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縣

番禺縣

番禺縣作為千古名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東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證,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番禺縣就有先民在此漁獵種植,生息繁衍。《禹貢》有九州之說,時番禺縣屬九州中的揚州南境。《山海經》曾提及作“賁禺”、“賁隅”,這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最早的地方名。

歷史簡介

番禺縣建置沿革番禺縣建縣之初,境域廣闊。北隔洌江與中宿(今清遠)相鄰,東與博羅(今博羅、惠陽一帶)相接,西與四會(今四會、鶴山一帶)相連,南止於濱海之地,相當於現縣境的十多倍。

自漢建安六年(201年)至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近1500年間,先後析出增城、東官(東莞)、懷化、熙安、南海、從化、花縣等,並由這些縣再析出龍門、香山(中山)、新安(寶安)、順德、三水等縣以及香港、澳門地區。在歷史上番禺兩度併入南海計有110年,三度成為南越、南漢、南明的小國之都,共148年。

自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析地建花縣後,至1921年廣州建市的235年間境域基本沒有變動。

以當時縣學宮(今廣州農講所)為中心,正北48里(華里)至花縣界,正南35里至順德縣界,正東51.5里至增城縣界,正西1.5里至南海縣界,東北70.5里至從化縣界,東南75里至東莞縣界,西北2里及西南3.5里至南海縣界。

1949年建國後,分數次將禺北、禺東一帶劃入廣州市區。1959年,原屬中山縣的大崗、萬頃沙、南沙、黃閣、珠江農場劃歸番禺。 番禺縣歷史上的轄境,由於政區的調整而不斷縮小;但現縣境處於珠江出海口,不斷擴展的灘涂,使可耕地日益增多,現縣耕地80%是近1000多年來沖積而成的,建國後新圍墾的耕地亦近10萬畝。

春秋

公元:前770~前477年

置廢移改及縣治:百越之地

戰國

公元:前475~前221年

置廢移改及縣治:楚國、揚越、陸梁、賁禺

隸屬及縣稱:《山海經》作“賁禺”、“賁隅”

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年

略取嶺南,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治番禺

南海郡番禺縣

番禺建縣自此始

高祖三年

前204年

南海尉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後稱南武帝,定都番禺

南越國番禺

據出土文物,漢初書作“蕃禺”

元鼎六年

前111年

漢軍平南越。番禺城毀於火。復置南海郡,治番禺。

南海郡番禺縣

《讀史方奧紀要》載:由於趙佗城夷為平地“漢築番禺城於郡南六十里為南海治,今龍灣、古壩之間是也。”據考,不確

元封五年

前106年

置州。南海郡屬交趾州。交州治廣信(今廣西梧州)

交(趾)州南海郡番禺縣

建安六年

201年

析番禺、博羅地置增城縣

建安二十二年

217年

吳交州刺史重建番禺城。交州治所從廣信移番禺

三國吳

黃武五年

226年

劃合浦以北為廣州,轄南海等四郡。廣州州治及南海郡治均設番禺

廣告同海郡番禺縣

“廣州”之名自此始

東晉

鹹和六年

331年

析番禺、博羅地置東官(東莞)郡

東晉

隆安四年

400年

析出懷化縣

懷化,略同今之從化,宋齊有縣,梁陳無考

開皇九年

589年

置廣州總管府,廢郡

廣州總管府番禺縣

開皇十年

590年

撤番禺縣改為南海縣

廣州總管府南海縣

南海建縣,一說在南朝梁天監六年(507年)

仁壽元年

601年

改廣州為番州

番州南海縣

大業三年

607年

罷州復置郡

南海郡南海縣

武德四年

621年

復置廣州總管府、復置番禺縣、移治江南洲

廣州總管府廣州番禺縣

一說於長安三年(703年)才復置番禺縣。江南洲在今廣州河南

武德七年

624年

置廣州都督府

廣州都督儲廣州番禺縣

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桂林)、容州(北流)、邕州(南寧)、安南(今越南河內)5個都督府。五府皆隸廣州

貞觀元年

627年

置嶺南道

嶺南道廣州都督府廣州番禺縣

長安三年

703年

置嶺南五府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總管嶺南五府

嶺南道南海郡番禺縣

至德元年

756年

改經略使為節度使

嶺南道廣州番禺縣

鹹通三年

862年

嶺南分東、西二道

嶺南東道廣州番禺縣

嶺南分東、西北此始

乾寧二年

895年

改嶺南東道為清海軍

清海軍廣州郡番禺縣

五代南漢

乾亨元年

917年

改廣州為興王府

興王府番禺縣

開寶四年

971年

宋平南漢,改興王府為廣南東區

廣南東區廣州(都督)府番禺縣

開寶五年

972年

再廢番禺併入南海縣

廣南東區廣州府南海縣

至道三年

997年

改置廣南東路

廣南東路廣州府南海縣

皇祐三年

1051年

復析南海縣地置番禺縣,縣治在城東紫泥港(巷)

廣南東路廣州府番禺縣

廣州東城為番禺地,西城為南海地

祥興元年

1278年

改廣州府為翔龍府

廣南東路翔龍府番禺縣

至元十七年

1280年

元軍占廣州後改稱廣東道。縣治在東城內

江西行省廣東道廣州路番禺縣

至元三十年(1293年)曾改為“廣東道上路”,九年後恢復原稱

洪武二年

1369年

置廣東行省

廣東行省廣州府番禺縣

洪武九年

1376年

置廣東布政司

廣東布政司廣州府番禺縣

弘治二年

1489年

廣東布政司廣州府番禺縣

析番禺、增城地置從化縣

順治四年

1647年

清軍占廣州後設兩廣總督。地方政區分省、道、府、縣四級

(兩廣總督)廣東省廣肇羅道廣州府番禺縣

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

(兩廣總督)廣東省廣肇羅道廣州府番禺縣

從番禺、南海等縣析地置花縣

析出番禺獅嶺司五堡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

裁府。全省劃為六道。粵海道轄廣州府、肇慶府羅定州屬三十縣。省、道治均設番禺

廣東省粵海道番禺縣

粵海道又名廣肇羅道。1920年撤道

民國7年1918年

廣州設市政公所

10年

1921年

廣州正式建市

縣轄的捕屬(廣州東片)及河南市區劃入廣州市

14年

1925年

7月,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廣東省政府改組。全省劃為6個行政區。番禺屬廣州行政區

廣東省廣州行政區番禺縣

6個政區為:廣州、北江、東江、西江、南路、海南

21年

1932年

12月,縣治從廣州遷至新造

原縣署在德政北路口

25年

1936年

廣東設9個行政督察區,番禺屬第一區

26年

1937年

7月,縣屬公和鄉、敦和鄉、瀝滘鄉、彬社鄉(今海珠新滘)、崇文二十四鄉(今芳村區)、龍洞堡、石牌堡、冼獵揚、車陂堡(今天河黃埔區)劃屬廣州

抗日戰爭期間,為動員民眾抗日,左列各鄉於1938年10月暫歸番禺管轄。勝利後,1946年12月,復歸廣州市

27年

1938年

11月,廣州、番禺先後淪陷。縣政府流徙於鍾村、靈山、北興及沙坪、三水一帶

28年

1939年

廣東省政府遷韶關。全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番禺屬第一區

廣東省第一行政區番禺縣

29年

1940年

汪偽縣政府成立。偽署一度設南村,後移至廣州東山

廣東省番禺縣

汪偽縣政府接管原劃歸市屬各鄉,並一度代管花縣

民國

34年

1945年

8月,抗戰勝利。9月,縣署移至市橋

廣東省第一行政區番禺縣

縣署初設先鋒巷祠堂,1949年初移至市橋海傍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

10月23日,番禺解放。成立軍事管制委員會於市橋

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軍事管制委員會番禺縣

1950年

置珠江行政公署,治中山縣石岐。4月,成立番禺縣人民政府,治市橋

廣東省珠江行政公署番禺縣

禺北的北興鄉劃歸花縣。南海縣的上恩洲鄉劃入番禺。禺東十五屯級劃東莞縣。禺南九如鄉沙亭、南涌、烏洲劃歸順德縣。禺北嘉禾鄉的江夏、陳田和佛嶺鄉的蕭崗、黃田及新市劃歸廣州市

1953年

改隸粵中行政公署(治江門)

廣東省粵中行政公署番禺縣

禺東的茅崗、員村、新塘、觀音約、珠村、石宦龍、車陂、棠下、長、沙浦、雙崗、文沖、橫沙、邏崗、東圃、魚珠等村及禺南彬社鄉的長洲島劃歸廣州

1956年

改隸佛山地區

廣東省佛山地區番禺縣

1958年

9月,成立番禺人民公社。一縣即為一社。12月,番禺、順德合併為番順縣,縣治設大良鎮

廣東省佛山地區番禺人民公社。合縣後為:廣東省佛山地區番順縣番禺人民公社

1月,禺北禺東的南崗、蘿崗、黃陂、石井、江村、嘉禾、神山、崗樓、鴉湖、蚌湖、同文、太和、龍歸、良田、竹料、鍾落潭、九佛等17鄉劃歸廣州

1959年

6月,復置番禺順德二縣。番禺沿治市橋。撤銷番禺禺人民公社

一度改隸廣州,不久,仍隸佛山地區

7月,中山縣屬的大崗、黃閣、南沙、萬頃沙、珠江農場劃歸番禺

萬頃沙、南沙在建國前屬東莞

1975年

1月,改隸廣州市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縣

縣屬新造公社的深井大隊劃歸廣州市黃埔區

1992年

5月,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由省直轄。省委託廣州市代管

廣東省番禺市

2000年

5月,番禺撤市改區,成為廣州市轄行政區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

2005年

4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州市南沙區,將番禺區南沙街、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靈山鎮的廟南村、七一村和廟青村的部分區域,東涌鎮慶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分區域劃歸南沙區。以上行政區域於10月12日正式交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