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金氏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蔡州(今汝南)人金忠因故移居新羅國(今韓國),被新羅國國王委以重任,並賜姓為“南”,名“敏”,封為“英毅公”。止與目前,南氏家族已發展到30多萬人。1200多年過去了,穿越歷史的時空,跨越國際的界限,遠居異國他鄉的汝南金姓人,念念不忘故土,思鄉之情無以言表。情相依,心相通,根相連,勤勞、善良、純樸的天中兒女,也未忘記遠居他鄉的手足之情,翹首以待,熱切希望海外遊子有日歸來。這一願望終於實現了!1988年10月,多年研究金(南)氏歷史的汝南金氏後裔南榮先生把《南氏家譜》序文翻譯成漢文寄給汝南縣,急切探問南氏始主金忠和當地金氏家族的來龍去脈。1990年,南潤德先生訪問汝南縣。1991年7月,韓國南氏(宜寧貫)大宗會代表在南潤德先生的帶領下,來汝尋根問祖,從此,揭開了汝南金氏與韓國南氏異地同根的新篇章。

金姓源流及汝南金姓的形成

金姓源流見於史料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源於黃帝之子少昊。

《風俗通》載:金姓“少昊金天氏之後”。

《通志·氏族略·以名為氏》:“金氏,金天氏之後也。黃帝之子玄囂,亦為少昊氏,曰少昊摯,亦為青陽氏,已姓,後為贏姓,鳥官。”

少昊,黃帝之子。傳說是黃帝和嫘祖所生。他是黃帝的繼承人,在位84年,建都於曲(在山東曲阜)。少昊嗣立,他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首金德統治天下,世稱其金德王。他最先以金德王的名義訂立了“惜金制度”,開創了後世重視金子的世俗。少昊也因此有了“金天氏”的稱呼。由於惜金制度的創建,在他的後世子孫中,就有一支以金為姓,開創金姓,並世代沿襲下來。這支金氏,有著黃帝的血統,是中國金姓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個世系。源地在今山東曲阜,自以金為氏之後,便長期在此繁衍,並逐步向南遷播。經過多代的繁衍,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形成望族。

源自匈奴歸漢的金日墠

《前秦錄》載:“漢休屠王太子日墠(音m i di)事武帝,帝以休屠做金人祭天,賜姓金氏。”這支金姓雖比“金天氏”晚多年,但仍不失為金姓中重要的一支。他們的子孫後代,在京兆(今陝西西安一帶)代代繁衍,並成為當時京兆的望族之一,興旺至今。

劉姓改為金姓

《元史·金履祥傳》記載:金履祥先祖本姓劉,在吳越王錢鏐手下任職。劉與鏐同音,因避嫌,“劉 ”字去“卯 ” 去“刀”為“金”,所以,“劉”姓為金姓,並且這支金姓後來人數較多。

北方少數民族改稱漢姓為金

據《前秦錄》載:苻秦時“羌西有金氏“。

汝南金氏源於少昊金天氏。汝南金氏後裔金景詔在他的《汝南金氏族宗考》中記述:“汝南金氏家譜中明確記載,金氏的古始祖是少昊,汝南金氏家族的始祖是金應。”“金氏居汝,源於南北朝,已近1500年歷史”。

金氏家譜中記載:相傳汝南金氏先祖世居燕京(北京),南北朝東魏時,有遠祖金應在東魏做官。東魏失權,遠祖惟忠不保二主而來至南方,居於懸瓠城(今汝南縣城)北二十五里一個小村莊,取名“金莊”,又稱“老金”。

《汝南金氏族宗考》記述:金應有守仁、守義、守禮、守智、守信五個兒子,經過數代繁衍、遷播,形成諸多金氏望族,如河南的西平、遂平、西華、通許、正陽、上蔡、鄭州以及北京,河北的保定,湖北的孝感,吉林的延邊金氏,都是汝南金氏後裔。

金景詔在《汝南金氏族宗考》中,還記述了一個十分離奇的故事:相傳唐代汝南金氏有一個文、武進士叫金大鐘,儀表堂堂,一表人才,三十多歲時,奉王命出使失蹤。汝南當地人有個風俗習慣,每逢春節,大年三十早上,家家戶戶都要把本戶死去親人的亡靈請回家過年,叫“請神”。神請到家以後,立即在大門外就地放一根棍子(叫攔門棍)。這個棍子的作用是攔住異姓野鬼入室。然後擺上供品。三十的夜晚,燃放鞭炮、焚香燒紙,舉行虔誠的祭祀,這叫“過三十”。這個習俗,在金大鐘失蹤以前,汝南金姓與其它各姓都是一樣的。可在金大鐘失蹤以後,金氏卻沒有這個習俗了。為什麼呢? 金氏人認為大鐘死於異邦,亡靈離家遙遠,途隔千山萬水,不可能在請神的時候聽到祈禱就隨請神者到家,所以,不能放攔門棍。意思是說大鐘的靈魂什麼時候到家,門都是開著的,不至於把他堵在門外。年三十晚上,金姓人也不搞祭祀,說是神靈不全,需等神。這就是汝南金氏過年不放攔門棍,年三十晚上不搞祭拜活動的由來。這個習俗,在汝南金姓中,自唐一直沿襲至今。

金大鐘的夫人死後,金家人用黃金鑄金大鐘像與夫人合葬於老金莊西南一公里處。墳很大,四周植有松柏,有碑樓。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大金墳”。說是大金墳,一是因為這座墳確實很大,二是因為墳主姓金,三是因為墳里埋的有金人。這座墳雖然已平,但現在墳址高出地面的輪廓仍然很明顯。

《汝南金氏族宗考》與《金氏家譜》中所記載的金大鐘和出使日本後定居新羅的金忠,在姓名、年齡、籍貫、朝代、出使等諸方面都有相同之處。二者是不是同一個人,已無據可考。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汝南金氏族宗考》中所記述的汝南金氏歷史上的這段傳奇故事,時隔1200多年,卻與韓國(金)南氏來汝尋根拜祖構成了偶然的巧合……

忠少年得志,平步青雲

據《南氏遺事》、《汝南縣誌》及有關資料載:金忠(712——786年),字廷誠,亦作廷臣,唐蔡州人。於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出生。自幼熱愛讀書,六歲起就開始攻讀五經四書。他天資聰穎,十歲時寫的文章就受到蔡州刺史廬從願的讚賞,稱其“神童”。及長,仰慕東漢名儒徐雅的“非力不食”論,立志苦讀,品學兼優,名揚於鄉里。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年方弱冠的金忠就考中癸酉科進士。宰相宋璟喜其年輕有文才,選為秘書正字。裴旭卿任京兆(今陝西西安)尹兼轉運史時,提拔他為司倉參軍。金忠明典知律,門下平章事吳競與宋璟等共同引薦,提為監察御史。後升任為禮部郎。他搜求禮儀典章,協助封禪禮儀使方竦辦理封禪事,舉止得體,受到讚賞。唐玄宗贊其知禮,拜吏部考功員外郎。他負責考查州縣官吏,褒貶有據,拒絕請託,以無私著稱,晉升為吏部侍郎、銀青光祿大夫。

金忠奉詔出使,定居新羅

唐玄宗十三年(754)年,金忠被加授為金紫光祿大夫,門下右侍中,以此身份特授為按廉使,率使團持節渡海出使日本國。次年返回,所乘船隻,行至對馬海峽時,遇到強級颱風襲擊,航船迷失了方向,漂泊至新羅國(今韓國)慶尚北道盈德郡醜山島東南海面的礁港叢中,被當地漁民救助上岸。當地漁民從水手處得知金忠是出使日本的大唐使節後,立既報告州郡,遂逐級呈報至朝廷。新羅國景德王下令將金忠一行護送至京都漢城,親自接見招待,安排他們住在禮部驛館,給予了很高的禮遇。

此時的朝鮮半島剛統一不久,景德王朝正處在百業待興的創建時期。他們仰慕中國科學技術先進,文化發達,禮儀文明,典章制度完備、規範、可行。過去由於他們地處偏遠,國家弱小,與中國的交往相應較少,對治理國家的禮儀制度知之甚少,不適應統一後的治理與發展。金忠飽學經史,博古通今,又在大唐朝廷任職多年,對當時的禮儀典章制度比較熟悉,他又有文學和交際方面的才能,因而受到景德王的特別賞識,於是派使臣將金忠一行海上遇險被救的情況書報大唐朝廷,並述明欲留金忠於新羅之意。此時的李唐王朝剛剛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打擊,玄宗皇帝李隆基已經禪位於太子李亨,即肅宗。新老皇帝驚魂未定,遂詔允金忠留居新羅國。金忠因國內亂事未定,也不願再回中土,再加之新羅國王誠心挽留和唐朝詔允,便留居新羅任職。韓國《南氏遺事》載:“新國王以其自汝南來,賜姓南,改名敏”。並封食邑於英陽郡。所以金忠便是汝南金姓移居新羅國的“南”姓始祖。

金忠在新羅任職以後,協助景德王參照中國的典章制度,改革了新羅國的內外機構,在文化教育方面,除派遣王族、勛臣子弟到中國留學外,還在國內興辦國學,要求學生研讀中國五經三史和諸子百家著作。效仿中國,建立了科舉考試制度。為使中國的文化更好地在新羅國得到傳播,金忠還創立了用中國字音記錄新羅語言的方法。為後來人創造“吏讀”打下了基礎。其它諸如天文、曆法、醫藥、農業、水利等自然科學的傳播,金忠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金忠“盡職盡責、忠誠國家、奉仕社會”的精神和作為,對新羅國的治理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受到了新羅國朝野上下的讚揚與景仰。景德王“以其天資英雄”,封他為“英毅公。”初食邑於英陽郡,後又因功封其子嗣於宜寧、固城。英陽、宜寧、固城分別為韓國南氏的三大望族和南氏姓源。

忠後裔南氏顯盛於新,興旺於朝,輝煌於韓

從新羅國統一到韓國建立之間,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歷史過程:公元661年,新羅國統一後,與之並存的還有勃海國、後高麗、後百濟等政權。這些政權到公元918年被高麗統一,稱高麗國。公元1392年,朝鮮(李氏)王朝建立,後又發展成為大韓帝國。其間歷經27任國王(大王),共518年,到1910年日本占領朝鮮。1945年,日本投降,朝鮮又分別被美軍和蘇軍占領,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1950年,朝鮮南北戰爭暴發,1953年結束,原來的朝鮮國又分別由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政權分治。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金忠後裔興旺發達,英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新羅、高麗朝(公元755——1392年)之間,南氏入仕做官者居多,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南 敏,英毅公,韓國南姓始祖。新羅國景德王大臣。

南洪輔,南敏長子,重大匡(正一品)。

南君甫,南敏次子,樞密院直副使、通憲大夫(正三品)。

南匡甫,南敏三子,固城君(從一品)。

南 謙,南敏孫,主簿令。

南公若,南敏孫,衛尉丞、同正。

南孝允,南敏孫,神護衛大將軍、贈戶曹判書(正二品)。

南赫胝,南敏孫,備衛巡郎將。

南益胝,南敏孫,神虎衛大將軍,版圖判書,封宜山君,諡號“良靖”(正二品)。

南極遠,南敏孫,密植副使(正三品)。

南 熏,重大匡(正一品)。

南千里,門下侍郎(正二品)。

南途庭,右僕射(正二品)。

南鴻翼,大將軍(從三品)。

南天老,門下侍中(正二品)。

南天命,侍中(正二品)。

南 備,及第金紫光祿大夫(從三品)。

南大蕃,左諫議大夫,獐含府院君(正三品)。

南淑孫,及第檢校禮賓侍郎。

南 軼,慶尚道都巡問使(從二品)。

南乙蕃,全羅道都巡問使、中郎將(從二品)。

南 浦,中郎將。

南之卓,及第。

南星老,典兵判書(正二品)。

南乙敬,崇祿大夫、行議政府左贊成(從二品)。

朝鮮、大韓時期(1392-1910年),南氏家族入仕為官者,燦若郡星。他們中:

(1)入主“議政府”有7個人(議政府又稱“黃閣”,是朝、韓時期國家的最高議政機關,分別設有領議政,左、右議政和左、右參贊等職。領議政為首相,左、右議政為副首相):

南乙蕃,太祖朝,特進輔國崇祿大夫、門下府事、檢校侍中,宜寧府院君,諡號“敬烈”。

南 在,太宗朝,領議政,諡號“忠景”。

南 智,世宗朝,左議政,諡號“忠簡”。

南 袞,中宗朝,領議政,諡號“文敬”。

南以雄,仁祖朝,左議政,諡號“文貞”。

南九萬,肅宗朝,領議政,諡號“文忠”。

南公轍,純祖朝,領議政,諡號“文獻”。

(2)賜“領議政”和“左議政”銜者有6人:

南乙敬,太祖朝,贈“領議政”。

南景文,太宗朝,贈“領議政”。

南致信,中宗朝,贈“領議政”。

南 瑜,仁祖朝,贈“左議政”。

南以興,仁祖朝,贈“左議政”。

南有容,英祖時代,贈“領議政”。

(3)官居吏曹判書者有10人(朝、韓時期,議政府下設六曹,相當於中國國家的三省六部:吏曹、戶曹、禮曹、兵曹、刑曹、工曹。各曹的行政長官叫“判書”,正二品官。其中吏曹判書又稱首席判書,相當於中央組織部長之職,因其居六部之首,所以還有“冢宰”之稱):

南 誾,太祖朝五年任(1396年)。

南以恭,仁祖朝十六年任(1638)。

南 銑,孝宗朝五年任(1693年)。

南龍翼,肅宗朝十四個任(1687年)。

南泰齊,英祖四十三任(1766年)

南秉哲,哲宗朝六年任(1857年)。

南秉吉,高宗朝六年任(1868年)。

南性元,高宗朝七年任(1869年)。

南廷順,高宗朝三十年任(1893年)。

南廷益,高宗朝三十一年任(1893年)。

(4)正二品的其它判書、判尹有17人(不含其它二品官):

南 暉,世宗朝,漢城判尹。

南 琴,端宗朝,兵曹判書。

南 景,世祖朝,兵曹判書。

南 怡,世祖朝,兵曹判書。

南孝義,中宗朝,刑曹判書。

南致勤,明宗朝,漢城判尹

南二星,肅宗教,禮曹判書。

南泰會,肅宗朝,兵曹判書。

南泰耆,英祖朝,禮部判書。

南履翼,純租朝,兵曹判書。

南獻教,憲宗朝,兵曹判書。

南相吉,哲宗朝,禮曹判書。

南廷哲,高宗朝,禮曹判書。

南一佑,高宗朝,工曹判書。

南奎熙,高宗朝,判書持進官。

南廷雲,高宗朝,官內部大臣。

南有容,英祖朝,大提學兼刑曹判書。

(5)出任大提學的有6人(文官、正二品)

南 袞, 中宗朝大提學。

南九萬,肅宗朝大提學。

南龍翼,肅宗朝大提學。

南有榮,英祖朝大提學。

南公轍,純祖朝大提學。

南秉哲,哲宗朝大提學。

(6)出任觀察使的有31人(從二品,不含其它從二品):

南 軼,高麗朝,慶尚道都巡問使

南乙蕃,高麗朝,全羅道都巡問使。

南 在,太宗朝三年,慶尚道觀察使。

南 琴,太宗朝十八年,江原道觀察使。

南 智,世宗朝十四年,京畿、慶尚道觀察使。

南 倫,世祖朝十一年,黃海道觀察使。

南孝義,中宗朝二十九年,慶尚道觀察使。

南世雄,中宗朝二十九年,全羅道觀察使。

南應雲,宣祖朝八年,京畿道觀察使。

南以信,宣祖朝三十三年,京畿道觀察使。

南以雄,仁祖朝七年,京畿、忠清道觀察使。

南以恭,仁祖朝八年,京畿道觀察使。

南 銑,仁祖朝二十年,全羅道觀察使。

南 翧,孝宗朝元年,慶尚道觀察使。

南龍翼,顯宗朝十年,京畿道觀察使。

南二星,肅宗朝二年,忠清道觀察使。

南益熏,肅宗朝十八年,慶尚道、鹹鏡道觀察使。

南致熏,英祖朝三十九年,江原道觀察使。

南就明,英祖朝三年,京畿道觀察使。

南泰良,英祖朝二十三年,慶尚道觀察使。

南泰會,英祖朝三十三年,京畿道觀察使。

南泰齊,英祖朝四十年,京畿道觀察使。

南正重,英祖朝四十年,慶尚道觀察使。

南公轍,正祖朝二十三年,江原道觀察使。

南獻教,憲宗朝二十三年,黃河道觀察使。

南秉哲,哲宗朝四年,慶尚、平安道觀察使。

南相吉,哲宗朝九年,黃河、江原道觀察使。

南一佑 ,高宗朝十九年,忠清、慶尚道觀察使。

南廷順,高宗朝二十二年,江原道觀察使。

南廷哲,高宗朝二十二年,平安、鹹鏡道觀察使。

(7 )被授予國家功臣的有13人:

南佐時,輔祚功臣。

南大剛,辛丑扈從功臣一等。

南 在,開國功臣。

南 誾,開國功臣。

南 深,開國元從功臣。

南 怡,敵愾功臣。

南 嶻,平難功臣。

南以雄,振武功臣。

南以興,振武功臣。

南斗北,保社功臣。

南斗極,保社功臣。

南孝允,輔理功臣。

南 熏,翊朝功臣。

(8 )武將有13人:

禁衛大將:南暉、南怡、南致元、南泰征;

大 將 軍:南鴻翼、南國仲;

登壇武將:南泰征、南斗柄、南五星;

元帥副元帥:南軼、南在、南致勤、南以興;

將 帥:南怡、南致勤;

義兵將:南彥經。

(9)賜有“諡號”的有34人。(諡號:君主時代,帝王對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的事跡、功勞所給予的榮譽稱號)。

(10)封“君”的有26人(“君”本身是指對人的尊稱。在君主時代,最高統治者以“××君”加封於王室親或有功有德之臣,作為一種稱號,以示對他們的尊重和褒獎。)。

(11)出使中國使(臣)節的有12人:

南 在:太祖三年(1394年)、明朝,奏問使。

南 智:世宗十七年(1437年8月),明朝,聖節使。

世宗二十年(1437年),明朝,登極賀禮使。

南 暉:世宗二年(1419年),明朝,謝恩使。

世宗十五年(1432年12月),明朝,中國使節。

南 倫:世祖十三年(1467),明朝,中國使節。

南 袞:燕山君元年(1494年),明朝,中國使節。

中宗七年(1512年),明朝,奏請使。

南孝義:中宗二十八年(1533年),明朝,冬至使。

南以信:宣宗四年(1600年3月),明朝,中國使臣。

南以雄:仁祖朝,清朝,中國使臣。

南 銑:仁祖二十六年(1648年),清朝,冬至使。

南老星:仁祖朝,中國使節。

南二星:肅宗四年(1677年)中國使節副使。

南廷哲:高宗二十三年(1885年)冬至使。

在韓國現代,南氏後裔中,仍然是英傑輩出,其中的人代表人物:

南悳佑 ,1982-1984年任韓國國務總理。

南載熙,任韓國民主正義黨議長,國家勞動部長等職。

南在俊,韓國前陸軍參謀總長,大將。

南海一,前海軍參謀總長,大將。

南正明,海軍參謀次長,中將 。

南氏家族在韓國,不僅政治、軍事人物繁多,而且經濟實力雄厚,在韓國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南氏家族身居異國,懷戀故土之情歷久彌堅

《南氏氏族史.遺墟碑陰記銘》有這樣一段話:“自唐亡,五代作亂,五十年而餘興,又三百年而為元,又八十年而明興,又二百年而為清,中州之士君子,發為在袵者數矣,獨南氏居於東方者,誦習詩書樂不改衣冠。”

《遺墟碑陰記銘》載:“按圖地有鄰,初屬辰韓,今為嶺南之寧海府。府東十里,有醜山島者,世傳公下船此。有吏部洞,通使洞。

世傳公築室於此,離父母丘墓而去國萬里,時節望祭,以寓霜露之感者,即此地也,有所渭望鄉台者。公雖從仕屬國,未嘗一日而忘唐,故登臨望中國山川,慨然有逰子故鄉思者亦此地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金忠在新羅國入仕之後,經常思念自己的祖國、家鄉和父母,遂在當初他漂泊新羅時下船的地點醜山島上建豎了“望鄉台”,建造有“吏部洞”、“通使洞”。每逢節日,他都要帶領家族人等前來祭拜。每當這個時候,金忠遙想祖國的壯麗河山,遊子思鄉、思國之情便由然而生。這種祭祀懷鄉的活動,一直傳承至今。他們又分別在醜山島上建起了“日光台”、“月影台”、“望祭壇”和“遺墟碑”。

為了加強對南氏後裔進行中國詩書禮儀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早在英毅公在世時,就建起了“汝南書院”、“汝南講堂”。這些時隔千年的古代遺存保留至今。止於目前,南氏後裔都學漢字習漢文。他們先賢的墓志銘及其它有紀念意義的碑刻銘文全都是漢字、漢語。與此同時,他們組建了韓國“南氏大宗會”,之下又以金忠及三個兒子的封地“英陽”、“宜寧”、“固城”為源頭,根據不同區域不同派系,分別建立了南氏宗會。各宗會在大宗會的協調下,經常加強聯繫,加強溝通和交流,一方面增強了南氏家族內部的團結,為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另一方面也增強南氏家族之間的親情、友情和思鄉之情。

韓國南氏是中國汝南金氏後裔,在韓國《南氏氏族史》等許多專著中,都有明確記載。南氏欲尋根拜祖和汝南金氏攀親結緣也由來以久。韓國南氏人員說:我們祖祖輩輩,從小到老都知道我們的祖先在中國汝南縣,但到底在中國的什麼地方,汝南是個什麼樣子,卻無從知曉。我們南氏家族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就是有機會到中國找到汝南,尋覓始祖的蹤跡。1988年,多年研究金(南)氏歷史,又和韓國南氏大宗會有密切聯繫的南榮先生(原名南致佑,1940年l2月生,是韓國南氏宜寧貫25世。他出生在中國,祖籍在韓國。《黑龍江新聞社》編輯局長、後任《致富信息報》總編輯,黑龍江省專業報協副會長)第一次在中國地圖上找到汝南縣,並從韓國南氏大宗會得到的《南氏家譜》序文譯成漢文寄給汝南縣,又把從汝南縣得到金氏的詳細情況介紹給韓國南氏大宗會,從此,一千多年以後,汝南金氏的後裔南氏,第一次和汝南聯繫在一起,一直以來把自己姓氏誕生的由來當成傳說的南氏家族真正明白始祖的根脈和汝南的價值。1990年12月,南氏後裔南潤德(哈爾濱鐵路局職員)先生受南氏家族之託,專程到汝南察訪,從此,韓國南氏家族和汝南縣以及汝南金氏之間的聯繫、往來頻繁起來。

1991年7月,韓國南氏大宗會副會長、宜寧南氏宗會會長南廣佑先生作為韓國南氏的代表,再次到汝南來尋根問祖。1994年6月,以南廣佑先生為團長,南相烈、南慶熙先生為副團長的南氏尋根團一行17人蒞汝。韓國客人在汝期間,參觀考察了古宜春城遺址及“金城台”遺址,會晤了當地金氏民眾的代表。同年7月,建造了“韓國南氏始祖公尋鄉碑”,表達了韓國南氏家族對始祖汝南金氏的懷念之情。

應南氏家族的邀請,1995年2月,時任汝南縣縣長宋軍為團長一行9人對韓國南氏家族進行了回訪,受到了南氏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1995年10月,以韓國宜寧南氏大宗會新任會長南海鎔先生為團長的南氏尋根團一行18人,再次蒞臨汝南,參觀考察了汝南的歷史狀況和風土人情,拜竭了“南氏尋鄉碑”,並對在汝南籌建英毅公紀念館一事進行了磋商。

1996年5月,韓國國際藥品工業集團副會長南哲佑先生在南榮先生的陪同下訪問汝南,受到縣領導的親切接待和汝南金氏家族的熱烈歡迎。

幾年來,汝南縣政府和領導對金(南)氏的研究很重視,設立了金(南)氏文化研究會,認真調查金(南)氏的歷史事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l995年,汝南縣人民政府把南榮先生聘為汝南縣金(南)氏文化研究會顧問。南榮先生經常和汝南金氏家族、韓國南氏大宗會之間保持聯繫和溝通,這不僅拉近韓國南氏家族和汝南金氏家族之間的血濃於水的血緣關係,而且加強了中韓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