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村莊]

江村[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村莊]

江村,是廣州流溪河畔的一條村莊,面積9平方公里,人口近萬人,是江高鎮轄內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條村。當地村民以姓江、劉、譚等為主。江村亦是廣州地區江姓的祖地。廣州江村位於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流溪河畔,始建於唐朝末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1949年解放後,江村歷設人民公社,生產大隊,鄉鎮等行政建制。江村現隸屬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位於廣州市北郊,距廣州市新城區僅10公里。作為特大的行政村,江村轄區面積約9平方公里,現有耕地1100多畝,全村總戶數為3188戶,戶籍人口8951人,其中農業戶口5902人,居民戶口3049人。江村村轄有5個自然村,即江村、古樓崗、社崗、譚家和劉家社,共有25個村民小組或稱作經濟合作社。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江村是全國聞名的“江高模式”的發源地。“江高模式”亦稱“江高體系”——是一種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多層次聯合,集產、供、銷一條龍的集團化新型養殖業的經濟發展模式,在80年代的農村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時期中脫穎而出,1987年被人民日報譽為“江高體系”而聞名全國。
目前,該村轄區內較大企業有廣州市江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江村農貿綜合批發市場、江村家禽批發市場、江村經濟發展公司、江村建築公司、通達離心管廠、基盛水坭製件廠、金永成製衣廠、江村液化氣站、欖山崗加油站、家宜多超市、嘉福超市、廣高超市等。

經濟狀況

2005年,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為12.38億元,其中各村民小組(經濟社)集體總收入為1491萬元,江村市場經營總收入為1294萬元,全村人均年收入18500元。2006年,全村實現生產及經營總收入12.5億元,集體經濟收入2650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9240元。2007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3.75億元,村、社集體經濟總收入4758.7萬元,江村市場經營收入1640多萬元。

榮譽稱號

村黨委、村委會先後被評為“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鄉鎮企業百強村”、“廣東省鄉鎮企業10強村”、“廣州市鄉鎮企業營業收入達6億元先進村”、“廣州市文明村”、“廣州市愛衛生先進單位”。江村國小被評為省一級學校,村黨委書記譚鉅添被評為廣東省優秀黨組織書記

歷史溯源

江村 江村
唐末時候,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當時,廣州因為黃巢起義影響,慘遭殺戮,人口大幅度減少。黃巢起義失敗之後,朝廷為進一步開發嶺南,實行“計丁抽一”政策,通過移民以填充廣州。江家先祖就在這個時期來到嶺南。據悉,江氏到廣州的時候,第一站是在光孝路,而後才遷移到目前的江村。
江村因為江氏在此開村,因此村名叫為江村。而江村的得名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與流溪河有關。流溪河從江村流過,河也稱為江,江村的另一個解釋就是流溪河邊的村莊
據記載,早在明代,朝廷就在江村設立慕德里司管理機構,管轄範圍包括整個禺北、從化和花縣部分地區,因此江村曾經還是朝廷政治行政中心的所在。
其實,江村的繁榮發展,是與其當地便捷的交通環境離不開的,舊時陸路交通不發達,當地運輸全部靠水運,繞村而過的流溪河成了江村發展經濟的大動脈,因此,在江村形成了一個農產品集貿市場。到了現代,舊107國道經過江村,江村於是水路陸路並濟,發展更為快速。
江村既發展成為墟市,也就吸引了大批商人進駐此地。江樹根說,江村之所以發展,與江村人的包容開放是離不開的,江村為江氏先祖來此開村,但是從不排除外姓在此落戶。時至今日,江村有一條叫“七姓址”的小巷,這條小巷,居住了江、勞、楊、俞、黎、羅、梁等7姓人家,因此被稱為七姓址。七姓自來和諧相處,一起建設江村。江村墟的發達,吸引了人和、石井等地民眾前來趕集,曾經盛極一時。俗話說,樹大分枝,於是部分江氏後代從江村分枝到南海、佛山、花都、增城清遠等地。

江村人文

人文:人文鼎盛,廉吏江源清名流芳百世江村歷來人文鼎盛。
村裡的濟川江公祠堂中,記錄著江氏源流以及子孫開枝散葉到各地的情況,其中,還收錄了該村自唐以來到清朝,歷朝歷代的江村江氏子孫通過參加朝廷科舉得中的二十多位先賢。據記載,這17位江氏先賢高中之後,被朝廷派往各地任職,忠於職守,勤政愛民,受到了百姓的愛戴。其中,廉吏江源更是為歷朝歷代所敬重
根據當地的記載,明朝成化元年,江村人江源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一舉中了解元,五年後,江源又再中進士,被朝廷派往江西省上饒縣任知縣。
江源是明代有名的廉吏,他到任之後,就著手辦理積案,有罪治罪,未構成犯罪的量刑輕判,不到半月,當地監獄清空過半,百姓皆為信服,稱之為青天。江源因為愛民如子,為百姓辦理實事,深得百姓愛戴,不久,被調升為戶部主事。此後,他歷郎中、伺講王,均嚴於操守,清廉自持,為同僚所推重。
後來,為治理江西全省的屯田水利工作,江源再次被朝廷派到江西。屯田、水利,歷來是個美差,歷朝歷代,藉助屯田與興修水利,某些地方官員貪丅污腐敗,搜刮民脂的現象屢見不鮮。江源到了任上,制定了嚴格制度,革除營私舞弊與貪污腐敗,廣大百姓大受其益。
晚年,江源被調任四川,任兵備副使一職,鎮守松潘,一連三年,當地部落首領向其敬贈禮品,江源均一無所取,受到了當地守將的敬重。

文物保護

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江村衛生站附近酒店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江村衛生站附近酒店
文物:朝廷賜建的總兵牌坊深埋地下來到江村,一眼可以看到該村的村委會辦公樓。據介紹,這棟大樓建於上世紀60年代,原址是江姓祠堂世德堂。在這座辦公樓之下,深埋著清朝皇帝賜建給該村江化龍的石牌坊。
江村村委會主任介紹說,江村人江化龍連續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但是都沒有得中,後來投筆從戎,參了軍,由於他驍勇善戰,屢立戰功,曾被提拔為列校官、廣東澄海守備。雍正時期,江化龍被召入京,成為御前侍衛。乾隆五年,荷蘭人占領了台灣省,江化龍被朝廷任命為台灣北路副將,領兵打敗荷蘭兵,立下了累累戰功。收復台灣之後,江化龍被任命為金門島總兵。為表彰江化龍的功績,朝廷賜建牌坊於江村。
據江樹根回憶,這座石牌坊建在祠堂之內,有一層半樓高,由於是朝廷賜建,規格很高,但凡地方官員進祠參觀,都必須先行跪拜。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破除四舊,世德堂被拆,石牌坊也逃不了被推倒的厄運。當時江村人不忍心將石牌坊砸爛,於是藉口石牌坊過於高大,搬遷不了,就地將石牌坊埋在地下。
江村的世德堂,曾經規模宏偉,名動一方。據說當時陳家祠修建的時候,還專門到江村來參考世德堂的模式。世德堂拆除之後,一切的榮華化為灰燼,現在僅剩一對石鼓,存放在江村國小之中。
對於深埋地下的石牌坊,江樹根表示,這座石牌坊如若挖掘出來,村里將會選址重新樹立,並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

江高戰役

前事:江高戰役,氣壯山河
提起江村的人文歷史,江樹根倍感自豪——那場氣壯山河的江高狙擊戰役的戰場就在江村。
據記載,1938年10月20日,日寇攻陷廣州城,三天之後,日寇占領了廣州城外的石井墟,企圖渡過流溪河繼續向北進犯,然而,不可一世的日寇想不到在流溪河邊遭到了伍觀淇領導的自衛隊抵抗。這場戰役持續了11天,書寫了廣東抗戰史上光榮的一頁。在這場戰役之中,江村是主要戰場,村裡的炮樓曾經是伍觀淇坐鎮指揮的地方。據記載,這場戰役之中丅,一共擊沉了日寇橡皮艇30多艘,擊傷飛機一架,消滅日寇200多人。然而,在這場戰役之中,61位自衛隊英雄為國捐軀

風土特產

江村黃雞江村黃雞
特產:江村黃雞,享譽中外中國人對雞情有獨鍾,飲食文化中有“無雞不成宴”的說法,對廣東人來說,雞的肉質風味是第一位的,相對雞的烹飪手法來說,廣東人對雞肉的新鮮程度、口感風味的要求更為看重。江村生產的黃雞頭部較小,單冠鮮紅直立,嘴黃而短,全身羽毛金黃色,皮毛緊實,體型短而寬,肌肉豐滿,皮脂適中,肉質細嫩,雞味鮮美,是製作白切雞等名菜的優良雞種,在港、澳市場享有較高聲譽,是香港市場最暢銷的品種,雞苗出口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冷凍肉雞已打入日本市場和歐洲市場。

歷史名人

江廣材

江廣材(1898—1950),小名文金,字德斌,番禺縣禺北江村(今屬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人,先祖世代務農,其父江貴珍除耕田外,兼營小買賣,為人忠厚,克勤克儉
江廣材是獨子,童年在村里讀私塾,稍長,因身體瘦弱,難以下田耕作,曾隨親戚沿街賣布。他受塾師及村中儒者的影響,醋愛讀書,尤喜讀經史。故懇求父親供自己到省城就讀於執信中學。但是一個農家子弟要進城讀書並非易事,在廣州,他常用課餘時間到工廠做工,讀完國中後曾回鄉當塾師,在半工半讀,讀一段,工作一段又再讀的情況下,刻苦地讀完中學。高中畢業後,江廣材回到家鄉,任教於江村國小,不久考入國立中山大學文學哲學系。考上高等學府自然高興,但費用從何而來?他說服父親賣了幾畝田,湊了點錢,負笈上學,兩年後實在無法維持,打算停學回鄉工作,幸賴村中父老兄弟支持,靠“世德堂”祖嘗中撥款資助,才讀完大學,成為村中第一個大學畢業生,獲文學學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江廣材曾任番禺縣教育局督學、番禺師範學校教員兼附小主任,講授語文、經訓等課程。他有志於發展家鄉的文教事業,並銘記鄉親對自己讀書時的支持,畢業後不久即與村中親友一起,籌辦圖書館,雖然自己經濟拮据仍捐款百元。圖書館設在江村國小旁邊,購置《萬有文庫》、《中學生文庫》等書籍,在當時的農村算是有點規模了。
江廣材早年追隨觀淇從事鄉村工作。1936年,伍觀淇主持農村合作事業,他參與其事,曾被派到南京,在實業部合作技術人員講習所學習,當時還兼任江蓮鄉國小校長。
1938年10月,日軍侵粵,進逼廣州,家鄉危急,伍觀淇領導番禺、花縣數千民眾,自南崗口經江村、高塘、蚌湖一帶,憑河抵抗,江廣材追隨伍觀淇保衛桑梓,任第七戰區挺進第四縱隊司令部參議、番禺縣賑濟委員會委員、廣東臨時參議會第一、二屆參議員。他生長在農村,曾收集各方面意見,提出有關戰區農業生產的提案,為當局採納。
1943年秋,江廣材以省參議員身份兼任國民黨花縣縣黨部書記長,1944年秋任花縣縣長,免去縣黨部書記長職,其時,花縣大部分地方被日本侵略軍占領,縣政府偏處一隅,工作很困難。他曾與親友談及,去花縣赴任前,往謁省府主席李漢魂,李知當地條件困難,還給了一些經費。日本投降後,省政府主席易人,不久他也去職,此後,無心從政,回到家鄉。
戰後,伍觀淇任番禺縣臨時參議會議長,主持地方建設事業,決定在禺北辦一所中學,鄉人銘記伍觀淇的抗日功勳,也欽佩他的道德學問,決定以伍觀淇的字庸伯為校名,江廣材參加了籌辦工作,被推選為校長。
庸伯中學的開辦費用全靠熱心人士捐助,江廣材曾隨伍觀淇赴香港籌款。在辦學方面,他仰慕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兼容並包”的思想,用人唯才,加上各方面的推薦,庸伯中學不乏好的老師,還就近聘了一位外籍女士教國中一年級英語,幫助學生打好外語基礎。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庸伯中學創辦了幾年,培養了一批人才,促進了家鄉建設。

江源

江源(生卒年月不祥),字一原,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江村人,其生活時間是明代。
據史書記載,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他應朝廷科舉考試,中解元,五年後再中進士。不久被派去江西省上饒縣任知縣。他未到任前,該縣訴訟案件積壓甚多,監獄人滿為患,且有處理不當者,民怨沸騰。他苙任後,獲知情況,即著手清理,查核事實,對有罪的依法判理,對前任量刑過重的酌減,未構成罪行的則釋放,旬日間牢空過半,民皆信服。因政績顯著,調升為戶部主事,歷郎中,侍講王,均嚴於操守,清慎自持,深得同僚們的推重。
後來江源又曾被派到江西,綜理全省屯田水利工作。過去,朝廷為這些工作每年動用不少錢財,而下屬則乘機竊取,積習甚深,難於芟除。他深入下層,摸清底細,立即將營私舞弊者繩之以法,並訂立制度嚴加規範,廣大農民均受其益。後又調任四川兵備副使,鎮守松潘,一連三年,鄰近的部落首領向其敬贈禮物,他一無所取,當地守將十分佩服他的品行。正當朝廷準備擢升他時,他感到年事日高,便辭官回鄉,優遊山泉,以終餘年。壽72歲,著有《桂軒集》。

江履祥

江履祥(生卒年月不詳),字贊修,出生於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江村,是清代中朝人。家境雖較為貧困,但很用功讀書,其學業成就為他人莫及。
身材高頎,儀表大方,且留下一把長髯,飄飄欲仙,鄉人對其十分器重。嘉慶12年(公元1807年)參加省試,中試舉人,大挑一等。當時朝廷急需徵召一批治理黃河的人員,命令在獲選一等的考生中再行挑選,他被選中,分派到河南省內黃河南段修築堤防。幹了一年,調到中河段參加防訊工作。嘉慶24年(1819年),黃河在蘭封、洛陽一帶突然決堤,莊稼被浸,人畜遭殃,河南巡撫派他負責構築九堡河堤,以保下游居民安全,修堤需要收購大量的稭料。(稭,是農作物收割以後的莖,俗稱禾稈)按以往慣例,這些稭料要積至100斤的重量才能收購,因運輸不便,稭料運到指定收購的地點又不一致,以致到處阻塞,延誤施工。江履祥到任後,力排眾議,採取不限重量、隨到隨購的辦法進行徵集,又迅速運到決口地,鄉民大加讚許。數月間,徵集到大批稭料,使築堤工作順利開展,確保無虞。過去官府發放河役工的工資,既不按期發放,又常從中剋扣,役工們敢恕不敢言,曾發生過群情鼓譟事件。江履祥查訪到這些情況後,採取措施,堅決革除這種陋習,親自監督,不準積壓,不準拖欠,按完工質量依時兌現,又親下工地,對役工進行慰勉,一時歡聲雷動。當時,治理黃河工程,被人們視為一份肥缺,大多虛報作弊,中飽私囊,他治河五年,只知黽勉從公,一無所取,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道光2年(1822年),巡撫程含章對他甚為賞識,派他出任臨穎縣知事,他潔已愛民,一如其舊,政聲大起。鏇調往浙川縣提任考官,他一秉至公,錄取一個邑中寒士寂寂無名的王先志為榜首,始知其辦事公正,選人以才,為社會所信服。程巡撫卸任後,他為同官誣陷,遭到免職,但卻貧不能歸。南陽知府廖文錦請他擔任舞陽書院講席,因他學識淵博,從學的人很多,數年後因病去世。江履祥志行高潔,是一個有用之才,但未能施展抱負,知者惜之!

江化龍

江化龍(生卒年月不祥),清代人,字尚容,廣東省番禺縣江村(今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江村)人,他生性耿直,自小有大志,可是屢試不第,於是投筆從戎。由於英勇善戰,得到上級的賞識,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兵部尚書趙申喬巡視廣東,提拔他為列校官。雍正二年,出任澄海守備。不久奉詔入都,任御前侍衛。1727年,被派赴福建省任浦城游擊,鏇升為福州提標參將,到1735年升為副將,兼掌督標中軍帥印。當時,福建省的福清、蒲田等縣土匪猖獗,民間叫苦不迭,江化龍率兵清剿,土匪聞風而逃。不出半月他將匪首捕獲,繩之以法,對脅從者一律從寬發落,遣送回鄉,土匪感其義,紛紛散去,不再聚眾鬧事。剿匪事平後,他提升為漳州總兵。乾隆五年(1740年),荷蘭入侵台灣省。江化龍被朝廷任為台灣北路副將,領兵抵抗荷蘭侵略軍的入侵,大敗敵兵,戰功累累。收復台灣後,他受命為金門島總兵。此時,江化龍已積勞成疾,請求解職,台灣總督那蘇圖苦留。後返回大陸,出任福建省汀洲、邵武、延平建陽等地的總兵。
縱觀江化龍一生,大部分時間在軍旅中度過。在戰場上,他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陷陣,且富有謀略,故屢獲戰果。他統率的軍隊,紀律嚴明,深受百姓愛戴。據鄉人回憶,他為官數十年,前後接受獎賜不計其數,但大都分散給下屬,而自己占有甚少。因此,他解甲歸田後,青鞋布襪,過著清貧的生活,誰知道他竟是戰功赫赫的老將軍呢!
江將軍享年81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