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

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是蘇軾早期送別詞中的佳作。詞中傳神地描摹歌妓的口氣,代她向即將由杭州調知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的僚友陳襄(字述古)表示惜別之意。此詞風格柔婉卻又哀而不傷,艷而不俗。作者對於歌妓的情態和心理描摹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讀來令人感嘆不已。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詞牌釋義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 △ △ △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 
(本是單三十五字,宋人改為雙調。)
江城子,唐詞單調,始見《花間集》韋莊詞,單調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韻。或謂調因歐陽炯詞中有“如(襯字)西子鏡照江城”句而取名。宋人改為雙調,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韻。歐陽炯單調詞將結尾兩個三字句加一襯字成為七言句,開宋詞襯字之法。後蜀尹鶚單調詞將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兩句,開宋詞減字、攤破之法。
晁補之改其名為《江神子》,韓□調有“臘後春前村意遠”句,故又名《村意遠》。

原文

江城子
(孤山竹閣送述古)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紈,淚偷彈。且盡一尊,收淚唱陽關。漫道帝城天樣遠,天易見,見君難。
畫堂新構近孤山。曲欄乾,為誰安?飛絮落花,春色屬明年。欲棹小舟尋舊事,無處問,水連天。

賞析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是蘇軾早期送別詞中的佳作。詞中傳神地描摹歌妓的口氣,代她向即將由杭州調知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的僚友陳襄(字述古)表示惜別之意。此詞風格柔婉卻又哀而不傷,艷而不俗。作者對於歌妓的情態和心理描摹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讀來令人感嘆不已。
上片描述歌妓餞別時的情景,首句表現她送別陳襄時的悲傷情態。“翠蛾”即蛾眉,借指婦女。“黛”本是一種黑色顏料,古代女子用來畫眉,這裡借指眉。“羞黛”為眉目含羞之態。“霜紈”指潔白如霜的紈扇。她因這次離別而傷心流淚,卻又似感羞愧,怕被人知道而取笑,於是用紈扇掩面而偷偷彈淚。她強制住眼淚,壓抑著情感,唱起《陽關曲》,殷勤勸陳襄且盡離尊。《陽關曲》即唐代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入樂府後所稱,亦名《渭城曲》,用於送別場合。上闋的結三句是官妓為陳襄勸酒時的贈別之語:“漫道帝城天樣遠,天易見,見君難”。這次陳襄赴應天府任,其地為北宋之“南京”,亦可稱“帝城”。她曲折地表達自己留戀之情,認為帝城雖然有如天遠,但此後見天容易,再見賢太守卻不易了。
下片模寫歌妓的相思之情。“畫堂”當指孤山寺內與竹閣相連線的柏堂。蘇詩《孤山二詠並引》云:“孤山有陳時柏二株,其一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為兒時已見其枯矣,然堅悍如金石,愈於未枯者。僧志詮作堂於其側,名之曰柏堂。堂與白公居易竹閣相連屬。”蘇軾詠柏堂詩有“忽驚華構依岩出”句,詩作於熙寧六年六月以後,可見柏堂確為“新構”,建成始一年,而且可能由陳襄支持建造的(陳襄於五年五月到任)。在此宴別陳襄,自然有“樓觀甫成人已去”之感。官妓想像,如果這位風浪太守不離任,或許還可同她於畫堂之曲欄徘徊觀眺呢!由此免不了勾起一些往事的回憶。去年春天,蘇軾與陳襄等僚友曾數次游湖,吟詩作詞。蘇軾《有以官法酒見餉者因用前韻求述古為移廚飲湖上》詩有“游舫已妝吳榜穩,舞衫初試越羅新”;後作《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詩亦有“三月鶯花付與公”之句,清人紀昀以為“此應為官妓而發”。可見當時游湖都有官妓歌舞相伴。她回憶起去年暮春時節與太守游湖的一些難忘情景,嘆息“春色屬明年”,明年將不會歡聚一起了。結尾處含蘊空靈而情意無窮。想像明年春日,當她再駕著小船在西湖尋覓舊跡歡蹤,“無處問,水連天”,情事已經渺茫,唯有倍加想念與傷心而已。
 此詞上片寫人,下片寫景,兩片之間看似無甚聯繫,其實上片由人及情,下片借景寓情,人與景都服從於離愁、別情的抒發,語似脫而意實聯。從風格上看,此詞近於婉約,感情細膩,但“天易見,見君難”,“無處問,水連天”等句,於委婉中仍透粗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