坐西北朝東南,前、中、後三進,共有大小天井8個,總建築面積873平方米。由門廳、大門、前天井、中進、後天井、後進組成。該宅的磚雕、中進前金柱石柱礎雕刻及木雕構件等,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聚秀湖是江村的水口,水面面積6500平方米,明代成化、弘治年間(1465—1488年)挖掘成湖。湖的南岸呈半環形,北岸基本平直,在聚秀湖的兩側,有獅、象兩山護衛,形成山環水繞、聚風斂氣的風水格局。
江村古建築群不僅具有皖南古村落的共性特徵,還由於江氏家族歷史的輝煌,促使村落文化個性突出,具有真實性、客觀性、可讀性和生動性,是研究旌德縣傳統建築、地方文化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村古建築群位於旌德縣白地鎮江村,村莊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為群山環抱,村內有玉龍溪穿村而過,鳳溪繞村南,兩溪會合於村西南隅,形成江村獨特的水文格局。村內每條老街巷的一側各設有一條條水圳,涓涓細水均匯入村西南的“聚秀湖”。隋唐開始,江氏家族就在這裡生活,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建造。村中至今尚存老街、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橋、古水圳、人工湖等近200處古蹟。江氏宗祠是江村江氏家族的總祠。始建於明,曾兩度毀於大火,兩度重建,1937年再度重修,是旌德縣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大型祠堂。坐西北朝東南,面闊七間,三進二天井,總建築面積1236平方米,由祠前廣場、泮池、門廳、天井、享堂、廊廡、寢樓組成。該祠匯集磚、木、石三雕工藝,技藝精湛,是典型的徽派古祠堂之一。溥公祠,原名“六分祠”。始建於明,清代幾經修繕。坐東朝西,面闊五間,前、中、後三進,兩天井,總建築面積892平方米。由門樓、廊廡、享堂、寢樓組成。雕刻精妙,具有很高的觀賞、研究價值。
..

孝子祠,“全稱明孝子江文昌公祠”,坐北朝南,在老街的西側,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成祠。因原為民宅,故祠的建築布局呈民宅風格,面闊三開間,前、中、後三進,總建築面積503平方米。祠由石庫大門、門廳、廊廡、正廳、寢樓組成。父子進士坊,南北朝向,均為二柱單間三樓式石構建築,通高8米,寬3.8米。江漢坊(父坊)居南,建於明弘治初年(1488年);江文敏坊(子坊)居北,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兩坊相隔50米,占地22平方米。牌坊用清一色的細花崗岩石雕鑿而成。兩根立柱、兩根額坊、一塊花板、一根定磐枋、四大靠背石及斗拱撐起的三樓頂,雕刻技藝精妙絕倫。茂承堂,始建於明,為江村現存古民居規模最大者。坐西北朝東南,前、中、後三進,共有大小天井8個,總建築面積873平方米。由門廳、大門、前天井、中進、後天井、後進組成。該宅的磚雕、中進前金柱石柱礎雕刻及木雕構件等,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聚秀湖是江村的水口,水面面積6500平方米,明代成化、弘治年間(1465—1488年)挖掘成湖。湖的南岸呈半環形,北岸基本平直,在聚秀湖的兩側,有獅、象兩山護衛,形成山環水繞、聚風斂氣的風水格局。
江村古建築群不僅具有皖南古村落的共性特徵,還由於江氏家族歷史的輝煌,促使村落文化個性突出,具有真實性、客觀性、可讀性和生動性,是研究旌德縣傳統建築、地方文化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村古建築群位於旌德縣白地鎮江村,村莊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為群山環抱,村內有玉龍溪穿村而過,鳳溪繞村南,兩溪會合於村西南隅,形成江村獨特的水文格局。村內每條老街巷的一側各設有一條條水圳,涓涓細水均匯入村西南的“聚秀湖”。隋唐開始,江氏家族就在這裡生活,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建造。村中至今尚存老街、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橋、古水圳、人工湖等近200處古蹟。江氏宗祠是江村江氏家族的總祠。始建於明,曾兩度毀於大火,兩度重建,1937年再度重修,是旌德縣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大型祠堂。坐西北朝東南,面闊七間,三進二天井,總建築面積1236平方米,由祠前廣場、泮池、門廳、天井、享堂、廊廡、寢樓組成。該祠匯集磚、木、石三雕工藝,技藝精湛,是典型的徽派古祠堂之一。溥公祠,原名“六分祠”。始建於明,清代幾經修繕。坐東朝西,面闊五間,前、中、後三進,兩天井,總建築面積892平方米。由門樓、廊廡、享堂、寢樓組成。雕刻精妙,具有很高的觀賞、研究價值。
..

孝子祠,“全稱明孝子江文昌公祠”,坐北朝南,在老街的西側,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成祠。因原為民宅,故祠的建築布局呈民宅風格,面闊三開間,前、中、後三進,總建築面積503平方米。祠由石庫大門、門廳、廊廡、正廳、寢樓組成。父子進士坊,南北朝向,均為二柱單間三樓式石構建築,通高8米,寬3.8米。江漢坊(父坊)居南,建於明弘治初年(1488年);江文敏坊(子坊)居北,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兩坊相隔50米,占地22平方米。牌坊用清一色的細花崗岩石雕鑿而成。兩根立柱、兩根額坊、一塊花板、一根定磐枋、四大靠背石及斗拱撐起的三樓頂,雕刻技藝精妙絕倫。茂承堂,始建於明,為江村現存古民居規模最大者。坐西北朝東南,前、中、後三進,共有大小天井8個,總建築面積873平方米。由門廳、大門、前天井、中進、後天井、後進組成。該宅的磚雕、中進前金柱石柱礎雕刻及木雕構件等,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聚秀湖是江村的水口,水面面積6500平方米,明代成化、弘治年間(1465—1488年)挖掘成湖。湖的南岸呈半環形,北岸基本平直,在聚秀湖的兩側,有獅、象兩山護衛,形成山環水繞、聚風斂氣的風水格局。
江村古建築群不僅具有皖南古村落的共性特徵,還由於江氏家族歷史的輝煌,促使村落文化個性突出,具有真實性、客觀性、可讀性和生動性,是研究旌德縣傳統建築、地方文化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村古建築群位於旌德縣白地鎮江村,村莊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為群山環抱,村內有玉龍溪穿村而過,鳳溪繞村南,兩溪會合於村西南隅,形成江村獨特的水文格局。村內每條老街巷的一側各設有一條條水圳,涓涓細水均匯入村西南的“聚秀湖”。隋唐開始,江氏家族就在這裡生活,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建造。村中至今尚存老街、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橋、古水圳、人工湖等近200處古蹟。江氏宗祠是江村江氏家族的總祠。始建於明,曾兩度毀於大火,兩度重建,1937年再度重修,是旌德縣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大型祠堂。坐西北朝東南,面闊七間,三進二天井,總建築面積1236平方米,由祠前廣場、泮池、門廳、天井、享堂、廊廡、寢樓組成。該祠匯集磚、木、石三雕工藝,技藝精湛,是典型的徽派古祠堂之一。溥公祠,原名“六分祠”。始建於明,清代幾經修繕。坐東朝西,面闊五間,前、中、後三進,兩天井,總建築面積892平方米。由門樓、廊廡、享堂、寢樓組成。雕刻精妙,具有很高的觀賞、研究價值。
..

孝子祠,“全稱明孝子江文昌公祠”,坐北朝南,在老街的西側,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成祠。因原為民宅,故祠的建築布局呈民宅風格,面闊三開間,前、中、後三進,總建築面積503平方米。祠由石庫大門、門廳、廊廡、正廳、寢樓組成。父子進士坊,南北朝向,均為二柱單間三樓式石構建築,通高8米,寬3.8米。江漢坊(父坊)居南,建於明弘治初年(1488年);江文敏坊(子坊)居北,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兩坊相隔50米,占地22平方米。牌坊用清一色的細花崗岩石雕鑿而成。兩根立柱、兩根額坊、一塊花板、一根定磐枋、四大靠背石及斗拱撐起的三樓頂,雕刻技藝精妙絕倫。茂承堂,始建於明,為江村現存古民居規模最大者。坐西北朝東南,前、中、後三進,共有大小天井8個,總建築面積873平方米。由門廳、大門、前天井、中進、後天井、後進組成。該宅的磚雕、中進前金柱石柱礎雕刻及木雕構件等,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聚秀湖是江村的水口,水面面積6500平方米,明代成化、弘治年間(1465—1488年)挖掘成湖。湖的南岸呈半環形,北岸基本平直,在聚秀湖的兩側,有獅、象兩山護衛,形成山環水繞、聚風斂氣的風水格局。
江村古建築群不僅具有皖南古村落的共性特徵,還由於江氏家族歷史的輝煌,促使村落文化個性突出,具有真實性、客觀性、可讀性和生動性,是研究旌德縣傳統建築、地方文化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