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藍氏

汝南藍氏

據《尚書·禹貢》等史籍記述,禹分天下為九州,豫為九州之中,汝南又為豫州之中,故為“天中”。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為著姓望族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所以,早在公元前2700多年,就有藍姓產生於天中大地。據《宋代百家姓及郡望表》顯示,到了宋代,汝南的郡望大族已達到22姓:周、昌、袁、殷、齊、和、穆、藍、危、梅、盛、應、曲、糜、仰、鹹、廖、沙、鞠、蓋、商、言。這22個汝南郡望中,藍姓是得姓最早的姓氏。四千多年過去了,汝南藍姓像一株株參天的秀藍,茁壯地生長繁衍在祖國的四面八方,散發出沁人心脾的幽香。現在,汝南境內的藍氏後裔還有25戶112人,都居住、生活在今汝南縣常興鄉韓寨村。汝南藍氏輝煌的歷史,為天中大地譜寫了燦爛的篇章。

起源

“受姓膺封爵汝南,根深蒂蕃子孫延。一株結子天下傳,府府州州盛曰藍。”這是對藍姓氏族的詩讚。受姓膺封,君命是從;傳嗣永遠,蕃延無窮;綿綿不息,日月同隆。這便是歷史悠久的汝南藍氏產生於發展過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香港著名學者藍海文博士在《中華藍氏總譜總序》中稱:“天下藍氏,凡奉汝南為郡望者,皆昌奇公子孫,都是堂堂正正的大漢民族,炎帝神農氏的嫡傳子孫。”其傳承世系是:

1世:炎帝,人文始祖,在位140年,崩於湖南長沙之茶鄉,生一子名臨魁,立為帝。

2世:帝臨魁,為炎帝納奔水氏之女聽拔所生。在位80年,生子承,立為帝。

3世:帝承,在位60年,有子明。

4世:帝明,在位49年,有子宜。

5世:帝宜,又曰帝直,在位49年,有子來。

6世:帝來,又曰帝克,在位48年,有子裡。

7世:帝里,又曰帝厘,在位43年,有子節莖。

8世:節莖,未立帝位,有二子克、戲。

9世:克,未立帝位,有子榆罔,立為帝。

10世:帝榆罔。當時居山東曲阜之空桑,因遭蚩尤之亂不能制,遷居河北涿鹿。帝榆罔二十二年二月十八日辰時,在帝都空桑(曲阜境內的一個小地名),有熊國(軒轅黃帝繼帝之前所在的國家)的國君向帝榆罔進貢蓼藍一株,勃勃然生氣異常。正當這個時候,後宮來報,誕生一子。帝榆罔喜,遂將此子賜姓為藍,名“昌奇”。

11世昌奇:昌奇自幼聰明過人,長大以後分封於汝南,號 “火旺公”。遂以此地名為郡望。迨後,子孫蕃衍至豫、雍、青、徐、荊、益、冀、幽等各州地,布甲天下。今天下藍姓,凡奉“汝南堂”著,皆昌奇裔孫。昌奇即為汝南藍氏得姓始祖。

藍氏受姓在黃帝受姓之前。古代天子因生賜姓封爵,實自藍姓開始。藍氏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藍氏總譜》記述,始於汝南的這支藍姓,由於在夏之前的各代都有人在王左右,裔孫們保存的資料都較為完整,所以,藍氏族譜有較完整的世系記錄。因為有了藍氏族譜,才能準確地計算出軒轅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41年(帝榆罔十三年)。藍氏族譜成為中國歷史上有關研究黃帝的重要史料。

藍氏始代總譜世系圖

始 祖 昌 奇 十 世 志廣可去 文漢瓊疾 十 九 世 儀通徽 二 十 八 世 豐茂賁 三 十 七 世 從熙大 禮和化 四 十 六 世 榮夷陶
二 世 原 吉 十 一 世 東景源 實文林 二 十 世 選岳 二 十 九 世 繡錦 三 十 八 世 烈澄 四 十 七 世 淦鼎
三 世 孝高中 基霧行 十 二 世 定繹迎彤 二 十 一 世 含青 英林 三 十 世 梁楷 三 十 九 世 自元阜 量常寅 四 十 八 世 立戴葉
四 世 衡雍駟 十 三 世 紹衛蔥 二 十 二 世 彥 雲 三 十 一 世 凝放 四 十 世 森蕃 四 十 九 世 全仲 位夏
五 世 成良 有夫 十 四 世 毅遠 二 十 三 世 殷起 三 十 二 世 喻尊修昂彝 四 十 一 世 存恭 敬守 五 十 世 景奕楊璉
六 世 鳴胡 十 五 世 壯凡輝 二 十 四 世 振與周 三 十 三 世 霖應 興時 四 十 二 世 雄俊 五 十 一 世 澍沖儲
七 世 正近 十 六 世 殉因炯 二 十 五 世 圮段 三 十 四 世 輝琅 四 十 三 世 肇暉 祥吉 五 十 二 世 永映 申欣
八 世 植克羨 十 七 世 柱向葵 二 十 六 世 貞員尚 三 十 五 世 環次 勝謨 四 十 四 世 接援循 五 十 三 世 廉元升 騰沐燦
九 世 十 八 世 善拱美極 二 十 七 世 謙讓 三 十 六 世 琦庚儒 騰傑昭 四 十 五 世 尚象九 生盛祿 五 十 四 世 思克 文明
五十五世 良如 佐弼 六十四世 超清 七十三世 德天 培球 八十二世 雲殿 漢綸 九十一世 元 順 一〇〇 世 崇庶 象羽
五十六世 性乃 中定 六十五世 如京 蒿常 七十四 世 天孟以 耀勃薰 八十二世 暉丁於 耀勃萃 九十二世 金迪敦 為恆三 一〇一 世 占夢 熊飛
五十七世 裕寬萃 六十六世 詞桐木 七十五世 雍雨 化欣 八十四世 聯科 薰憑 九十三世 鳳占 朝顯 一〇二世 騰煦 監旭
五十八世 昭夷 珠稱 六十七世 彬郁 七十六世 拔芬 八十五世 步壯奮爾無維 蟾獻衢誠咎則 九十四世 啟應 奎宿 一〇三 世 宗節
五十九世 憲兼宜 六十八世 富權 七十七世 菁涯 八十六世 安藎滋 社勤九 九十五世 欽中 仰孚 一〇四世 增友 華信
六十世 巨大 才器 六十九世 尹 亹 七十八世 恆東 慶升 八十七世 緩從 九十六世 學又 傑新 一〇五世 履豪 高士
六十一 世 瓊哲穎 七十世 昆澳 七十 九世 益賽 臣予 八十八世 敏垣懋盼 九十七世 標宏汜 一〇六世 魁蔭甲
六十二世 謨源 七十一世 攀蜚扶匡 八十世 道尊 均泅 八十九世 向志 日沽 九十八 世 集渠 一〇七世 瑞秀 郁鍾
六十三世 懷懷 渙珩 七十二 世 蔚慕 八十一世 光必 國照 九十世 禹洵周 敷都冕 九十九世 璦澗群 一〇八世 明素 德行

江北守業祖素行世系圖

昌奇傳 素行傳 名字 昌奇傳 素行傳 名字 昌奇傳 素行傳 名字 昌奇傳 素行傳 名字 昌奇傳 素行傳 名字
一〇八世 一世 素行 一一四世 七世 一四四世 十三世 一五〇世 十九世 一五六世 二十五世
一〇九世 二世 一一五世 八世 一四五世 十四世 一五一世 二十世 一五七世 至此,即到明洪武四年,懷公迫於時勢,舉先靈牌和骸骨,攜家從汝地地徙遷山西洪洞,然後被移民至澤國虞地
一一〇世 三世 一一六世 九世 一四六世 十五世 一五二世 二十一世 一五八世
一一一世 四世 一一七世 十世 一四七世 十六世 一五三世 二十二世 一五九世
一一二世 五世 一一八世 十一世 一四八世 十七世 一五四世 二十三世 一六〇世
一一三世 六世 一一九世 十二世 一四九世 十八世 一五五世 二十四世 一六一世

江南開基祖明德公世系圖

昌奇傳 明德傳 名 字 昌奇傳 明德傳 名 字 昌奇傳 明德傳 名 字 昌奇傳 明德傳 名 字 昌奇傳 明德傳 名 字
一〇八世 一世 明德 一 一 四 世 七世 玄公 一 二 〇 世 十三世 章公、文公 一 二 六 世 十九世 和一郎 和二郎 和三郎 一 二 九 世 二十二世 伯三郎
一〇九世 二世 彩和 一 一 五 世 八世 宗順 一二一世 十四世 萬福、萬祿、萬壽 一 二 七 世 二十世 大一郎 大和始祖 一三 〇 世 二十三世 伯一郎
一一〇世 三世 仁公 一 一 六 世 九世 昭公 穆公 一 二 二 世 十五世 吉慶入陝、吉甫入閩 吉利入陝、吉亨 一 二 八 世 二十一世 念一郎祖居, 念二郎遷武平大一圖, 念三郎遷武平上堡, 念四郎遷上杭平安里, 念五郎遷武平大一圖, 念六郎遷武平坊, 念七郎遷上杭廬豐, 一三 一 世 二十四世 伯十郎
一一一世 四世 兀隆 兀盛 一 一 七 世 十世 俊秀 一 二 三 世 十六世 常新、常秀、常美 一三 二 世 二十五世 滿榮、德榮、子榮、 貴榮、堂榮
一一二世 五世 棣公 檜公 一 一 八 世 十一世 備公 一 二 四 世 十七世 萬一郎、萬二郎 萬三郎、萬四郎 萬五郎 一 三 三 世 二十六世 茂肖入粵程鄉遷豐順 仲清入粵程鄉遷龍川 和清入粵程鄉遷興寧 永清入粵程鄉遷松源
一一三世 六世 成之 一 一 九 世 十二世 時用 一 二 五 世 十八世 熙一郎、熙二郎 熙三郎

懷公移民澤國虞地世系圖

一三二世 懷 懷一世 一三八世 德 懷七世 一四四世 光 懷十三世 一五〇世 恆 懷十九世 一五六世 豐 懷二十五世 一六二世 騰 懷三十一世
一三三世 思 懷二世 一三九世 家 懷八世 一四五世 宣 懷十四世 一五一世 順 懷二十世 一五七世 同 懷二十六世 一六三世 秀 懷三十二世
一三四世 彥 懷三世 一四〇世 傳 懷九世 一四六世 國 懷十五世 一五二世 熙 懷二十一世 一五八世 恩 懷二十七世 一六四世 成 懷三十三世
一三五世 培 懷四世 一四一世 萬 懷十世 一四七世 志 懷十六世 一五三世 雍 懷二十二世 一五九世 景 懷二十八世 至“成”,懷公及懷公前後65字世譜結束,接續新編藍姓萬年世譜第165世“永”字下延321字,可續萬年!
一三六世 清 懷五世 一四二世 民 懷十一世 一四八世 紀 懷十七世 一五四世 乾 懷二十三世 一六〇世 文 懷二十九世
一三七世 治 懷六世 一四二世 崇 懷十二世 一四九世 世 懷十八世 一五五世 道 懷二十四世 一六一世 福 懷三十世

據《藍氏總譜》記述,藍氏是神農氏醫術與農業技術的繼承者。藍氏發明種棉。始祖昌奇公至35世祖環勝公,都是農、醫專家。祖傳《神農經》。18世祖善公,佐禹治水,人呼為“農醫公”.禹受禪,建都安邑,儀公從之,授以“牧”,子孫世襲其職。19世祖儀公著有“方書”(醫書)。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初.夏王啟時代,洪水雖平.屢有河決之患,20世祖選公受命治水有功,晉爵為“伯”。

藍氏雖未王於天下,卻曾改變過中國歷史,忠臣、孝子、良將、鯁夫不時的閃耀在歷史的舞台上。公元前二十二世紀,21世祖含英公.世襲伯爵之位,佐夏仲康及夏王相.時后羿寒浞篡位,含英公父子保護帝妃逃歸娘家有仍國,帝妃生下遺腹子少康。22世祖彥雲公於辛巳歲舉兵,襲殺寒浞,推少康歸都.遂有“少康中興”。父子被封為邢侯,世襲其爵。

26世祖貞公兄弟三人,皆為郡守,貞公守渤海時,民間厲疾大行,貞公雖然已不業醫,將儀公遺下“方書”以療民疾,隨手而愈,百姓感恩,渤海各地遍地立神祠,敬奉香火,呼為“護生爺”者,即貞公也。

藍氏世襲爵位,雖不業農醫,其技仍在。公元前十八世紀三十年代,商六任帝沃丁時代,35世祖環勝公,官外黃守,外黃民風淳樸,惟務農力穡而巳,但不諳土性時宜,公以祖傳《神農經)教稼,率田夫,興水利,播百彀,去狼莠,植嘉禾,三耕九食.民間豐足,聞於沃丁,遂授以“司農”(等於農業部長),食邑萬戶。

藍氏對華夏農業社會貢獻極大。官爵至盛之時,乃在夏、商、周三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周穆王時代,55世祖良佐公為蔡大夫,公元前六世紀春秋時代楚昭王時.69世祖尹亹(音門)公為楚大夫。公元二世紀漢獻帝時,91世祖之順公為許昌太守,見曹操專權自恣,退居於儀封西山;公元690年(唐武後天授元年),108世祖明德公為揚州節度使,因武則天篡唐,而由北豫地汝寧府汝陽縣遷建康,居今南京之上元朱紫坊。明德公遂為江南開基之祖。明德之子藍采和,於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考中進士,授官為左闕諫議大夫。其為官多年,正直清廉,因直言進諫朝廷,要為興社稷停建宮殿,減輕賦稅,體恤百姓,救濟災民等,得罪了權臣楊國忠,被摘官帽,解印回鄉,時年才26歲。翌年,采和公赴終南山隱居修煉,以示對官府的反抗。有詩讚曰:

為民進諫理應當,丟掉官位又何妨!

百姓舉薦當神仙,逍遙快和美名揚。

遷徙概況

神農氏初都陳(河南陳州府),遷曲阜(山東兗州府曲阜縣)。十一傳至帝榆罔,遷空桑(曲阜境一小地名),徙涿鹿(北京順天府涿州),封子昌奇為藍姓1世祖。居長封爵汝南曰“火旺公”。

18世祖藍善,佐禹治水,隨居安邑(山西平陽府屬)。22世祖彥雲,父子奉帝妃(夏第六代帝),奔有仍,及少康,復封邢侯,遂居邢(北京順德邢台縣)。30世祖藍梁,事帝孔甲(夏第十四代帝),官司農。孔甲不修國政,諫而不聽,退居平陽 (山西平陽府城)。其子凝(31世祖),復事桀(夏第十七代帝),見桀荒淫無度,遂棄官,舉家隱居長安。40世祖藍森,自長安徙安南(陝西鞏昌府)。43世祖藍肇祥(《藍氏總譜》編者按:此公繫念七公裔譜載,至藍全位,比念一、念五譜多出七代。疑係訛系,有待考證。但藍景以後,仍按念一、念五族譜順推),又自安南徙居平原縣。55世祖藍良佐,為蔡大夫,遂居昆鄉(河南汝寧府上蔡縣)。61世祖藍世瓊遷洛(河南洛陽)。67世祖藍彬,徙郢(湖北省江陵縣),孫尹亹(mén),為楚大夫。74世祖藍天香,官鄭上卿,居鄭之柯澤(陝西華州城)。91世祖藍元順,為許昌太守,見三國曹操專權白恣,退處儀封(河南開封府儀封縣)。97世祖藍標,復遷洛陽之金鄉。104世祖藍增華,宰陽夏,卒於任,葬綿鄉,生二子。次子豪士守墓,居於綿;長子藍履高移涉,居漳原。武則天天授元年 (690年),108世祖藍明德,官揚州節度使,宦遊金陵,卜居建康朱紫坊(江蘇南京),是為藍姓遷徙江南之開基始祖。109世祖藍采和,是玄宗開元年癸丑科進士,授諫議大夫職;與楊國忠不合,隱終南山(據云後成大羅仙翁,八仙之一)。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115世祖藍宗訓,因朱溫之亂,遷濠州之定遠。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年),117世祖藍俊,徙臨淮。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121世祖藍萬福,又徙句容(今江蘇省句容市)。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122世祖藍吉甫,遇金兀朮之亂,入閩,居福清縣五福鄉,是為藍姓入閩始祖。宋淳佑六年(1246年),123世祖藍常新,徙建寧縣之崇善坊。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年),124世祖藍萬一郎,避北虜之患,遷原汀州府寧化石壁,是為藍姓入汀始祖。元泰定三年(1326年),126世祖藍二郎父子,攜眷及父熙三郎公金骸,遷長汀城下里坪山水口白鷺村定居。127世祖藍大一郎,原居水口,生七子(念一至念七),待子成人,公順其外遷之志,於是念一一脈留原籍,守祖業,公夫婦葬水口;念二一脈遷武平大禾村,後復居長汀宣城一帶;念三一脈遷武平中堡大坪村;念四一脈遷上杭官莊朴樹下;念五一脈遷武平大禾村一帶;念六一脈遷武平中堡林坊村;念七一脈遷上杭廬豐鄉畲里。大一郎公隨念五定居武平大禾。

又據民國《武平縣誌》載:至民國30年時,大一郎子孫散居福建、廣東、江西、廣西、浙江、四川、台灣等省數十縣市。其繁衍於武平者曰:章豐、石坑、交泰、野地、林坊、朝嶺、朝山、上陽、紫崗、光紫寨、太平、箬竹、梁山隔、坪地、羅崗頭、吉湖、大禾、貢下、源頭、江坑、中湍、定坊、洞頭、坪坑、塔里、黃沙、五里段、東流坑、白土、碧崬背、赤竹、上坑、陳禾坑等處。

始祖大一郎系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自長汀遷來,至今歲丙子已歷633年,傳代28,人口2000以上。

又:《廣州初集藍鼎元行狀記》有“藍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之謂。清代藍廷珍父子,先後拜公封將,漳浦藍氏門弟,一時高不可攀。又據《台灣姓氏研究·藍氏姓考》記載:“清代,藍氏祖人渡海來台者以福建漳浦為最眾。”然漳浦之藍氏,本系大一郎之子念七郎之後裔。而大一郎之骸,葬武平大禾,故漳浦藍氏、廣州藍氏及台灣藍氏的根在武平和長汀。

另據2010年版《藍氏總譜》記載,念七郎字戊生,從祖地遷上杭廬豐山永里藍芳村永里莊,後又遷徙至扶陽畲里居住。子孫散居,遷移廣東龍州,遷開平、恩平、賀縣及羅城、龍岸、高安居住,遷廣東興寧、羅定,貴州,廣西岑溪、宜山、都安、江浙、北京、上海、南寧、上林。碧田公由南雄遷柳州。

子榮公 132世祖,居福建廬豐刁山下上杭諸地。

德榮公 居源里,子孫散居閩南、西、北隅諸地。

貴榮公 居廬豐三合里,其嗣孫散居古田元始甲,浙江遂昌諸地。

滿榮公 其子孫居廣東太埔、湖潦,有遷廣西諸地。

太建公 133世祖,滿榮公的滿仔,又名福旺。任參謀職,於明洪武永樂年間,從福建率兵人桂,到宜山慶遠彈壓有功,升柳州都督,後定居東江拉惠(現新惠)村居住。公衣冠冢在柳州轄區忻城古蓬北丁村,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夏曆十一月二日,宗族集資立碑。據藍尉明說,其墓在東江德勝境內,因線路橫跨後,不知遷何處。

載剛公 144世祖,系法盛後裔,子孫散居都安東弄的加洪,上下弄塘,上下弄茶、弄難、力禾、丹貝、地密、弄廷、加憑、弄市、弄榮、石烈等地。

明理公 144世祖,子孫多居宜山、龍頭、都安百旺、廷律、拉仁南丹諾地。

明貴公 144世祖,居祖籍、宜山德勝、東江、新惠、拉浪、龍頭。

明山公 多居宜山、德勝、新惠、都圍、板往、板江、坡燈、弄相、上坪;竹倉、大小家好、拉凡、都安拉仁等地。

漢光公 144世祖,從宜山慶遠遷居隆山縣(現馬山縣)金釵鄉巴獨村那撤屯立業,生二子,古雷、古寧,古寧公遷徙忻城縣和古萬圩紅河上下游的古萬圩、新圩鄉古遂鄉、思練鄉大塘鄉、馬泗鄉居住落業。古雷公生十二子,後裔分布在原上林縣安良鄉古黑村、板桐村、塘賢屯、弄容村、弄江村、達好村、弄弓村、古卜村、內仁村。藍甲鄉藍甲村、內降村、加昌村。古蓬鄉凌榜村、龍盆村、北丁村、板吳、枝林村、周安村、板祿村、三浪村。北更鄉龍村、加猛村、百福村、弄欄、加四村、朝公、達好村。紅渡鄉的紅渡村、塘苗、六芬。塘紅鄉的石門村、塘紅村、塘科村、上鎮村、龍樓村、龍祥村、古印村。鎮圩鄉的澄萬村、佛子村、正浪村、鎮圩村。橋賢鄉的龍頭村、敢蘇村、橫嶺村、廠圩村、藍間村。三里鄉的萬福村、壇兆村、高仁村、龍聯村、蘇樂村、洋渡村、雙羅村。

隆山縣的里當鄉、古寨鄉、古王村、古記村、古今村、民興村、林圩村。古靈鄉橋老村。茄芳鄉茄芳村、局仲村、新聯村以及來賓縣的遷江鎮都有汝南藍氏居住,真可謂藍天之下,皆有藍氏,枝繁葉茂,興旺發達。

族徽

汝南藍氏族徽為圓形印章式設計,通體為中國紅,中間有一個圓形變體“藍”字,“汝南堂”圍繞在藍字的正上方, “中華藍氏”圍繞在藍字的下方,外有封閉圓環。

圓形圖案標誌著藍氏家族緊密團結,圓圓滿滿。

中國紅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主題色彩。據有關史料記載,炎帝的生母名叫安登,善良賢惠。有一天晚上,她夢見天上的太陽落在自己的懷裡,夢醒以後便懷孕了。懷胎一年零八個月後,生下一個大紅球,紅球開裂,裡面坐著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嬰,這便是太陽神的化身——炎帝。炎帝成為姜氏部落的首領後,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 “火德”治天下,故以紅色為標誌。藍氏族徽使用紅色就是表示中華藍氏是炎帝的子孫。

“汝南堂”是說明炎帝後裔藍氏系出汝南。

“中華藍氏”標誌著汝南藍氏是堂堂正正的大漢民族。

藍氏族歌

藍氏族歌 藍氏族歌
藍氏族歌 藍氏族歌

堂號與楹聯

堂號:汝南堂(郡望堂號)、種玉堂(典故堂號)

楹聯:汝水源流遠,藍田世澤長。(大門)

汝南世第,節度家聲。(大門)

汝水千層呈瑞氣,南山萬丈藹祥雲。(大門)

溯本思源懷恩循忠孝,崇宗敬祖奉祀依綱常。(廳堂聯)

禮家自古重讀書英才輩出,新地即今多雨露德澤綿延。(廳堂聯)

藍氏家祠千秋永賴,門鳳還顯萬世榮昌。(瞻聯)

藍氏祖訓

據2010年版《藍氏總譜》記載,汝南藍氏家族歷史悠久,出自文明之根,歷代先賢,功績顯赫。無論士、農、工、商,均以忠孝和勤儉為立身之本。吾宗人當盡力以效之。

現收錄祖訓十則,刊之於譜,俾族眾學習,遵照執行,教育子孫。

1、敦孝悌

生我者父母,至親莫過於兄弟。如知此理,即宜親其親長其長也,豈可不孝不悌乎?

孟子云:不得上親不可以為人,不顧乎親不可以為子。凡我宗人,宜體親心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勿聽婦言而疏骨肉之親。語云:宜報劬勞之恩,無傷手足之情,不愧為人子、為人弟矣。

2、敬祖宗

開疆闢土誰耶?吾祖宗也;興家立業者誰耶?吾祖宗也;繁衍後代者誰耶?吾祖宗也。祖宗創業艱難,生男育女不易,能不齋明盛服以祭祀乎?慎終迫遠,其敬祖尊宗之謂也。

3、教子孫

養子不教,如養豬;養女不教,如養驢。蓋子孫貴於教也。願宗親弟子賢達,應教詩書禮樂,或教農工商賈,父兄之貴者,宜教之。

4、隆師友

語云:振聾啟蒙,端賴夫師;取善輔仁,皆資夫友。故師友於我,缺一難以成立於天地間也,豈可不隆以禮貌以至誠哉?尚聞古人不吝千金之資聘為師保,奉若神明。況且與善人交如人芝蘭之室,則與之俱化,得師友之益良多,其恩義為何如哉?凡我宗人宜尊師敬友也。

5、端品德睦鄰里

古往今來,無論士農工商,皆宜教品歷行以德見稱於世。倘品行卑劣,雖文章足以蓋世,學問足以絕倫,亦為世人所不齒。品德端正者言可為法,行可為表,誰不敬哉!願我宗人不作歪門邪道之逆子,甘為忠孝信義之完人。

誠以鄰里。鄉人非親即友,非伯叔即兄弟,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倘不講信修睦,定將難以謀生,並且視若國亂也。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凡我宗親須知:唯桑與梓必恭敬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如此情親意給,誰謂不能收友助之益耶?

6、務本業尚勤儉

士農工商,各務本業,無容放棄也。倘為士者,見異思遷,不講道德,難冀促進文明;為農者,惰其四肢,難冀秋收冬藏;工界商界游惰,難獲蠅頭之利。如本業不務,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客妻子。當知創業難、守成亦不易。何足稱克振家聲之君子哉?書云: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居家宜儉,儉以養廉,勤儉致富之源,缺一不可。徒勤而不儉,雖晝夜不息而一擲千金,徒無功矣。徒儉而不勤,雖食粗飲淡,居陋衣單,而坐食山崩,難以致富也。族中子弟當知:勤儉為立身之本。勤能創業,儉可興業,裨益於人非淺也。

7、戒惡習

甲:戒忤逆不孝。忤逆生忤逆子,報應當然報應兒。

乙:戒橫暴。人生天地間,貴在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切勿恃強欺弱,恃眾暴寡。

丙:戒懶惰。業精於勤,荒於嬉,成於思,毀於隨,可知殷勤為立身之本,懶惰終歸盜賊出。

丁:戒嫖賭。天下壞名別無他,滅身禍國又敗家,只因嫖賭無限害,妻離子散令人嗟。

戊:戒偷盜。雞鳴狗盜,害人害己,法之不容。一旦被捉,處罰不輕。

8、戒悍賴

婦人之性,靜貞為貴;女子之行,柔順為先。故賢淑閨秀,溫和莊重,笑臉相迎。一語一言,悉合乎度。一舉一動,皆關乎族規。重貞節正品行,根除傷風敗俗之舉,以保全家聲名美譽。

9、戒貪腐撞騙

古今中外,士農工商,素有貪污腐化、敲詐勒索、招搖撞騙等惡劣行為。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凡我宗人,不思不義之財,棄腐崇廉,無論何時何地,一舉一動,有如十指所指,十目所視,潔身自好,克己奉公。

10、重法為人

國以法為本,民以食為天。古人云: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願我宗人,務必勤耕苦力,勞動致富,好吃懶做豈有幸福可言之理?常以法為重,誠效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挖井而飲。

萬年世譜

2010年《藍氏總譜》公布,自2011年開始使用。

啟泰顯晉 胤發雍成 尊儒興國 大業永慶

祖文尚武 昭穆呂明 忠孝仁愛 信義和平

宣佑康莊 惠襄禎定 逸威安順 道德恭敬

崇聖光宗 宏偉中正 熙肅理哲 瑞獻端欽

海福天壽 政宜濟民 立志恆奮 睿智常新

紹衍高揚 建超懷秉 寬厚衡毅 篤卓敏進

堯舜至善 勤相傳承 洪憲綱紀 督世真誠

豪傑群雄 龍鳳才俊 廣友雅士 培育良賢

方章嘉印 健生繼演 富貴浩瀚 熱儀棟廷

曉藩封標 冠宇彰寧 詩書禮樂 翰史功銘

猷訓謙諧 豐裕滙欣 遵奉家教 弘博彥彬

召華乾寶 輝耀堂庭 學習允慧 耿齡修英

榮賜皓東 暾錦澤倫 仕征君子 鈞治勝任

沛然隆恩 碩績維經 克求肇堅 喬讚佩軒

守重開基 會敦全源 朝權邦強 炳照謀靖

時亮兆展 勇捷韶振 占峰凱先 自煥斯景

駿敬奎麟 升省朗應 溫潤聰穎 柱山齊盛

營鎮城魁 慎舉通令 上廉均清 梅蘭益馨

美玉統祿 岱材巨珍 春暉普添 祺賀頌嗚

瓊秀增茂 伯侯公卿 百爵集京 元亨利貞

漢本原初 旺達繁延 吉祥鴻運 江河萬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