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行

《江夏行》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古體詩。詩歌採用五、七言相間的形式,以一個女子的口吻,訴說委身於重利輕別的商賈的不幸與懊悔。

作品原文

江夏行
憶昔嬌小姿,春心亦自持。
為言嫁夫婿,得免長相思。
誰知嫁商賈,令人卻愁苦。
自從為夫妻,何曾在鄉土?
去年下揚州,相送黃鶴樓。
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載,誰謂歷三秋。
使妾腸欲斷,恨君情悠悠。
東家西舍同時發,北去南來不逾月。
未知行李游何方,作個音書能斷絕。
適來往南浦,欲問西江船。
正見當壚女,紅妝二八年。
一種為人妻,獨自多悲悽。
對鏡便垂淚,逢人只欲啼。
不如輕薄兒,旦暮長追隨。
悔作商人婦,青春長別離。
如今正好同歡樂,君去容華誰得知?

作品鑑賞

《江夏行》與《長干行》寫的是同類題材,同樣採用女子口吻的代言體方式,兩個女主人公的遭遇則有同異。江夏女子的丈夫也在外經商,她的悽苦較多,而幸福的回憶卻較少。
江夏女子與丈夫的結合,感情基礎較之長干女夫婦似乎薄弱得多。這位江夏女子自幼多愁善感,嚮往愛情幾乎是她惟一的精神生活。她的幻想是“為言嫁夫婿,得免長相思”,不免把愛情問題看得太簡單,她還不知道“負心漢”的含義,就委身商賈。殊不如商賈的生活方式特點之一是流動性大,根本不可能“白頭不相離”的。
她所委身的這男子,似乎較其他商賈更為重利輕別:“自從為夫妻,何曾在鄉土”;“東家西舍同時發,北去南來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個音書能斷絕。”他的去處是揚州,乃是大都會,溫柔富貴之鄉。同去的人都還知道有個家,唯獨他不回來。於是江夏女子痛苦得發瘋,心理上發生了變態。她妒嫉一切少婦:“正見當壚女,紅妝二八年。一種為人妻,獨自多悲悽。”她痛悔昨日的輕信:“悔作商人婦,青春長別離。”
由此看來 ,李白筆下的婦女題材絕非千篇一律,婦女問題在大詩人筆下得到了多角度的反映。《江夏行》與《長干行》彼此是不能替代的。此詩較前詩比興為少,賦法為主,又運用了五、七言相間的形式,音節上更見靈活多致。不過,大約是即興創作,較少文字推敲,此詩比《長干行》出語稍易,腔調稍滑,不免在藝術上略遜一籌。

典故

白一生性嗜美酒,樂游湖山。一天來到湖北的江夏村,忽然聞到一股濃濃的酒香,他見前頭有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就沿著湖達花徑,走進了這座“青菱酒家”。這家酒店的老闆姓胡名青菱,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女士。她身穿綠色羅衣,手持輕羅布扇,肅立於帳台這座湖濱的“青菱酒家”,歷來賢人豪士不少,:這天,她見來人與眾不同,骨剛氣雄,急忙笑臉相迎,抹桌、端座、遞上選單。誰知來人並不看選單,卻搖頭晃腦地也吟詠起來“龍井豆腐龍井酒,梁子菜苔梁子藕,南遊最戀武昌魚,獻上仙桃爽夏口。”
青菱一聽,知道來人是一位善飲的“江夏通”,就吩咐廚娘們煎了一盤龍井頭的豆腐,燜了一條武昌鯿魚,炒了一盤梁子湖的蓮藕和菜苔,堆了一盤大花嶺的仙桃。然後,灌了一壺龍井泉釀的好酒,用金邊茶盤端了上來。來人一邊喝著,一邊連聲讚美“好酒,好菜”。幾杯入口,不覺有點醉意,便乘著酒興,盤問起酒家的來龍去脈。青菱答道:“我原來是大戶人家的閨秀,只因家境破敗,被迫到江夏通做商婦了,老郎是個販鹽商,嫁過來不久,他就趕潯陽、下揚州,一去兩年三載不回來,早知這樣,還不如嫁個放牛打耙的郎君。唉!如今全靠這片酒店虛度年華。”胡青菱說到這裡,不禁抽泣起來。
聽了胡青菱寂寞,坎坷的身世,李白十分同情,忙說:“何必為處世坎坷戚戚不安呢,天地一牢籠,人生的道路總是彎彎曲曲的,我們要隨遇而安。“說完,就吩咐胡青菱研墨、鋪紙,寫了一篇《江夏行》的長詩,然後又吩咐青菱搬來一架揚琴,李白一邊敲打,一邊吟唱《江夏行》:“憶惜嬌小婿,春心辦自持,為言嫁夫婿,得免長相思,誰知嫁商賈,令人卻悲苦,自從為夫妻,何曾在鄉土。去年下揚州,相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潮逐江流,只言期一載,誰謂歷三秋,使妾腸欲斷,恨君情悠悠”。
鏗鏘悠揚的琴聲,如怨如訴的歌聲,青菱如遇知音與李白相視而笑,說道:感君深情彈唱,《江夏行》一曲是我人生的真實寫照。請問夫子尊姓大名?”
李白見問,十分豪爽地笑道:“寒士十八子李,李白。”
青菱大吃一驚,趕忙深深地一揖,吩咐廚娘人等再添好酒好菜,兩人對飲起來。
後人根據李白與青菱的故事,在這裡修了一座“青菱寺”,又把附近的湖取名“青菱湖”、“郎官湖”。傳說李白在“青菱酒家”住了很久,就用“青菱寺”的含意紀念“青蓮居士”和“胡青菱”。

作者簡介

李白像李白像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有《李太白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