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天河區

廣州天河區

天河區隸屬廣東省廣州市,東經113°15′55″~113°26′30″,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市區(老城區)東部,北緯23°6′0″—23°14′45″。東到吉山獅山、前進深涌一帶,與蘿崗區、黃埔區相連;南到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到廣州大道與越秀區相接;北到筲箕窩,與白雲區相鄰,是廣州市新城市中心區,是廣州市東進軸與南拓軸交匯點。 1985年5月24日,天河區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從廣州市郊區分出,成為廣州市轄行政區。 該區總面積約137.38平方千米,2015年末戶籍人口84.46萬人,轄有21個行政街,擁有大觀濕地公園、花城廣場, 海心沙, 天河體育中心, 華南植物園等景點。2018年1月,廣州市政府、中國科學院大學、黃埔區政府、天河區政府簽署框架協定,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根據協定,學院設天河、黃埔兩個校區。

歷史沿革

天河區早在新石器時期,已有人類居住活動。

1957~2002年,在區東北部的飛鵝嶺和龍洞村,都先後發掘和拾獲新石器和陶器。吉山村發現有東漢時期的墓,沙河頂發現有西晉時期的墓葬。唐朝貞觀年間龍洞村建有廟宇,南宋時期各村基本形成。村民的先祖都是從中原南遷而來。

建國前,轄區基本上屬番禺縣。建國後,轄區隸屬曾多次變更。1973年10月至1985年5月建區前,轄區全部歸屬廣州市郊區。

1985年5月24日,天河區從廣州市郊區分出成立,成為廣州市轄行政區。建區時,建置只有沙河街、五山街、員村街、車陂街以及沙河區鎮(含同和鄉、京溪鄉)、東圃區鎮。當時面積102.5平方公里,人口20.04萬。

此後轄區範圍曾多次調整。1987年9月,同和鎮(由同和鄉和京溪鄉組成)劃歸廣州市白雲區管轄。

1992年4月,楊箕村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1994年3月,原代管的柯木塱和漁沙坦兩村從市農工商聯合總公司鳳凰農工商公司劃歸天河區。1994年8月,沙東村二隊自然村)又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2000年9月,原屬市新塘農工商公司的新塘、沐陂、凌塘、玉樹4條行政村移交給天河區。

隨著天河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近郊鄉村逐漸改設行政街。1991~2000年,先後成立8條新街。2000年底,天河區轄有沙河、五山、車陂、員村、石牌、登峰、天河南、林和、沙東、興華、棠下、獵德、冼村、天園共14個行政街和沙河、東圃2個鎮。

行政區劃

天河區轄21個街道(五山、員村、車陂、沙河、石牌、興華、沙東、林和、棠下、獵德、冼村、天園、天河南、元崗、黃村、龍洞、長興、鳳凰、 前進、珠吉、新塘),共有22個街道辦事處和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天河科技園、天河軟體園(均為天河區政府的派出機構)。

人口概況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全區常住人口為1432431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02978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02644人,增長39.10 %,年平均增長率為3.36%,分別比全省、全市的年均增長率快1.46和0.88個百分點,與上一個十年(1990-2000年)的9.94%相比,增速放緩6.58個百分點。天河區占廣州市常住人口的比重由五普時的11.16%上升至11.28%,總量在全市排第四,位於白雲、番禺、海珠之後。天河區作為全市的中心城區,隨著CBD建設及產業退二進三的推進,人口規模得到有效控制。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天河區位於廣州市老城區東部,2000年轄區範圍,東到玉樹尖峰嶺,吉山獅山,前進深涌一帶,與黃埔區相連;南到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從廣州大道,楊箕,先烈東路,永福路,沿廣深鐵路方向達登峰,與越秀區相接,北到筲箕窩,與白雲區相接,區境地理坐標是東經113°15′55″~113°26′30″,北緯23°6′0″~23°14′45″。區徑東西極限長18.75公里,南北極限長15.75公里。總面積147.7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約68平方公里,是建設中的廣州市城市中心區。

氣候特點

轄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宜人。

一、氣溫

1991年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天河區的氣溫也在變暖。90年代比80年代上升0.1~0.2℃。2004年7月1日,天河區五山氣象觀測站錄得最高氣溫為39.1℃,為建國以來最高氣溫。

二、雨量

1991年至今,年平均降雨量減少。建國初至60年代為1800~1900毫米,70年代至80年代為1600~1800毫米;1991~2000年為1781.8毫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91~2000年,天河區由於迅速城市化,耕地平均以每年1000多畝的速度銳減。從24907畝減至11291畝,減少了13616畝,減少54.66%。2000年除東北部外,靠近廣州市老城區的地方已無耕地。

至2000年,天河區尚有地形坡度大於25度難於利用的低山丘陵土地42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轄區東北部。

植物資源

2000年,天河區的山林面積按所有權屬鎮村部分約有3.7萬畝,加上省市單位的林地,總計約有5萬多畝。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東北和中部低山丘陵區。由天然林和人工林組成,包括用材林、防護林、特種林、經濟林、竹林、疏林、灌木林等。轄區內自然植被主要有季風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灌草叢等群落,共有馬尾松、杉、檸檬桉、細葉桉、台灣相思、毛竹、苦楝、芒箕等30多個科、50多個屬、100多個種。1991年後,由於城市化,森林覆蓋面積從1990年的26.2%減到2000年的23%。

1991~2000年,天河區重視建設村鎮公園。植物覆蓋面積逐步增加。2000年,全區建成區面積7230公頃,綠地面積2007公頃,綠地率達27.76%,人均公共綠地20.92平方米。

水文資源

天河區地表水資源有沙河涌、獵德涌、員村涌、潭村涌、程界涌、棠下涌、車陂涌、深涌等8條主要河涌,總長69.43公里。另外還有近20條支涌、小涌,共長16公里。此外,天河區位於珠江北岸,有江岸線11公里;有耙齒瀝水庫、龍洞水庫、新塘水庫和麓湖、天河公園中心湖等。1991年至今,因城市建設,河涌和水庫面積不斷縮小。天河區地下主要集中在區東北部。其中1991年前已開發的有珠村礦泉水、龍眼洞礦泉水、鳳凰山礦泉水。珠村礦泉水水源位於東圃鎮珠村東北約0.5公里。1998年6月,通過國家部級鑑定為含鋅礦泉水,水量為144~207立方米/天。

龍眼洞礦泉水水源位於沙河鎮龍眼洞村洞旗峰南坡山腰,水量為82~156立方米/天,水溫22.5℃。1991年5月,洞旗峰礦泉水廠投資100萬元開發生產“洞旗峰牌”礦泉水。鳳凰山礦泉水源位於沙河鎮漁沙坦鄉以北鳳凰山。1990年,建有鳳凰山礦泉水廠,生產“鳳凰山牌”礦泉水。以上三處水源至2000年仍在生產礦泉水。1997年起,柯木塱村長壽村地下純淨水得到大量開發。1996年11月,發現從龍眼洞到太和帽峰山一帶約200平方公里的地下有大量水源,水質為偏矽型,低鈉、低礦化度,口感好,日開採量可達9099立方米。此外,從天河北路到瘦狗嶺一帶地下有溫泉水源,水溫達36℃,有豐富的偏矽酸、氟、鐵等微量元素,有一定的醫療作用。至2000年,尚未開發的還有位於沙河禺東西路軍體院一帶的礦泉水源。

此外,珠村、吉山、新塘、漁沙坦一帶丘陵台地還有一些百年井泉。

礦物資源

1、高嶺土:俗稱瓷土,白色,質軟有滑感,具有吸水、可塑、耐火等特徵,是重要的陶瓷原料和耐火材料。高嶺土分布在瘦狗嶺西南面,60年代起建有廣州建築陶瓷廠。

2、鉍、鎢:分布於龍眼洞南社水沖嶺、白虎窿、深窿、大窩、崩崗等處。1956年國家在此開辦有色金屬礦物採礦場,開採礦石。60年代初關閉。

3、鋁:分布於馬坑園村東側,表土層一米以下的土壤是一種黑白混合泥,因其含鋁量高達23~38%,被稱為鋁質泥。儲量不詳。1972年開採,加工成泥粉,出售給車陂水廠和郊區鋁廠,至1986年數量已超過15000噸。水廠用於沉澱水中的雜質;鋁廠則用於製造硫酸鋁。1986年因開採成本過高而停產。

4、河沙:1991年前,尚有沙河涌等河湧上游的河沙可採用為建築材料。後來由於環境污染,河水變濁,可利用的河沙逐漸減少。至2000年已無河沙可采。

5、岩石:岩石資源以花崗石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岑村火爐山和龍眼洞的洞旗峰一帶。早在建國初的1951年,火爐山就有東升石礦場開始採石。至1991年,火爐山下有市東升石礦場、凌塘、新塘等石材場,洞旗峰下主要有市派安石礦場和龍眼洞石場,還有元崗、長湴等石材場,大小共44個石場。1993年11月,廣東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廣州天河龍洞派安採石場正式投產,採區面積13萬平方米,總投資0.98億港元,年產量100萬立方米。1995年後,為保護生態環境,各石場陸續關閉。2000年派安採石場被廣州市政府關閉。至2000年,尚余鳳凰山、背坪、新世界等21個石場。

地下木材

長湴村往東至新塘、玉樹村一帶有地下林木。長湴,古時是沼澤地,因泥湴過膝得名。地下六七米深處有古河道和林木。60年代長湴村不少村民都曾從地下挖出過大樹,其中一棵樹幹直徑40多厘米。同時,在玉樹村採掘深至2.5米時,也發現泥層中尚有大批未腐透的喬木。

交通運輸

基本交通

橋樑 :廣州大橋、華南大橋、東圃大橋、琶洲大橋、獵德大橋等。

主幹道有:天河路、中山大道、黃埔大道、廣園路、先烈路、廣州大道、廣汕路、廣州環城高速公路、華南快速路、廣園快速路等。

各種交通資源高度富集,廣州火車東站建在區內,BRT線、捷運一號線、三號線、四號線、五號線貫穿天河中心,在該區設有體育西路、體育中心、廣州東站、林和西及珠江新城站等站點,軌道交通發達。

廣州東站隸屬於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條準高速鐵路─廣深高速的起始站,也是中國最大的現代化鐵路口岸站。廣州東站毗鄰天河體育中心和中信廣場,站前廣場、客運樓、塔樓、站場四部分組成,共有16條股道,旅客站台5個。

廣州東站擔負廣深線、廣九線、廣梅汕、梅坎線、三茂線、京廣線以及京九線進入廣州地區的旅客列車始發和終到,日始發終到列車87對。其中廣深線58對(廣州東至深圳運行時間“新時速”列車只需55分鐘、準高速列車60分鐘),廣九線7對(廣州東至九龍運行時間“新時速”列車只需92分鐘、準高速列車97分鐘、KTT列車102分鐘),長線列車22對。

廣州東站總占地面積41公頃,是廣州市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一個重要標誌以及對內聯繫和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

天河區是廣州市新的交通樞紐,該區用有天河汽車客運站、東圃汽車客運站和天河大廈汽車客運站等大型汽車客運站。其中,天河汽車客運站是廣梅汕公路及其沿線的中心站場,線路覆蓋全國十七個省、直轄市。目前有省際線路67條,省內線路70條。天河站1,600多台參營班車,高、中檔車輛超過80%。東圃客運站毗鄰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該站開設城市公交線路及部分廣梅汕、廣深方向、兩市兩區的營運班車,並承擔流花車站、廣州汽車客運站班線調整客源分流的疏導任務。

機場建設

燕塘機場

位於現在廣州東站附近的解放軍體育學院內的一片操場就是廣州最早的飛機場遺址。1911年,比利時飛行家雲甸邦為準備一次飛行表演,將原廣州市東北郊燕塘村外的一片草地進行修整,這就是廣州歷史上第一個飛機場,史稱燕塘機場。機場建成後,於當年4月8日在試飛了廣州第一架飛機。1912年8月,“中國飛行之父”馮如在此駕駛自製飛機試飛,因發動機故障不幸墜毀,年僅29歲。馮如不僅是中國近代飛天的第一人,他還在燕塘主持開辦廣東飛行器公司,首創廣東航空製造業。但是隨著他的隕落,燕塘機場的使命也宣告結束。

石牌跑馬場機場——開通中國首條國際航線

石牌跑馬場機場並不在如今的廣州賽馬場,而是在華南師範大學的校園內,機場的跑道就是從華師大西門開始,沿玉蘭路和紫荊路之間的路面一直延伸。1930年5月,當時的廣州市政府在廣州東郊一個叫石牌的亂葬崗上修建了面積達19萬平方米的跑馬場,第二年4月落成並舉行賽馬。1933年,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司令部把原石牌跑馬場修建為飛機場,名為石牌機場(又稱啟明機場)。由西南航空公司、歐亞航空公司管理使用。作為當時西南航空公司的“大本營”,石牌機場擁有一條長732米、寬240多米的跑道,以及機棚、飛機修理廠、辦公用房等比較完備的附屬設施。西南航空擁有的9架飛機也全部在這裡起飛和降落。

從1933年到1938年,西南航空共開通了8條航線,其中廣州到越南河內的航線是中國開通的第一條國際航線,石牌跑馬場機場也成為中國第一個通航國外的機場。1938年6月由於日軍多次轟炸,加之西南航空內部貪污,西南航空公司無法維繫最終被迫停止營業,石牌跑馬場機場隨之停航。1949年,解放軍解放南京後,南京國民政府南遷廣州,李宗仁將其總統府設在華南師範大學內。他將石牌跑馬場機場闢為臨時飛機場,用來搬運南京政府的檔案,機場暫時得以續命。而隨著李代總統的亡命天涯,機場上空最後一片政治煙雲也隨之消散。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國民政府未批准西南航空公司復航,石牌跑馬場機場終被廢棄。

天河機場——抗日戰鬥名揚全國

天河機場位於現今的天河體育中心,它東南是石牌,北鄰瘦狗嶺,又稱瘦狗嶺機場。在白雲機場前,天河機場是廣州航空史上設備最先進、存在時間最長的機場。天河機場於1928年動工建設,1931年建成使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它一直作為軍用機場使用,並不被廣州市民所知。作為軍用機場,天河機場在抗擊日寇入侵的戰鬥中名揚全國。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空軍接管了天河機場,並於1950年改作民用機場使用。此時天河機場已具有一個中等機場的規模。它擁有一條南北長1400米的主跑道,可供起飛重量18噸以下的小型飛機起降,同時還有一條長1000米的副跑道。上世紀60年代後期,考慮到附近的地理、氣象條件,天河機場沒有再進行擴建,最終被廢棄。1984年,在它的廢址上,一座新的體育中心破土動工。

黃村機場

1945年初由日軍修建,位於天河黃村,1958年,在這裡成立廣東省廣州航空俱樂部,1967年改稱廣東省廣州航空運動學校,1970年被撤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這個機場使用的鼎盛時期,那時的廣州航空跳傘體育運動在全國屈指可數。

岑村機場

位於岑村西側, 1945年由日軍修建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為迫使日本投降,已占海空優勢的盟國美軍飛機,從停靠在惠陽淡水海域的航空母艦上起飛,不分日夜轟炸襲擊廣州地區的日本侵略軍的軍事設施,天河、岑村兩個日軍機場是襲擊的重點目標。日軍投降後,岑村機場由國民黨空軍接管使用。廣州解放後,由廣東軍區接管,後交廣州空軍管理,作為訓練機場。岑村機場是天河歷史上曾有的5個機場中唯一一個仍在使用的。仍存的岑村機場,是廣東省公安廳警務飛行隊直飛基地。

經濟發展

八五計畫期間經濟發展情況

“八五”計畫1991~1995年)期間,天河區以工業的快速增長為主要推動力,以房地產為突破口,以房地產業和商貿業為重點,實現全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

1995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33.58億元,完成“八五”計畫的114.03%,比1990年增長4.7倍,年均遞增41.59%。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七五”期末的28.59:28.83:42.58調整為“八五”期末的5.95:30.74:63.30。

工業已初步形成電子、通訊器材、精細化工、生物製藥、汽車修理、機械製造、建材、紡織、製鞋和彩印等行業的規模生產。全區共有年產值超千萬元的工業企業47家。工業總產值達31.62億元,年均增長45.15%。

第三產業包括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迅速發展。商貿業抓住城市中心東移的機遇,得到較大發展。到“八五”期末,全區商業總面積達10.3萬平方米,是“七五”期間的兩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8.60億元,年均增長31.43%。房地產開發與建築業,從“八五”的中期開始,到“八五”期末,已成為天河區經濟支柱之一。五年中商品房竣工面積52.67萬平方米,為原定計畫指標的4.68倍。

農業總產值3.1億元,年均增長2.03%;農村經濟總收入55.6億元,年均增長48.97%。其中鄉鎮企業總收入達52.39億元,年均增長51.91%。

外向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外貿出口總值1.978億美元,年均增長70.8%。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0億美元,完成“八五”計畫的104.7%。1995年底,外資以港澳地區為主發展到18個國家和地區,初步形成對外開放的整體格局。

財政收入達2.84億元,完成計畫的144.23%,年均增長40.57%。

城鎮職工年人均工資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分別為8708元和9831元,平均增長率分別為21.94%和26.42%。農村生活已進入小康,1995年通過了省政府組織的“農村小康達標驗收”。城市居民居住條件與生活設施有了明顯改善。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均在“八五”計畫規定的控制指標之內。

九五計畫期間經濟發展情況

“九五”時期,天河區通過實施科教興區、可持續發展、外向帶動、“三二一”產業結構調整四大戰略,實現“九五”計畫提出的各項主要指標。

2000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9.17億元,“九五”期間下同,略)年均增長21.57%;產業結構趨向高層次化。三類產業比例由1995年的5.96∶30.74∶63.30調整為2000年的1.32∶34.53∶64.15;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區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國家火炬計畫軟體產業基地——天河軟體園迅速發展。2000年天河科技園完成工業總產值44.16億元,占全區工業產值的比重達50.87%,年均增長為33.66%;外經貿持續發展。2000年,實現外貿出口總值21091萬美元,年均增長1.29%;實際利用外資11296萬美元,年均增長12.69%;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00年一般預算收入達8.95億元,年均增長為25.84%;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城鎮職工年人均工資18850元,年均增長12.92%;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4012元,年均增長7.34%。

【區位特點】 天河區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城區環境,是廣州市新城市中心區,位於廣州市新中軸線上,承西啟東,接北轉南,是廣州市東進軸與南拓軸交匯點。轄內各種交通資源高度聚集,擁有捷運、快速公交系統(BRT)等多層次城市交通體系,承擔廣九線的廣州火車東站也坐落在此,交通十分便利。廣州市標誌性建築中信廣場、廣州國際金融中心(西塔)和廣州大劇院、廣東博物館等重要文化設施均在區內。石牌-五山一帶,集中著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智力資源豐富。全國六運會、九運會和2010年亞運會主賽場及開、閉幕式舉辦點都在此。

【經濟發展速度快】 2012年,天河區GDP(地區生產總值)2394.81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1.1%;稅收收入456.93億元,增長29.3%。一般預算收入49.16億元,增長16.2%。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067.65億元,增長11.1%,占GDP比重86.3%。全區擁有企業地區總部近300家,雲集全市三分之二的金融機構和三分之一的律師事務所,服務業呈高端化發展態勢。是年,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等指標均排在全市各區(縣級市)第一位。

【戰略性發展平台建設】 2012年,天河區推進廣州國際金融城、天河智慧城、天河中央商務區和天河路商圈四大平台建設。廣州國際金融城起步區征拆工作取得突破,與石東村、車陂村、棠下村簽訂集體土地徵收補償安置協定;配合市完成金融城起步區城市設計國際競賽和深化設計成果編制工作。天河智慧城管委會獲廣州市批准成立,智慧城概念城市設計經市規委會審議通過;天河軟體園被授予全國首批軟體和信息服務類“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至2012年底,天河中央商務區共有144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並設立183家企業或機構,稅收超億元樓宇達40多棟,其中超10億元的達13棟。打造天河路商圈“火樹銀花”景觀,聘請國際一流策劃機構啟動天河路商圈整體策劃和立體步行廊道、交通組織、重點地段城市規劃的編制工作。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宜居城市建設

2012年,天河區重點推進8條道路、14項水務工程的建設及前期工作。其中,獵德涌升級改造工程被列入2012年省、市、區重點推進河涌整治工程,暨南大學片區排水改造工程作為2011年廣州市內澇整治重點工程,匯水面積約239.4公頃,新建或改建管道約5公里。推進潭村立交、捷運、河涌截污等征地拆遷工作,捷運征拆完成征地2.18畝,借地5萬餘平方米,拆卸房屋約2.2萬平方米。完成44宗、400多個圖斑,合計面積1.86萬畝地塊的補辦歷史用地手續。建成區綠地面積5476公頃,其中公園綠地面積1940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6.1%。打造“火龍鳳”生態休閒帶和珠江“左岸”景觀休閒帶,在火爐山森林公園建設3000米緊急防火快速救援通道和長約2500米的景觀登山道,實施龍眼洞森林公園林分改造。打造7條河涌都市生態與人文景觀。完成“美麗鄉村”示範點珠村規劃編制和審批工作。黃村街康城社區、五山街電子五所社區成功創建為市低碳示範社區。全年刑事治安警情下降9.5%,盜竊警情同比下降7.1%,降幅雙雙排名全市第一。

文化建設

2012年,全區公共圖書館藏書達103.34萬冊,比上年增加4.65萬冊。全年主辦、承辦、協辦各種民眾文化活動1400場次,檢查文化經營場所3152家次,核實清理違法違規經營場所近300家,查繳非法光碟165.64萬張,非法圖書、雜誌、報刊共約5.25萬冊(份),發出責令整改通知書22份,全區城市公共文明指數測評位居全市前列。

民生社保

2012年,天河區用於民生和各項公共事業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比重為86%;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71.7%;全區各項社會保險基金徵收總額達79.98億元,區核撥社會保險金13.82億元。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達3.34萬多人,社區管理率為82.3%。納入勞動格線監管的企業達39672戶,受益勞動者69.35萬人。實施街道“一隊三中心”和幸福社區建設,21個街道全面建成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投入2000萬元開展幸福社區建設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打造康城、廣氮、華新社區等市級幸福社區和智慧社區示範點。

民俗文化

天河區鳳凰街轄區內的柯木塱村村民大多數是客家人,自古以來愛唱客家山歌。2004年起,這裡每年舉辦客家山歌比賽,參與者不僅有本地居民,還有來自增城、白雲區、惠陽等外地的客家山歌愛好者。

粵曲、粵劇在天河地區流傳廣泛,村民一般都能哼唱幾句。各街村都組織樂社,村民繼承傳統,自娛自樂。

天河區農村舞獅的習俗由來已久,每逢春節和喜慶日子,獅隊敲鑼打鼓舞獅子,前往拜賀,還在人多熱鬧的地方表演獅子采青、踩木樁、上樓台等高難度動作。

教育事業

天河區是教育強區。天河區於2003年被評為省教育強區。區內大部分中國小都達到市級以上等級。其中,省一級幼稚園2所,國小8所,中學6所。此外,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教育科研、民國教育、社區教育和村民素質教育都有比較成功的經驗。

天河區內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大中型企業和文化場所高 度集中。區內有22所高等院校、34間科研院所、60多家大中 型企業,還有國家級的廣州市天河高新技術開發區和聞名的科 技一條街,擁有800多家科技企業,300多家"三資"企業,各類科技人才2萬多人,其中高中級職稱的有1萬多人。區內還有活躍的科技市場和靈通的信息網路,全國乃至世 界水平的高新技術都可以在這裡交易和獲取。密集的科技設施和人才為天河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區內有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暨南大學、廣州大學等全日制普通高校27所,有廣東廣播電視大學等成人高校38所,有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以及中科院和省、市級研究所等科研院所57家。因此天河區又被稱為廣州市高校區、高科技密集區。

全年新接收8所小區配套幼稚園,年末全區幼稚園173所,在園幼兒數39901人,增長8.5%;年末各類學校教職工人數16032人,其中專任教師數11787人,增長7.8%;國小79所,在校生96714人;普通中學(含普中和職中)51所,在校生52651人,特殊教育學校5所,在校生1029人。是年,區屬公辦學校重點本科上線率居全市第一,獲評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

2018年1月,廣州市政府、中國科學院大學、黃埔區政府、天河區政府簽署框架協定,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根據協定,學院設天河、黃埔兩個校區。

旅遊景區

珠江公園

顧名思義,珠江公園是因臨近珠江和天河區珠江新城而得名,是廣州市實施“三年一中變”的成果之一,於2001年竣工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10月1日至2002年3月17日在這裡及以西67公頃的地段上舉辦了中國第四屆園林博覽會而使珠江公園聲名鵲起。園內還保存著園博會參展的一些景點。

華南理工大學校門

華南理工大學校門位於石牌五山路斜坡處,建於民國24年(1935年)。校門為-座高大的石砌牌樓,五山路穿牌樓而過。牌樓灰白色,分五門。中門寬8米,兩側各兩門,依次寬5米、4米,均深6.75米。牌樓由12根花崗.石方柱組成。中門石柱稍高,約10米,由7塊邊長0.95的花崗石砌成。各柱頭為花蕾狀,左右橫伸華表和石鼓。柱下也有石獅和石鼓。中門石柱並有獅頭含環浮雕,柱內側有一鑲嵌大理石,上刻國立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前身)奠基於民國24年1935年)及校長鄒魯和諸董事姓名。現牌樓正中書“為人民服務”,原來書“國立中山大學”。

馮如紀念碑

馮如墜機處紀念碑在天河區沙河花生寮。中國始創飛行大家馮如在美國研製飛機成功後,為“壯國體,挽利權”,回國創辦航空事業,於1912年8月25日在廣州燕塘表演飛行,不幸失事犧牲。當時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曾令行廣東軍政府都督在馮如墜機犧牲處立碑紀念。由於袁世凱帝制自為,孫中山發動討袁戰爭失敗等影響,迄未動工興建,直到1988年,才由廣州市沙河文博學會建造“馮如墜機處”紀念碑一座,正面鑲嵌一刻有“中國始創飛行大家馮如於一九一二年八月廿五日在燕塘表演飛行不幸墜機於此殞命葬於黃花崗,沙河文博會立”四十七字的雲石。

劉氏家廟

劉氏家廟位於廣州大道北路東側,沙河大街大洲地2號,為清末愛國將領劉永福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主持建造,占地面積1170平方米。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越南維新會曾以劉氏家廟作為會址,開展驅逐法國侵略者,光復越南的革命活動。抗日戰爭時期,該廟曾遭破壞。民國37年(1948年)改作市75國小。建國後50年代初期,改作沙河國小及其附設幼稚園、國中班。1963年後改作市五金交電倉庫。1989年,市政府公布其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華南植物園

華南植物園建於1956年,總面積約4500畝,是全國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它與世界上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植物園、樹木園有學術和種子交流業務。園內引種國內外植物約5000種,成為熱帶、亞熱帶經濟植物引種馴化、推廣套用以及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存的科研基地。這裡眾多的植物,與白雲山一起,成為廣州市“市肺”的兩片“肺葉”。

華南植物園從1980年起向公眾開放,1986年被廣州市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譽名“龍洞琪林”。1995年被有關機構評為“中華之最”——全國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該園每年客流量為40萬人次。

天河公園

天河公園位於黃埔大道北側,面積75公頃,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公園最初為廣州政府林場(又名石牌林場),始建於1928年,1933年為紀念孫中山易名為中山公園。廣州解放後,從1950年8月至1953年底,政府對公園進行了大面積綠化造林,並將公園劃分為中山林場和中山果園場,1957年改名為森林公園,1960年易名為東郊公園。民族英雄鄧世昌墓就在園中。

公園內有喬木、灌木、花草、棕櫚、竹子等100餘種植物。此外,公園還建有各種遊樂項目和大型燒烤活動區。

其他:飛鵝嶺新石器遺址、劉氏家廟、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墳園、辛亥革命烈士墓等名勝古蹟等。

地方人物

歷史人物

王道夫(1235~1279年),字以行,號見雷,番禺縣東圃車陂鄉(今天河區車陂街車陂村)人,祖籍山西太原,另一說原籍福建蒲田。參與抗元,最後殉國。

凌震(1235~1315年),字國威,號雷門,番禺縣東圃宦溪鄉(今天河區前進街宦溪村)人,原籍福建蒲田。父凌棟,凌震為第四子。宋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後任南海道宣慰使,舉家遷至廣州。次年升任廣東都統,官封二品。

盧昌(?~1854),又稱盧八、盧八萬、盧八萬倉。番禺縣鹿步司冼村(今沙河鎮冼村)人。盧昌務農為生,自幼習武,使一把大關刀,武藝出眾,而且步履如飛,人稱“草上飛”,頗受鄉人敬重。

李湛(1884~1913),字杭進,號竹貢,清光緒十年(1884年)出生在番禺縣鹿步司大水圳村(今沙河鎮天河村)農民家庭。中國同盟會會員。

潘達微(1880~1929),又名心微,乳名阿忠,字鐵蒼,號景吾、冷殘、覺廬冷道人等,祖籍番禺縣鹿步司棠下村

(今廣州市天河區東圃鎮棠東村),其本人出生於今廣州市荔灣區。父為清末武官和廣州廣仁善堂的創始人之一。潘達微晚年潛心藝術,在美術、攝影等方面很有成就,其攝影作品曾獲國際攝影沙龍獎。

潘文治(1882~1949),字華庭,番禺縣鹿步司珠子鄉(今東圃鎮珠村)人。其父潘名江為清末舉人,務農為業。潘家有9兄妹,其排行第三。民國13年3月,任海軍練習艦隊司令。是年底,任廣東大元帥府大本營咨議。隨後,辭職返鄉。

蘇英法(?~?),廣州沙河花生寮人。民國時期,蘇曾先後任番禺縣東區國民黨黨部委員、龍眼洞堡田畝稅收委員、番禺合群運輸公司總經理、番禺八桂中學校董、廣州市東郊土地登記周局長、番禺縣明倫堂委員。民國23年(1934年)1月,任番禺縣第二屆參議會副議員。民國36年,任番禺縣臨時參議會副參議長。

當代人物

樊伯賢(1916~1993年),番禺縣龍眼洞鄉(今天河區龍洞街龍洞村)人。1979年1月被授予廣州市名老中醫稱號。1980年8月起被選為廣州市郊區第一、第二屆政協副主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